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覃淋
馬克儉,扎根貴州61年。隨著國內(nèi)空間結構研究的廣泛應用,不少省外高校、科研機構或高薪求賢的企業(yè)向馬克儉拋出橄欖枝,他都婉言謝絕了:“我舍不得這塊自己生活奮斗了幾十年的土地,這里有我的根?!?/p>
初秋的校園,薄霧隱隱。
走進貴州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一樓辦公室,一張極大的辦公桌位于中央,桌面上鋪滿了重重疊疊的圖紙,一位面容慈祥、精神矍鑠的老人正拿著鉛筆、三角板、丁字尺、圓規(guī)在制圖板上繪制圖紙。
這位老人便是貴州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主任兼貴州省結構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國著名的空間結構工程研究與設計專家馬克儉。他扎根貴州61年,窮盡畢生精力,將“花最少的錢,蓋最好的房子”的夢想照進現(xiàn)實。
“你看,這是我剛來學校時和同事的合照,左邊第一個是我,那時候才20多歲,沒想到這一晃眼61年過去了。”今年86歲高齡的馬克儉撫摸著泛黃的老照片說。
1933年,馬克儉出生在湖南省岳陽縣新墻河北岸一個叫馬店的小山村。1958年,他從湖南大學土木系畢業(yè),正趕上學校號召大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由于他小時候因避難在貴州生活和求學過一段時間,同學便問,貴陽你去嗎?他斬釘截鐵地說:去!
那時從長沙到貴陽沒有直達汽車,他和其他30多名同學滿懷激情和斗志,坐著馬車一路向“黔”,顛簸了好幾天才來到貴州工學院(現(xiàn)貴州大學)任教。從此,他便和貴州結下不解之緣。
馬克儉的專業(yè)是和建筑結構打交道。貴州作為欠發(fā)達地區(qū),山多地少,修建一棟建筑要耗費大量的鋼材和水泥。他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花最少的錢,蓋最好的房子。
馬克儉院士在研究工程圖。(貴州大學供圖)
于是,根據(jù)貴州實際情況,他開始琢磨從減少成本入手,進行空間結構領域的研究。1985年,他的成果首次應用于貴陽市花溪區(qū)一所療養(yǎng)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使有限的土地空間得到極大利用,建造成本節(jié)約20%。從那以后,馬克儉的作品一個接一個問世:東北最大的超市“長春歐亞商場”、成都新世紀國際會展中心展覽館、青海西寧市勞動大廈、貴陽超高層五星級凱賓斯基酒店……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他的研究成果在全國18個?。▍^(qū)、市)的實際建筑工程中運用多達200多萬平方米,節(jié)約建設資金兩億元以上。
隨著國內(nèi)空間結構研究的廣泛應用,不少省外高校或高薪求賢的企業(yè)向馬克儉拋出橄欖枝,他都婉言謝絕了?!拔疑岵坏眠@塊自己生活奮斗了幾十年的土地,這里有我的根。”馬克儉說。
1961年,馬克儉(左三)和同事在自建宿舍前合影。(貴州大學供圖)
“我這個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創(chuàng)新。”馬克儉40多歲開始研究空間結構,每次有了新的想法總要在圖紙上畫出來,用他的話來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上世紀90年代,他研制開發(fā)了“鋼筋混凝土空腹網(wǎng)架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空腹夾層板樓蓋結構”等大柱網(wǎng)、大跨度新型鋼筋混凝土空間網(wǎng)格結構,既做到了大柱網(wǎng)、大開間、靈活劃分房間的多功能綜合應用需要,又達到了造價低廉降低成本的目的。
2006年,他和團隊開始介入“磷石膏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就是將磷石膏澆灌做成墻體,采取分層分段澆制石膏和混凝土,這一新工藝具有保溫、隔熱、隔音的建筑節(jié)能功效,如果用在小高層住宅建筑上,“石膏房”可以減少工程造價15%—20%。由于石膏廢渣取代了粘土磚,每年可節(jié)約幾十萬畝土地。這在貴州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當下,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試驗成功后,不少企業(yè)來找他合作。
技術不斷突破,成果不斷豐富,使他被越來越多人認可。2007年,馬克儉榮幸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xiàn)貴州工程院院士零的突破。
當選院士后,馬克儉經(jīng)常去省外開會分享研究經(jīng)驗,別人總問:“你的創(chuàng)新、專利,獨創(chuàng)的規(guī)程,突破性的進展,在偏遠山區(qū)怎么能脫穎而出?”
“因為我遇上了好的科研環(huán)境,好的學校、好的領導,有他們大力支持才會有我的今天。”馬克儉心中清楚,這份榮譽來之不易,今后自己更要承擔起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任,踏踏實實地回報貴州人民。
上午9點,馬克儉就到辦公室開始工作。他的助手介紹:“幾十年來,馬老每天都是如此準時,風雨無阻?!?/p>
和其他安享晚年的老人不同,忙碌已深入馬克儉的骨髓血脈,成為半個多世紀的生活常態(tài)。他一周工作6天,除去在外開會、講課、做工程、輔導研究生博士生,只要在貴陽,時間基本上是在研究中心度過。
2018年,馬克儉辦理院士退休手續(xù),退休后隨即返聘回原單位,以新的身份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搞科研的,退了腦子也停不下來。貴州近年來發(fā)展速度很快,但我們經(jīng)濟總量小,需要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彎道超車?!瘪R克儉笑著說。
馬克儉兢兢業(yè)業(yè)的專業(yè)精神潛移默化影響了他帶的研究生,從他那里,學生們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勤奮、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
“馬老師每次給我們修改論文都是親力親為,并且非常細致認真,這種在學術上嚴謹?shù)膽B(tài)度非常值得我們?nèi)W習。”貴州大學2016級結構工程碩士研究生徐增茂說。
扎根貴州61年,彈指一揮間,從貴州工學院到貴州工業(yè)大學、貴州大學,馬克儉親歷了那一代科技人的酸甜苦辣,也見證了貴州61年來的滄桑巨變。貴州從最初只開設一個班的土木建筑專業(yè),到如今多所高校設立了土木建筑專業(yè)本科,3所學校獲得土木建筑碩士授權點,一所學校獲得博士授權點;貴州大學從最初他到校時的50多名土木建筑專業(yè)學生,到如今培養(yǎng)碩士、博士近百人,本科生更是不計其數(shù)。這些成績和變化折射出的是新中國科技人的奮斗史,更是貴州高校事業(yè)的發(fā)展史。
如今,馬克儉已步入耄耋之年。很多人問他什么時候頤養(yǎng)晚年?他總是回答說:“活到老學到老,科學沒有年齡界限。能夠繼續(xù)工作,為貴州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做些實事,就是我生活中最幸福的事?!爆F(xiàn)在,馬克儉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究混凝土蜂窩型空腹夾層板樓蓋技術,成果應用后將為貴州乃至國家節(jié)約更多土地空間和建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