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青
(上海師范大學(xué) 哲學(xué)系,上海 200234)
據(jù)科學(xué)測定,上博竹書的年代距今時間為2257±65年[1]3,其年代約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與郭店竹書的年代大致相當。上博竹書《景公瘧》與傳世本《晏子春秋》相關(guān)篇章大同小異,這又是《晏子春秋》早出的一個有力證據(jù)?!毒肮憽返某鐾辆哂兄匾饬x,筆者曾著文對其作了初步的研究[2],此文我們擬在拙文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從《景公瘧》與傳世本《晏子春秋》的關(guān)系、《景公瘧》的思想特色及其所反映的戰(zhàn)國齊楚關(guān)系等方面對其進行探究。
上博竹書《景公瘧》與傳世本《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第七·景公有疾梁丘據(jù)裔款請誅祝史晏子諫第七》(以下簡稱《景公有疾》)、《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第一·景公病久不愈欲誅祝史以謝晏子諫第十二》(以下簡稱《景公病》)類似,同時也雜糅了傳世本《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第一·景公信用讒佞賞罰失中晏子諫第八》(以下簡稱《景公信用讒佞》)相關(guān)內(nèi)容[3]。上博竹書《景公瘧》的面世,使我們可以通過將其與傳世本《景公有疾》《景公病》《景公信用讒佞》等作對比,以更深刻地認識《晏子春秋》文本的形成。
關(guān)于《景公瘧》與《景公有疾》《景公病》的比較,梁靜已經(jīng)有所論述[4],筆者試在此基礎(chǔ)上加以申說。據(jù)梁靜的統(tǒng)計,《景公病》有370字,《景公有疾》557字,而簡本《景公瘧》現(xiàn)存484字,其中重文一,合文二。根據(jù)竹簡形制可以推測出,此篇殘缺240字,則全文共有大概724字?!毒肮憽返淖謹?shù)將近是《景公病》與《景公有疾》章的總和[5]。不過梁靜并沒有算上《景公信用讒佞》章,其實將《景公有疾》《景公病》與《景公瘧》相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景公瘧》文句更接近于《景公有疾》,而《景公瘧》第6簡和11簡顯然出于《景公信用讒佞》,所以比較《景公瘧》與《景公有疾》《景公信用讒佞》的字數(shù),更能說明問題,據(jù)筆者統(tǒng)計,今本《景公信用讒佞》229字[注]據(jù)《四部叢刊》景印明活字本統(tǒng)計。,這樣與《景公有疾》557字相加,更接近于《景公瘧》的字數(shù)。由此似乎可以推斷,《景公有疾》與《景公信用讒佞》當是將《景公瘧》一分為二而成的。
由于《景公瘧》主題思想與《景公有疾》《景公病》是一致的,都是景公想殺祝、史來治愈疾病,晏子加以勸諫,最后景公打消了這個念頭。故而我們先來比較三者之間的差別:
其二,《景公瘧》記載了高子、國子勸諫景公殺祝、史的故事,這是《景公病》與《景公有疾》章所沒有的。
其三,《景公病》中晏子的勸諫更為直接,沒有拐彎抹角,通過揭露出“祝為有益”這個命題的荒謬性來講明殺祝、史無助于治愈景公之病的道理;而在《景公瘧》與《景公有疾》,晏子詳細論述政治與祝、史的關(guān)系,指出政治的清明與否直接影響祝、史的命運,而祝、史則影響不了政治,勸諫景公要想病痊愈,就要“修德”或“明德”,《景公有疾》說:“君若欲誅于祝史,修德而后可?!薄毒肮憽返?簡說:“明德觀行?!边@是《景公病》所沒有的內(nèi)容。
其四,《景公瘧》和《景公病》都記載在聽了晏子的勸諫后,景公罷免了梁丘據(jù)等人的官職,然后景公之病得以痊愈;而《景公有疾》則是景公采取了“使有司寬政,毀關(guān)去禁,薄斂已責(zé)”等措施后,景公之病才痊愈。并且《景公病》在景公病愈之后,還有景公欲賜晏子以封邑,晏子辭的故事,而這是《景公瘧》與《景公有疾》所沒有的。
其五,《景公瘧》和《景公有疾》天人感應(yīng)的色彩很濃厚,《景公瘧》載“旬又五,公乃出見折”,《景公有疾》則記載景公采取了一些政治措施后,“公疾愈”,《昭公二十年》雖與《景公有疾》章基本相同,但惟獨沒有這三字?!毒肮 返挠涊d是“改月而君病悛”。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景公瘧》和《景公有疾》都有景公一采取措施就馬上痊愈的意味,而《景公病》像是客觀記載景公痊愈的情形。
其六,《景公瘧》糅合了今本《景公信用讒佞》的內(nèi)容,因而文意相對《景公病》和《景公有疾》而言更具復(fù)雜性。
我們再來看看《景公瘧》與《景公信用讒佞》之間的關(guān)系?!毒肮庞米嬝分饕v景公信用讒佞,導(dǎo)致賞罰不公,晏子加以勸諫,粗看起來,這似乎與《景公瘧》《景公有疾》《景公病》三者之間的主題[注]主要都是記載晏子勸諫景公不要試圖靠殺祝史二人來取悅鬼神,說明“詛為無傷,祝亦無益”。不一致,但《景公信用讒佞》的內(nèi)容可以作為晏子在勸諫景公時的論據(jù),說明景公平時行為不端,用來說明景公得病的原因不在于祭祀的物品不夠豐富,而在于自身行為不合正道,由此引出“詛為無傷,祝亦無益”的命題。
劉向《晏子敘錄》說:“所校中書《晏子》十一篇,臣向謹與長社尉臣參校讎,太史書五篇,臣向書一篇,參書十三篇,凡中外書三十篇,為八百三十八章。除復(fù)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書無有三十六章,中書無有七十一章?!薄毒肮憽冯s糅了傳世本《景公病》《景公有疾》《景公信用讒佞》等章的內(nèi)容,這或許是后人將其分開以合《漢志》之數(shù)。當然,由于《景公有疾》與《景公信用讒佞》內(nèi)容相差較大,而且《景公有疾》在《外篇》第七章,而《景公信用讒佞》在《內(nèi)篇諫上》第十二章,兩者并非相互臨近的兩章,這與銀雀山漢簡是不同的,所以最可能是劉向校書時所分?!毒肮憽冯s糅了《景公病》《景公有疾》《景公信用讒佞》等章的內(nèi)容,這一事實或許意味著《景公瘧》可能是劉向校書時所刪去的“復(fù)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之一。不過由于材料太少,我們對于《景公瘧》與《景公病》《景公有疾》《景公信用讒佞》等章的關(guān)系還不能得出確切的結(jié)論。
關(guān)于《景公瘧》的思想特色,筆者曾著文指出《景公瘧》等文獻否定祭祀可以求福,是戰(zhàn)國時期一種重人事、輕神事思想傾向的具體體現(xiàn)[2]。但當時對《景公瘧》的思想特色認識不夠,還必須得進一步做出說明。
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過程中,各地難免會遇到新挑戰(zhàn)和“硬骨頭”。雖說發(fā)達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差異較大,但后者更需直面困難,迎難而上,不能找理由推諉敷衍。地區(qū)差距不是“喘口氣”“歇歇腳”的借口,恰恰是奮起直追的動力。鄉(xiāng)村振興要克服“懶政”思維,與其心動,不如行動。
《景公瘧》否定祭祀可以求福而認為求福的關(guān)鍵在于行德政,這種思想與孔孟荀等儒家有相通之處。帛書《要篇》載孔子之言:“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一五上】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盵6]243孔子認為君子要靠德行來求福、仁義來求吉,而非祭祀、卜筮等手段。孟子更是提出“禍福自求”的觀點,他說:“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公孫丑上》)《孟子》的“自求多?!钡挠^點完全否定了通過祭祀、卜筮等手段來求福。而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更是直接否定了天(鬼神)有意志,故而更不可能通過祭祀、卜筮等來向天求福了。
但我們也應(yīng)該注意到,《景公瘧》等篇雖然是重人事,但也沒有完全否定鬼神的存在,只是認為靠祭祀是不能取悅鬼神的,但人事做好了自然能夠符合鬼神之意,如果人事做不好的話也會招到鬼神的制裁。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景公使祝史禳彗星晏子諫第六》載:
齊有彗星,景公使祝禳之。晏子諫曰:“無益也,祇取誣焉。天道不諂,不貳其命,若之何禳之也!且天之有彗,以除穢也。君無穢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穢,禳之何損〈益〉……”
在此,晏子提出“天道不諂,不貳其命”的命題,“天道不諂”即“天道不疑”“天道不諂,不貳其命”,也就是說天的運行是有規(guī)律的,不會因為人事活動而改變。這頗有荀子“天人相分”的意味,然而《晏子春秋》并沒有將像荀子那樣將這種思想貫徹到底?!盾髯印ぬ煺摗诽岢觥疤煨杏谐!钡拿},認為“天有其時,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天與人各有自己的職分,天人不相干,所以說“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完全否定了天對人事的干預(yù)?!蛾套哟呵铩冯m然否定人通過祭祀等手段求福等,但并沒有完全否定天對人事的作用,《晏子春秋》認為人事如果做得不好,天是會有所反應(yīng)的?!毒肮憽泛?說:“明惪觀行。勿(物)而未(祟)者也,非為媺玉肴牲也?!蔽镏腹砩?,鬼神作祟不是為了美玉肴牲,那是為了什么呢?前一句是“明惪觀行”,雖然有闕文,但我們可以推測出,鬼神作祟是為了敦促君主“明惪”?!毒肮憽返?2簡說:“祭正(貞)不獲祟,以至于此,神見吾逕〈淫〉暴?!薄耙灾劣诖恕敝傅氖蔷肮〔灰姾茫@也就是說神看到景公的淫暴,才導(dǎo)致景公之病不見好?!毒肮蟾!吩诿枋鼍肮幌盗斜┱螅舱f:“是以民神俱怨。”這都體現(xiàn)出一種典型的天人感應(yīng)思想,認為如果人事做得不好的話,天(鬼神)會懲罰君主。這種天人感應(yīng)思想與后世董仲舒的天人感應(yīng)思想相較起來,也有所不同,董仲舒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zāi)害以譴告之,不知自醒,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漢書·董仲舒?zhèn)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yīng)”思想夾雜著“災(zāi)害”“怪異”等“譴告”之說,具有鮮明的陰陽家色彩,而《晏子春秋》中的天人感應(yīng)思想相對樸素得多。
由此,我們可知,《景公瘧》等篇章在思想上雖然否定通過祭祀等就可以求福的觀點,認為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但如果君主不行德政,天也會懲罰君主,具有一種較為樸素的天人感應(yīng)色彩。
眾所周知,《景公瘧》是用楚文字抄寫而成的,雖然我們不知道其具體出土地點,但它出土于楚國卻是無疑的。楚竹書《景公瘧》的面世,顯示出戰(zhàn)國時期《晏子春秋》的相關(guān)篇章已在楚國廣為流傳。不僅如此,上博竹書(四)中有一篇《柬大王泊旱》,主要記載了楚柬(簡)王的兩件軼事,其中一件就是楚簡王因天氣干旱而患病,與《景公瘧》記載齊景公“疥且瘧”類似,其文曰:
簡大王泊旱,命龜尹羅貞于大夏,王自臨卜。王向日而立,王汗至【1】帶。龜尹知王之庶(炙)于日而病,蓋儀愈夭。釐尹知王之病,乘龜尹速卜【2】高山深溪。王以問釐尹高:“不穀騷,甚病,驟夢高山深溪。吾所得【8】地于莒中者,無有名山名溪欲祭于楚邦者乎?尚言必而卜之于【3】大夏。如,將祭之。”釐尹許諾。言必而卜之,。釐尹致命于君王:“既言必【4】而卜之,?!蓖踉唬骸叭纾偌乐?。吾騷,一病?!贬嵰鼘υ唬骸俺钣谐9拧?】,安敢殺祭?以君王之身殺祭未嘗有?!?/p>
王入,以告安君與陵尹子高:“向為【7】私偏,人將笑?!本暌?、釐尹皆辭其言以告太宰:“君圣人且良倀子,將正【19】于君?!碧字^陵尹:“君入而語仆之言于君王:君王之騷從今日以瘥?!绷暌c【20】釐尹:“有故乎?愿聞之?!碧籽裕骸熬踉?,不以其身變釐尹之常古;釐尹【21】為楚邦之鬼神主,不敢以君王之身變亂鬼神之常古。夫上帝鬼神高明【6】甚,將必知之。君王之病將從今日以已?!盵7]192-197
楚柬(簡)王患病之后命令釐尹速祭,釐尹不肯,太宰告訴不“速祭”符合禮制,上帝鬼神會保佑,君王之病自然會好。《柬大王泊旱》這則故事與《景公瘧》情節(jié)很相似,只不過將故事中的主人公由“齊景公”換成“楚柬(簡)王”,“晏子”換成“太宰”,兩則故事中齊景公與楚柬(簡)王都相信祭祀可以醫(yī)治自己的病。只不過在《景公瘧》中晏子認為只要為政之措施得民,自然就能符合鬼神之意,景公之病也就會好;而在《柬大王泊旱》中太宰認為堅持祭祀的禮制,不因君王之故而有所減省就能得到鬼神的庇護,簡王之病也會痊愈?!都泶笸醪春怠纷鳛槌说淖髌穂7]203-207,與成于齊人之手的《景公瘧》故事情節(jié)之間的相似,以及《景公瘧》在楚地的流傳,這一事實啟發(fā)我們思考戰(zhàn)國時期齊楚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
除《景公瘧》與《柬大王泊旱》之外,齊楚之間還存在許多內(nèi)容相似的文獻或故事。上博竹書(四)中還有一篇《昭王毀室》,主要記述楚昭王新宮建成后與大夫飲酒,有一位身穿喪服的人進入宮內(nèi),告知楚王他的父親就埋葬在新宮的階下,現(xiàn)在宮室建成他就無法祭祀父母了,昭王聞此而毀室[8]181-186。這則故事與《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下第二·景公路寢臺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諫而許第二十》《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第七景公臺成盆成適愿合葬其母晏子諫而許第十一》情節(jié)十分相似,后二者主要記載逢于何或盆成適之母死,而其父恰恰早就葬于景公所修的路寢之臺下,逢于何或盆成適想要將其母合葬于其父所葬之地——經(jīng)景公之臺,景公不許,經(jīng)過晏子的勸諫,景公同意逢于何或盆成適將其父母合葬于路寢之臺下?!墩淹鯕摇放c《晏子春秋》二篇都涉及君主所建之宮下有其他人的墓地,結(jié)果楚昭王毀掉了宮室,而齊景公也同意別人將其父母合葬于宮室下。此外,《史記·滑稽列傳》所載齊威王“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而已,一鳴驚人”與《韓非子·喻老》所載楚莊王“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不僅故事情節(jié)一致,而且用語也一致?!妒酚洝せ袀鳌匪d楚莊王欲以棺槨大夫之禮葬其愛馬,楚國優(yōu)孟諫之,這則故事與《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第一·景公所愛馬死欲誅圉人晏子諫第二十五》所載之事也有雷同之處。
齊楚之間如此之多的情節(jié)相似的故事,預(yù)示著齊楚文化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定存在密切交流的關(guān)系,否則很難解釋這些故事之間的雷同。下面讓我們來考察一下史籍是否記載齊楚文化存在密切交流的時期呢?我們知道,楚國在歷史上屬于文化落后地區(qū),以致于楚王多次自稱“蠻夷”:據(jù)《史記·楚世家》載,周夷王時,楚王熊渠說:“我蠻夷也。”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隨,楚曰:“我蠻夷也?!背幕浜螅匀灰掌渌麌业南冗M文化。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國和齊國是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國家,而齊魯與楚國在地理位置上也相距不遠,為楚國與齊魯兩國的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因此文化落后的楚國理應(yīng)大量吸收了齊魯文化。從楚地出土的文獻看,也確實如此,近年出土的文獻如上博簡、郭店簡等大多數(shù)齊魯兩國的文獻。王葆玹早已指出,楚國與魯國文化關(guān)系十分密切,認為楚國在文化上承繼了魯國文化,以致于他將其稱為楚魯儒學(xué)[9]19-27。王葆玹這一看法固然不錯,但從近年楚地出土文獻來看,我們也不應(yīng)忽視楚國文化與齊國文化的關(guān)系。從現(xiàn)存史料看,齊楚的交流應(yīng)始于楚成王時期,楚成王十六年(齊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以兵侵楚,至陘山。楚成王使將軍屈完以兵御之,與桓公盟”。齊楚這次會盟為兩國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chǔ)。楚成王三十九年(齊孝公十年,公元前633年),“齊桓公七子皆奔楚,楚盡以為上大夫”。齊桓公七子奔楚,并在楚國都做上了上大夫,而桓公七子都受到了良好教育,一定會自覺或不自覺在楚國傳播齊國的文化。楚威王七年(齊威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伐齊,敗之于徐州”,這使得齊楚兩國邊境更為接近了,有利于兩國文化的交流。而至楚懷王時期,齊楚的交往就更多了,楚懷王六年(齊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攻齊”。楚懷王十一年(齊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在這六國中,齊楚當時是最為強大的國家,這兩國的來往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致于“楚懷王十六年(齊宣王七年,公元前313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楚懷王二十年(齊宣王十一年,公元前309年),楚國“合齊以善韓”?!毒肮憽返瘸喌南略釙r間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剛好與楚懷王時期吻合,這都表明當時齊楚兩國交流十分頻繁,在這種情況下,文化的交流當然也就更為密切了?,F(xiàn)存史料也直接記載了齊楚文化的交流,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齊國稷下先生就有“環(huán)淵”一人,而“環(huán)淵,楚人”;齊襄王時期,荀子在齊國“作為老師”,并“三為祭酒”,后到楚國,并死于楚國蘭陵。
需要指出的是,齊楚兩國的密切關(guān)系在楚懷王時期達到頂峰,也在楚懷王時期形勢發(fā)生逆轉(zhuǎn)。楚懷王二十四年(齊宣王十五年,公元前305年),楚國“倍齊而合秦”,以這件事為轉(zhuǎn)折點,齊楚從親關(guān)系開始破裂。楚懷王二十六年(齊宣王十七年,公元前303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于秦,三國共伐楚”;楚懷王二十八年(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至齊湣王十七年[注]《史記·田敬仲世家》所載是年為齊湣王四十年,誤,此依楊寬改,見氏著《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01頁。(楚頃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燕、秦、楚、三晉合攻齊國,最終導(dǎo)致齊湣王出亡而后為楚使淖齒所殺,淖齒與燕國共分齊之侵地與鹵器。隨后,齊國便進入齊襄王和齊王建時期,大概是由于齊國在齊湣王末年受到六國的攻擊已經(jīng)元氣大傷以致于差點導(dǎo)致滅亡,齊國從此倒向秦國,史載齊襄王王后、齊王建母后君王后,她在齊襄王時期以及齊王建初期對齊國政治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據(jù)《史記·田敬仲世家》載:“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饼R國“事秦謹”,以致于齊王建六年(公元前259年),秦攻趙,齊國雖然與楚國表面上去救趙,但趙國斷糧,請求齊國支援,齊王不給,最后導(dǎo)致“秦破趙于長平四十余萬”;齊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攻打齊國,齊國竟然不戰(zhàn)而降。而反觀楚國,自從楚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卒于秦,秦楚絕,之后秦楚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戰(zhàn)爭,如楚頃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等,秦楚已勢同水火。齊楚的不同外交政策當然會影響兩國的關(guān)系,從楚懷王之后,齊楚便不像以前那樣密切了,自然會影響兩國的文化交流。因此,我們可以說,齊楚文化交流至楚懷王時期達到頂峰,但也正在此時期,兩國的文化交流由盛而衰。
以上我們比較了上博竹書《景公瘧》與傳世本《晏子春秋》相關(guān)篇章,通過《景公瘧》我們對《晏子春秋》的成書情況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景公瘧》雖然否定通過祭祀等就可以求福,認為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但同時又認為如果君主不行德政,天也會懲罰君主,具有一種較為樸素的天人感應(yīng)色彩。從《景公瘧》為楚簡這一事實看,我們又發(fā)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楚文化存在一個密切交流的時期,兩國文化交流在楚懷王時期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