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炎
摘 ? ?要: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快速發(fā)展,文化遺產(chǎn)如何保護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具有重大意義的論題,建筑遺產(chǎn)是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似水,水成于無形,潤物無聲,卻很有力量。文化,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體現(xiàn)在四合院、弄堂里面的熙攘喧囂中,體現(xiàn)在對古老村鎮(zhèn)的綿綿鄉(xiāng)愁中,正是因為有了文化,城市才顯得生機勃勃,活力四射。
關鍵詞:文化;蘇州園林;現(xiàn)代園林;設計
1 ?引言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們?yōu)榱松婢奂诔鞘?,為了美好的生活而居留于城市?!痹诔擎?zhèn)化過程中要想做好文化傳承工作,在城市,應當保留好古園林和古建筑群,做好規(guī)劃工作,可在保留老城區(qū)的基礎上打造副中心城市,這是因為這些古跡往往承載著人們共同的記憶,是連接感情的橋梁和紐帶。本論文以文化的視角來分析并探索聯(lián)系傳統(tǒng)文化、人和城市之間關系的方法,將傳統(tǒng)設計理念滲入到當代園林創(chuàng)作中。
中國目前的遺產(chǎn)保護總是會陷入一種奇怪的境地,尤其是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現(xiàn)代文明越強勢,傳統(tǒng)文化、人和城市之間的關系就越割裂。經(jīng)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有的地方民宅存在著大量居住問題:①鄰里封閉; ②內(nèi)部功能凌亂;③私搭亂建嚴重; ④容積率低。如何讓古建筑,古園林與我們高速發(fā)展的城市和諧共生,不要讓它成為歷史,成為過去,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若按照中國古典園林的特征和理念,城市本身即是一個大的園林,建筑是園林中的一個要素,本論文試圖研究中國蘇州園林的造園手法,最終去回歸一個現(xiàn)代園林設計問題。
蘇州古城是伍子胥首先建議并率眾建成的,經(jīng)2500余年的演變,直至現(xiàn)在城址規(guī)模仍未有多大變化。(注:伍子胥,楚國人,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任為相。他輔佐闔閭和夫差30余年,才能非凡,政績卓著。他是大軍事家、政治家,還是一個建筑家。)
園林的生成與發(fā)展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經(jīng)濟和文化環(huán)境。從我國古代園林發(fā)展的歷史看,凡造園活動興盛的地方,一般都有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良好的物質(zhì)基礎以及深厚的文化淵源。中國園林起始的形式為“囿”。囿的意思為人們用籬笆或墻把一定的地域圍起來,讓天然的草木和鳥獸滋生繁育,也可在其中挖池筑臺,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簡言之,囿就是畋獵園。
園林建筑的概念提出是周朝各諸侯國由簡樸的囿、苑囿發(fā)展到離宮別館,其游憩、觀賞功能漸強,最后從囿轉(zhuǎn)變?yōu)檎嬲膱@林?!短K州古典園林營造錄》載:“在中國古典園林體系中,以北京、承德為代表的皇家園林和蘇州為代表的私家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典范?!碧K州園林薈萃了文學、美學、繪畫、書法、雕刻、建筑及園藝等各門藝術,代表了精致細膩的士大夫文化,藝術格調(diào)超俗,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精粹。
蘇州園林有宅園、山麓園、湖園等,但以宅園為大宗。它的營造包括園林設計的藝術構(gòu)思和施工建造兩個方面,前者包括園林的選址,構(gòu)思立意,對山水、植物、建筑等物質(zhì)性建構(gòu)的處理,技巧的選擇,經(jīng)營布局等方面,后者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具體構(gòu)筑(如圖1)。
蘇州園林,發(fā)軔于吳王的“姑蘇臺”、“館娃宮”、“梧桐園”等皇家宮苑,東漢吳大夫笮融的“笮家園”開貴族私園之先河,而東晉顧辟疆的“辟疆園”則為士人園之濫觴。蘇州園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寫意見長。以下為蘇州園林的發(fā)展史分析。
2 ?春秋時期的吳宮
“館娃宮”是吳王夫差為寵幸西施而建,位于靈巖山上。館娃宮入園便是方形的“玩花池”,又名“浣花池”;玩花池北有兩口井,圓形的叫“吳王井”,又叫“日池”,八角形的叫“智積井”,又叫“月池”,水甘芒清洌。再向北,是假山環(huán)繞的圓形“玩月池”?!巴嬖鲁亍睎|邊的假山上,有亭名“長壽”,是西施梳妝臺遺址。由此往西有一堵兩丈多高的石墻,由塊石砌成,似冰梅花紋。再西行,攀上山巔至“琴臺”。在“琴臺”近處,尚有“披云臺”、“望月臺”、“佛日巖”、“獻花巖”諸勝,皆有人題詠。
《江南園林志》載:“人之造園,初以巖穴本性,未能全失,城市山林,壺中天地,人世之外,別辟幻境,妙在善用條件,模擬自然”。館娃宮就是春秋時期利用山巖的自然條件建造的一座完備的早期園林。早期的園林是在山中造園,明清園林是在平地疊山,營造城市山林。
3 ?東漢吳大夫笮融的“笮家園”開貴族私園之先河
同治《蘇州府志》及《吳門表隱》,都有“笮家園,在保吉利橋南,古名笮里,吳大夫笮融居所”的詞條。據(jù)史書記載,笮融是東漢丹陽人,曾聚眾附徐州陶謙,后在徐州建浮圖祠,對推動當時佛教的發(fā)展,起過很大的作用。這在蘇州園林發(fā)展歷史上,仍是已知最早的私家園林,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4 ?東晉顧辟疆的“辟疆園”則為士人園之濫觴,堪稱這一時期在追求自然的造園實踐中最成功的一個實例
顧氏祖先原居越地,后徙吳,兩漢年間為當?shù)赝?。東晉時,顧辟疆曾任郡功曹、平北參軍,是當?shù)仡H有地位的要員。其園宅以竹樹、怪石聞名于當時,有“池館林泉之勝,號吳中第一”之譽。人們曾以“辟疆東晉日,竹樹有名園”、“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園”以及“辟疆舊園林,怪石紛相向”等詩句來贊美它。
5 ?北宋滄浪亭位于蘇州城南三元坊,是現(xiàn)存歷史最為悠久的江南園林
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并稱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代表著宋朝的藝術風格。滄浪亭占地面積1.08公頃,園內(nèi)有一泓清水貫穿,波光倒影,景象萬千。滄浪亭主要景區(qū)以山林為核心,四周環(huán)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長廊又利用園外的水畫,通過復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園中山上石徑盤旋,古樹蔥蘢,藤蘿蔓掛,野卉叢生,景色蒼潤如真山野林。
蘇州園林建筑通過各種巧妙地“借景”、“虛實”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與自然山水的美溝通匯合起來,而形成一個更為自由也更為開闊的有機整體的美。連遠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進在這人為的布局中,山光、云樹、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
正如計成在《園冶》中說“先乎取景,妙在朝南”??梢?,取景是中國園林建筑的第一要務?!叭绠嫛钡木肮倘恢匾?,但為了更好地取景,觀法更為重要,“入畫”便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特有的一種觀法。留園中具有許多入畫的觀法,五峰仙館、鶴所、翠玲瓏等,既是如畫的建筑,又是入畫的取景器。中國園林中建筑借助門、窗、洞,將景變成一幅幅山水畫,人在建筑中看到的都是園林中最佳的景物。
6 ?元代的獅子林(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園內(nèi)假山遍布,長廊環(huán)繞,樓臺隱現(xiàn),曲徑通幽,有迷陣一般的感覺
6.1 ?造園手法
獅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風格,為元代園林代表作。園以疊石取勝,洞壑宛轉(zhuǎn),水池縈繞。依山傍水有指柏軒、真趣亭、問梅閣、石舫、臥云室諸構(gòu)。主廳燕譽堂,結(jié)構(gòu)精美,是典型的鴛鴦廳形式;指柏軒,南對假山,下臨小池,古柏蒼勁,好像在畫里;見山樓,可覽群峰,山巒如云似海;菏花廳雕鏤精工;五松園庭院幽雅;湖心亭、暗香疏影樓、扇亭等均各有特色。園內(nèi)四周長廊縈繞,花墻漏窗變化繁復。
6.2 ?建筑布局
建筑可分祠堂、住宅與庭園三部分,現(xiàn)園子的入口原是貝氏宗祠,有硬山廳堂二進,檐高廳深,氣氛肅穆。住宅區(qū)以燕譽堂為代表,是全園的主廳,建筑高敞宏麗,堂內(nèi)雍容華貴。沿主廳甫北軸線上共有四個小庭園燕譽堂甫以白、紫玉蘭和牡丹花臺為春景庭園,親切明快。堂北庭園植櫻花二株。小方廳為歇山式,獅子林的漏花窗形式多樣,做功精巧,尤以九獅峰后“琴”、“棋”、“書”、“畫”四樘和指柏軒周圍墻上以自然花卉為題材的泥塑式漏花窗為上品??沾昂烷T洞的巧妙運用,則以小方廳中這兩幅框景和九獅峰院的海棠花形門洞為典型。再往北又得一小院,黃楊花臺一座,曲廊一段,幽靜淡雅。
這種通過院落層層引入的手法,使空間變化豐富,景深擴大,為主花園起到絕好的鋪墊作用。主花園內(nèi)荷花廳、真趣亭傍水而筑,木裝修雕刻精美。石舫是混凝土結(jié)構(gòu),但形態(tài)小巧,體量適宜。飛瀑亭、問梅閣、立雪堂則與瀑布、寒梅、修竹相互呼應,回味無窮。扇亭、文天樣碑亭、御碑亭由一長廊貫串,打破了南墻的平直、高峻感。主花園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北部,前后錯落,形式多變。
6.3 ?堆山與理水
蘇州園林甲江南;獅子林假山迷宮甲園林。獅子林以假山著稱,山占地面積約0.15公頃。獅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氣勢雄渾,奇峰怪石,玲瓏剔透。橫向極盡迂回曲折,豎向力求回環(huán)起伏。洞穴詭譎,或開朗,或幽深,或平緩,或險隘?!叭说牢揖映鞘欣?,我疑身在萬山中”,就是獅子林的真實寫照。
獅子林的假山,通過模擬與佛教故事有關的人體、獅形、獸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達到渲染佛教氣氛的目的。它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為藍本,而是采用迷宮式作法,通過婉蜒曲折,錯綜復雜的洞穴相連,所以其山用“情”、“趣”二字概括更宜。園東部疊山以“趣”為勝,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經(jīng)獅子座為擬態(tài)造型,進行抽象與夸張,構(gòu)成石峰林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國”。
山體分上、中、下三層,有山洞21個,曲徑九條。崖壑曲折,峰回路轉(zhuǎn),游人行至其間,如入迷宮,妙趣橫生。山頂石峰有“含暉”、“吐丹”、“玉立”、“獅子”諸峰,各具神態(tài),千奇百怪。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蒼勁。此假山西側(cè)設狹長水澗,將山體分成兩部分??鐫径煨拗耖w,閣處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狀,把假山連成一體,手法別具匠心。園林西部和南部山體則有瀑布、旱澗道等,與建筑、墻體和水面自然結(jié)合。
園內(nèi)水體聚中有分。聚合型的主體水池中心有亭佇立,曲橋連亭,水中紅鱗躍波,翠柳拂水。水源的處理也是別具一格,在園西假山深處,山石做懸崖狀。一股清泉經(jīng)湖石三疊,奔瀉而下,如琴鳴山谷、清脆悅耳,形成了蘇州古典園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園中水景豐富,溪澗泉流,迂回于洞壑峰巒之間,隱約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曲折豐富。
6.4 ?植物配置
蘇州園林的植物配置基調(diào)是以落葉樹為主,常綠樹為輔。用竹類、芭蕉、藤蘿和草花作點綴,通過孤植和叢植的手法,選擇體態(tài)瀟灑、色香清雅的花木,按照作畫的構(gòu)圖原理進行栽植,使樹木不僅成為造景的素材,又是觀景的主題。獅子林的植物配置也按照這個道理,東部假山區(qū)以古柏和白皮松為主,西部和南部山地則以梅、竹、銀杏為主。配植色香態(tài)俱佳的花木,疏密相間,錯落有致,使山石、建筑、樹木溶合一體。指柏軒前假山上有元代古柏數(shù)株,有白皮松五棵,姿態(tài)蒼勁,皆成畫意。暗香疏影樓和問梅閣推窗可見三、五株梅,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問梅閣中桌椅、吊頂都是梅花形,窗紋用冰梅紋,書畫內(nèi)容與梅有關,與地上“冰壺”古井共同構(gòu)成一幅思鄉(xiāng)的畫卷。山石間有六百年年銀杏一株,夏日濃蔭庇日,秋葉燦若織錦。
6.5 ?綜合評價
由于林園幾經(jīng)興衰變化,寺、園、宅分而又合,傳統(tǒng)造園手法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貝氏家族把西洋造園手法和家祠引入園中,使其成為融禪宗之理、園林之樂于一體的寺廟園林。
7 ?總結(jié)
中國園林里,在明代《園冶》提出: “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構(gòu)園無格” “得景隨形”等師法自然的設計理念,用曲線、折線實現(xiàn)了與自然場地的有機結(jié)合。晚明以后方池減少而曲折水池成為主流。
蘇州園林建筑格局和中國古代宮殿、寺廟、衙署等采用的均衡對稱的布局方式截然不同,表現(xiàn)了不同的哲學理念。蘇州園林庭院的布局大都避免了均衡對稱的方式,平面形狀自由多樣,迂回曲折,以模擬和接近自然山林為目標,十分重視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人工與自然融為一體,所謂“危樓跨水,高閣依云”,因地制宜,隨自然地勢而高下,表現(xiàn)出建筑自然化的特點。
在一個交融貫通,充滿變化的整體空間里,把傳統(tǒng)園林的造景手法,如借景,框景,對景,障景,抑景,漏景,運用到了民宅間的院落里。取園林流線組織疊印于現(xiàn)存的住宅肌理之上,產(chǎn)生一段新老園林之間的對話。通過傳統(tǒng)園林的造景,去營造一個宜居的古典文化環(huán)境。在模塊化滿足基本的居住功能的同時,給以用戶一部分的自由空間,在這些空間內(nèi),他們可以根據(jù)所需自發(fā)植入功能,比如小店鋪,工作坊,畫室展廳等。
解決對策:①對于一些住房,我們將折線屋頂,延展成曲線屋頂,并將最基本的居住功能移上去,產(chǎn)生基礎的模塊。②搭建二層連臺,區(qū)分交通體系,上層用于居住,下層做起居廚房,并根據(jù)住戶的特性,植入工作室,餐廳,展廳等空間。③通過旋轉(zhuǎn)墻,開門洞等方式,將原本東西向的胡同交通,拓展出南北向的,院落與院落之間通行路線。使整個片區(qū)不再封閉,成為一個有機的游園。④設置節(jié)點,節(jié)點處還原蘇州園林建筑,輕微改造或保留原貌。
參考文獻:
[1] 王欣.建筑需要如畫的觀法[J].新美術,2013(8):34~56.
[2] 王紹增.從畫框談起[J].中國園林2006(1):36~37.
[3] 陳植.園冶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
[4] 郭宇焓.借景理法的歷史及其深層含義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8~9.
[5] 梁從誡.從百科全書看中西文化比較[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2(1):20~26.
[6] 王暉,王云才. 蘇州古典園林典型空間及其圖式語言探討——以拙政園東南庭院為例 [J].風景園林,2015(1):86~93.
[7] 張毓峰,崔艷.建筑空間形式系統(tǒng)的基本構(gòu)想[J].建筑學報,2002(9):55~57.
[8] 陳晶晶,田芃,田朝陽.中國傳統(tǒng)園林時間設計的整體空間“法式”初探[J].風景園林,2015(8):125~129.
[9] 吳洪德.中國園林的圖解式轉(zhuǎn)換建筑師——王欣的園林實踐[J].時代建筑,2007(5):116~121.
[10] 王寶珍.從方法追尋到形式探索——《烏有園》與《如畫觀法》書評[J].建筑學報,2015(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