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蘭
使用語言是一個人一輩子要學會的藝術。說話是與他人溝通交流、表情達意的一個主要途徑,更是提高國民素質(zhì),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苯虒W中要教會學生熟練運用母語進行交際,最為基礎的則是說話。新教育十大行動中倡導培養(yǎng)卓越口才,對于廣大農(nóng)村的孩子來說,接受的方言俗語是很多的,相對于城市的孩子,他們的語言環(huán)境較差。因此,農(nóng)村孩子從入學的第一天起,教師就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擔。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呢?
一、適時鼓勵,消除膽怯心理
當眾不敢發(fā)言,總是擔心說錯說不好或者害怕同學笑話,這些現(xiàn)象都是孩子們共有的。為了消除這些心理因素,我們在教學中可借鑒生本課堂“課前展示”這一環(huán)節(jié),每天輪流一名學生上臺演講三分鐘。演講的內(nèi)容不限,可以是詩歌或者成語故事,也可以朗誦課文精彩片段。在學生演講完后,其他學生可評價,教師及時鼓勵點撥,讓學生樹立自信心。
二、充分發(fā)揮圖片畫面的作用
圖片總是能帶來最直接的觀感效應。低年級課本圖文并茂,穿插了很多形象生動的圖片,這是非常好的說話資源。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如在教學《秋天來了》一課中,可以讓學生觀察圖畫,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顏色怎么樣等等。孩子們有圖可依,自然有話可說。這時候教師可不能僅限于學生把畫面上的東西說出來,要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及時引導學生把話說通順,說完整,可以鼓勵學生加入自己的想象。比如,表達能力好的同學可以引導他說得更具體一些,而對于不善說話的孩子要指導他們把話說通順,說完整。說完后再讓學生讀課文,與課文進行對比,看看自己說的哪些與文中一樣,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教師指導學生看看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學習,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不足,逐步完善。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進行說話訓練,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三、抓重點詞訓練說話
低年級教學中造句是必不可少的語言訓練作業(yè)。在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造句中錯誤百出,時常會出現(xiàn)“千人一話”的現(xiàn)象。如果一個學生說“我已經(jīng)六歲了”,那么后面的孩子就是“我已經(jīng)七歲了。”“妹妹已經(jīng)三歲了?!薄皇抢淄?,就是句子缺胳膊少腿。所以,在指導造句時就要“對癥下藥”,防治通病。比如在指導“無邊無際”造句時,先讓孩子們想想哪些地方是無邊無際的,孩子們想到了大海、草原、沙漠、天空……于是讓孩子們選一個地方用“無邊無際”說一句,然后教師先說一句 “駱駝在無邊無際的沙漠里行走著?!庇谑呛⒆觽円残『飳W樣說起來,“小鳥在無邊無際的天空飛著。”“小馬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奔跑。”等等。
四、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課文,進行說話訓練
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說,若18歲時人的智力發(fā)展水平為100,則4歲時就已具備50%,8歲時達到80%。小學低年級段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模仿力是最強的時候。教師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學生多說話。一般情況下,教師在引導一個學生說話時,對其他學生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低年段教材中有不少描寫小動物的課文或故事,如《兩只小獅子》《小白兔和小灰兔》等,孩子們十分喜愛小動物,更喜歡動物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課文故事講一講,或是仿照課文續(xù)說故事,回家還可以和父母親共同續(xù)編故事,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來續(xù)編故事,這樣讓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編故事的過程中不斷模仿課文里的語句,運用到說話中,使文本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逐步提高學生的言表達能力。
五、充分利用多媒體,拓寬說話語境
多媒體教學資源廣泛運用到課堂真是太好了,能讓課孩子們見識更廣闊,尤其是農(nóng)村的孩子。多媒體教學資源可以說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見識。只要教師多動手在網(wǎng)絡上找一找,教學中想要的圖片、資料一應俱全。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關于“春天”的內(nèi)容,但由于北方的春天來的比較晚,學習課文時學生還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春天的氣息,這樣激不起孩子們說話的欲望。這時多媒體就可以盡情地發(fā)揮作用。豐富的畫面可以展現(xiàn)萬紫千紅的春天,山川河流,田野叢林,處處有濃濃的春的氣息的圖片,會讓孩子們爭著搶著說。教師及時點撥,讓學生運用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六、重視朗讀訓練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日不讀口生,一日不寫手生”,這些名言無一不說明“讀”的重要性。讀書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是學習普通話、進行語言規(guī)范化訓練的重要手段。低年級學生說話常常結結巴巴,不完整,讀課文時讀破句子讀破詞語,讀不準自然理解不了句意。在學習朗讀課文時,注重指導學生讀準每句話,讀準標點符號的語氣,反復訓練,讀出符合課文內(nèi)容的語氣。如《我要的是葫蘆》一課“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有幾個蟲子怕什么!”等句子,語氣很強,要先引導學生在朗讀時,既注意標點號的含義,又要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語氣讀。在不斷地朗讀訓練中,課文中的句子簡潔、完整、連貫的特點會在學生心中潛移默化,達到強化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正所謂“鐵棒磨成針,功到自然成”。
七、重視教師的語言示范作用
教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對孩子的言行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低年級學生的模仿性很強,他們會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說話能力。以身作則,堅持說普通話,表情動作要自然大方,表達意思完整清楚,語速適中,時時處處起到模范引領作用。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說話訓練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訓練方式力求多樣”。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機會,激發(fā)其表達的欲望,把握契機,從低年級開始,有步驟地進行指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