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喬丹
摘要:全國青年美展發(fā)展至今已有62年的歷史,可以說它是一個命途多舛的展覽。1957年3月16日由中國文化部、青年團中央和中國美協(xié)聯(lián)合舉辦的“全國青年美術工作者作品展覽會”(即“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在北京開幕,到目前為止,僅僅舉辦了六屆。幸運的是,全國青年美展如今已經(jīng)成長為中國美術界的品牌展覽,在 “第三屆全國青年美展”中以三年一屆的頻率固定下來,并且將其確立為國家級的綜合性重要展覽。目前對“首屆全國青年美展”的文獻研究相對較少,研究展覽是一條了解藝術史的捷徑,故本文主要闡述“首屆全國青年美展”的背景及其在歷史中呈現(xiàn)出的面貌。
關鍵詞:首屆全國青年美展;命途多舛;國家級
中圖分類號:A715、G61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70-02
一、 “首屆全國青年美展”的歷史背景
1949年新中國成立,新政府的建立,要求文藝表現(xiàn)新時代的面貌和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事業(yè)。1953年,在政府提供經(jīng)費的情況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得以成立。協(xié)會章程規(guī)定了協(xié)會將“組織美術家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理論,學習黨和政府的政策,研究社會生活,并采取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不斷改造和提高美術家的思想”[1]??梢钥闯觯@個時期中國的藝術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中共通過美術家協(xié)會來實施自己的政策以及方針,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將會組織美術工作者來宣傳黨的政策目標。1956年第8期的《美術》雜志記載了關于青年美術展覽在各地相繼舉行的情況,國家為了鼓勵和培育青年美術家,繁榮美術的創(chuàng)作事業(yè),文化部、青年團中央和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準備在1956年國慶后,在北京舉辦首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會。在全國青年美展舉辦之前,各個省、市以及自治區(qū)先在當?shù)氐貐^(qū)舉辦了青年的美術作品展覽,然后推薦出一些優(yōu)秀作品參加全國性的展覽。這是青年文化生活中的大事,人們期待著在這個展覽會上看到中國青年美術創(chuàng)作的新面貌。
二、 “首屆全國青年美展”成功舉辦
1957年3月16日,“全國青年美術工作者作品展覽會”在北京成功開幕,并且在同年的《美術》雜志4月號里發(fā)布了《全國青年美術工作者作品展覽會展品》的部分作品 ,如張欽若的油畫作品《海邊》,郭其相的雕塑作品《姐妹們》和聶南溪的國畫作品《藏女》等??梢钥闯?,很多作品在題材和內容上都有所不同,更多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素材出現(xiàn)在畫面中,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作品更多地展現(xiàn)了祖國的新面貌。在當時的批評家看來,這是對傳統(tǒng)藝術不關心現(xiàn)實生活態(tài)度的改造。
1959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選集》,書中《培養(yǎng)青年美術工作者》一節(jié)對研究“首屆青年美展”開辦的原因以及舉辦情況提供了有力的參考。書中寫到:“在這次展出的九百余件作品的作者中,青年作者達八百余人,其中有不少是初露頭角的新人,并且有一部分是業(yè)余的美術工作者和兄弟民族的青年美術工作者,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個地區(qū)和各種文化工作崗位上,以飽滿的情緒和堅強的毅力在美術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邁開了大步。通過這次展覽會,我們可以看到青年美術工作者在創(chuàng)作方面的無窮潛力。我們的國家現(xiàn)在正處于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代,社會生活面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都發(fā)生了空前未有的變化。藝術家在表現(xiàn)生活的時候,不僅需要創(chuàng)造形象的藝術才能,而且需要有善于發(fā)覺新鮮事物的敏感度,否則就很難創(chuàng)造出具有藝術魅力而又能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在這次青年美術工作者的作品展覽會中,可以看出青年作者們是具有這種敏感度的。他們較多的作品都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化、擺脫經(jīng)濟落后的國家建設的高漲、突破陳腐觀念的精神生活的上升,以及在日新月異的萬象中涌現(xiàn)出來的生活美、勞動美、思想感情美,因此令人感受到濃厚的生活意味和時代氣息。盡管有不少作品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xiàn)上還不夠深刻和成熟,但這是青年美術工作者在創(chuàng)作初期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在生活實踐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逐漸克服的”。
“首屆全國青年美展”共展出了845位青年畫家的90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了國畫、版畫、雕塑、年畫、連環(huán)畫和宣傳畫六個類別。優(yōu)秀的青年藝術家在全國青年美展中得以嶄露頭角,成為中國藝術發(fā)展道路上實力雄厚的中堅力量。如年僅30歲的黃胄的國畫作品《打馬球》和28歲的張欽若的油畫作品《海邊》分別獲得了一等獎。全國青年美展在當時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重視,批評家與美術家紛紛對此次展覽發(fā)表了自己評論。在《美術》雜志1957年4月號的《新苗正在生長——董希文同志談青年美展的油畫》一文中,董希文發(fā)表了對“首屆全國青年美展”中油畫作品的看法以及對青年畫家的建議。他認為過去美術界對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理解比較狹窄,近年來反對公式化概念,促使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大家對黨中央提出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了新的認識,這屆作品題材的廣泛性、形式風格的多樣性出現(xiàn)了可喜的新面貌。不過,他認為畫家在體驗生活方面下的功夫還不夠,選取題材有避重就輕,追求小趣味的傾向;同時,在思想性方面有些走下坡路。此外,在同年的《美術》雜志5月號里,焦明也發(fā)表了《談青年美展中的幾幅油畫》一文,他認為有些人評論這屆油畫讓人看起來是失望的,這些評論是不公平的。因為在中國,油畫只有40年的歷史,同時展出的作品也不能代表目前青年油畫家們的創(chuàng)作水平,因為展出的都是一年以前的舊作。不過就算如此,“首屆全國青年美展”中還是有不少令人感到美的作品的。他在文章中重點評述了高庶績的《母親》、張欽若的《海邊》以及戴澤的《小會計》等,認為青年美展中那些描繪社會生活主題的作品有些是有生活的,但是有些只描繪了一些和生活本質關系不大的生活現(xiàn)象,看不出他們的根深深地扎在工農兵生活的現(xiàn)實沃土中,加上技藝的限制以及藝術修養(yǎng)的欠缺,作品還不夠動人。
三、小結
可以看出,全國青年美展是官方組織,具有權威性,影響性極大的展覽。展覽專門為青年美術家搭建了展示他們繼承與創(chuàng)新、借鑒與融合、關切社會與自身成長的重要平臺,它的學術定位是堅守造型藝術的繼承與發(fā)展?!笆讓萌珖嗄昝勒埂钡呐e辦對中國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作用,不斷地使優(yōu)秀的青年藝術家得以展示他們的才華,增添藝術創(chuàng)作的信心,為中國的藝術注入新鮮的血液。縱觀全國青年美展,它與國家一同成長,其中涵蓋了社會主義文化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延續(xù)了歷史脈絡,一并構成了中國藝術的成就與特色。
參考文獻:
[1]馬琳.展覽制度的轉變:從沙龍展到落選者沙龍[J].美術報,2016(7).
[2]潘欣信,王凱文.中國工筆畫大事記簡編(1949-2010)[J].中國畫畫刊,2010(4).
[3]呂澎.美術的故事:從晚清到今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75.
[4]馬琳.展覽改變藝術:策展的可能性[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