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道瓊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在教學中占著重要位置。它是教師傳授學科知識、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深化教學效果、課后反思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提問要講究藝術性,只有藝術化的課堂提問,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知識的欲望。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有效性? 藝術性? 新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1-0134-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激活課堂的靈活多樣,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引導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促使學科知識的掌握,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形成,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掘?qū)W生學習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課堂提問要講求藝術性,才能激發(fā)他們探索知識的欲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提問是打開學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知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知,只在每事問?!币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巧設疑問。
1?? 設疑新意,激發(fā)興趣
1.1 設疑要抓學生興趣
所謂興趣,就是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理解知識點。這樣的提問才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探索知識的欲望。如教學《金色的草地》中設疑:草地怎么會是金色的呢?為什么作者稱它為可愛的草地?孩子通常從經(jīng)驗出發(fā),認為小草是綠的,可是文章卻說小草是金色的,這樣設計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2 設疑要抓知識的重難點,力求突破,從而升華課文
這就要求教師課前研究學生、研究文本、精心備課,找準問題的著眼點。古語云:“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如教學《我不能失信》時,如何使學生通過對話和動作來領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性格特點,受到誠信教育。通過質(zhì)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感知、理解課文,從而領會文章的主旨。
1.3 設疑要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語文教學中,學生想象力方面的發(fā)展也頗為重要。設疑應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太膚淺,學生不思考就能回答好,那樣的問題不能激起學生探知欲望。在教學《贈劉景文》時,可以這樣設疑: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為什么這樣寫?提出后讓學生盡量提出多種設想,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讓孩子將“荷盡、菊殘”秋天落敗之景與“傲霜枝、橙黃橘綠”豐收之景碰撞,結合寫作背景,感受作者對朋友的敬佩與鼓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
2?? 設疑要循序漸進
循序漸進,顧名思義就是按一定的順序前進,有計劃、有步驟的深入或提高。提出問題也應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的動態(tài)過程,讓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發(fā)展的認知過程。
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宏觀把握全文,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疑問,讓每個學生都有思考與參與課堂的機會。如在教《鳥的天堂》一課時,可以這樣提問: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通過閱讀,你了解到大榕樹的哪些外形特點?通過學習,你如何理解“鳥的天堂”的含義?逐步設疑、步步提高、層層深入,挖掘課文的深層次意義。這樣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思維感官,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在發(fā)現(xiàn)問題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寬思維空間,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3?? 創(chuàng)設情境,掌握時機
“不悱不啟,不憤不發(fā)”充分說明了提問時機的重要性。因此,課堂提問時機的掌握很重要,時機選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則,事倍功半。
例如,從教學內(nèi)容的角度來說,提問的時機應在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處,也就是學生若有所思、興趣高漲時,教師抓住時機及時提問,這樣就能使學生對語文課堂產(chǎn)生興趣,讓他們帶著高漲的情緒去學習,去思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抓住“這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一句展開教學。“父親與兒子了不起表現(xiàn)在哪兒?”結合人物外貌、神態(tài)、心理,讓學生在讀課文時尋求答案,那就可以很輕松的達到教學效果了。
4?? 因材設疑施問
素質(zhì)教育要求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那么課堂設疑提問,就不能出現(xiàn)個別化,要面面俱到,因材設疑施問,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培養(yǎng)他們強烈競爭意識和表現(xiàn)欲望,從而營造出一個主動積極的學習氛圍。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設計好不同類型的課堂問題,讓多元化、有效化、趣味化的提問取代單一、枯躁無味的提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有藝術的提問能營造出良好的、活躍的、新意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zhì)量。如《搭石》教學中,圍繞“搭石是一件事,為什么說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呢?”學生走進“搭石”,欣賞“搭石”,品味“搭石”,從而感受“景美” “人更美”。這樣通過精心設計,富有趣味的問題,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設疑要富有藝術性、思考性、趣味性。這樣的問題才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能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課堂設疑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靈活應用課堂提問,要把枯燥無味的語文課堂教學,變得趣味性、層次性、藝術性,使之不斷新穎與眾不同。這樣,才能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 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M].沈陽出版社,2003.
[3] 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