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季紅
語文學科作為母語學科,它的作用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立德樹人。語文教師要從教材文本中挖掘出傳統(tǒng)文化精髓,讓學生在熟知文本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傳播。然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廣大教師被動地接受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對文本所含傳統(tǒng)文化少有獨到而深刻的認知。為此,筆者以《漁父》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品味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一、接觸文本,初識傳統(tǒng)文化容顏
毫無疑問,傳統(tǒng)文化的存在不是虛無的,總是依附于特定的文本。特別是熠熠閃光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與所依附的文本之間相得益彰,就像紅潤的蘋果與翠綠的樹葉之間相互映襯一樣。為此,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自然少不了對文本的直接而深入的接觸。
對文化的定義,中西方有一個基本共識,即“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就語文教學而言,自然會淡化對物質財富的研究,而著重于對精神財富的認知與發(fā)掘。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精神財富主要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以及各種制度等。在筆者看來,一切能導引人們產生積極精神變化的因素都是文化。為此,在文本閱讀之時,關涉這些方面的內容都屬于文化鑒賞的范疇。不過,如果上升到傳統(tǒng)文化層級,則可以發(fā)現這些方面的內容必須具有兩大特質:一是屬于自古就有的文化,而且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二是屬于經歷了時間的淘洗,穿越了千百年依舊在積極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文化。以出自《楚辭》的《漁父》為例,這里面充溢著極為明顯的宗教、信仰方面的內容。從《漁父》全文來看,這里面直觀呈現的是三閭大夫與漁父的對話,但其背后卻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溫柔交鋒。
其實,對于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教師要先引導學生直觀感知文本,從文本的字面內容出發(fā),繼而逐步深入到文本深層次的文化層面。然后識別每一篇文本所運用到的寫作技法,借此明了作者意欲表達的思想內容。以這篇《漁父》為例,此文主要運用了對比手法,將屈原與漁父對照起來寫,最終是凸顯屈原及其思想。經由這樣的文本接觸,對傳統(tǒng)文化容顏就會有一個基本的感知,繼而為下面的更高層級的認知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細研觀點,尋覓傳統(tǒng)文化津梁
先看屈原的自我陳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鼻喴爬恕芭e世”與“我”的不同,前者都表現為渾濁不堪,渾渾噩噩,看不清世道真相,不明前方之路;后者卻獨自保留清醒,深知世態(tài)人情和社會的黑暗。就文本創(chuàng)作而言,作者將這個觀點應驗于對屈原的描寫之上,“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為了對自己理想的堅守,屈原勞累如此,可見其確實是達到身累、心累的地步了。同時,作者也借助對這些行、形和言的描寫,全方位地揭示了屈原“是以見放”的深層次原因。在與漁父的對話中,屈原鮮明地表白了自己的信仰。他不愿自己清白的身體受到世俗塵埃的污染,哪怕用極端的葬身魚腹這樣的自殺行為也不改變自己的初衷。很明顯,屈原是一位有志于報國的士子文人,看到國家的黑暗、社會的渾濁,他內心可謂波濤洶涌,難以接受。但是,個人的力量實在微弱,屈原被奸佞小人排擠,落得個外放的結局。不過,這依舊不能改變他的初衷,他依然不愿隨波逐流,放棄自己的信仰與追求。可見,他是一位典型的儒家思想尊奉者?!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寧愿葬身魚腹之中也不讓自己受到玷污。他是一位用死亡來證明自身靈魂清潔的愛國儒士,也因之成為后人敬仰、歌頌與祭奠的真儒士。
再看對漁父的描寫。全文對他的描寫分為四個層面,可以簡要概括為說、笑、動、歌。但是,這四個層面的內容恰恰有機融合,顯露出漁父的思想與信仰。從他所說的話里,可以看出其思想是與屈原相對的。他先是開宗明義、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觀點。他所推崇的是“不凝滯于物”,能夠比較自然地“與世推移”。簡單地講,就是人不能為外物所牢牢地牽制,應學會隨波逐流,隨著外物的變化而變化。在他眼里,屈原的堅守理想根本不可取。世人都渾濁不堪之時,就應使渾濁的泥水更加渾濁;眾人都迷醉了,就應跟著大醉一場。在他眼中,屈原的所作所為不可取,而且現在所承受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的。漁父的“莞爾而笑”則將其觀點借助神態(tài)描寫的方式凸顯出來。很顯然,他認為屈原的信仰是自己所不能接納的。隨之“鼓枻而去”,他自己蕩起漁舟悠然離開,只留下足以表明自己信仰的歌詞“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無論水是清澈的,還是渾濁的,都可以順應其特點而有所為。很明顯,漁父就是一個具有濃厚道家思想的隱者,他的宗教與信仰是順應自然,因變而變。
作為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兩種思想,儒家和道家思想有其存在的客觀原因,其影響力也較為深遠?;赝袊鴼v代的士子文人,他們往往也就在這兩端之間游離。幼年有志于學,科考之后有位了,就積極追求有為,但受排擠貶抑了,就寄情山水之間,過起清靜無為的隱居生活。再被啟用了,就再次積極有為。如再被棄用了,就再次流連于山水之間……儒家文化讓他們有著一顆積極向上向前的心,而道家則是這些失意文人的精神后院。
三、多維比照,盡得傳統(tǒng)文化芳華
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兩個文本。因為對中學生而言,作為當代青少年,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有一定的時空距離,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據此,引入多維度的比照就是引導學生盡得中華傳統(tǒng)文化芳華的妙策。
一是同一思想的比照。例如,對于屈原,可以與同樣受到儒家思想影響過的蘇軾進行比照。蘇軾被貶到黃州后,也曾在作品中表現了儒道兩家的思想,不過在學習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時,在對蘇軾的曠達認知之中,更應識別儒家積極有為的更高境界,與屈原堅守的不同之處。二是不同思想的比照。如對于屈原與漁父,對于范仲淹與王維,進行多組的思想對照分析,加深對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范仲淹雖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但在任上時仍政績卓著,始終秉持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王維受儒家思想影響也曾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后遇到挫折后則逐漸消沉,過著半官半隱的閑散生活。三是文本內外的比照。文化的傳承源于古代,但指向當下,因而教學活動必須引領學生將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實踐關聯起來。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實踐。
在統(tǒng)一的文本原境中,我們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鑒賞和傳承而言,就應基于這樣的原境。在文本中進行最為基礎的感知,在文本中進行跨越時空的尋覓,在文本中進行現實的領略與踐行。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要塞中學(2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