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昂汀钡谋玖x是和諧、協(xié)調,《說文解字》謂之“相應也”,意指千人一口,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有和合、和順、和善、和悅、平和之分,有相安、平靜、適中等意。兩千多年來,傳統(tǒng)“和”文化對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安定、文明風尚的養(yǎng)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風的淳化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作為領導干部,理應從中汲取營養(yǎng),尋根探源,進而在弘揚和傳承“和”文化中參悟工作方法,修煉品行官德。
要貴和尚中,把握平衡?!吨杏埂分杏性疲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币馑际钦f,喜怒哀樂的情感沒有發(fā)生,可以稱之為“中”;喜怒哀樂的感情發(fā)生了,但都能適中且有節(jié)度,可以稱之為“和”。顯然,“尚中”思想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和實踐論,凡事要“持中”,不偏不倚,找到矛盾雙方的統(tǒng)一性,這樣才能審時度勢,掌握平衡,促進和諧,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在推進某項政策落實的過程中,就需要講求剛柔并進,把握好度,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否則,就很容易過猶不及,適得其反,違背民意,達不到預期效果。
要和而不同,團結共贏?!度龂尽は暮钚鳌分性疲骸胺蚝透?,在于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笨鬃釉唬骸熬雍投煌?。”“和”不是簡單的“同”,而是各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是經過矛盾運動之后達到的和諧圓滿的狀態(tài)。管仲提出“和合故能諧”,說的就是不同事物之間只有經過搭配、融合和平衡,方能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取得和諧的結果。“和而不同”實則是一種智慧,更是為官處世的一項重要準則。在實際工作中,領導干部若能做到“和而不同”,就能在工作中很好地把握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關系,真正實現(xiàn)人際和諧、眾志成城的良好局面。
要和衷共濟,攻堅克難?!渡袝じ尢罩儭分懈尢諏τ菟?、夏禹講治國安邦之策時說,“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國語·魯語下》中叔向曰:“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睆娬{的就是面對艱難困苦時應同舟共濟,相互合作,相互幫助,這樣才能共克時艱,取得最終的勝利。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尤其需要廣大干部群眾上下同欲,上下同心,切實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和魄力,這樣才能把破解難題、化解矛盾的過程變成凝心聚力、砥礪奮進的過程,從而不斷奏響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大合唱,匯聚蓬勃向上的正能量。
要與人和善,激發(fā)動力。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和”就是要實現(xiàn)人的和諧發(fā)展,使之迸發(fā)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shù)”,是傳承“和”文化的關鍵,理應自覺摒棄思想上的官僚主義,時刻保持一種平民心態(tài),主動放下架子,學會放低身段,和氣友善地對待每一個人,對干部嚴管厚愛,對群眾真心善待,努力用模范行動和人格魅力去感染人、教育人和引導人,從而激發(fā)干群內生動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