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琨煒 薛新軒 曾丙熙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獲得跆拳道運動員體能訓練所需相關懸吊訓練方法與身體素質、專項能力測試指標,再運用實驗法將30名跆拳道運動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進行8周的常規(guī)體能訓練與懸吊訓練。通過實驗前后測試數(shù)據對比得出懸吊訓練對跆拳道運動員有以下影響:實驗后實驗組運動員平衡能力與核心區(qū)穩(wěn)定性較實驗前得到顯著提升;跆拳道技術中的后踢、后旋踢、回旋踢技術水平提高,弱勢腿平衡能力與技術顯著提高;對照組相關身體素質與腿法技術成績在實驗前后無顯著差異;懸吊訓練更有助于提升高水平運動員的穩(wěn)定性與平衡能力,幫助他們提升此類技術。懸吊訓練法加入日常體能訓練可以幫助跆拳道運動員改善自身平衡能力與核心區(qū)穩(wěn)定性,并有助于旋轉類腿法專項技能的有效提高。
關鍵詞:懸吊訓練;跆拳道;旋轉類腿法技能;實驗研究
跆拳道運動是一種以腿部動作為主,運用人身體部分中拳與腳部分來做對抗動作的一項格斗技術,其動作技術具有快速、隱蔽、簡潔等特點。旋轉類腿法技術是跆拳道腿法技術中作為難度系數(shù)最高的一部分,包括旋風踢、后踢、后旋踢三種腿法,其動作復雜,調動身體肌肉多,要求運動員大部分時間身體處于非穩(wěn)定狀態(tài),對運動員平衡能力有著較高需求。旋轉類腿法技術在競技比賽中使用比例較低,但單次技術有效得分值為最高的3分與4分,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運動員此項技術是跆拳道運動員日常訓練的難點。懸吊訓練作為一項提高人體核心力量與穩(wěn)定性相關的訓練項目,是否能夠通過提高跆拳道運動員相關身體機能從而達到提升旋轉類腿技術的目的為本研究的重點內容。
懸吊訓練最早來自于醫(yī)學康復領域。是利用固定點與非固定點的鏈接不穩(wěn)定性所產生的力來對人的軀干肌肉穩(wěn)定控制性進行訓練的一種方式。在衍生于康復學的功能性訓練開始融入運動訓練學以后,懸吊訓練作為其中一種訓練方式開始與一些運動項目融合。本研究提及的TRX懸吊系統(tǒng)是一種來自于美國部隊軍官用于訓練軍人所發(fā)明出的訓練器具,具有便于攜帶、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在大眾健身領域具有一定的使用廣泛度[1]。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TRX懸吊訓練對跆拳道運動員旋轉類腿法專項技術的影響。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等大型文獻搜索網站上檢索使用關鍵詞“懸吊訓練”+“跆拳道”得出2個結果,而懸吊訓練與運動項目結合的文章高達84篇。利用相關文獻資料和相關書籍與網站,為本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對武漢體育學院跆拳道專業(yè)教授、體能專家進行走訪,詢問了本研究中所包含的實驗指標的專項相關度、科學性及相關數(shù)理統(tǒng)計等方面知識。其中跆拳道教練6人,體能專家3人,康復專家1人。教授、副教授人數(shù)占到了80%。
1.2.3 實驗法
將實驗對象等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訓練時間均為8周。其中對照組按照傳統(tǒng)訓練方法與要求進行,而實驗組則采用本研究設計的TRX懸吊模式實施訓練。依據跆拳道運動員在平衡能力、核心區(qū)穩(wěn)定性以及跆拳道技術中的后踢、后旋踢、回旋踢等技術要求,將懸吊訓練模式劃分為A、B、C、D、E、F、G、H八個體位類別,具體訓練方法如圖1所示。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針對實驗得出的測試數(shù)據、實驗數(shù)據使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實驗設計
2.1 實驗對象
選取武漢體院競技體校跆拳道隊30名無傷痛的運動員為實驗對象,其中全國冠軍2人(健將),全國比賽前六名8人(一級運動員),全國青年賽前八名20人(二級運動員),基本情況如表1。
2.2 實驗時間、地點
時間:2018年10月至12月為時兩個月,共8周。
地點:武漢體育學院跆拳道訓練館、武漢體育學院西田徑場。
2.3 實驗內容及指標選取與測試
根據研究要求與跆拳道專項技術要求,通過詢問有關專家以及大量資料對比的方式,選取了與本研究相關性最高的三個指標進行測試,分別為與受測者身體素質相關的核心穩(wěn)定性和平衡能力方面的測試-基礎懸吊測試,芬蘭METITUR Good Blance平衡評估分析系統(tǒng)(MGB)測試,與運動員技能相關的專項能力測試,力求在各個方面全面測試實驗對象的能力提升。實驗開始與結束兩個時間點,對實驗對象30名跆拳道運動員進行與研究相關的核心穩(wěn)定性、平衡能力和專項能力測試。
2.3.1 運動員核心穩(wěn)定性測試
通過基礎懸吊測試運動員核心穩(wěn)定性。選取仰臥、側臥、俯臥三個身體姿態(tài)伸髖外展動作作為測試內容。
仰臥伸髖外展:受測者仰臥于瑜伽墊上,雙手交叉于胸前,使用懸吊器材將受測者單側腳踝懸吊于距地面40 cm處。準備姿勢完成后,測試人員發(fā)出開始指令并開始計時,要求受測者將髖部提起并保持水平狀態(tài),兩側腳踝保持于同一高度。當受測者雙踝不在同一水平線時停止計時,記錄時間為該項成績。
側臥伸髖外展:受測者側臥于瑜伽墊上,雙手交叉與胸前,肩部著地,懸吊器綁住受測者較地面近一側腳踝懸吊于地面上40 cm處,測試人員發(fā)出開始指令并開始計時后,要求非懸吊一側腿部外展,兩腳之間距離保持固定,髖關節(jié)與地面垂直。當受測者外側腳發(fā)生大規(guī)模移動時停止計時,記錄時間為該項成績
俯臥伸髖外展:受測者俯臥于地面,雙手肘部著于地面。其他測試動作方式與仰臥伸髖外展相同。
2.3.2 運動員平衡能力測試
通過芬蘭METITUR Good Blance平衡評估分析系統(tǒng)(MGB)測試運動員平衡能力。測試內容為:在電腦中輸入運動員的身高體重數(shù)據后,受測者緊閉雙眼不得通過視力進行任何判斷,雙手交叉于體前,直立站在測試儀器平臺上,當測試人員按下測試儀器ok鍵并給出開始指示以后,使用單腳站立盡量保持身體平衡20 s。左右腳各進行3次測試,取最好成績。
2.3.3 運動員專項能力測試
旋轉類腿法主要測試內容包括跆拳道項目內判定含有旋轉動作,擊打成功可以取得三分的腿法技術——后踢、后旋踢與旋風踢。
2.3.3.1 后旋轉類腿法測試方法
該項測試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動作完成速度與評委主觀打分。測試方法使用高速運動攝像機,要求運動員用最快速度擊打與自身身高相同的固體腳靶目標。測試指標為每次動作從運動員擊打腿離開地面到腳部擊中腳靶產生明顯位移時所用的時間,每個測試動作左右側各完成五次,取平均數(shù)作為該腿法的速度成績。在每個運動員完成十次腿法后,由五位跆拳道運動領域的五位專家觀看錄像回放,根據每次腿法的完成度,有效性,規(guī)范性等指標,對該運動員的此項技術進行打分,最高分為10分,無效動作為0分。
2.3.3.2 旋風踢測試方法
兩個輔助人員用右手手持腳靶放于自身腰部前側,相對站在距離受測運動員前方與后方1 m處,要求運動員在收到開始指令后,先使用右腿的旋風踢技術快速擊打前方腳靶后轉身使用左腿旋風踢技術迅速擊打另一腳靶,用最快速度循環(huán)這一過程。每次測試測出3組數(shù)據,測試指標為15 s內受測人員有效擊打腳靶總數(shù)。
2.4 實驗訓練方案
實驗組每周3次訓練,在常規(guī)訓練后進行20分鐘的懸吊訓練,其中包含8種懸吊訓練練習。
對照組每周3次訓練,在常規(guī)訓練后進行20分鐘的跆拳道專項相關體能訓練,其中包含8種常規(guī)體能訓練。
實驗組訓練項目:保加利亞深蹲、側懸式單腿深蹲、單腿仰臥彎腿、側橋至髖部下沉、俯撐側向提膝、俯撐交替提膝、交替仰臥彎腿、軀干旋轉。每個動作10~15次,一次循環(huán)為1組,共4組,組間間歇1 min。
對照組訓練項目:炮臺推舉轉體、連續(xù)高抓、快速提膝收腹跳、快速交叉抬腿、仰臥起坐、單腿十字跳、山羊挺身、平板轉體支撐。每個動作15~20次,一次循環(huán)為1組,共4組,組間間歇1 min。
2.5 實驗控制
在實驗前對兩組各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指標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使受試運動員的各項指標在統(tǒng)計學角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以證明實驗組與對照組運動員的年齡、身高、體重、訓練年限以及身體素質基本一致。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訓練過程中的訓練時間、課次均保持一致,專項訓練均正常進行,其中運動頻率為每周一、三、五共3次,每次運動時間為90 min。訓練方式均為自重抗阻訓練。
訓練計劃、實驗數(shù)據的采集的具體實施由擁有高級教練職稱的兩位教練同時完成,以此來確保實驗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3 結果分析
3.1 實驗前、后對照組與實驗組跆拳道運動員核心穩(wěn)定性測試結果與分析
在實驗前兩組運動員的年齡、身高、體重、訓練年限以及身體素質基本一致。對運動員進行核心穩(wěn)定性測試,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2所示。
表2顯示8周訓練后,對照組、實驗組三項基礎懸吊測試成績的變化情況。在實驗前,對照組、實驗組所有測試數(shù)據情況幾乎相同。對照組與實驗組相比在經過訓練之后三項測試成績均得到了顯著提高,其中仰臥伸髖外展左側成績差值顯著提升(P=0.007<0.05),右側成績差值顯著提升(P=0.004<0.05)。側臥伸髖外展成績由左側成績差值顯著提升(P=0.012<0.05),右側成績差值顯著提升(P=0.008<0.05)。俯臥伸髖外展左側成績差值顯著提升(P=0.000<0.05),右側成績差值顯著提升(P=0.016<0.05),而對照組實驗前后6個成績指標幾乎無變化差異。實驗組在經過訓練之后三項測試成績均得到了顯著提高,其中仰臥伸髖外展左側成績增長31%,右側成績增長29%。側臥伸髖外展成績增長30%,右側成績增長25%。俯臥伸髖外展左側成績增長33%,右側成績增長26%,在實驗后,實驗組成績較對照組每項成績提升30%左右。表明懸吊訓練對跆拳道運動員核心穩(wěn)定性的提高幅度遠遠大于傳統(tǒng)體能訓練。
懸吊訓練法相對于傳統(tǒng)體能訓練方式,通過懸吊器械的輔助提高了訓練動作難度,進而更有效的刺激到訓練部位的深部肌肉群,深部肌肉群為運動員核心力量與核心穩(wěn)定性的能力強弱重要因素,傳統(tǒng)訓練難以調動此部分肌肉,但此類能力的高低決定了高難度動作技術在實際運用中的完成度與有效性。因此針對跆拳道運動中難度系數(shù)較高的旋轉類腿法技術的體能輔助訓練的需求,懸吊訓練更加高效。
3.2 實驗前、后對照組與實驗組跆拳道運動員平衡能力測試結果與分析
對運動員進行平衡能力測試,通過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表3所示。在實驗以前對照組、實驗組運動員雙腿四個平衡指數(shù)數(shù)值無顯著差異。經過8周的訓練之后出現(xiàn)顯著差異的數(shù)值為實驗后實驗組優(yōu)勢腿、弱勢腿兩項平衡指數(shù)(※P=0.085<0.01,※※P=0.072<0.01),說明實驗組在實驗前后兩腿平衡指數(shù)均有非常顯著性變化。實驗組10名運動員通過懸吊訓練優(yōu)勢腿平衡指數(shù)由379 mm2/g提升為331 mm2/g,成績提升12.7%。弱勢腿提升更為明顯,由469 mm2/g提升至391 mm2/g,提升16.6%。相較于對照組實驗前后的雙腿平衡數(shù)值由377 mm2/g(優(yōu)勢腿)472 mm2/g(弱勢腿)變化為364 mm2/g(優(yōu)勢腿)440 mm2/g(弱勢腿),下降幅度只有3.4%和6.8%,平衡指數(shù)雖然下所下降,但幅度過小,成績無顯著差異。
懸吊訓練通過訓練器械的閉鏈運動使身體始終處于一種非穩(wěn)定的狀態(tài),從而對運動員的平衡能力進行訓練。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運動員要充分調動自身本體感覺能力,進而刺激肌肉神經與運動器官,尤其是中樞神經對非穩(wěn)定狀態(tài)的適應力的提高,是其他傳統(tǒng)體能訓練所不能做到的。所以針對跆拳道旋轉類腿法技術中身體處于的大量不穩(wěn)定狀態(tài),懸吊訓練能夠因地制宜地對運動員進行有效訓練。另外跆拳道運動新的競技規(guī)則作出修改,所有運動員倒地行為均給予警告判罰,旋轉類腿法技術作為所有腿法之中最容易失去平衡的技術動作,平衡能力融入技術訓練也顯得十分必要。
3.3 實驗前、后對照組與實驗組跆拳道運動員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下腿法技術能力測試結果與分析
3.3.1 實驗前、后對照組與實驗組跆拳道運動員后踢、后旋踢技術測試結果與分析
對運動員進行后踢、后旋踢技術測試,通過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表4所示。在實驗前對照組實驗組左側后踢(P=0.081>0.05)、右側后踢(P=0.093>0.05)兩組數(shù)據都不具有顯著差異性,經過8周訓練后實驗組左側后旋踢完成速度與得分成績兩項均(P<0.01)非常具有顯著性差異,右側后旋踢兩項成績(P=0.001<0.05)比較具有顯著差異性。對照組兩側技術的兩項數(shù)據的四個指標均(P>0.05)不具有差異性,實驗后實驗組、對照組兩項數(shù)據的四個指標(P<0.05)均具有差異性。在完成動作有效率上對照組在實驗前后數(shù)據增長了3%,實驗組增長10%。說明與傳統(tǒng)專項體能相比懸吊訓練對跆拳道運動員后踢技術有所改善,尤其是左腿技術提升更為明顯。
對運動員進行后旋踢技術完成時間及有效率測試,通過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表5所示。實驗前對照組與實驗組在實驗前兩組之間左側后旋踢完成速度與得分成績兩項均(P>0.05)、右側后旋踢成績(P=0.078>005)完成時間上無差異性,兩組運動員左腿技術的完成時間都上明顯高于右腿。經過8周的實驗訓練后,實驗組兩側后旋踢四個成績數(shù)值(P<0.01)均非常具有顯著差異性,有效率提高量達到16%。相比對照組實驗前后這兩項技術在完成時間(P>0.05)、得分(P>0.05)與有效率增長(3%)上幾乎沒有任何顯著變化,說明懸吊訓練比傳統(tǒng)體能訓練對跆拳道運動員后旋踢技術在速度與有效性上都有著更明顯的效果。
后踢與后旋踢作為動作模式較為相似的兩個腿法,主要發(fā)力肌肉均為豎脊肌、股直肌、股二頭肌。動作運行發(fā)力模式是利用身體的反旋慣性與脊柱-髖-擊打腿動力鏈兩部分的共同作用,發(fā)力出發(fā)點均為身體核心部位,身體重心偏移從上至下移動。這兩項技術動作多用于防守反擊戰(zhàn)術的運用之中,因次,反映能力與動作完成速度、有效度為技術成功運用最重要因素。針對技術需求而設計的懸吊訓練動作對所需動力鏈與單腳狀態(tài)下的重心偏移模擬真實度較傳統(tǒng)訓練方式更真實,訓練動作中涵蓋整條動力鏈的每一部分,因此更有助于跆拳道運動員技術的提升。并且懸吊訓練手段中包括大量單側腳力量訓練,這就使得弱側腳技術得到充分發(fā)展,較優(yōu)勢腳提升更為明顯。
3.3.2 實驗前、后對照組與實驗組跆拳道運動員旋風踢測試結果與分析
對運動員進行15 s旋風踢個數(shù)測試,通過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表5所示。對照組、實驗組在實驗前,30名運動員測試結果都集中在12個、13個。經過8周的訓練后,對照組有12名運動員測試數(shù)據有所提高,增長個數(shù)均為1個,3名運動員成績無變化。對比對照組,實驗組實驗后提升跨度明顯。其中1名運動員15 s旋風踢有效個數(shù)達到了17個,6名運動員為16個,2名運動員為15個,平均每名運動員提升了3個有效成績。說明懸吊訓練法與傳統(tǒng)體能訓練相比對跆拳道旋風踢技術提高上更有效果。
與前兩種腿法技術有所不同,旋風踢主要發(fā)力肌肉為脛骨前肌、股直肌、股二頭肌、腹外斜肌,是利用身體蹬地浮空擰轉前旋的慣性與脊柱-髖-大腿-小腿-腳部動力鏈結合進行擊打的行為模式,同樣發(fā)力點集中在人體的核心區(qū)域與下肢部分,身體重點為原地或向前移動。旋風踢作為跆拳道項目所有基礎腿法中滯空時間最長的技術動作,動作旋轉幅度最大,在實戰(zhàn)中多用于組合腿法動作或長距離追擊對方時使用。對于此項技術訓練,懸吊訓練法的優(yōu)勢主要在于,通過提升運動員的核心穩(wěn)定性與平衡能力,提高了因受旋風踢前半部分的浮空蓄力所影響的擊打精準度與動作難度。
在傳統(tǒng)的跆拳道體能訓練中,往往只注重這部分肌肉的爆發(fā)力訓練,忽視了核心區(qū)域穩(wěn)定性與平衡能力的鍛煉,這就導致了運動員完成高難度技術動作時穩(wěn)定性差,有效度不高。
3.3.3 實驗前、后實驗組各水平運動員各項指標統(tǒng)計結果與分析
對不同等級的實驗組運動員進行各個測試項目的有效率測試,通過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表6所示。實驗前實驗組所有等級運動員成績變化均(P<0.05),其中健將級、一級平衡能力,一級運動員后旋踢能力數(shù)值(P<0.01)均非常具有顯著差異性,說明懸吊訓練對高水平運動員的提升更為顯著。
優(yōu)秀運動員的基礎核心力量與身體專項素質較高,所以在通過懸吊訓練等身體功能性訓練的影響后再與運動員本身的專項技術水平相結合,所以健將級、一級運動員增幅較二級運動員更大。
4 結論
4.1 通過8周時間對30名跆拳道運動員進行懸吊訓練法訓練之后,實驗組運動員的平衡能力與核心區(qū)穩(wěn)定性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對照組運動員相應能力仍處于較差水平沒有得到鍛煉,說明傳統(tǒng)的跆拳道體能訓練缺乏對運動平衡能力的培養(yǎng),而懸吊訓練能夠彌補這一部分訓練的缺失,可以幫助運動員改善平衡能力和核心區(qū)穩(wěn)定性。
4.2 懸吊訓練的加入對跆拳道旋轉類技術提升明顯。實驗組在實驗前后,旋轉腿法技術成績提升顯著,尤其是對弱側腿技術的提升。在后踢、后旋踢腿法技術測試中實驗組運動員單次技術使用時間縮短,動作質量得分提高,說明這兩項腿法技術不僅在完成速度有所提高,并且技術動作更加規(guī)范。在旋風踢技術的測試中,實驗組運動員15 s快速旋風踢個數(shù)提升明顯,說明懸吊訓練對該項技術的提高有積極效果。與其相比對照組在專項技術測試上有小幅度提升但效果并不明顯。
4.3 由于懸吊訓練較傳統(tǒng)訓練難度較大,且訓練方式特殊。在訓練過程中對運動員的深部肌肉群和肌肉神經都進行了有效刺激鍛煉,進而提升了運動員的核心穩(wěn)定性與平衡能力。在此兩項基本身體素質得到鍛煉與提高后,運動員在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技術掌控能力提升明顯。旋轉類腿法作為跆拳道項目中難度最大的技術動作,懸吊訓練法的融入,符合此類動作特點的運動生理學需求。
4.4 在具體練習時發(fā)現(xiàn),具體的訓練當中一級運動員與健將級運動員平衡能力與技術水平的成績提升較二級運動員相比更加明顯,這說明懸吊訓練更有助于提升高水平運動員的穩(wěn)定性與平衡能力,幫助他們提升此類技術。
5 建議
跆拳道作為一項格斗項目,技能與體能需求所占比重相同,懸吊訓練法作為一種體能訓練手段,應與其他體能訓練方式相結合。在提高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同時,更好地為技術服務,從而進一步達到提高競技能力的目的,是教練員應研究的方向與難點。另外,懸吊訓練法實際訓練操作較為復雜,大部分動作為等長收縮,應注重動作的規(guī)范性預防運動損傷才能達到相應訓練效果。旋轉類腿法技術在跆拳道競技比賽之中所占比例很小,作為致勝手段不可忽略其他常規(guī)腿法練習,探究懸吊訓練對其他常規(guī)腿法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的實驗探究。由于時間、人員、經費等諸多條件因素的制約,懸吊訓練法對長周期體能訓練的效果與有效度漲幅波動都有待進一步的考察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春雷. 體能訓練之懸吊訓練[J]. 中國體育教練員,2012(4):37-41.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51-254.
[3]杜七一. 現(xiàn)代跆拳道[M].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4]李建臣,周凱嵐,師玉濤,馮國群,袁桓. 懸吊訓練對技能主導類表現(xiàn)難美性項目核心力量訓練的實驗研究——以跳水項目為例[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2):53-57.
[5]魏永敬,趙煥彬,宋旭峰,孫玉龍. 懸吊訓練法功能及其應用現(xiàn)狀研究[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4):358-360.
[6]付常喜,李平. 懸吊訓練對男子網球運動員平衡能力和軀干核心穩(wěn)定性的實驗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2):138-141.
[7]陳翀,孫文新. 懸吊訓練對足球運動員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下動作控制能力的影響[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124-128.
[8]魏永敬. 懸吊訓練動作分類及生物力學原理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9]朱傳芳. 懸吊訓練對體育院?;@球專項學生核心力量及專項水平的影響[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4.
[10]李海彬. 懸吊訓練對青少年籃球運動員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下動作控制能力影響實驗研究[D].濟南:山東體育學院,2014.
[11]吳方雷. 懸吊訓練對散打運動員核心力量的影響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1.
[12]尹鵬云. 懸吊訓練對柔道運動員專項能力的影響[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