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
摘要:《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能為課堂增加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有效引領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策略
隨著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情境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力。近幾年來,我們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嘗試著“情境創(chuàng)設”。然而我們創(chuàng)設的情境,有時在課堂教學中不過是“花架子”“情境”其表,“灌輸”其里,使情境教學不能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有效地創(chuàng)設情境,已成為廣大數學教師關注的熱點問題。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看法:
一、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激發(fā)質疑精神
小學中低年級學生對故事很感興趣,并百聽不厭。因此,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趣中質疑,疑中生思,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欲望。
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用《西游記》的故事來引入:“唐僧師徒在取經途中,天氣炎熱,大家都很口渴。師傅叫悟空去摘一些野果來解渴。第一次悟空摘了4個桃子,叫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悟空摘到一個西瓜,叫八戒分,他不知道該怎么分了。同學們,你們能替八戒分一分嗎?這樣,從熟悉的故事入手,用動畫的方式呈現,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在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學習新知。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問題情境”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的情緒和思維。所以我們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fā)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
如《有余數的除法》是二年級下冊的內容。教學時,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彩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師:老師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顏色呢?想知道這里的秘密嗎?學完今天的知識,你也一定有這樣的本領。用猜彩球顏色的情境導入新課,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松自然,直奔主題。而情境留給學生的問題,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尋求奧秘。
三、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引發(fā)探究欲望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對小學生學習數學來說,確實是這樣。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理解。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盡可能給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運用實物、學具等擺一擺、移一移、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增強感性認識,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如《角的度量》是四年級上冊中的內容,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以下幾個操作情境:給每一個學習小組幾個不同的角,想辦法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同學們借助生活經驗很快就想到把幾個不同的角疊在一起,一條邊重合,觀察另一條邊的位置,從而判斷角的大小。緊接著出示練習紙,要比較練習紙上的兩個角的大小,怎么辦呢?有的同學想到借助于剪下來的一個角,有的同學想到測量,于是老師引領大家一起來認識角的度量單位“度”,認識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學習用量角器來度量角的大小。在學習活動之后再次進入到操作活動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測量你手中的角”“測量練習紙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然后老師引導學生總結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與步驟。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操作不僅僅停留在活動的表面,而是讓學生在動手的同時又在思考,學生參與了獲取知識形成及發(fā)展的全過程,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了獲取知識的方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演繹精彩課堂
兒童的數學是現實數學,因此,兒童的數學學習組織,應源于他們的數學現實。數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頭腦去觀察生活,觀察身邊的事物,學會思考。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元、角、分》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超市購物”的場景,可在教室里設置一個模擬超市,模擬生活場景,讓學生扮演售貨員、顧客,進行買賣。通過活動,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激發(fā)了學好數學的欲望。
五、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游戲似乎天生就沒有抗拒。而我們也正好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種天性,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這樣同學們既可以體驗到游戲的快樂,又可以學到相關的數學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例如,在教學《連加連減運算》時。我根據一年級學生愛動、注意力不持久的特點,采用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方法。一上課就指導學生用學具,先擺3個△,再擺2個△,最后擺4個△。要求學生按著擺的過程列式計算:3+2+4=9。接著又要求學生從9個△中,拿走4個△,再拿走2個△,并列式計算:9-4-2=3。動手擺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的過程,算理不講自然明白,同時為新授課“加減混合運算”奠定了基礎。
六、創(chuàng)設競爭情境,誘發(fā)進取精神
小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特點,總是希望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承認,得到較好的評價,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適度采用競賽等方法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可以使學生增強自信心,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比如,我在上練習課的時候,經常以競賽的方式來誘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做計算題時,我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并當場對小組進行排名。這時候,每位學生都熱情高漲、積極的參與到學習當中來,都不想成為本組的落后分子,提高了課堂效率。而在解決問題時,我常常鼓勵他們,看看誰能優(yōu)先攻克難題,誰能當同學們的小老師,誰會是本節(jié)課的小智星,激發(fā)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并隨時肯定他們,表揚他們,比如:你的思路好清晰啊!你的表達好清楚啊,聲音真洪亮等。把競爭機制引入課堂,小組之間,同學之間進行比賽。孩子們非常喜歡這種形式,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學習效果也很好。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
總之,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情境,對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潤滑油、催化劑。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去探究、深思、發(fā)現和解決問題,從而享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課程的操作與案例[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0)
[2]吳黎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有效創(chuàng)設[J].現代教育科學,2009(12)
[3]薛志華.小學數學情境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策略探析[J].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