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芳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可分為自讀感知、精讀領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知體味。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通過朗讀激趣,要“身先示范”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為培養(yǎng)學生朗讀興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恰當?shù)兀浞值剡\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的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好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想象,與課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喚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欲望。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差,領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強。根據(jù)這一特點,在教課文朗讀時,我先讓學生聽錄音,把語音讀準,把重音、停頓讀好,然后再做好范讀,讓學生把重點句子讀好。
二、通過朗讀感知,要“量之有度”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我們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教師多講些。初入教壇時,在感官上總認為,教師多講,學生多聽。至于朗讀,那是學生自己的事。
如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課時,我先是介紹鄧小平的生平,然后就開始讓學生品詞品句,談個人感想??墒?,由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教師就對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分析,由于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強烈。此時的學生只是一個聽者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這就使得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說話的“機器”,整節(jié)課上下來教師口若懸河,如癡如醉。而學生一個個昏昏欲睡。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把握好教學中的“度”。
三、通過朗讀品味,要“言之有物”
通過比較,感悟思想,感情朗讀。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通過比較才能領悟課文的內容,感知課文思想,更好地進行朗讀。在指導學生閱讀聞一多先生紀念魯迅的詩歌《有的人》時,我就讓學生通過詩中對兩種不同人的嘴臉的生動刻畫,體會這兩種人品質上的巨大反差,弄清楚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再給學生介紹歷史上這兩類典型人物的事例,讓學生通過實際的對比,對詩歌主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然后補充魯迅先生與敵人斗爭的故事,從而進一步感受聞一多先生筆下魯迅先生那“俯首甘為孺子?!钡墓廨x形象,并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深化對這一形象的認識。
四、通過朗讀領悟,重在“巧思妙想”
閱讀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對讀中感悟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課文內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如王崧舟老師在教授《長相思》時,讓學生想象:“身向榆關那畔行,”“身”還可能在何處?學生在朗讀中想象,“身”在征途、“身”在山海關、“身”在軍營……學生沉浸在想象中。這時,王崧舟老師一語點出“夜深千帳燈”,學生一讀,一聯(lián)系,一下子就領悟了詞義,再讀時,學生已經身臨其中了。此時學生的悟,在于教師巧妙、適時地引。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做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真正讓學生做到于有疑處取不疑。
五、通過朗讀表達,在于“情由心生”
誦讀即有感情朗讀。葉老將有感情朗讀稱之為“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想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闭嬲拈喿x,是讀者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因為,“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的個性化朗讀方式不同,所感也有不同。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還要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語文教學,多讀美文,多培養(yǎng)語感,多咀嚼文字,才能胸有千言,出口成章。因而,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在讀中盡情享受文字的美好,在讀中盡情享受語言的樂趣。這樣學生才會徹悟“讀書好,好讀書”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