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輝
摘 要:中國的翡翠文化是世界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時期中緬之間的翡翠文化交流逐漸頻繁,到了清朝進入了鼎盛時代,翡翠制品在朝廷和民間開始廣為流傳,同時翡翠也是玉的一種,它晶瑩剔透,內(nèi)蘊堅實,其上雕刻寓意吉祥的圖案,更是幸運與幸福的象征,深受人們的喜愛。
關鍵詞:翡翠;文化;藏品;裝飾
中國的翡翠文化是世界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清代中國的翡翠文化進入了鼎盛時期,大約13世紀,在緬甸北部山谷發(fā)現(xiàn)翡翠。起初國王送禮給其他國家的禮物就會選擇一些紅寶石和金銀首飾,只是在后期,翡翠忽然間在緬甸就變得很盛行和珍貴。隨后傳入中國,翡翠受到了帝王后妃、王宮將相的喜愛,其中很小的玉石就已經(jīng)價值連城了。翡翠的綠色又是大自然的主色彩,代表著青春、繁盛及向上,同時工匠在翡翠飾品上創(chuàng)造了許多寓意吉祥的圖案,這些吉祥圖案融合了人們的欣賞習慣,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現(xiàn)將通遼市博物館館藏部分翡翠藏品介紹如下,供大家觀賞交流。
福壽紋翠碗(圖1) 清代,高5.2厘米,口徑11.2厘米,底徑4厘米。敞口,弧腹,圈足,玻璃底。口沿處刻回紋,腹部刻四只蝙蝠,間飾四個團壽,寓意多福、多壽、多富貴。碗身造型端莊,翠質(zhì)晶瑩剔透,薄如絹紙,翠色純正均勻。雕琢工藝巧妙精湛,屬王公大臣用具中的上品。
回紋最早是青銅器和陶器的裝飾紋樣,宋代回紋在盤、碗、瓶等器物上作為輔助紋飾。明清以來,回紋廣泛用于各種質(zhì)地的器物及建筑裝飾上,主要用作邊飾和底紋。因回紋富有整齊劃一、綿延豐富的特點,后世賦予其吉祥的寓義,即民間所謂的“富貴不斷頭”。
據(jù)傳蝙蝠為長壽之物,故而服食亦可延壽?!侗阕印吩疲骸扒q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干末服之,令人壽萬歲?!庇忠蝌鹋c福字諧音,故作為吉祥圖案紋飾出現(xiàn)在器物上,寓意為幸福如意。
翠燈碗(圖2) 清代,高5.4厘米,碗徑10.5厘米,蓋徑7.8厘米,底徑5.7厘米。圈足,敞口,寬沿,覆蓋。碗體與碗蓋均飾弧線組成的瓜棱紋。碗蓋中心有圓孔,為燈芯的出口。燈碗通體晶瑩潤澤,白中泛綠,做工精致,應為清代王公貴族的用品。
油燈起源于火的發(fā)現(xiàn)和人類照明的需要。早在舊石器時代的北京猿人已經(jīng)開始將火用于生活之中,而成型的燈具在春秋時期才開始出現(xiàn)。此后歷經(jīng)青銅文化,鑄造技術不斷提高,油燈在造型上得到了發(fā)展,從春秋至兩漢,油燈已脫離了實用功能而成為特定時代的禮器。魏晉南北朝時期,銅、鐵、錫、銀、玉、石、木、玻璃等新材質(zhì)不斷運用到油燈的制作中,使油燈的品種繁復多樣。
宮廷所用的燈具和民間所用是有區(qū)別的。宮中所用物品,造型別致精美、圖案裝飾復雜,反映出主流社會的奢華;民間燈具則質(zhì)樸實用,表現(xiàn)出普通民眾對實用功用的要求,它們之間不可替代又互為補充。
翠耳環(huán)(圖3) 清代,直徑2.5厘米,厚0.2厘米。用白綠相間的翡翠琢制,雕工細膩,呈圓形,中心鉆孔。翡翠白中閃綠,剔透晶瑩。
耳環(huán)是戴在耳垂上的環(huán)形飾物。早期的耳環(huán)形制巨大,佩戴起來不方便,漸被形制小巧玉環(huán)所代替。清中晚期的翡翠耳飾較多,圖案以吉祥如意紋飾為主,雕工以浮雕、透雕相結合,尤以雕工精到、飾品精巧取勝。此件翠耳環(huán)蘊含“團團圓圓”的寓意。
珊瑚鏈翠佩飾(圖4) 清代,珊瑚長37厘米,寬3.6厘米,翠厚0.4厘米,佩飾由翡翠牌和珊瑚珠鏈組成。翡翠牌為長方形,青色泛綠,陰刻花草紋和動物頭像紋。牌身中部和下部各有兩孔,上部一孔用于穿珊瑚鏈。珊瑚鏈由紅色珊瑚珠穿成。
花鳥紋翠鼻煙壺(圖5) 清代,高6.60厘米,寬4.90厘米,口徑1.9厘米。煙壺為翠質(zhì),色澤剔透,秀逸華滋,通體清靈勻澈,有玻璃光澤。扁圓腹,溜肩,平底。一面淺浮雕鷺鷥鳥棲枝紋飾,另一面淺浮雕鵪鶉棲枝紋飾。鷺鷥鳥與鵪鶉同時入畫,寓意“一路平安”。
鼻煙是舶來品,但鼻煙壺卻是中國發(fā)明的。明代時鼻煙從國外流入我國,到了清代,吸食鼻煙流行,出現(xiàn)了以硬木、貴重金屬、玉石、珍貴動物角制作的鼻煙壺。隨著時間的推移,鼻煙壺又逐漸脫離鼻煙發(fā)展成為供人把玩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