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羅馬愛國精神論略

      2019-12-15 23:44:32康慧芳
      倫理學研究 2019年5期
      關鍵詞:古羅馬羅馬愛國

      朱 承,康慧芳

      個人應該以何種情緒對待國家?國家(政府)如何對待國民并引導他們熱愛國家?這是思考個人與國家關系問題中的必有之義。自有共同生活以來,人們通常都生活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共同體”之中,對于自己所處“共同體”的認同與熱愛,是人之常情。古羅馬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所出現(xiàn)的具有深遠影響的“政治共同體”,在對于共同體的熱愛上,古羅馬人表現(xiàn)出了相對成熟的特質(zhì),且富有成效。有論者指出,古羅馬人的特性在其“富于勇敢、智謀及愛國心,此所以能形成偉大的國家”[1](P52)。古羅馬的輝煌與羅馬人的特性是分不開的,也與羅馬人對其“國家”的認同與熱愛有所關聯(lián),正如肯尼思·米諾格所言,“希臘政治的基石是理性,羅馬政治的基石是愛——愛祖國,愛羅馬?!盵2](P20)古羅馬人的愛國熱情為古羅馬的歷史發(fā)展注入了情感的因素。古羅馬人民對國家的熱愛通過參與軍事行動、信奉神、尊崇法律、崇拜皇帝(元首)等形式展現(xiàn)出來,古羅馬統(tǒng)治者重視對人民進行“愛國教育”,并為之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文化政策,還推動創(chuàng)作一系列文學作品,激發(fā)人民的愛國熱情,引導人民熱愛羅馬。古羅馬人的“愛國熱情”及統(tǒng)治者所推行的“愛國教育”,在人類思想的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對于人們反思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有所啟發(fā)。

      一、對“羅馬”的歸屬與熱愛

      古羅馬從亞平寧半島上的村落共同體、小城邦發(fā)展到大帝國,時間上歷經(jīng)千年,空間上橫跨歐亞非三個大陸。在這輝煌的一千年里,伴隨著羅馬強大的是其不斷的對外軍事擴張和文化的向外輻射。在古羅馬的軍事擴張和文化輻射中,離不開古羅馬人對于羅馬的認同、歸屬與熱愛。

      古羅馬人對于羅馬的認同和熱愛,體現(xiàn)在他們將自己生活中的一切與羅馬聯(lián)系在一起。換言之,個人的私人生活與國家主導的公共生活融合一體,古郎士在討論希臘羅馬的社會歷史時指出,古人的“愛國”,即“一種有力的情感,最高的道德,其他道德皆朝宗于彼。人所最愛莫過于祖國。他的財產(chǎn)、安全、權(quán)利、信仰、神,皆在其中。失之則一切皆失。且私人利益與公家利益于此不可分離?!盵3](P162)古代羅馬公民對國家(城邦)的歸屬感和熱愛之情,離不開統(tǒng)治者所實施的各項政策與統(tǒng)治,這些政策包括軍事制度、市政建設、宗教、法律等各個方面,既與人們的私人生活關聯(lián)在一起,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團結(jié),這些公共政策、公共文化促進了古羅馬人對于國家的依賴與熱愛。

      古羅馬是在軍事斗爭中一步一步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的,軍事斗爭是理解古羅馬文化的核心所在。獨特的軍事制度、政策以及不停歇的軍事行動是羅馬之所以強大的根本原因,以軍事為先的方針貫穿于古羅馬各個時期,也是借以維護統(tǒng)治、加強團結(jié)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們對于羅馬的“熱愛”。到了奧古斯都(屋大維)時期,軍事統(tǒng)治更是和元首的集權(quán)統(tǒng)治聯(lián)系在一起。奧古斯都對軍事進行改革,他設立常備軍,軍人成為一種職業(yè);此外,還設軍團、輔軍、近衛(wèi)隊、警察隊、消防隊、常備海軍等,奧古斯都的軍事改革極大鞏固了國家的安全,同時,也維護了其個人的集權(quán)統(tǒng)治。奧古斯都規(guī)定軍隊要向其效忠,元首掌握國家軍事權(quán)力,軍隊絕對效忠、嚴守紀律,這是其實施國家各項政策尤其是推行愛國教育的有力后盾。正是如此,人們在戰(zhàn)爭中形成的對于元首的效忠,與對于羅馬的熱愛混在一起。歷次戰(zhàn)爭、軍事行動是促進古羅馬公民團結(jié)、忠于國家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公民的利益與國家命運捆綁在一起,因此,保衛(wèi)國家成為公民個人的神圣職責,他們積極參與并支援羅馬的對外戰(zhàn)爭,比如捐出自己的錢財支援國家艦隊的建立。對于一般公民而言,參加凱旋儀式是古羅馬軍人畢生的榮耀,也是國家對其貢獻的一種肯定,類似于“凱旋儀式”的軍功榮耀也促進了人們對羅馬的熱愛。古羅馬的軍事制度、軍事行動,使得古羅馬長期處在對外擴張和保衛(wèi)國家的軍事緊張中,在這種擴張與保衛(wèi)的雙向緊張中,古羅馬人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元首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將對于“羅馬”這一共同體的認同和維護,與其個人的歸屬感、安全感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熱愛羅馬就成了個人生活中一件利益攸關而且順理成章的事情。

      羅馬城的市政建設在人類文明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也帶給羅馬以文明的榮光,增進了羅馬公民對于羅馬的熱愛。在羅馬城興建之初,就開始修排水道,建市政廣場、劇場、神廟、筑城墻等;羅馬帝國時期,也高度重視羅馬城市建設,修建圖書館、神廟、會堂、劇院,修理水管及道路等設施,羅馬城的城市建設的日趨完善,一方面提高了公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改善了日常生活質(zhì)量;一方面也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間,公共文化生活作為一種精神補充,有利于增進民族情感,增強公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公共娛樂場所的豐富,使得古羅馬人生活質(zhì)量大幅提高,從而產(chǎn)生對羅馬更加深厚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與眷戀情感,并以成為羅馬公民為榮,而實質(zhì)上,羅馬不斷的軍事擴張所帶來的戰(zhàn)利品,也給羅馬公民帶來了一定的生活福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市政建設促進了人們對于羅馬的歸屬與熱愛。

      羅馬人之所以熱愛羅馬,還與他們信奉“神”密切相關。羅馬人遵奉“神”,他們認為“神對羅馬生活中的愛國精神、家庭熱愛和責任感皆有幫助,事實上它們確實與這些道德緊密聯(lián)系?!盵4](P327)因此,他們虔誠的祭祀神以求得神的庇佑,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以示對神的敬重,在他們心目中,只有虔誠的祭祀,神才會降福于羅馬與公民,否則,將有大禍降于羅馬。神不僅可以福禍整個羅馬及其國民,也可指示古羅馬人作戰(zhàn),確保其在與外族人交戰(zhàn)中獲得勝利。古羅馬每個城邦都有“邦神”,與之相應,各邦也均設有“邦神節(jié)”,人們通過禱告祈求“邦神”的庇護。到奧古斯都時期,對神的敬奉延展到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崇拜,神化皇帝(元首)也開始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人們崇拜奧古斯都并將其劃入神列,這種“皇帝(元首)崇拜”之風存留了很長時間,且愈演愈烈,導致對皇帝(元首)的崇拜成為“檢測對羅馬忠誠的標準——只要國民把其敬意奉獻給皇帝,他們即可自由崇拜任何一位他們選擇的神?!盵4](P329)古羅馬廟宇眾多,各行省亦如此。從首都到行省,“神”成為聯(lián)系彼此的紐帶,也是進行“愛國教育”的重要媒介。宗教廟宇是朝拜的圣地,奧古斯都允許各行省宗教信仰自由,羅馬也建有供奉各族神靈的萬神殿,各族群被允許在萬神殿中放置自己信仰的神像,這一舉措很大程度上起到團結(jié)、穩(wěn)定各族群的作用。同時,奧古斯都也通過宗教手段來促進帝國團結(jié),營造各行省效忠羅馬、效忠他本人的氛圍,他“為外來的多民族提供一個效忠的中心,不過是分享共同的迷信觀念。”[5](P156)羅馬帝國的龐大以及行省制度的發(fā)展,使得統(tǒng)一意識形態(tài)成為必然,“共同的迷信”是維系羅馬帝國統(tǒng)一的精神力量,也是羅馬帝國穩(wěn)定的重要精神保證。古羅馬公民的“愛國”與宗教相關,元首成為至高無上的“神”之后,又進一步強化了敬神與愛國的統(tǒng)一,崇拜元首與崇拜神融為一體,為帝國統(tǒng)一意志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羅馬人對“神”的崇拜,進一步強化了他們對國家的認同。

      在古代羅馬,統(tǒng)一的法律也促進了人們對羅馬的認同與熱愛。隨著羅馬疆域的擴大,民族之間的沖突與紛爭不斷,統(tǒng)一的“規(guī)則”極為必要,“法律”正是建立統(tǒng)一規(guī)則的具體體現(xiàn)。法律促進了羅馬人對于共同體的歸屬與認同。古羅馬法律的確立與完善,使得公民對國家的熱愛,在信仰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現(xiàn)實的理性因素,法律、制度、權(quán)利、安全等現(xiàn)實性因素成為人們愛國與否的重要考量,“不因宗教及神而愛邦;乃由其法律、制度及人民所享的權(quán)利,人民居住的安全而愛他,這就是新的愛國主義?!盵3](P305)現(xiàn)實性因素的加強,使得古羅馬人的“愛國”淡化了對抽象的神的信仰,而逐漸將法律、制度等作為共同信念和精神力量。這種對于法律、制度等現(xiàn)實性因素的信念,使得羅馬及其精神更加具有歷史意義,如美國學者依迪絲·漢密爾頓所言,“羅馬的偉大就同任何偉大者一樣,在于人民中間存在的某種更強大的東西?!盵6](P173)這個“更強大的東西”,對古羅馬而言,就是對于法律的尊崇。法律促進了羅馬人的愛國意識,比如說,羅馬法律中設有“叛國罪”,而一旦被判定為“叛國罪”,往往都將會處以死刑。叛國罪的設立作為一種外在的強制力量,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國家對公民的要求,不管事實上人們是否真的熱愛這個國家,但至少他們不會或者不敢做背叛國家的事。羅馬皇帝奧勒留在講到法律、國家、公民三者間的關系時,也曾指出,無損于國家的行為也同樣無損于真正的公民;無損于法律(秩序)的行為也同樣無損于國家。①羅馬人對于法律、制度等現(xiàn)實性因素的服從,也展現(xiàn)了他們對于羅馬的國家認同與歸屬。

      隨著古羅馬由村落共同體、單個城邦發(fā)展到龐大的帝國,其公民對共同體的情感激發(fā)因素也隨著疆域的擴大而有所變化。村落共同體、城邦時期,共同體命運與個體生存直接相關,人們對城邦的熱愛更多地源自對“命運共同體”的關懷,是一種更自覺的情感;隨著羅馬不斷向外擴張,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情感逐漸淡化和難于維系,多民族的國家現(xiàn)狀使得統(tǒng)治者更多地在政策、法律及教育上規(guī)定公民對羅馬的責任與義務,并加上文化的渲染和法律的規(guī)約,人們對帝國的熱愛又逐漸歸因于帝國的強大所帶來的國家自豪感、法律約束力及對皇帝的感恩與崇拜。這樣,從弱小城邦到強大國家,其成員的愛國熱情之產(chǎn)生,就逐漸從自發(fā)變成了有意識的引導。如上所述,由于軍事制度、市政建設、宗教、法律等因素的促進,使得古羅馬人自發(fā)的產(chǎn)生了對于羅馬的歸屬感與熱愛之情。除此之外,古羅馬的統(tǒng)治者也有意識的推行“愛國教育”,以各種手段來激發(fā)和強化羅馬人的愛國熱情。

      二、古羅馬的“愛國教育”

      隨著古羅馬的崛起與對外擴張,其影響力不斷擴大,“羅馬負起了向其他族群傳播文明、馴化野蠻、締造和平的使命和職責?!盵7](P188)人們可能對古羅馬的軍事擴張有著不同的歷史評價,但有一點可以明確,那就是,古羅馬的功業(yè)之一就在于將古羅馬文明不斷輸出,包括文化、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這一過程是古羅馬對各行省的“同化”過程,也是各行省對羅馬的認同與接受的過程。被古羅馬征服的地方,大都接受了古羅馬的文明與習俗,并將其融入到各自的文化中,即使到后來羅馬帝國衰亡,他們依舊保持著羅馬時代形成的習俗與風尚。古羅馬向外傳播文明的同時,一方面要鞏固羅馬本土的公民熱愛羅馬,一方面要在羅馬擴張的土地上引導人們認同與歸順羅馬。無論是加強內(nèi)部的團結(jié)還是促進外部的認同,都需要羅馬的統(tǒng)治者大力推行“愛國教育”。

      古羅馬的愛國教育首先體現(xiàn)在其行政建制及其相關政策的制定上。“城市化”是“羅馬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城市化”突出表現(xiàn)在羅馬對被征服地區(qū)的建設與對各行省的管理方面,“城市不是羅馬人的發(fā)明,但是羅馬人改變了城市并將其以一種適應性很強的模式在帝國各處推廣?!盵8](P36)城鎮(zhèn)是一種文化與精神的體現(xiàn),其教育與示范作用成為擴展古羅馬文明的重要途徑,它“把羅馬化的貿(mào)易、技術、宗教、文化和隱藏在羅馬城市化背后的思想觀念輸出到周邊的土著居民之中?!盵5](P86)奧古斯都時,還采用羅馬風格與模式對新城進行建設,有研究者指出,新城的“碑石及紀念性的建筑物在城市規(guī)劃中占重要地位;私宅的建筑模仿羅馬的模式并采用羅馬所用的材料?!盵7](P189)這樣,新征服地的人們在接受“城市化”的同時,也就逐漸接受了羅馬的文化與觀念,正是這樣,城鎮(zhèn)成為古羅馬進行“愛羅馬”教育的重要場所。另外,行省總督職位的設立,極大地加強了羅馬對被征服地區(qū)的統(tǒng)治(當然,總督與當?shù)厝说臎_突也時有發(fā)生,有時甚至引起民眾起義),羅馬帝國在首都與各行省之間設有快遞員體系,以此實現(xiàn)官方物件的送達,這一體系的設立加強了羅馬首都與行省之間的溝通與聯(lián)系,也加強了羅馬帝國的向心力,鞏固了帝國首都對各行省的統(tǒng)治??爝f員體系是維護行省制度的重要方式,這一體系一方面向各地傳達首都的政策、訊息和文化,另一方面,也向首都提供帝國的各地信息與情況,起到重要的信息傳遞作用。上述城市建設與行政制度的措施,加強了帝國廣袤的土地與羅馬本土的聯(lián)系,客觀上成為一種“愛國教育”的載體。

      古羅馬還通過實施元首崇拜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政策來培養(yǎng)公民的“愛國熱情”。如在奧古斯都時代,奧古斯都不遺余力地倡導古羅馬的價值、美德與勇氣,有研究者指出,他“延攬四方俊杰,促成帝國一統(tǒng)太平盛世的景象,也大力宣揚羅馬的民族天賦和豐功偉績,大搞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他推行元首尊榮高于一切的宣傳、讓臣民把皇帝當神明崇拜?!盵9](P129)此外,他還設定了“盛世大祭典”,以宗教之名,維護家族統(tǒng)治,大典間還舉行合唱《太平盛世頌》,以此使人民銘記帝國的黃金盛世和元首的豐功偉績,以此來增強人民對羅馬帝國的熱愛與感激之情。這種充滿儀式感的盛大場面所營造的愛國氛圍,使人們極大地感受到國家的強大與輝煌,在無形中將愛國情感進一步升華。如前所述,奧古斯都也大興土木,興建各項公共設施,如神廟(供奉戰(zhàn)神、凱撒大帝、羅慕路斯等)、羅馬廣場及凱旋門等是羅馬帝國史及英雄的紀念場;紀念碑、紀念像、紀念柱也均為羅馬歷代英雄而建,此外,銘刻也是古羅馬記錄個人功績的一種重要方式,如安基拉銘刻,就記錄了奧古斯都的生平與功業(yè)。奧古斯都通過一系列公共設施建設,將羅馬精神與歷史融攝于其中,一面鞏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另一面也借公益之名宣揚了國威,進一步強化了愛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羅馬人追求榮譽、聲望與尊嚴的民族特性。奧古斯都也重視各行省的文化建設,并資助其進行以首都為范本的城市建設,將這種“愛國教育”推廣到羅馬帝國廣闊的疆土之上,最大范圍的增強帝國國民對羅馬的歸屬感。除此之外,奧古斯都還設置效忠儀式來加強人們對羅馬及其本人的忠誠:“整個意大利是自愿向我宣誓效忠的,高盧和西班牙諸省、阿非利加、西西里和撒丁等省也都舉行效忠宣誓。”[10](P191)直至后來,整個羅馬帝國都要向他宣誓效忠,以此加強帝國和他本人的統(tǒng)治,并增進公民對元首及至羅馬帝國的認同。對于元首或皇帝的效忠,也成為古羅馬“愛國教育”的一種形式。

      古羅馬重視公民的教育,并通過公民教育培養(yǎng)人們的愛國熱情。自建城到共和國時期,“公民”教育就成為羅馬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由于羅馬的向外擴張發(fā)展策略,需要大量的士兵,而公民是士兵的主體,也是戰(zhàn)爭的受益者,公民還通過人民大會行使職權(quán),故而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對于羅馬意義重大。同時,也促進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有利于培養(yǎng)統(tǒng)一的國民特性。古羅馬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不同階段,家庭教育中,男童還跟隨他們的父親學習生產(chǎn)及軍事技能,年滿16 歲開始服兵役,保衛(wèi)國家疆土;學校教育中,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包括政治、軍事、法律、文化等多個方面。帝國時期,英雄史詩也成為中等學校的主要教科書,重在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激發(fā)學生為國奉獻的熱忱。奧古斯都積極推廣拉丁語文,以“帝國各行省首府和重要城市都廣泛樹立拉丁文的紀念碑、凱旋門,開辦各類拉丁語文的學校,使拉丁化隨帝國統(tǒng)治而深入于亞、非、歐三大洲的廣大地區(qū)?!盵9](P137)通過語言和文字的統(tǒng)一,來推行羅馬在文化上的統(tǒng)一,這類似于中國古代秦統(tǒng)一六國后的“書同文”,從而推進人們對于羅馬的認同與歸屬。

      在古羅馬的“愛國教育”中,文學作品和歷史記述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歷史上,關于古羅馬英雄主義、愛國奉獻的故事及傳說層出不窮,這些故事代代相傳,成為古羅馬人共同的信念,也是古羅馬人為之驕傲的精神財富。羅馬統(tǒng)治者還把“愛國”熱情浸潤到文學領域,引導創(chuàng)作具有“愛國教育”意義的作品,如奧古斯都積極與文人為友,對文學作品進行傾向性影響與指導,使得這一時期的大多數(shù)文學作品都閃爍著政治的光環(huán),作品多以歌頌奧古斯都之功業(yè)為題,并粉飾羅馬之太平,這些作品成為奧古斯都進行“愛國教育”的重要載體。奧古斯都也極力宣揚以“愛國主義”、贊揚羅馬為主題的詩歌、散文,有論者指出,這一時期詩歌與散文的寫作意圖在于弘揚“民族傳統(tǒng)、鄉(xiāng)土情調(diào)和愛國精神”[9](P136),奧古斯都自撰的《功業(yè)錄》《自傳》就是集中體現(xiàn)。古羅馬的統(tǒng)治者還十分重視用羅馬民族之輝煌與豐功偉績教育羅馬公民,古羅馬史家也受此風氣影響,傾向于在歷史敘述中頌揚羅馬文明。李維的《羅馬自建城以來的歷史》一書,成為反映“羅馬式”愛國精神的杰出作品,作者懷著對羅馬的熱愛進行愛國說教,以懷古的情懷宣揚愛國熱情,用激昂的筆調(diào)敘述古羅馬歷史特別是對共和制度的追念,突出古羅馬人在戰(zhàn)爭中的英勇與忠誠,文中傳遞著不朽的羅馬精神。李維筆下古羅馬人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來的英勇與榮譽感,成為古羅馬精神,激發(fā)古羅馬人民為國而戰(zhàn)的斗志,為后世樹立典范??梢?,在古羅馬的愛國教育中,文學、歷史作品也充當了重要的載體。

      古羅馬依靠軍事力量而發(fā)展壯大,疆域廣大、人民眾多,要維持人民對羅馬的忠誠和服從絕非易事。為了加強對于羅馬及其所轄地區(qū)的統(tǒng)治,古羅馬統(tǒng)治者通過法律、制度、軍隊、教育和文化來培養(yǎng)并引導人們?nèi)釔蹏?,形成一種羅馬式的“愛國教育”傳統(tǒng),即通過國家的強大建制力量全方位對人民進行“愛國”精神的熏陶與引導,對后世頗有影響。人民對于自己所在共同體的熱愛,既有樸素的歸屬之情,也有賴于共同體有意識的引導、培養(yǎng),并將人們的樸素感情予以升華,使之理性化。古羅馬建立了龐大的國家,古羅馬的大部分屬地都是武力征服而來,要想使這些屬地人民都認同、熱愛羅馬,除了羅馬自身的文明對于他們有所吸引以外,國家還要有意識的使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手段來征服人心,讓人民自覺或者自愿的接受羅馬的統(tǒng)治。當然,在歷史上,雖然古羅馬統(tǒng)治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來促使人民熱愛羅馬,但是羅馬統(tǒng)治下的屬地的人民反抗也是此起彼伏。古羅馬引導人民熱愛龐大的國家上的經(jīng)驗和教訓,值得研究者們進一步深入反思。

      三、羅馬式“愛國教育”的特點

      有論者指出,羅馬之所以能夠征服和統(tǒng)治廣袤的土地和人民,與羅馬人的道德特別是愛國精神關系甚大,“羅馬的聲譽是建立在它的道德力量上的,所有與羅馬打過交道的人對這種力量都很有感受。羅馬人是可靠的,他們決不食言……羅馬人對國家的愛高于一切。”[2](P24)古羅馬人對國家的熱愛,除了有利于當時羅馬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以及人民對于羅馬的依賴意味,還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縱觀古羅馬歷史,雖然其愛國熱情、愛國教育與近代以來的“愛國主義”還不能相提并論,但古羅馬的政治政策、軍事制度、文教方略等都有意無意地培養(yǎng)了公民的歸屬意識和愛國情感。古代羅馬統(tǒng)治者從國家(城邦)利益出發(fā),激發(fā)人民的愛國熱情,對人民進行“愛國教育”,呈現(xiàn)出了以下特點:

      其一,國家建制力量激發(fā)愛國情感。法律、軍事是古羅馬進行“愛國教育”的國家強制力量。就法律而言,隨國家的不斷擴大及羅馬公民權(quán)、半公民權(quán)的授予,制定統(tǒng)一的法律來要求人們遵循成為必然要求。事實也證明,國家建制力量所推行的法律,有效地保證了羅馬的團結(jié),也保證了人們對羅馬的忠誠,比如萬民法的設立,調(diào)整了羅馬公民與新征服地區(qū)人民的關系;比如“叛國罪”的實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公民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通過法律這種外在力量增強公民的責任感與公民意識。近代以來,法律在國家統(tǒng)治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規(guī)定了公民對國家的權(quán)利與義務,以一種強制的形式增進公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依附感。就軍事而言,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離不開強有力的軍事力量,軍隊在古羅馬時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古羅馬法律規(guī)定了其公民服兵役的義務。同時,軍隊中實行的獎勵機制,授予戰(zhàn)爭中有功的軍人以榮譽,他們也因此受到國人的尊重。軍事制度以強制力量培養(yǎng)公民對國家的責任與義務,旨在增強公民意識,從而激發(fā)公民對國家的熱忱。此外,國家建制力量所保障的“愛國教育”,還體現(xiàn)在國家治理的政策上。行省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及城市建設的發(fā)展也是加強公民對國家情感的有效形式,如前所述,奧古斯都時實行的快遞員制度成為聯(lián)系首都與各行省的紐帶,羅馬帝國的龐大要求其加強各省與首都的聯(lián)系,通過加強彼此的聯(lián)系鞏固帝國的統(tǒng)治。城鎮(zhèn)建設的卓有成效,也起到“愛國”教育的作用,羅馬式的風格與模式營造出濃烈的“愛國”社會氛圍,增強人民對羅馬的文化和情感聯(lián)系。

      其二,文化方略培育愛國情感。古代羅馬文化吸收了希臘先進文明,統(tǒng)治者重視通過文化建設喚醒公民對古羅馬價值理念、美德的追求,也通過歌頌羅馬帝國時代及領袖培養(yǎng)公民的“愛國”情感。以“愛國”為主要內(nèi)容的文化政策推動了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文化發(fā)展,在文學、史學等領域都出現(xiàn)了歌頌羅馬及其統(tǒng)治者的作品,“愛國”成為文史創(chuàng)作的新題材,李維用記錄歷史的方式在字里行間傳遞了英勇、忠誠等羅馬精神;詩人維吉爾通過史詩激發(fā)羅馬人對統(tǒng)治者及國家的熱愛;賀拉斯的詩歌對帝國的精神與道德建設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其很多作品都以歌頌奧古斯都的統(tǒng)治為主題。古羅馬的統(tǒng)治者通過文化政策使公民了解自己帝國的歷史及輝煌,了解元首的豐功偉績,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極大激發(fā)了公民的愛國熱情。歷史上流傳下來當時人們所創(chuàng)作的文字,一定程度上是對歷史的反映,也折射出古羅馬的風采,站在現(xiàn)代的角度,我們依舊可以通過古羅馬時期的作品感受那個時代的輝煌,感受到當時人們對于身為羅馬人的驕傲與自豪以及他們對于羅馬的拳拳之意。

      其三,神明信仰維系愛國情感。古羅馬人民信奉神,他們相信對神的虔誠能夠得到神的庇護,“皇帝(元首)崇拜”與“神明崇拜”合而為一,人們相信皇帝(元首)就是神,把對神、祖先的崇拜嫁接到皇帝(元首)身上,發(fā)展到后期這種崇拜成為檢驗公民對國家忠誠的標準,人們對國家與元首的愛與崇拜由自發(fā)的情感帶上國家的強制力量,對皇帝(元首)的崇拜也成為維系古羅馬人民的精神力量,愛羅馬、愛皇帝、愛神明被融為一體。圍繞敬神而產(chǎn)生的宗教節(jié)慶日及其它節(jié)慶日的設置一方面感恩、緬懷英雄,使人民銘記古羅馬歷史;另一方面也激發(fā)公民的愛國情感,促使其積極維護帝國榮譽與利益。比如,奧古斯都曾舉行“百年節(jié)”,以此慶祝羅馬帝國之和平與繁榮。奧古斯都通過宗教性的紀念儀式宣揚國威,也使公民銘記帝國輝煌,增強民族自豪感。盛大的節(jié)日是國與民互動、民與民溝通的最好方式,心靈的感染遠勝于繁瑣的說教,加之宗教這一共同的精神紐帶,都利于推動古羅馬的“愛國教育”。宗教信仰在奧古斯都時期為維護羅馬統(tǒng)治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還表現(xiàn)在神殿的修建,特別是萬神殿的建立,“征服一個地方,然后將其神靈帶到羅馬,這是一種平常的羅馬人的舉動。”[8](P39)“萬神”聚集在羅馬,使得被征服的人民對羅馬有了信任與依賴。

      古羅馬人的愛國熱情既表現(xiàn)在對于羅馬國家制度、城市建設、法律以及軍事力量的認同和追隨之上,也表現(xiàn)在他們對于羅馬城市文明、文化、信仰的自信與自覺上。反過來,古羅馬統(tǒng)治者也是從國家建制力量、生活文明、文化政策、宗教信仰等維度來實施愛國教育,激發(fā)并維系人們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由此可見,古羅馬人的愛國熱情是基于羅馬建制力量的威權(quán),其愛國教育也是依靠強大的國家建制力量來實施的。從古羅馬人的愛國熱情與愛國教育的特質(zhì)來看,一方面,國家強盛與否,將決定人們對國家的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而另一方面,人們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的狀況,也將影響國家的強盛及其維系。國家的強盛與國民的愛國熱情,二者是互相促進的,國家強盛將更能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熱情,也能更好地動用建制性力量推行愛國教育。從這個意義來看,自豪感、認同感、歸屬感等愛國情感的確立與延續(xù),與國家的建制力量及其推行的教育是密切相關的。申言之,人民能否熱愛自己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代表國家的建制力量的正當性與否及其能否正確運用。人民對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力量的感知,最直接的來源在于代表國家的建制力量。如果國家建制力量能夠代表廣泛的人民意志,能夠使得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環(huán)境安定、文化昌明,且能夠使得國民有著足夠的榮譽感,那么這個國家的建制力量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正當?shù)?,值得人民熱愛。同時,國家建制力量善于動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手段,凝聚人心,將國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涌現(xiàn)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量,都匯集到熱愛國家、參與國家建設而不是謀劃秩序重建上,那么這個國家的愛國教育就是成功的。從古羅馬的歷史來看,之所以古羅馬能夠持續(xù)并繁榮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既與其國家建制力量的歷史合理性有關,也和古羅馬的建制力量善于凝聚社會共識、善于進行愛國動員及教育有著一定的關系。

      四、小 結(jié)

      古羅馬時期所形成的思想與文化是對古希臘文明的繼承與發(fā)揚,但在“愛國”方面,古羅馬與古希臘卻有所不同。有別于希臘公民對城邦的熱愛,古羅馬人的愛國情與凝聚力來源于國家的強大與文明的感召,加之統(tǒng)治者所推行的政治政策、經(jīng)濟政策和文化政策、宗教政策,也引導著人們對于國家的認同。古羅馬時期,隨著疆土的不斷擴大,需要依靠強大的武力來予以控制和維持,故而這一時期的“愛國”教育實際上有賴于古羅馬統(tǒng)治者依靠國家建制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種精神和制度體系得以實現(xiàn)。古羅馬的歷史說明,即使是像羅馬這樣依靠強大軍事力量而壯大的國家,民眾的愛國熱情也是維系其存在的必要前提條件。這就是說,在國家既存的條件下,不管對于哪種形式的國家,對于人民進行“愛國教育”既是可能也是必要的。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人的社會屬性使得人類形成“共同體”(國家)成為必然,單個個體很難脫離國家,因此國家與個人的關系歷來成為不可忽略的問題。國家需要個人的熱愛得以存續(xù),個人需要國家的保護得以安全。從古羅馬人的愛國熱情及其愛國教育的發(fā)展和表現(xiàn)來看,生活在共同體中的人們需要共同的制度、環(huán)境、文化氛圍,有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及精神紐帶才能使共同體得以維持,這種共同體意識或者是自發(fā),或者是外在力量的推動,都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必要精神。由此,就國家而言,依靠建制力量對公民進行“愛國”教育有其必然性與可能性;就個體而言,對于自己所歸屬的國家忠誠的履行義務,是文明人的職責所在。盡管“愛國主義”是民族國家形成以后所產(chǎn)生的觀念,其現(xiàn)實表現(xiàn)形式也隨時代而不斷變化,但“愛國主義”的精神實質(zhì)在歷史上一直存在,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以貫之的。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與個人的關系,使得人們能熱愛自己所生活的國家,國家善待自己的國民并引導教育人民熱愛國家,才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

      [注 釋]

      ①奧勒留著,喬治·朗譯,《沉思錄》(英文版),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年,第193 頁?!癆nd finally remember that nothing harms him who is really a citizen,which does not harm the state;nor yet does anything harm the state,which does not harm law(order)……”

      猜你喜歡
      古羅馬羅馬愛國
      愛國擁軍矢志不渝 扶危濟困不遺余力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08
      千萬別當羅馬士兵
      永恒之城:羅馬(二)
      永恒之城:羅馬(一)
      小羅馬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12
      古羅馬藝術從何而來?
      藝術啟蒙(2019年2期)2019-09-10 07:22:44
      愛國學·曬佳作
      中國漫畫(2017年10期)2018-01-25 20:06:46
      愛國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青年歌聲(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8
      古羅馬祭品搬運隊
      新少年(2016年1期)2016-05-30 02:21:46
      隆力奇遇見古羅馬
      夏津县| 赞皇县| 辉南县| 临潭县| 宝兴县| 南康市| 遂川县| 柏乡县| 金昌市| 剑河县| 黎川县| 涞源县| 犍为县| 梅河口市| 兴海县| 肇庆市| 黑龙江省| 杭锦旗| 海原县| 东兰县| 山阴县| 库尔勒市| 青海省| 崇义县| 石屏县| 澳门| 晋城| 会东县| 疏附县| 新巴尔虎左旗| 米林县| 顺平县| 冕宁县| 无锡市| 淮阳县| 西安市| 紫云| 门源| 定远县| 阿城市| 兴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