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海 余亞平 肖曙光 李楠 呂順端 張博
摘要?在豫南黃土丘陵區(qū)楊樹引種試驗中,丹紅楊年平均胸徑和樹高生長量分別為3.9 cm、3.3 m。雖然與其他丹紅楊引種栽培區(qū)相比生長速度偏小,但是其胸徑和樹高生長均顯著大于當?shù)刂髟詶顦淦贩N,丹紅楊仍是當?shù)嘏嘤偕S產(chǎn)林的首選楊樹品種之一。土壤條件是豫南黃土丘陵區(qū)中丹紅楊生長發(fā)育的主要限制因子,需要加大造林整地力度,提高土壤養(yǎng)分,為培育速生豐產(chǎn)林打好基礎。
關鍵詞?丹紅楊;引種試驗;樹高;胸徑;生長量
中圖分類號?S792.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22-0119-04
Abstract?The annual averag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height of Populus deltoides CL. ‘Danhong were 3.9 cm, 3.3 m at the planting experiment spot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southern Henan Province,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growth rate was smaller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planting area, it was greater than the other poplar varieties in the experiment spot, significantly. Thus, Populus deltoides CL. ‘Danhong was the first candidate of local poplar varieties in nurturing fastgrowing plantations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southern Henan Province. In our experiment, soil may be one of the main restriction factors at the process of poplar plantations. Consequently, intensive cultivation and improving soil nutrients are the foundation for nurturing the prosperous plantation in the area.
Key words?Populus deltoides CL. ‘Danhong;Introduction test;Tree height;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Growth
丹紅楊(Populus deltoides CL.‘Danhong)是中國林業(yè)科學院韓一凡研究員于1991年通過對美洲黑楊(P.deltoides W.Bartram ex Marshall)50號楊(P.deltoides CL.‘55/65)與36號楊(P.deltoides CL.‘2KEN8)進行人工控制授粉獲得的雜交后代,品種比較試驗表明,丹紅楊表現(xiàn)出明顯的速生及抗蟲性等優(yōu)良性狀[1]。目前,丹紅楊已經(jīng)在華北南部[2-6]、江淮[7]、西南等地區(qū)進行了造林推廣[1],表現(xiàn)了較好的生長勢頭。多地造林試驗表明,丹紅楊生長較為迅速[1-3,5-8],生長前期(1~5年)表現(xiàn)尤為明顯[9],且造林推廣地區(qū)南部丹紅楊的生長量大于北部的生長量[8]。筆者通過丹紅楊與其他當?shù)?個主栽楊樹品種的生長量進行比較,分析評價丹紅楊在豫南黃土丘陵區(qū)生長的適應性,為區(qū)域栽培推廣應用服務。該研究也是2014年河南省丹紅楊品種中試試驗工作的組成部分,目的是進一步驗證該楊樹品種在省內(nèi)不同類型區(qū)的生長適應性及評價其推廣應用價值,為今后大規(guī)模應用于林業(yè)生產(chǎn)提供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尤店鄉(xiāng)魚臺村和東鋪鎮(zhèn)楊店村,該地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178 h,年平均氣溫15.1 ℃,1月平均氣溫1.8 ℃,7月平均氣溫27.5 ℃,年平均降雨量1 149 mm,無霜期225 d,極端最低氣溫-18.2 ℃,極端最高氣溫41.0 ℃,≥10 ℃活動積溫4 870 ℃。
試驗地屬于羅山縣北部黃土丘陵壟崗區(qū),其中魚臺村試驗地原為緩坡耕地,坡度<10°,土壤為黃褐土,較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強,但排水較差,前茬作物為日本板栗,土壤弱酸性,pH為6.9左右。楊店村試驗地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為水稻土,較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強,前茬為農(nóng)作物,地被植物有萱草、鳶尾等,土壤弱酸性,pH為6.9左右。
1.2?材料
試驗材料共4個楊樹品種,即丹紅楊、I-69楊、I-72楊和2025楊,其中丹紅楊從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林業(yè)研究所引進,I-69楊、I-72楊和2025楊為對照品種,是該省區(qū)主栽品種。
1.3?試驗林營造管理
魚臺村楊樹品種造林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個重復,每個重復7行;丹紅楊每個小區(qū)21株,I-69楊、I-72楊和2025楊每個小區(qū)7株,試驗小區(qū)外側(cè)栽植1行丹紅楊作為保護行。楊店村楊樹品種造林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4個重復,每個重復7行;丹紅楊每個小區(qū)35株,I-69楊、I-72楊和2025楊每個小區(qū)21株,試驗小區(qū)外側(cè)栽植2~3行丹紅楊作為保護行。
2014年3月上旬進行試驗林營造。栽植時丹紅楊胸徑(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約2.0 cm,樹高4 m;其他楊樹胸徑約1.5 cm,樹高3 m。采用穴狀整地,挖穴時將表土與心土分開放置,樹穴規(guī)格為60 cm×60 cm×50 cm。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式進行植苗造林,每穴統(tǒng)一施廄肥40 kg,在穴底與生土拌勻,再覆10~15 cm表層土。栽植時苗根不可與廄肥直接接觸,將苗木直接放入穴內(nèi),使根系舒展,然后填土至根際線,踩實后充分灌水,水全部滲下后再填土踏實至根際線。栽后要澆灌透水3次以上,以確保苗木成活。按照一般楊樹生產(chǎn)管理要求,及時進行松土除草、澆水灌溉等撫育管理。
1.4?數(shù)據(jù)調(diào)查及統(tǒng)計分析方法
自楊樹試驗林營造當年始,每年12月底,對試驗地栽植樹木進行每木檢尺,測量試驗地每株樹木的胸徑、樹高等,共調(diào)查了2014—2017年4個年份的生長數(shù)據(jù)。
通過Shapiro-Wilk法檢驗魚臺村和楊店村楊樹造林試驗地4個年份每個樹種的胸徑、樹高數(shù)據(jù)是否服從正態(tài)分布,顯著性檢驗水平的臨界值選定為0.01。利用非參數(shù)Kruskal-Wallis法進行同一楊樹造林試驗地相同年份不同楊樹品種之間胸徑、樹高的方差分析,并采用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顯著性檢驗水平的臨界值選定為0.01。所有的統(tǒng)計分析均是在SAS 9.0上進行的[10]。
2?結(jié)果與分析
2.1?魚臺村楊樹試驗林不同楊樹品種生長量分析
2.1.1?魚臺村楊樹試驗林不同楊樹品種胸徑生長量分析。
從魚臺村楊樹試驗林不同楊樹品種胸徑生長來看(表1),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4個楊樹品種胸徑生長量大小排序均表現(xiàn)為丹紅楊、I-69楊、2025楊、I-72楊。
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每年胸徑生長量最大的單株也是丹紅楊,僅2014年有1株I-69楊(5.1 cm)與丹紅楊具有相同的最大胸徑;從每年不同楊樹品種胸徑最小的單株來看,丹紅楊胸徑并不是最大的(造林試驗第1年丹紅楊與I-69楊、2025楊胸徑最小單株的大小相同)。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丹紅楊的平均胸徑生長量均是最大的,分別比平均胸徑生長量最小的I-72楊大52.0%、75.6%、77.3%、67.9%;與胸徑生長量僅次于丹紅楊的I-69楊相比,丹紅楊的平均胸徑生長量也分別大11.8%、17.9%、18.2%、21.4%,且隨著樹齡增加二者差異呈現(xiàn)出逐漸增大的趨勢。
非參數(shù)方差分析表明,在不同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除了造林試驗的第1年丹紅楊胸徑生長量與I-69楊沒有顯著差異外,丹紅楊胸徑生長量與其他3個當?shù)刂髟詶顦淦贩N(I-69楊、I-72楊和2025楊)均有顯著差異。然而,I-69楊和2025楊的胸徑生長量在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均沒有顯著差異,胸徑生長量最小的I-72楊與其他楊樹品種間均存在顯著差異。
2.1.2?魚臺村楊樹試驗林不同楊樹品種樹高生長量分析。
從魚臺村楊樹試驗林不同楊樹品種樹高生長來看(表2),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4個楊樹品種樹高生長量大小排序均表現(xiàn)為丹紅楊、I-69楊、2025楊、I-72楊。
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每年樹高生長量最大的單株也是丹紅楊;從每年不同楊樹品種樹高生長量最小的單株來看,僅在造林試驗的第1年丹紅楊樹高生長量是最大的。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丹紅楊的平均樹高生長量均是最大的,分別比平均樹高生長量最小的I-72楊大36.4%、65.2%、52.2%、40.2%;與樹高生長量僅次于丹紅楊的I-69楊相比,丹紅楊的平均樹高生長量也分別大18.4%、26.7%、17.2%、19.4%。
非參數(shù)方差分析表明,在不同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丹紅楊樹高生長量與其他3個當?shù)刂髟詶顦淦贩N(I-69楊、I-72楊和2025楊)樹高生長量均有顯著差異。然而,2025楊和I-69楊的樹高生長量在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均沒有顯著差異。在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第1年和第4年中,2025楊和I-72楊的樹高生長量也沒有顯著差異。
2.2?楊店村楊樹試驗林不同楊樹品種生長量分析
2.2.1?楊店村楊樹試驗林不同楊樹品種胸徑生長量分析。
從楊店村楊樹試驗林不同楊樹品種胸徑生長來看(表3),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第1年,4個楊樹品種胸徑生長量大小排序為丹紅楊、2025楊、I-69楊、I-72楊,而其他3個生長年份內(nèi),4個楊樹品種胸徑生長量大小排序均表現(xiàn)為丹紅楊、I-69楊、2025楊、I-72楊。
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每年胸徑生長量最大的單株也是丹紅楊;從每年不同楊樹品種胸徑生長量最小的單株來看,丹紅楊并不是最大的,僅位列第2位。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丹紅楊平均胸徑生長量均是最大的,分別比平均胸徑生長量最小的I-72楊大33.3%、49.1%、43.5%、39.8%;與每年胸徑生長量僅次于丹紅楊的2025楊(試驗第1年)、I-69楊(試驗后3年)相比,丹紅楊的平均胸徑生長量也分別大11.1%、9.3%、6.5%、6.5%,且隨著樹齡增加,二者差異呈現(xiàn)出逐漸減少的趨勢。
非參數(shù)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前2年內(nèi),丹紅楊平均胸徑生長量與其他3個當?shù)刂髟詶顦淦贩N(I-69楊、I-72楊和2025楊)相比均有顯著差異,然而I-69楊和2025楊平均胸徑生長量沒有顯著差異。造林試驗的后2年內(nèi),丹紅楊平均胸徑生長量與I-72楊、2025楊間均有顯著差異,然而,丹紅楊平均胸徑生長量與I-69楊間沒有顯著差異。
2.2.2?楊店村楊樹試驗林不同楊樹品種樹高生長量分析。
從楊店村楊樹試驗林不同楊樹品種樹高生長來看(表4),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丹紅楊每年的平均樹高生長量均是最大的,而每年平均樹高生長量最小的均是I-72楊(試驗第1年與I-69楊同為樹高生長量最小者)。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每年樹高生長量最大的單株也是丹紅楊;從每年不同楊樹品種樹高生長量最小的單株來看,丹紅楊也是最大的(試驗第2年與I-69楊相同)。楊樹品種造林試驗的4年內(nèi),丹紅楊平均樹高生長量比平均樹高生長量最小的I-72楊分別大24.3%、39.3%、35.6%、291%;與平均樹高生長量僅次于丹紅楊的2025楊(試驗前2年)、I-69楊(試驗后2年)相比,丹紅楊的平均樹高生長量分別大17.9%、16.4%、1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