uandiboth
人人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想要做出醒目的成績,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實現(xiàn)、能不能實現(xiàn)。
當看到別人取得了成就,發(fā)自內心地感慨一聲太牛了,果然是天才,在心里默默遺憾和后悔自己的虛度光陰,但是又沒做出什么具體的改變。生活日復一日地過去,自己似乎被設定好了程序,渾渾噩噩地被時間拉著往前走。
究竟是什么阻礙了我們成為天才的道路?是不夠聰明、沒有天分、不夠用功,還是沒遇到機會?
首先我們要先明確一下什么是天才。大多數(shù)人認為,天才是一群洞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同凡響的人,完全異于普通人。
在心理學領域,不同的心理學家對于天才的定義不盡相同。在心理學家羅伯特·韋斯伯格看來,天才只不過是一些優(yōu)秀的問題解決者,他們身上具有某些特定的有助于問題解決的特點,但這些特點是完全人性化的。
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對于天才所持的觀點強調了創(chuàng)造力與天資的重要相關性。比如,弗洛伊德在用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和理解他人方面具有專長,愛因斯坦極其擅長邏輯空間關系,畢加索的創(chuàng)造力體現(xiàn)在他對空間關系和人際視角這兩方面天資的融合。但是他也同時承認,這些潛質必須經由高強度的學習和練習的磨礪才能得以發(fā)展。
即使在具體要素上有一定的差異,但心理學家共同認可一點,就是天才一定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新能力。說到底,天才之所以被稱之為天才,是因為他們做出的貢獻是創(chuàng)造性的。
在我們談論天才的時候,我們談論的其實是創(chuàng)造力。
那么創(chuàng)造力與什么有關?是什么成為了我們走向天才之路的阻礙?
首先,很多人面臨的限制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與聰明與否有關。我們可以稱之為智商的詛咒。
我們常常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兩種人,一種人由于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聰明,而變得過于自信,盲目樂觀,導致精力分散不專注,最終無法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另一種則是由于暫時性或者領域性的表現(xiàn)不好,在負面評價下產生了自我懷疑,并將這種懷疑擴散到自己生活學習的所有方面,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最終成為了負面的自我驗證。
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兩種不同的能力。所以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一定要高智商的人才能稱之為天才,做出一些改變世界的事情。
研究證明,高智商并不一定能產生高創(chuàng)造力。許多極聰明的人從未做出過可以被稱為是突破性、高度原創(chuàng)性和富有洞察力的貢獻。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任何智商水平上都存在單調乏味、缺乏想象力的人,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有些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人智商只有平均水平。
在創(chuàng)造力方面,智商是加分項,但不是決定項。
第二種限制,可以稱之為天賦/興趣的詛咒。
一種是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一直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或是能做什么,學習或是做事的時候也是浮皮潦草。
另一種人則正好相反,感興趣的事情太多,感覺自己什么都能做,總是抓不住重點,感覺不去嘗試一下就錯過了一個億,始終猶豫不決。
其實我就屬于后一種人。過去理想特別多,今天想學天文學,明天想學海洋生物學,后天又想當翻譯,在拖延和猶豫中浪費了很多時間。直到最近兩年嘗試多了,才慢慢摸索出了自己想要的方向。
對于這兩種人來講,解決的辦法是同樣的,就是多去嘗試。把你感興趣的或者大眾感興趣的重點領域挑幾個出來,一個一個嘗試著去學習去做。
心理學家在這方面所給出的建議也是如此:盡可能多去探索學習不同的學科領域,以此來尋找你的激情所在。
盡管心理學領域對于天才的看法有所出入,但每個人都同意羅伯特·韋斯伯格的一個觀點: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個體對于他們所在領域的知識有著專業(yè)和極其深刻的理解。
事實上,在沒有成為一名專家之前,你是不可能變得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關于自己所處領域的廣博而系統(tǒng)的知識對你的創(chuàng)造力有著極大的貢獻。
研究表明,無論是滑雪、雕刻、唱歌還是文學,幾乎對于任何一個領域來說,你都需要付出大于10年的工作或者10000小時的努力才能變得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然而成為專家絕非易事,你需要有很強烈的動機和積極性才能忍受長達數(shù)年的高強度訓練和練習。諸如時間壓力、嚴苛的上司和老師、父母等因素都會對創(chuàng)造力產生壓制。
明確了天賦、興趣、努力這幾種重要的要素,要成為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我們還需要哪些因素呢?
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幾種天才所普遍具有的人格特質:
獨立。高度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能夠承受因違背傳統(tǒng)思維方式而造成的社會壓力,至少在他們富于創(chuàng)新興趣的領域是這樣的。他們敢于做自己。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會將自己描述為孤獨者。
對解決某一問題有強烈的動機和興趣。注意“強烈”這兩個字。他們的頭腦總是在思考那些讓他們著迷的問題。外部動機,金錢或者獎勵對他們也許也會富有吸引力,但最主要的動機還是來自于內部,否則將無法長期維持自己的興趣,而對于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來說這種興趣是必不可少的。
愿意重構問題。他們經常對問題的本質提出質疑??偸窃诓粩喔淖兒椭匦露x任務,尋找問題的本質。
喜歡復雜性。他們面對的復雜情況往往在旁人眼中看來是一團亂麻。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醉心于從復雜中尋找簡單這一挑戰(zhàn)。
需要刺激性的交流。最高層次的創(chuàng)新幾乎總是源自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個體之間的交流。他們會超越與自己家人和普通朋友之間的交流,多去尋找良師益友、尋求更多的刺激性想法,激勵自己取得進步。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覺得,完了,這些人格特質我一個都沒有,怎么辦,我這輩子跟創(chuàng)造力無緣了。
但是實際上,就像我之前說過的那樣,很多人格特質是可以塑造的,它們在本質上是一種習慣。只不過你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慢慢培養(yǎng)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習慣。
那么現(xiàn)在問題來了,在成長的過程中,到底是天賦重要還是學習、練習重要?前面說過,專家是對某一學科了解極為廣泛和深入的人。那么專家是天生的還是靠后天學習而成的呢?
研究發(fā)現(xiàn),對以動作的速度和準確性作為最高級技能表現(xiàn)的運動或音樂領域來說,能否成為專家似乎部分取決于天賦。而對以精通知識作為專業(yè)技能基礎的領域,比如醫(yī)學、文學、社會科學來說,想要成為專家必須依靠大量的學習。
我之所以想到這個話題,是因為前幾天看到一條微博。博主幾年前在北大參加活動,聽眾里有位穿著樸素的中年人說:女性要做數(shù)學真的太苦了,送孩子去幼兒園,排隊家長都在聊天,我只能心里想數(shù)學;每天做飯,我就邊炒菜邊想數(shù)學……博主幾乎默認這是個數(shù)學民科,這時主持站起來說,大家不認識吧,世界著名密碼學家,清華大學王小云。
是的,說話的中年人就是剛剛拿了2019未來科學大獎“數(shù)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清華大學教授王小云。
出于好奇和對天才的膜拜之情,我去翻了一下她的履歷。
王小云有數(shù)學天賦嗎?有,她在中學時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數(shù)學上的天分,到了大學后燃起了對數(shù)學的強烈興趣,開始認真學習數(shù)學。
她有良師嗎?有,她曾師從潘承洞院士。
即使在這么好的條件下,她從開始學習數(shù)學,到留校(山東大學)任教開始接觸計算機科學,用了多久呢?
10年。
從開始學習計算機科學、接觸密碼學,到破解MD5密碼、取得世界性成就用了多久呢?
也是10年。
兩個10年,保守估計20000個小時。
我曾跟我朋友說,為了尋求成長、找到未來的方向,我接觸了好幾個領域,但是真正能給我力量和幫助的還是科學,其他的只能說是錦上添花??吹綄嶒灐⒖吹窖芯繑?shù)據(jù)我就很安心,因為我知道看到的方法、原理、技術路線都是可以驗證或者可以想辦法去驗證的,這給了我繼續(xù)前行的勇氣和底氣。
在這個世界上,能拼爹、拼背景、拼天賦和機遇、真正能夠做出改變世界壯舉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人都想要成功、想要創(chuàng)造、想要做出成績,往往只能靠強烈的動機、靠百分百的專注、靠卓絕的努力、靠無與倫比的耐心。
我們離成為天才有多遠?也許中間有10000個小時。
(周曉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