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星河
摘 ? ?要: 曾銑生活于正德、嘉靖兩朝,是嘉靖年間的一位官員。他是明朝仕子之一,其未及中年便因罪被殺,加之所建功業(yè)不甚顯著,后人對其生平及出身的研究較少。本文結合《明實錄》《明史》和方志等文獻,著重從生年、籍貫方面進行鉤沉梳理。
關鍵詞: 曾銑 ? ?生年 ? ?籍貫
曾銑壯年而逝,史書中不乏與之相關的記載。但《明實錄》①《明史》②《四庫全書》③等文獻中多記載其宦途之事,對其出身沒有提及。筆者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從《中國方志叢書·浙江省·黃巖縣志》④《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嘉慶太平縣志》⑤《福建地方志叢刊·長樂縣志》⑥《三關志》⑦《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黃巖縣志》⑧等文獻中得到了相關線索。雖然以上文獻中的記載也不完善,甚至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但經(jīng)過一番梳理,曾銑的生年和籍貫似可形成較為確定的結論。
一、生年
關于曾銑的生年,史料中并無明確記載,只在《明實錄》《明史》和地方志等文獻中有關于其考中進士的記錄。
據(jù)《明實錄》記載,嘉靖八年三月,“甲寅,賜羅洪先等三百二十有三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⑨;《明史》記載,曾銑“嘉靖八年成進士”⑩;明萬歷《黃巖縣志》記載,曾銑是嘉靖“己丑羅洪先榜進士”;明萬歷《揚州府志》記載,曾銑是“嘉靖己丑進士”;《四庫全書·通志類》中的《江南通志》和《浙江通志》中均記載,曾銑名列“己丑羅洪先榜”進士;清光緒《黃巖縣志》記載,曾銑“弱冠登嘉靖己丑進士”;民國《長樂縣志》記載,曾銑“嘉靖八年成進士”。
根據(jù)以上史料記載,曾銑在嘉靖八年(即嘉靖己丑年)考中進士是事實。嘉靖八年是公元1529年,即曾銑在公元1529年成為進士。清光緒《黃巖縣志》中記載曾銑“弱冠”考中進士。以此推算,曾銑考中進士時年方二十。而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計算年齡皆用虛歲,所以,此處的“二十”指的是虛歲二十,即周歲十九。由此可推知,曾銑應出生于公元1510年,即明正德五年。
二、籍貫
關于曾銑的籍貫,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江都人(今江蘇揚州)?!睹魇贰酚涊d:“曾銑,字子重,江都人?!泵魅f歷《揚州府志》也說曾銑是“江都人”。二,浙江黃巖人。《三關志》記載:“曾銑,直隸江都籍,浙江黃巖人。”再查明萬歷《黃巖縣志》,記載:“曾銑,寓揚州,應天中式?!鼻寮螒c《太平縣志》記載:曾銑“祖居松門南城外,又嘗徙黃巖之倉頭街。父賈而貧。銑自少從客至揚州,遂以江都籍登進士第”。清光緒《黃巖縣志》記載:“曾銑,字子重,倉頭街人,江都籍。”“世居倉頭街曾家巷。父賈而貧,與江都商者善。銑年十二,豐神俊異,命題,即能警對。商謂其父曰:‘此子后必大貴。商將別去,其父憊甚,遂以銑托商。攜至江都,延師督課,弱冠登嘉靖己丑進士”。
文淵閣影印本《四庫全書》中有多處記載,同樣存在江都(揚州)和黃巖兩種說法。如:《萬姓統(tǒng)譜》(巻五十七,明凌迪知撰)記載,“曾銑,揚州人”;《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三十,臺州府)記載“曾銑,字子重,本江都人,世居黃巖”;《盛京通志》記載“曾銑,江都人”;《江南通志》卷一百二十二記載“曾銑江都人”,卷一百二十八記載“曾銑揚州人”,卷一百四十四記載“曾銑,字子重,江都人”;《福建通志》卷二十二記載“曾銑,江都人”;《山東通志》卷二十五記載“曾銑,揚州人”;《山西通志》卷七十九、卷八十五皆記載“曾銑,江都人”;《陜西通志》巻二十二、卷五十一皆記載“曾銑江都人”;《甘肅通志》巻二十七、卷三十,皆記載“曾銑,江都人”?!睹鞒贾u考》(卷下),記載曾銑是浙江黃巖縣人;《明謚記匯編》(卷十六)記載曾銑是浙江黃巖人;《浙江通志》卷一百三十二記載“曾銑(黃巖人)”,卷一百七十三記載為“臺州府”;《五禮通考》(卷一百二十三)記載“巡按周盤奏曾銑謀國殞身,立祠黃巖”。
通過對史料的對比、分析,筆者認為,應以“浙江黃巖籍”的說法為準。理由有以下六點:其一,《明史》是國史,雖由國家編訂頒布,又有眾多知識精英參與修纂,但在修史的過程中,編修者對地方情況的了解不可能做到事無巨細、明察秋毫。所以,對一位前朝官員身世的謬錄極有可能發(fā)生?!饵S巖縣志》和《太平縣志》是地方性志書,從地域的接近性上來考慮,志書對本地方的人和事的記錄會更接近歷史原貌。其二,曾銑任山西巡撫時,廖希顏任山西提學。故《三關志》中記載的“浙江黃巖人”的可信性更大。其三,雖然平民因自然經(jīng)濟的絕對主導地位被束縛在土地上,但這種強制性的約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明朝體制的僵化,明初制定的黃冊、魚鱗冊和里甲制度等規(guī)范戶籍的措施已經(jīng)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出現(xiàn)了“黃冊冒犯、里甲組織功能轉移和軍戶、匠戶逃亡等現(xiàn)象”。政府社會控制的相對減弱為平民戶籍易動的成功提供了可能。明代中后期江南手工業(yè)、商業(yè)等行業(yè)的發(fā)展為戶籍的易動增添了變數(shù)。其四,萬歷《黃巖縣志》記載:“正德元年八月初六日,大風雨,壞民居。三年夏,旱螟,大饑,民殍。十三年,大水,訛言禁畜豬,屠宰幾殄類。十六年,大疫?!闭履觊g的多次災變很可能導致黃巖縣百姓生活困窘,再加上經(jīng)商失敗,曾銑的父親在不得已的情境下將孩子托于他人。其五,明朝立國之初,明太祖指出:“今逃移之民,不出吾疆域之外,但使有田可耕,足以自贍,是亦國家之民也,即聽其隨地占籍,令有司善撫之?!比f歷《大明會典》中也說,凡流民、逃戶在流寓之地“置有產(chǎn)業(yè),住、種年久者”,允許在當?shù)亍案郊敳睢?。只要不是故意逃避國家賦役,這種因生計問題被迫從一地遷入另一地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明朝政府認可的。其六,《四庫全書·五禮通考》記載:“(萬歷)二十六年建曾侍郎祠。時巡按周盤奏曾銑謀國殞身,立祠黃巖?!?/p>
綜上分析,曾銑祖籍是浙江黃巖的說法似乎可以形成定論?!睹魇贰返仁妨现小敖肌奔恼f法應是曾銑到達江都后開始使用的籍貫。這在明代被稱為“占籍”。高壽仙先生認為:“有明一代,因個人對籍貫表述的理解不同,科舉考試中考生開報戶籍的格式多種多樣?!?/p>
注釋:
①鈔本微卷影印本[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②⑩[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5386,5386.
③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版。
④[清]陳鍾英,修.王詠,霓纂.中國方志叢書·(浙江?。S巖縣志[M].光緒三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⑤中國地方志集成[M].上海:上海書店,1993.
⑥[民國]李駒,主編.長樂縣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⑦[明]廖希顏,著.三關志[M].古本A.
⑧[明]袁應祺.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黃巖縣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⑨明實錄(鈔本微卷影印本)[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之九十九,嘉靖八年三月甲寅條.
[明]袁應祺.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萬歷刻本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黃巖縣志》,卷五·人物志上,“皇明科第·嘉靖七年戊子科”條。
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297,297.
文淵閣《四庫全書·通志類·江南通志》卷一百二十二,選舉志“進士四”,記載曾銑列“明己丑科羅洪先榜”第38;文淵閣《四庫全書·通志類·浙江通志》卷一百三十二,選舉十“明進士”,記載曾銑在“嘉靖八年己丑科羅洪先榜”列第29。雖然名次不一,但屬己丑羅洪先榜無疑。
[清]陳鍾英,修.王詠霓,纂.中國方志叢書(光緒三年刊本影?。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1395,1064,1395.
[民國]李駒.長樂縣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下冊,卷二十一,851頁。
[明]廖希顏:《三關志》,官師考,巡撫條。
中國地方志集成[M].上海:上海書店,1993:243.
據(jù)《明世宗實錄》記載,嘉靖二十年九月,“以修天壽山各陵寢工完,蔭提督尚書甘為霖子芥為國子生,升郎中陳冠、吳會期都給事中,王繼宗正四品,御史曾守約、郎中費完正五品,俱京堂官。郎中廖希顏、按察司副使各候缺升補。員外郎傅頤、主事熊楫各照資升授”(《明世宗實錄》卷二百五十三,嘉靖二十年九月庚子條)。又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廖希顏為浙江右參政”(《明世宗實錄》卷三百二,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己酉條)。由此可推斷廖希顏任山西提學至少有三年時間。而廖希顏本人在其詩作《題南山卷二首》中也說“臺閣三秋白露中”,“三年為客向并州,兩見南山屬暮秋”(《四庫全書》卷八十一,集部,御選明詩)。所以,廖希顏本人在山西任職不少于三年是確定無疑的。而撰寫《三關志》所用的材料也應是那時收集的。而曾銑在嘉靖二十三年二月就已得到赴山西任職的皇命(《明世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三,嘉靖二十三年二月丙子條)。
王威海.中國戶籍制度——歷史與政治的分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81-203.
李濟賢.明代蘇、松、常地區(qū)戶籍人口消長述略[J].明史研究論叢,1991(01).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605,606.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八,洪武二十四年三月癸亥條。
《明會典》(萬歷刻本)卷十九,流民條。
《四庫全書》卷一百二十三,經(jīng)部,禮類通禮之屬,五禮通考,吉禮,賢臣祀典。
高壽仙.關于明朝的籍貫與戶籍問題[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1).
參考文獻:
[1]明實錄[M].鈔本微卷影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2][清]陳鍾英,修.王詠霓,纂[A].臺北成文出版社編輯組.中國方志叢書·浙江省·黃巖縣志[C].光緒三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3][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金毓紱.遼海叢書[M].沈陽:遼沈書社,1985.
[5][明]申時行,修.明會典[M].萬歷朝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
[6][清]永瑢,紀昀.四庫全書[M].文淵閣影印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7]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嘉慶太平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1993.
[8][民國]李駒.福建地方志叢刊·長樂縣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9][明]廖希顏.三關志[M].古本A.
[10][明]袁應祺.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黃巖縣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11]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萬歷〕揚州府志[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
[12]王威海.中國戶籍制度——歷史與政治的分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13]李濟賢.明代蘇、松、常地區(qū)戶籍人口消長述略[J].明史研究論叢第四輯,1991(01).
[14]高壽仙.關于明朝的籍貫與戶籍問題[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