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欽 何映敏 郝平平
(570100 1.海南大學黨委宣傳部 2.海南大學黨委辦公室 3.海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海南 ??冢?/p>
高校輔導員承擔著連接高校與學生的橋梁作用,不僅是學生在三觀形成時期的指路人,還是學生就業(yè)指導、學習監(jiān)督和生活聯(lián)系的知心朋友。學校、家庭通過高校輔導員對學生的監(jiān)督反饋來了解學生情況,因而成為學生“信任”的人,建立良好的師生信任關系,是更加精準地獲悉大學生一切動態(tài)的前提基礎。一般來說,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于詞義的解釋更為準確,所謂信任,即相信而敢于托付[1],五心素質、法律能力、理論能力、實踐能力、網絡能力是高校輔導員提升學生信任關系的重要法寶。
所謂五心,即責任心、愛心、耐心、細心和恒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換與付出。欲讓大學生將心“托付”于高校輔導員,需要輔導員從情感出發(fā),用溫度感化學生的心。責任心是對待一切學生事物工作的基礎,認真核對、掌握學生信息,做到心中有數,是建立師生信任關系的基礎,起碼讓學生感受到是與一個“了解我的人”在對話與交流;其次,愛心和細心是發(fā)現(xiàn)學生情感細膩之處的關鍵,新時代的大學生,面對“00后”學生群體的不同個性與特點,愛心詢問、細心觀察是發(fā)現(xiàn)學生動作變化的要點,起碼讓學生感受到“有人在關心我、關注我”;最后,耐心和恒心是維系學生信任關系的保障,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分析學生問題、解決學生問題是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的有效問題鏈,以責任心為出發(fā)點,用愛心和細心得到學生問題的關鍵要素,再用耐心和恒心去解決問題才能創(chuàng)設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有效信任環(huán)境的內循環(huán)。
高校輔導員具備法律素養(yǎng)也能在學生群體中起到威懾力作用。一方面,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在校園生活、學生工作中,常常會出現(xiàn)“維權問題”,高校學生會權益服務部就是學生維權力量的真實寫照。大學生遇到不懂的法律問題,及時求助輔導員是解決問題的快捷渠道,這就要求高校輔導員必須懂得法律維權問題。另一方面,對于高校輔導員而言,法律素養(yǎng)是輔導員的基本能力素養(yǎng),在工作和社會生活里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是豐富己身能力、提升綜合能力的補充方面,是遵循國家法律、維護國家法律的真實行動力。尤其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提高法律素養(yǎng)、增強維權意識顯得格外重要。因而提升高校輔導員法律能力,幫助解決學生切實緊要的維權工作,是夯實二者之間信任關系基礎和有效途徑。
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的指路人,需要有清晰的思維能力和準確的邏輯判斷能力。理論是武裝頭腦的知識根底,不斷學習是保持頭腦清醒的革命動力。高等教育是中學時期教育的延續(xù),高校具有鍛煉大學生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解決能力的育人功能。作為高校育人的儲備軍,輔導員的理論能力也必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第一,多讀書、讀好書,以身垂范引領學生用閱讀豐富視野,回歸書本,活躍課本文字,將理論筑牢在頭腦,并隨時調取信息以靈活運用。第二,多溝通、多運用。古人云“學以致用”,理論學習不僅從書本的系統(tǒng)學習和新媒體的碎片化學習中獲取,也要從交流應用的實踐中獲取,輔導員應當多與大學生交流、座談,定期將所學理論知識共享,在交談中提升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時代大學生有著新特點、新問題、新個性。在遇到生活和學習的難題中,喜歡聆聽“過來人”的話,找到已經有效的解決措施,避免碰壁、費時。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知心朋友,不能以凌駕于學生之上的姿態(tài)向學生“灌輸”解決的書本辦法,照本宣科,統(tǒng)一對答,而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實踐的思維和真是的經歷真正為大學生答疑解惑,駐扎學生信任堡壘。例如,暑期“三下鄉(xiāng)”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就是助推師生信任關系的良好渠道。通過師生之間共同商討選題、確定社會實踐題目、制定社會實踐方案等這一系列的前期實踐準備,讓彼此有了解;再通過聯(lián)系社會實踐單位、走訪實踐調查地點、開展宣講座談等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開展過程,讓彼此親身進一步熟識;最后師生共同撰寫社會實踐報告、田野日記、新聞稿、評獎評優(yōu)申請等一系列社會實踐后期的工作安排,能在實踐成果中再次增進師生的信任關系,用團隊合作精神和責任意識共同完成理論和實踐共同助力的實踐果實。
在“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微時代”的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也面臨著線上與線下的共同協(xié)調。習近平在視察“互聯(lián)網之光”博覽會強調:“互聯(lián)網發(fā)展給各行各業(yè)創(chuàng)新帶來歷史機遇”[2]。互聯(lián)網正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影響著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方法和思維理念。面臨大趨勢、大發(fā)展,高校輔導員不能與大學生脫節(jié)、不能固守工作傳統(tǒng)方法、不能拒絕學習新時代了解學習的工具。恩格斯曾經論述:“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3]”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必須借助互聯(lián)網思維創(chuàng)造這個時代、這種形式的應有內容,建立與學生之間的密切信任聯(lián)系。其一,用戶思維。把每一個大學生都當作用戶,“以用戶為中心”“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就是輔導員對待大學生的應有態(tài)度。其二,社會化思維。即用社會化網絡重塑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關系,以及高效組織管理與家庭運行模式的思維方式,確保高校、輔導員、家庭、學生之間的信任信息層層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