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入園小班幼兒的分離焦慮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幼兒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可以從心理學和生態(tài)學兩個方面去分析。緩解新入園小班幼兒分離焦慮的策略包括采用梯度入園的方式、促進多層環(huán)境的融合、建立積極的人際互動等。
關鍵詞:小班新生;分離焦慮;緩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11B-0071-03
一、問題的提出
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形成的過度焦慮情緒和發(fā)展性不適[1],主要表現為哭鬧、情緒低落、煩躁、進餐午睡困難等等。幼兒的分離焦慮不僅表現在與依戀對象分離的瞬間,還會持續(xù)到一日生活的其他環(huán)節(jié),使幼兒產生各種不適應情況。
哭鬧是新入園小班幼兒表現分離焦慮的常見的方式,這也牽動著每位新生家長的心,甚至讓無數缺乏實踐經驗的新幼兒教師擔心與束手無措。對幼兒園來說,新入園小班幼兒分離焦慮是常見的問題,但每年因為幼兒自身的個體差異以及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及表現出的行為各有不同。因此,每年新生入學初期都會對教師提出新的挑戰(zhàn)。了解分離焦慮出現的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緩解策略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二、出現分離焦慮的原因
新入園小班幼兒離開了親密的家人和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進入了陌生的生態(tài)和人際環(huán)境,開始了有規(guī)則、有約束的集體生活,出現不同程度和表現的分離焦慮,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
(一)心理學的因素
1.依戀對象的遷移
依戀是幼兒與親密監(jiān)護人之間的持久的情感聯(lián)結。這種依戀的情感能促進幼兒安全感與信任感的形成。新入園的小班幼兒要突然地離開自己的依戀對象,逐漸轉移到對老師或者其他同伴上。但在開始的階段幼兒還未與老師或者同伴建立起密切的關系,很難對新的人際關系充滿信任感,就出現了分離焦慮。在實踐中我們觀察到當幼兒與家人依戀程度較高,剛入園要與家人分開時容易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映,不斷地要求教師帶他去尋找依戀的對象,來尋求自己內心的安全保護。
2.需要的缺失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了五個層次,從下到上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以幫助理解新入園小班幼兒的分離焦慮。
第一,生理需要的缺失。幼兒在入園前有家人專門照顧,有想吃飯、睡覺等生理需要時,家人總是能夠及時地滿足。入園后,因為老師很難滿足到每一位幼兒的生活要求,幼兒需要按照一日生活作息時間表開始一定程度的獨立生活,如獨立進餐、按時午睡等等。在家訪時我們了解到,有些幼兒在家會由家人喂飯、邊吃邊玩,午睡時有抱奶瓶入睡的習慣等等。當幼兒離開了家人精心的照顧,一些需要無法得到及時滿足時就會產生焦慮、哭泣等不適的反映。
第二,安全需要的缺失。幼兒的安全感主要來自人際安全和環(huán)境安全。人際安全與依戀對象密切相關,教師與同伴對新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都是不熟悉的人際關系,幼兒離開親密的家人,要與教師與同伴相處,很難對新的人際環(huán)境產生安全感。另外,幼兒從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進入到幼兒園,將在陌生的班級和戶外環(huán)境中學習集體生活的規(guī)則,這對新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因此幼兒會害怕并想要逃離這樣陌生的物質環(huán)境。
第三,歸屬與愛的需要的缺失。歸屬和愛是幼兒能夠感受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能夠感受到老師和同伴的關愛,覺得幼兒園的環(huán)境是可以信賴的。歸屬和愛的需要是建立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滿足的前提下的。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剛進入幼兒園的環(huán)境中,還未建立起歸屬感,覺得自己不屬于幼兒園的一員,這也是會產生焦慮的原因。
(二)生態(tài)學的因素
布朗芬·布倫納用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理論解釋了在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中人的發(fā)展是怎樣的。他將人的發(fā)展環(huán)境定義為復雜的“層”環(huán)境,包括微觀層、中間層、外部層和宏觀層,認為“層”環(huán)境之間具有一個動態(tài)的聯(lián)系,每一層的變化和沖突都會相互滲透和蔓延,都對人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2]。對于幼兒來說,與他發(fā)展最緊密的是微觀層,這包含了幼兒所在的幼兒園、教師、同伴、家人及社區(qū)的所有物質和人際環(huán)境。環(huán)境的變遷使新入園的小班幼兒的生態(tài)平衡被打破,這種變化對3歲左右的幼兒來說是巨大的,這也是產生分離焦慮的重要原因。
1.個體角色的轉變
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從家庭中眾人呵護的寶貝到幼兒園成為獨立自主的社會人,個體角色已經發(fā)生轉變。這種角色的轉變需要面對的環(huán)境比以前更為復雜,幼兒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轉變角色,逐漸平衡新的環(huán)境。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沒有與新的環(huán)境達到相對平衡時,幼兒就會產生緊張、焦慮、哭鬧、無所適從等情況。
2.生活方式的改變
從家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入到幼兒園,新入園的小班幼兒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在家庭生活中以獨自活動和親子活動為主,進入幼兒園后則以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為主。幼兒的生活方式不僅變得多樣,而且也從自由自在變得有規(guī)則和有一定的要求。有的新入園的小班幼兒會對這樣有規(guī)則的生活方式難以適應。
三、緩解分離焦慮的策略
(一)采用梯度入園的方式
梯度入園是為了分解幼兒入園的難度,逐步增加幼兒在園時間。已有研究表示,梯度入園能夠幫助幼兒緩解入園焦慮。我園采取梯度入園的方式,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梯度由家長陪伴幼兒在園活動半日,幫助幼兒熟悉班級內部及戶外的環(huán)境。第二個梯度是幼兒獨立入園半日活動,家長在午飯之前接走幼兒。這個梯度是幫助幼兒認識班級的同伴,初步感知班級的集體活動。第三個梯度加入午飯時間,家長在幼兒午飯后將幼兒接走,這是讓幼兒感受在園吃午飯的過程。第四個梯度又加入了午睡和點心時間。第五個梯度是幼兒獨立在園生活一天。每個梯度的具體內容和持續(xù)時間可以根據幼兒的情況而定,這種梯度入園的方式能夠逐步緩解幼兒分離焦慮帶來的不同問題,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在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二)促進多層環(huán)境的融合
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環(huán)境的微觀層,多層環(huán)境的交叉與融合能促進幼兒對新環(huán)境的熟悉和信任,這對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有著重要的作用。具體可采取以下的策略促進幼兒園與家庭環(huán)境的融合:第一,在幼兒園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營造家庭式的環(huán)境氛圍,借鑒家庭的元素來優(yōu)化室內陳設。例如掛上幼兒的全家福、“娃娃家”設置得更加溫馨、與家長一起參與環(huán)境的布置等等,通過一些布局的調整讓幼兒感受到家庭溫馨的氛圍,逐漸消除對新環(huán)境的陌生感。第二,提前家訪,了解幼兒的生活習慣、教養(yǎng)方式等等,為家長提供入園準備方面的建議。第三,個別交流,相互配合。根據入園初期幼兒分離焦慮的實際情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干預的建議,家長與教師相互配合,幫助幼兒緩解入園焦慮。
(三)建立積極的人際互動
幼兒產生分離焦慮的重要原因是依戀與分離的矛盾。教師應幫助幼兒建立積極的人際互動,具體包括與班級教師和同伴的互動。第一,教師自己應從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表現出對幼兒的關注和愛撫,與幼兒進行親切的交流,傾聽幼兒內心的焦慮,及時了解幼兒的需要,增加師幼的依戀感,建立良好的情感溝通。第二,組織多樣的活動,如通過有趣的故事、多樣的游戲,抓住幼兒的好奇心與興趣點,增加幼兒與教師及同伴的互動頻率與機會,減少幼兒人際互動的緊張與排斥感,巧妙地融合班級集體和小組的活動,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和集體互動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鄒靜.創(chuàng)設緩解小班新生分離焦慮的支持性環(huán)境[J].學周刊(學術研究版), 2014(8):238.
[2]范國睿.教育生態(tài)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8.
責任編輯:丁偉紅
Separating Anxiety of Newly-Accepted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
and Corresponding Relieving Strategies
LIN Lu
(Nanjing Gulou Kindergarten, Nanjing 210008, China)
Abstract: Separating anxiety of newly-accepted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 is a problem with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ich can be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psychology and ecology.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relieving their separating anxiety include adopting the gradient approach to accepting children into kindergarten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level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ing positiv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Key words: junior class children; separating anxiety; relieving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9-09-09
作者簡介:林鷺,南京市鼓樓幼兒園(江蘇南京,210008)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