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魚顛匕校讀

      2019-12-13 07:13:16張一方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年21期

      張一方

      摘 要:目前所見魚顛匕共有兩件:一件為北京永吉堂所藏,另一件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文章結(jié)合北京永吉堂所藏魚顛匕銘文對遼博藏魚顛匕匕柄銘文進行對讀,認為文中C、D字形乃“肘(鑄)氐”的合文,其中匕銘中提到的“氐”可能與戰(zhàn)國時期代國有關,趙襄子鑄此匕以為代王陪葬,告誡自己不能像代王一般不謹慎,從而導致國家滅亡。

      關鍵詞:魚顛匕;代國;鳥蟲書

      現(xiàn)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魚顛匕,相傳19世紀20年代出土于山西渾源,原為甲骨四堂之一羅振玉先生收藏。該匕淺匙長柄,匙呈橢圓形,內(nèi)凹,柄扁平,殘長18.87厘米。關于銘文的閱讀順序,王國維先生在《觀堂集林·魚匕拔》中談道:“魚匕銘柄端折去寸許,其銘自匕面中間一行讀起,左行轉(zhuǎn)至匕陰,又轉(zhuǎn)至匕陽第二行止?!睂W界大多贊同這種說法,但對于匕銘的釋讀仍存在爭議。2010年,盛世收藏網(wǎng)站上公布了一組魚顛匕圖片(現(xiàn)為北京永吉堂所藏),匕柄中部斷裂,經(jīng)鑒定為真器,其器型、文字及字形分布位置均與遼寧省博物館的魚顛匕相同,但不同之處在北京永吉堂的魚顛匕長26.5厘米,此匕后被收錄于《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中,編號06320。本文擬就北京永吉堂的魚顛匕(下文簡稱新匕)對遼寧省博物館的魚顛匕匕柄銘文(下文簡稱舊匕)進行校讀。

      1 “肘(鑄)氐”合文

      《中國青銅器全集》收錄有舊匕的實物照片,對比其他工具書中舊匕的拓片,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照片與拓片之間的區(qū)別(圖1、圖2)。

      通過兩張圖片的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圖2中“”之下未拓出部件“”(“土”)。下文為表述方便,將匕柄文字剪切如下(分別用A、B、C、D、E來表示):

      A B C D E

      C、D二字在盛世收藏網(wǎng)刊布的匕柄單字圖片作(分別用C1、D1來表示):

      C1 D1

      對上述匕柄文字,學術界主要有以下觀點:

      A字,學界大多隸定為“曰”,容庚[1]、郭沫若[2]、何琳儀[3]等先生認為“曰”前省略一字。何琳儀先生在“曰”前補“王”,譯為“王說”;史克禮[4]、臧克和[5]先生認為“曰”是句首語氣詞。

      B字,李零[6]先生釋作“誕”,理解為句首語氣詞,何琳儀先生從之;詹鄞鑫[7]先生隸定為“”,讀為“徙”,因“徙”“蚩”都從“之”聲,故疑假借作“蚩”;史克禮、臧克和先生認為“之”是指示代詞;王寧[8]先生隸定為“”,釋作“造”或“肇”,吳雪飛[9]、陳健[10]先生從之。

      C、D二字爭議最大,羅振玉[11]先生C字缺釋,將D字釋作“?”。容庚、郭沫若、于省吾[12]、李零、黃人二[13]、吳鎮(zhèn)烽[14]等先生將此二字形釋作“有?”,其中于省吾、吳鎮(zhèn)烽先生讀“?”為“昆”,意為“昆夷人”;李零先生將D字讀為“昏”,意為“糊涂人”;連劭名先生[15]讀為“混”,指“不明禮義之人”;黃人二先生讀為“此”。史克禮、臧克和先生釋作“司?”,表示“掌管水蟲”。何琳儀先生釋作“?”,讀為“貽昆”,意為“贈送給昆夷人”。王寧先生據(jù)新匕釋作“肘”,讀為“鑄造”,又疑“”讀為“蚳”,“蚳匕”應該是指匕首狀如貝殼。陳健、吳雪飛先生同意王寧先生的釋法及把C字讀為“鑄”的觀點,但陳健先生把D字讀為“祗”,訓為“敬”,與后文“欽哉”對應。吳雪飛先生把D字讀為“匙”,他認為魚顛匕頭部形狀與今天湯匙相似,“匙”與后面的“匕”并稱“匙匕”,當為此器物自名。詹鄞鑫先生認為C、D字形實為一字,隸定作“”,讀為“蚘”,與B字一起表示“蚩尤”。

      E字,羅振玉、于省吾、史克禮、臧克和、王寧、連劭名、吳雪飛等先生釋作“匕”,容庚、郭沫若、李零、詹鄞鑫、黃人二先生釋作“人”,何琳儀、吳鎮(zhèn)烽先生釋作“夷”。

      本文認為此句應隸定作“曰肘(鑄)(氐)匕”,“曰”為說話,表示王命令工匠作匕。王寧先生根據(jù)陳劍先生《釋造》一文將B字改釋作“造”,我們認為B字右邊與子之弄鳥尊的“之”(字形作“”)完全相同,因此B字應隸定作“”。晉私名璽中有“”(《璽匯》2183)“”(《璽匯》2486)等字形,古文字中彳、辵旁相通,故B字很可能與晉璽中的“”字為同一字,均作人名,與國差所載“攻(工)帀(師)(鑄)西(墉)寶四秉”情況類似,“”為工師的名字,屬于物勒工名。物勒工名這一行為最早出現(xiàn)于《禮記·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笨梢姂?zhàn)國時期物勒工名已經(jīng)成為一種有明文規(guī)定的監(jiān)管制度。

      何琳儀先生釋C字為“”,認為此字左下部件為“臺”。本文認為“臺”字上半部分在金文中作“”“”形,如“”(吳王光鐘)“”(鄂君車節(jié)),與何先生所言舊匕中“”形不一致。

      C、D字拓片與實物有出入。對比圖1,我們可知“?”上實際上少了部件“土”,本文認為C、D兩字是“鑄氐”的合文。結(jié)合新匕照片,我們同意王寧先生將C1隸定作“肘”,讀為“鑄”,舊匕拓片中C字缺少的“”中的“”,便是新匕C1左下之“”。關于D、D1字,我們同意陳健先生的看法,“?”為飾符,戰(zhàn)國早期王子適匜上有從?的“之”字的例子,與D1情況一致。曹錦炎先生《鳥蟲書字匯》中收錄的“同”作、“利”作等字形上部亦是加了鳥蟲飾符。少虡劍一(《集成》11696)為山西渾源出土之物,字形為鳥蟲書,曹錦炎先生認為是晉國器[16],由此可知,鳥蟲書不是吳越地區(qū)專有字形。

      吳雪飛先生認為D1為“匙”,本文認為還需進一步研究?!俺住蹦撕笃鸱只?,是“匕”加注了聲符“是”,來區(qū)別于“匕”,殷周時期出土文獻材料未見“匙”之字形。吳鎮(zhèn)烽先生文中指出:考古發(fā)現(xiàn)匕既可以和鼎配合使用,也可以和鬲配合使用,功能應類似于勺?,F(xiàn)如今看來,勺與匙在用途與外形均有區(qū)別。至于D1表示什么意思,本文猜想“氐匕”之“氐”實指“代”,下面再作說明。

      對于此句E的爭議都集中于“匕”“人”“尸”三種觀點,本文認為不妨將此字釋作“匕”,原因有二:一是“匕”“人”“尸”字形本就易混,另一是此器為匕。

      2 氐、代關系之猜測

      關于器物年代學界普遍認同為戰(zhàn)國早期,李夏廷先生最先指出其年代,何琳儀先生從地理歷史等方面又做了詳細的說明,將時間下限定在戰(zhàn)國初年——公元前457年,即趙國滅代之年,并判定此器乃代國之物。

      李夏廷先生《渾源彝器研究》指出[17]:

      據(jù)文獻記載,春秋中晚期,晉國北部曾有代國,在今山西、河北交界處,渾源當時應屬代地,公元前457年,晉趙襄子“興兵平代地”。李峪銅器群的時代早于滅代之前,因此應屬代國??脊刨Y料表明,據(jù)于今天太行山和長城一線當時的戎狄民族,都有不分銅器的種類和來源隨葬的習俗,代人自然不會例外。晉代曾經(jīng)聯(lián)姻,關系非比尋常,不僅晉國銅器可通過種種管道輸入代地,而且有跡象表明晉人曾經(jīng)為代人專門定做過銅器,前文分析的某些不見于晉,但風格特殊的銅器,大概就屬這類情況。

      若從銅器下限年代與滅代國時間相近,墓地同時存在非正式墓葬這一現(xiàn)象看,墓地可能是滅代國前的最后一處。1923年所出銅器數(shù)量較大,時代集中,因此極可能出自一兩個大墓,兼之制作精湛、造型奇特,可以推測是最后一位代王或其他貴族的墓地,這些還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渾源州志》記載:渾源縣在春秋時期屬于代國的范圍,代國被趙襄子滅后,在戰(zhàn)國時期屬于趙國的版圖。由此可知,魚顛匕為代國之物似乎無疑。

      商承祚先生謂:“氐乃氐羌之氐,卜辭有合稱氐羌,或單稱氐或單稱羌者。”《詩·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标懙旅鳌夺屆罚骸拔鞣揭牡覈!薄妒酚洝ち鶉瓯淼谌罚骸跋遄游闯?,登夏屋,誘代王,以金斗殺代王。”且《史記》《呂氏春秋》《列女傳》皆有記載趙襄子之姐嫁給代王,在趙襄子誘殺代王后,代王夫人即趙襄子之姐磨笄自殺。本文對此問題提出一點猜想,山西渾源這座墓可能是趙襄子為代王以及代王夫人所建,故墓中有各種晉系特色的精美青銅器等。

      對于渾源墓葬的發(fā)掘,張麗麗《渾源李峪出土銅器研究》[18]:

      自1923年渾源是李峪村出土銅器后,幾十年來對于李峪銅器的出土地點從未進行勘察。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當時的中央文化部才組織雁北文物勘察團進行一次勘察,《雁北文物勘察團報告》中僅僅對李略廟坡彩陶文化遺址有專文論及,而對李峪廟坡出王銅器的問題只談到歷史情況,沒有發(fā)表勘察所獲的資料。

      本文猜想,魚顛匕中“氐匕”之“氐”實指“代”,代國是一個以少數(shù)民族胡狄人為主體的國家,故趙襄子鑄此匕以為墓主陪葬,告誡自己不能像代王一般不謹慎,導致國家滅亡。我們期待將來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材料為學術界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容庚.容庚學術著作全集: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373.

      [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3[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45-146.

      [3]何琳儀.魚顛匕補釋——兼說昆夷[J].中國史研究,2007(1):29-39.

      [4](德)史克禮.《魚鼎匕》銘文性質(zhì)及“下民無智”的有關問題[J].中國文字研究,2003(00):130-135.

      [5]臧克和.《魚鼎匕銘文》及有關器名性質(zhì)新釋[J].考古與文物,2004(5):93-94.

      [6]李零.考古發(fā)現(xiàn)與神話傳說[M]//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76-80.

      [7]詹鄞鑫.《魚鼎匕》考釋[J].中國文字研究,2001(00):175-179.

      [8]王寧.新出魚鼎匕銘文再釋[EB/OL].http://www.bsm.orD1.cn/show_article.php?id=2113,2014-12-19.

      [9]吳雪飛.新見魚顛匕通讀[J].中國文字,2016(新42):227-236.

      [10]陳健.新見所謂“魚匕”銘文再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6(8):25-26.

      [11]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下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20-23.

      [12]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9:229-230.

      [13]黃人二.釋《莊子·外物》“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兼談《魚鼎匕》之性質(zhì)[J].中國文字研究,2011(2):93-96.

      [14]吳鎮(zhèn)烽.“魚鼎匕”新釋[J].考古與文物,2015(2):54-57.

      [15]連劭名.古器物銘文叢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5):32-35.

      [16]曹錦炎.鳥蟲書通考(增訂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463-468.

      [17]李夏廷.渾源彝器研究[J].文物,1992(10):61-75.

      [18]張麗麗.渾源李峪出土銅器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5.

      邛崃市| 靖安县| 荣昌县| 济南市| 承德市| 九龙坡区| 阳曲县| 临湘市| 兴安盟| 浏阳市| 余庆县| 磴口县| 荣成市| 台北市| 隆化县| 临城县| 南雄市| 法库县| 郧西县| 尚义县| 故城县| 乌拉特后旗| 宜阳县| 芷江| 晋中市| 石家庄市| 霍城县| 东城区| 曲阳县| 稷山县| 阜平县| 策勒县| 宁城县| 白城市| 容城县| 广水市| 铜川市| 新巴尔虎左旗| 石泉县| 荥阳市|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