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石
從前鄉(xiāng)間多籬笆,各家院子、菜園,不砌圍墻,扎籬笆。
鄉(xiāng)人管籬笆為籬笆墻,是說籬笆也是道墻,只是不用土、磚、石頭建筑。籬笆最初是姓“竹”的,這從名字上就能看出。鄉(xiāng)間還有句俗話——一個籬笆三個樁——是說籬笆的基本構造,得有樁,不然就不經風,立不住。
院落是家的延伸,是家向屋前屋后的擴張,它是半封閉性質的,只表明一種范圍?;h字“竹”下一個“離”,也說明一種距離關系,它是家的警示區(qū)。這一結構概念,決定了籬笆是疏而不離的,既不會太高,也不會太緊密。天晴不遮陰,舉目即見山——剛剛好。相鄰兩戶人家女主人在院子里搭話,聊天也好,吵架也罷,直起身子各自能見著對方臉,不見手里活計,這樣才帶勁。
籬笆另一功能是圈禽畜,家家戶戶養(yǎng)的雞鴨鵝、豬狗羊,便有各自的領地意識,知道這道“墻”對自個身份的影響。鵝、狗有極強領地意識,知道在自家院子里的“主人翁”地位,甭說同類,就是鄰舍隔壁來串門,人沒進籬笆門,就能聽到它們高聲武氣警示聲,一點不給臉色。雞鴨豬羊雖沒有那樣的警覺和尚武精神,但它們出去溜達,也都會熟記自家的那道籬笆,那個院落,極少認錯門。雞鴨鵝們要趴窩下蛋了,也知道回自家的籬笆院。
有人家在籬笆院里辟菜地,東首種菜西邊點豆沿籬栽瓜,四時菜蔬,綿延不息,灶洞里火燒旺了,再到院里剪把韭菜下鍋不遲。當然像陶淵明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不在少數(shù)。在籬笆下種花蒔草,花影搖曳,四時芬芳。籬笆守著的,是各家各戶的小日子、小安閑、小情調。
竹籬笆的好處是簡單易行,干凈整潔,想來古人是充分認識到這點的。一個籬笆院,一天半晌就能搞利落,青瑩瑩自帶青竹清芬。且竹子纖維緊密,富有彈性,耐腐蝕,扎道籬笆可抵幾年,比樹枝木爿秫秸籬強多了。扎好的籬笆,竹葉沒鮮幾天就發(fā)黃枯落,只剩光溜溜的竹枝竹梢,透明、透風度大幅提升同時院落隱私也沒了保障:那家的母雞在哪兒下蛋,貓窩做哪兒,暑天主人的大褲衩什么花色等等,都暴露在鄰舍隔壁和路人的視野中。這逼著人們對籬笆進行改良。辦法很多,也簡單,就是在籬笆下栽一些枝枝蔓蔓的東西,任其順著籬笆倒處攀爬,開春后,要不了多久,就把道光溜溜竹枝竹梢籬笆墻爬個嚴嚴實實,像披了件光鮮的綠衣褂子。有的人家栽四季豆、黃瓜、苦瓜、絲瓜之類。四季豆爬得輕手輕腳、細聲細氣,不聲不響就把一道籬笆爬滿了,花兒也是明媚養(yǎng)目的粉紫,人們歡喜目光都被花兒吸引。
也有的人家栽花,牽牛、蔦蘿、薔薇、凌宵之類,都是攀懸類花。牽牛在籬上一路吹吹打打,嘻嘻哈合,自個也不知終點在哪。蔦蘿像一朵小小的云在上面飄,飄到哪,哪兒就綠,就亮,有無數(shù)星星在閃。薔薇不得了,春曉花開時節(jié),紛鬧得像片粉霧,要飄起來、飛起來,籬笆都快攥不住了。凌宵有些像牽牛,野心不在籬笆上,她覺得可以重塑籬笆概念,替主人把風、陽光、天空還包括房子全遮起來……這顯然超出了主人的預期。很多人家在種了凌宵幾年后,最終不得已砍了,只能說凌宵長錯了地方。
我從前所在一個政府大院,改建時,主事領導拍板棄傳統(tǒng)高墻大院為樹籬,就是在圍墻位置密栽一圈四季常綠樹,樹旁復栽一圈凌宵、薔薇、紫藤等攀懸類花,待樹花長成,一圍通透明妍清新的花式樹籬躍然眼前,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目光,至少形式上,與百姓距離拉近了,政府親民形象呼之欲出。我心里真正服膺領導不多,他是其中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