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僰同風:明清楚雄與中原的文化交融

      2019-12-12 10:03侯官響
      商業(yè)文化 2019年13期
      關鍵詞:姚安楚雄土著

      歷史上,云南楚雄地區(qū)是一個既閉塞,又開放的邊疆民族地區(qū)。說其閉塞,是指該地區(qū)地理條件復雜,交通閉塞,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彝族先民們刀耕火種,自給自足。言其開放,是指該區(qū)域先秦以前就與中原地區(qū)產(chǎn)生了密切聯(lián)系,并憑借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與緬甸、印度等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友好往來。

      陸韌、凌永忠研究認為,明代云南政區(qū)具有“內(nèi)”“外”分野的特征?!跺居钔ㄖ尽贰ⅰ洞竺饕唤y(tǒng)志》、景泰《云南圖經(jīng)志書》、正德《云南志》、萬歷《云南通志》、天啟《滇志》對明代云南行政建制的記載,“內(nèi)”“外”分野的特征非常明顯。對于楚雄彝族地區(qū)來說,所轄楚雄府、姚安軍民府和武定軍民府均屬于“內(nèi)”的范疇。之所以將蠻夷之地的楚雄地區(qū)稱之為“內(nèi)”,可以分別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解釋。歷史上楚雄地區(qū)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尤其秦漢置立郡縣以來,兩者不斷交融個,內(nèi)地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逐漸對當?shù)赝林褡瀹a(chǎn)生影響。從地理上來看,楚雄地區(qū)比較靠近內(nèi)地,是由川入滇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尤其明代建立府縣,改土歸流以來,蠻夷與移民之間、楚雄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之間有了更深的交流與融合。所謂“漢僰同風”,明代之前是漢族移民“變服從俗”融入土著民族,此后是蠻夷漸漸接受中原移民的文化。

      一 ?從“變服從俗”到“以夏化夷”

      自秦漢在西南夷居住地區(qū)設郡縣以來,西南夷與中原地區(qū)有了更多交流。政府亦采取積極的引導政策,如東漢章帝元和年間,王追為益州郡太守,始“興起學校,漸遷其俗”。漢王朝在云南設置郡縣的同時,還以屯墾戍邊的方式進行移民,推行屯田制度,并“募豪民田南夷”,將內(nèi)地窮苦百姓及“死罪”、“奔命”、“謫民”、“罪人”移至云南。移民不僅帶來了內(nèi)地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而且將中原文化移植到邊疆地區(qū)。今楚雄部分區(qū)域所在的晉寧郡,“漢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實之”。

      當時到南中地區(qū)戍守屯田的孟、霍、雍、爨等漢族大姓發(fā)展起來,其中尤以爨氏實力最盛。公元339年,爨氏統(tǒng)一南中地區(qū)后,與彝族土著通婚,接受其民族文化?!度A陽國志》云:“與夷為婚曰‘遑耶,諸姓婚為‘自有耶。世亂犯法,輒依之藏匿?;蛟挥袨楣偎ǎ幕驗橹畧蟪?。與夷至厚者,謂之‘百世遑耶,恩若骨肉,為其逋逃之藪,故南人輕為禍變,恃此也?!痹颇铣蔀閮?nèi)地人民因戰(zhàn)亂而遷居的避難場所。先是移民聚族而居,各有宗姓,互通婚姻;后移民與土著交往增多,彼此依賴,進而相互通婚,以致于夷漢莫辨。

      南詔與大理國時期,雖然云南為獨立政權所控制,但戰(zhàn)爭擄掠、商人貿(mào)遷的情況也不鮮見。唐朝在姚州設立姚州都督府,姚州是內(nèi)地人民從北面進入云南的唯一通道。元代之前,雖然內(nèi)地移民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逐漸對當?shù)赝林褡瀹a(chǎn)生影響,但由于移民人口處于劣勢,漢族移民因“變服從俗”而“夷化”,逐漸融入土著民族中。

      元代這種“夷化”的現(xiàn)象仍復如是。根據(jù)美籍華裔學者李中清研究,自1253年蒙古軍攻克大理始,政府派軍隊進行大規(guī)模的邊疆屯墾便開始了。13世紀末期,元朝發(fā)五萬多軍隊及其眷屬屯墾西南,掀起移民進入云南的第一次高潮?!毒疤┰颇蠄D經(jīng)志書》卷一說:“云南土著之民,不獨僰人而已,有曰白羅羅、曰達達、曰色目人及四方之商賈軍旅移徙者曰漢人,錯雜而處焉?!庇终隆对颇现尽芬邸犊ぶ尽贩Q“舊多漢人,乃元時移徙者,與僰人雜處,而服食、器用及婚姻、喪葬、燕會、饋餉之俗,大抵同風”。一般認為,明前期成為土著的漢人多是元代遷入的移民后裔,而他們多半已為當?shù)赝林?。因此元及以前漢夷關系是漢民不斷融人彝族文化,傳入的儒家文化大多與彝族土著文化融合。

      而從明代始,“夷化”的現(xiàn)象有了徹底改變。天啟《滇志》稱:“官軍從大將軍南下,及五方之人,或以戍,或以徙,或以僑寓不歸,是曰漢人?!傆嬕臐h,漢人三之,夷人七之?!倍?0%的夷人,應當包括了已經(jīng)被“夷化”的前代移民的后裔。對于楚雄所在的滇中來說,明代移民可能不止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三。謝肇淛《滇略》卷四云:“高皇帝既定滇中,盡徙江左良家閭右以實之,及有辠竄戍者,咸盡室以行。故其人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衣冠禮法,言語習尚,大率類建業(yè)。二百年來,熏陶所染,彬彬文獻,與中州埓矣”。謝氏稱移民超過了土著,當然不能盡信此描述性的語言,不過“熏陶所染”“與中州埒”,確可說明“以夏化夷”的程度。

      明初移民楚雄者主要有三類:一是屯田戍卒及其家屬,二是富室及宦游之人,三是商賈置業(yè)者。明代因商遷居云南的漢族移民普遍存在,鹽商因在云南開中而定居的當不乏其人,有的支系繁衍,成為當?shù)氐拇笞濉?jù)《滇系》載:“自傅、藍、沐三將軍臨之以武,胥元之遺黎而蕩滌之,不以為光復舊物,而以為手破天荒,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簡編,全付之一燼。既奏遷富民以實滇,于是滇之土著皆曰:“我來自江南,我來自南京?!比缫泼褚Π舱?,其先祖主要來自江西、南京、浙江等江南地區(qū)。姚安的盧姓,先祖為江西人,明代因趨鹽井之利,“初到姚之白鹽井,再分支于前場關”定居,支系繁衍,分為幾姓,楚雄的魯姓“原盧姓,后改魯姓,初遷黑鹽井,再遷于姚,并分住新村衣打拉”。

      與元代之前漢人融入土著文化不同,朱元璋治理邊疆,其終極目的即“變其土俗同于中國”。而楚雄地區(qū)流官治理模式下,來自云南省外的官員普遍采用中原地區(qū)的治理方式。而大量漢族及其他民族移民的到來,帶來了較為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由于移民人數(shù)眾多,因而他們不僅能夠保有其風俗習慣,而且可以對文化和技術相對落后的土著施加影響??滴酢逗邴}井志》曰:“井人有自明初謫戍來者,有游宦寄籍者,有商賈置業(yè)者,有就近賃居者,故冠、婚、喪、祭,與中州不甚相遠?!痹S多方志都記載了明末清初云南人的節(jié)慶活動,如《祿豐縣志》:

      正月元旦祀天地祖先,親友交相慶賀。

      元宵張燈三日。

      清明家家拜掃墳墓。

      端陽系長命縷,飲蒲酒,以角黍相饋。

      七月中元祀先,焚冥衣。

      八月中秋祀月,設果餅,長幼宴飲。

      九月朝北斗,重陽登高,飲茱萸酒。

      廿四日祀灶。除夕,春聯(lián)桃符迎灶,祀祖,閉門守歲。

      這些年節(jié)、婚喪、廬舍、市肆、游樂之俗,是明清遷徙楚雄的漢人和己經(jīng)“漢化”的夷人的風俗。迨至清代,夷漢交融、漢僰同風的記載就更多了,如:

      武縱彝區(qū),較之從前,應有間矣。今日之武,較之二百年來,為何如乎?士君子修身澄源,因時出政,本此心之仁德,而剛柔異用以治之,不以不足,貽風教之憾,即以有馀畀民物之安。俾相尚以仁,相化以儉,將見聿登上理, 與中州媲美無難也。繼此以往,人文于焉日起,風俗因之丕變。

      滇南多楚俗,而大姚俗近江右,則入籍者吳人為尤多也。國家修養(yǎng)二百年,沐浴涵濡,蒸蒸不變,與中州無殊,又不得以“邊遠”輕之矣。自城郭以至鄉(xiāng)村,凡冠、婚、喪、祭,多遵用朱子“四禮”。其衣冠衣、飾服,因時制宜;室廬起居,與家相稱。亦以見國無異政,家無殊俗焉。

      彝種有七,居近域郭與漢僰雜處者,為撒摩都,后皆向化,衣服飲食漸與漢僰相同。

      清代云南文化變遷有一條重要的主線,即“漢化”與“夷化”交錯進行,但總體趨勢是“漢化”力度越來越大,深度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廣,而“夷化”的力度在減弱,范圍在收縮,處于不斷衰減和退縮的過程中。楚雄地區(qū)在明代隆萬時期改土歸流即告完成,實際上改土歸流的過程,也是夷民本土文化不斷“漢化”的過程。而在清代,不僅漢文化話語越來越大,而且清政府也在強力推動少數(shù)民族的“漢化”。同時處于“低位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往往對處于“高位文化”的漢文化具有一種仰慕、接納、融攝的態(tài)度和心理。因此夷人漢化程度不斷加深,還有賴于少數(shù)民族對漢文化的主動接納。

      居住在平壩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一般漢化程度較高。雍正《云南通志》說:“海羅羅,亦名壩羅羅,以共居平川種水田而得名也。土人以平原可墾為田者呼為海,或稱為壩,故名。與漢人相雜而居,居處、飲食、衣服悉如漢人。惟與其同類仍作夷語。居家儉樸,情性和純,且知讀書。”當然,離城廓較遠或遠居山中的白倮?,黑倮?、傈僳、羅婺、擺彝、嫚且等部族,依然刀耕火種、徙居無常,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生活方式。

      二 ?文化之交融

      明代之前的漢夷民族關系,其表現(xiàn)是漢族不斷融人少數(shù)民族文化之中,而不是相反。彼時彝族處于比較初級的社會形態(tài),地主經(jīng)濟還沒有形成和發(fā)展,更沒有自覺接受儒家文化的基礎。因而不論何種原因進入的漢民,因其人口較少,只能“變服從其俗”。因此元及以前漢夷關系是漢民不斷融人彝族文化,傳入的儒家文化大多與彝族土著文化融合。

      明清時期,各級學校的舉辦,儒學的廣泛傳播,逐漸改變了這種局面。各級儒學和書院,以儒家的經(jīng)典為教育內(nèi)容,以儒家的理想人格為培養(yǎng)目標,因而儒學教育的廣泛傳播使彝族先民與移民之間,儒家文化與土著傳統(tǒng),有了更多的接觸、交流和融合。儒家思想文化和彝族思想觀念,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兩者都是依靠“禮”或“儀式”維系社會等級秩序,并藉此涵養(yǎng)宗族或民族認同感。雖然夷夏有別,但通過“德化”或“教化”,讓少數(shù)民族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就能把他們的禮儀、思想、行為規(guī)范等統(tǒng)一到正統(tǒng)的儒學文化體系中。

      明代著名學者楊慎、李贄居滇期間,皆為楚雄地區(qū)的文化進步做出過貢獻。明代嘉靖以前,儒學教育在云南普及率甚低,如武定府,彼時其所轄府州縣皆未設廟學和書院。楊慎入滇后,認識到建學育才的重要性,因而極力呼吁興教重學之事,且多被采納并付諸實施,如楚雄府設南峰書院。楊慎《楚雄府定遠縣新建儒學記》一文說:“云南楚雄府屬縣曰定遠,舊未有學。按擦司提學副使仰齋胡公堯時,建議上請于朝,始命建學,盛舉也。……皇明文治之遙,聲名之盛,使仲尼之道與王化遠邇,多士生斯時斯地,亦厚幸矣。”

      明代的社學、清代的義學不同于府州縣儒學和書院,不以為國家輸送科舉人才為務,主要是承擔初等教育的功能,不僅促使了明清教育的普及化,還直接導致了教育平民化的趨勢。其教化對象不再局限于培養(yǎng)貴胄子弟和土司上層的后代,而是針對大眾推行“廣行教讀”。這樣在提高邊疆地區(qū)人口素質(zhì)的同時,也對當?shù)氐奈幕曀追矫娈a(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維護邊疆的穩(wěn)定、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角度看,在邊疆民族地區(qū)興辦官辦初等教育,普及漢文化,是明清兩朝維護邊疆統(tǒng)一安定,加速邊疆社會進步和文明化進程的重要舉措,雖然主觀上具有明顯的政治教化的目的,但在客觀上促進了漢夷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如前所述楚雄府在明代由于漢夷交融,即有“土俗同川陜,衣冠擬漢唐”,“遠夷歸化邊塵凈,覓得巡兵盡日閑”的詩句流傳。

      武定府“土人有黑爨羅或白爨羅、□木察、百夷、僰人,種類不一。其婚姻喪祭之禮甚陋?!笾P英葬母以用家禮,又延師教子,習讀經(jīng)書,自是民多慕之,鄙陋之俗少革,而近府鄉(xiāng)塾習漢字者亦多”?!案徽叨嗥笣h儒為師,習六藝,補博士弟子,次則學為吏典。衣服冠帶如漢儀,諱言其利,喪葬多如漢禮,累世相承,無復侏□之習,不辨其為烏蠻矣”。

      姚安府為漢夷雜居區(qū),社學設立之后,該地出現(xiàn)了“用夏變夷……以敷文教”,“文教之盛,猗歟休哉”的狀況。在大姚縣的苴卻(今永仁縣),由于“滇云遠居天末,而苴卻又極末之末”,其地“異端邪說”、“惑世誣民”,在該地建社學乃為“闡明先王之道”,“入其門者,以講以射,興仁興讓,咸知君臣父子之綱,共曉春秋禮樂之義。

      祿豐縣“元明以前盡屬蠻夷,宜乎文章不聞,禮樂不興也。嗣后,風氣漸開,凡冠婚喪祭諸要事,與中州不甚相遠”?!皾h人多屬客寓,服勤力穡,橫經(jīng)教讀,未有不從王化者。至本朝,文德覃敷,禮教論洽,彝民亦知修冠帶,習禮義,列黌宮而登仕籍者,接武有人”。

      定遠縣“有撒摩都者,即白羅羅之類。近年以來,稍變其俗,而衣服飲食,亦同漢、僰。更慕詩書,多遣子入學,今亦有中科第者”。其“居室器用與漢人同,其性頗淳。自元迤今,皆知讀書,有貢舉生員輩出”。

      元謀縣“昔多彝俗,數(shù)年來習文教者,每村有館,而詩書之澤,日新月盛。業(yè)耕鑿者,尚勤貴儉。而諸彝俱通漢語,衣冠俱如時制,和樂之風,息爭少訟,是皆朝廷治化,無遠弗屆者也”?!跋蛑^瘴煙蠻雨者,且為禮樂之鄉(xiāng)。人文則郁郁乎盛矣,政事則肅肅乎理矣,習尚則樸樸乎茂矣,訟獄則寂寂乎無矣”。

      廣通縣羅武狀類倮?、擺彝、蒲蠻、摩察數(shù)種,“各有方言,近多習漢語。務本業(yè),知耕讀,安分畏法,頗有古風”。

      白鹽井“多以鹵代耕,其余若讀書若貿(mào)易,莫不沐浴圣化,習禮讓而安升業(yè)”。

      清代的云南,無論學宮、書院還是義學,授課語言均是漢語,課文均用漢字書寫。少數(shù)民族儒學啟蒙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先通漢音,漸識漢字”。這對漢語漢字的推廣作用巨大。另一方面,由于漢民族及漢文化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領域的強勢和主導地位,少數(shù)民族也需要學習漢語和漢字,才能在經(jīng)濟貿(mào)易、科舉考試、仕途等方面更好地融入漢族社會。

      在漢夷文化交融過程中,由楚雄儒學教育培養(yǎng)出的當?shù)貙W者居功至偉,其中名聲最著者是明末姚安府的陶珽、陶珙兄弟和清初學術大師高奣映。他們的成就離不開姚安這片漢夷文化交融沃土的滋養(yǎng)。民國《姚安縣史地概要》總結其與中原文化的交流史,稱“姚安自唐初置都督,江都選學大家李善來姚,想姚人必蒙其啟迪,但書闕有間,已難征考。雖楊才照《德化碑》稍具選學規(guī)范。但楊亦非姚人。迨宋徽宗時,高泰運入朝求經(jīng)。元末姚安總管高明騁荊益關陜之士,以為民師,購洙泗濂洛之書以為民學”。姚安自唐初文化已啟,迨至元季,學術漸有可觀。而“明永樂間開科取士,江南湖廣移民漸多,風之所屆,文化大啟,學術始可及言焉”。

      陶珽,字紫闐,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是明末詩人、古文家,官至武昌兵備道。曾居雞足山,與邢侗齊名。陶珽一生交游廣泛,與名僧大儒交往頻繁,故其思想帶有鮮明的援釋入儒的傾向。詩文創(chuàng)作宗主公安派,超脫隱逸,并與袁宏道、董其昌、陳繼儒時以詩文唱和。其著述豐富,但大多佚失,惟題署陶珽的《說郛續(xù)》流傳最廣。陶珙,字紫閻,陶珽之弟,天啟初舉人。官南工部,出守寶慶。心慕空宗,有《寄園集》傳世。前人在談到陶氏兄弟時,贊曰:“明代邑中學術,自以陶珽、陶珙兄弟為最?,E受業(yè)晉江李卓吾,并與公安袁中郎兄弟為友,文章則以白樂天、蘇子瞻為宗,且好談佛學,亦受袁氏薰染。同時并有徹庸,為方外交,故學術實結合儒釋?!崩钭课?,即李贄,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萬歷五年(1577)至八年(1580),李贄任姚安知府,建三臺書院并在此講學。而陶珽生于萬歷三年(1575),若說珽直接受業(yè)李贄雖不足為信,但其學業(yè)受李贄影響,則非??尚诺?。

      此后“高奣映繼起,博覽廣窺,著書七十九種,凡經(jīng)史釋老、天文輿地、文學詩詞,均有著作詮解”。高奣映(1647—1707),字雪君,彝族,清初姚安府土同知,乃明代土同知高氏之后。姚安高氏是明清時期受漢文化影響至的云南土司,在傳播漢文化、提攜后學方面也頗有成就。高奣映生性警悟,博極群書,其平生著書八十一種, 涉及性理、經(jīng)濟、玄釋、醫(yī)術以及詩詞歌賦,實為邑中先正著述之冠。故清季北平名流有謂:“清初諸儒,應以顧、黃、王、顏、高五氏并列,非過論也”,而高氏“及門之士,成進士者二十二人,登鄉(xiāng)薦者四十七人”。

      “人才蔚起,出為國楨”,“曲靖、楚雄、姚安、澄江之間,山川夷曠,民富足而生禮儀,人文日益興起”。明清時期儒學教育在楚雄的推廣和傳播,在人才培養(yǎng)、文化交融方面已然寫下較為輝煌的篇章。與此相適應的是漢文典籍的大量涌現(xiàn),這是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文化變遷,文化格局發(fā)生轉(zhuǎn)變直觀而深刻的證明。據(jù)錢秉毅研究,明代云南漢文典籍數(shù)量眾多,其中楚雄府24部,姚安府12部,武定府1部,合計占云南全省的7.4%。天啟時期,武定府儒學生員龍允生,曾參與天啟《滇志》的編纂??滴鯐r期楚雄地區(qū)各府州縣均編纂了地方志書,保留了大量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歷史資料。賴于上述漢文典籍、地方志書的編纂與流傳,今人才能睽知書寫歷史的點滴,并將優(yōu)秀的文化研究、傳承下去。

      作者侯官響,楚雄師范學院副教授,中國商業(yè)文化研究會理事

      參考文獻

      [1] (明)謝肇淛:《滇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4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印本。

      [2] (晉)常璩:《華陽國志》,《二十五別史》,齊魯書社2000年標點本。

      [3]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標點本。

      [4] 景泰《云南圖經(jīng)志書》卷一《云南府》,《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8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5] 正德《云南志》卷五《楚雄府·風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70冊,上海書店1990年影印本。

      [6] 康熙《楚雄府志》卷一《地理志·風俗》,《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第58冊,鳳凰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

      [7] 康熙《定遠縣志》,《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志全書·牟定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標點本。

      [8](清)師范:《滇系》,嘉慶十三年修,光緒十三年重刊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影印本。

      [9] 康熙《元謀縣志》,《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志全書·元謀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標點本。

      [10] 康熙《武定府志》,《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志全書·武定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標點本。

      [11] 康熙《姚州志》,《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志全書·姚安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標點本。

      [12] 康熙《黑鹽井志》卷一《風俗》,《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志全書·祿豐卷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標點本。

      [13] 廖國強:《清代云南少數(shù)民族之“漢化”與漢族之“夷化”》,《思想戰(zhàn)線》2015年第2期。

      [14] 陸韌、凌永忠:《元明清西南邊疆特殊政區(qū)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5] 侯官響:《明代云南賦役征銀與財政轉(zhuǎn)型》,《地方財政研究》2018年第12期。 [17]

      [16] 楊甫旺:《儒學在彝族地區(qū)的傳播與彝族社會文化的變遷》,《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猜你喜歡
      姚安楚雄土著
      新型抗凝藥利伐沙班 這些事項要關注
      名家與楚雄
      寫在受降日
      媽媽“糊涂”了
      姚安組章
      土著節(jié)
      李紹祥:在姚安
      中國·姚安2014荷花節(jié)
      朝阳区| 微博| 乌海市| 河西区| 时尚| 沁阳市| 宜都市| 湘西| 河间市| 通化市| 潍坊市| 桓仁| 墨玉县| 龙井市| 安阳市| 平南县| 舞钢市| 运城市| 云南省| 福泉市| 辽阳县| 东明县| 铜梁县| 台湾省| 辽宁省| 瑞昌市| 竹北市| 扎兰屯市| 阳谷县| 甘洛县| 平乡县| 休宁县| 蓝山县| 香港 | 临泉县| 麻江县| 岳西县| 新竹县| 顺昌县| 岳普湖县|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