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留平
啊,外出培訓,太好了!哦,去的地方竟然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南京,真是喜出望外。那不僅是書畫中“絕勝江南”的溫婉、迷蒙,也是浸潤“才子佳人”的搖籃,更是語文蘇教版的發(fā)源地,不用說那里的大師云集……一本厚厚的筆記本應是我最重的行囊。
第一天培訓開始了,當聽到第五屆小學語文課堂大賽以“識字寫字”為主時,我懵了一下,似乎有些亂了陣腳。為什么呢?羞慚,這一塊是我的“盲點”,可謂一竅不通。一直從教三年,我更多在“揚長避短”??傆X得語文味既要有散文的辭彩,又要有詩人的哲思,所以用“情”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更多精力用在“思考”“理解”“拓展”上,效果呢?一群小孩能說會道,飛瀑流長。聽著,自以為“精彩”??梢宦涞郊埳?,天呀!慘不忍睹。就那幾個字都丑得對不起剛才的思想。所以我很糾結,個人偏好導致了這樣的“不搭”,說大點,是有些誤人子弟。面對自己,有太多的不滿意:一堂課2-3個課時,最忐忑第一課時,永遠在教“字、詞、朗讀”上憋手蹩腳,總認為“字詞”的講解會剝離文本的“境”、語文的“味”、情感的“靈”,所以在語文第二環(huán)節(jié):整體感知中認讀走得太潦草,自由讀吧!這些生字你會讀嗎?檢查朗讀效果這些按部就班但都明顯是在走過場,正因舍不得第一課時的激趣導入,又不想割舍語文情感的熏陶,矛盾中的我就上出了“混搭”。要了第一課時的“開場”加上第二課時的“味道”。哎!一路走來走得一瘸一拐。寫字這部分更是一帶而過,黑板上孤苦伶仃的就一課題。下課了,一瞅它,怪怪的,這節(jié)課有啥?就一題目,不用值日生,故作聰明擦干凈,走人。哎!也許教室里明眼的都知道:老師字丑,不好意思……
培訓中,我很認真。靜靜的看著,用心的聽著,飛速的記著。每一個選手是怎樣駕馭第一課時?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怎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為了疏通課文,不同形式的朗讀是如何服務于教學目標的?朗讀過程中細心的老師如何及時的到位點撥?再看教師手中的生字卡片如何靈活活躍于課堂,為理解文本起到“醒目”作用。特別是“識字”為達到正確流利教師如何恰當引入,有序組織(開火車),相機評價,扎實訓練呢?在行云流水的過程中,最新穎和精心的要數“寫字”教學。它的引入,它的出現(xiàn)(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它?)它(象形字)的樣子,你猜它像什么?它的演變(從古至今),它書寫的關鍵(口訣、技巧、方法)都與這個課堂如何緊密聯(lián)系?最后解決寫字,首先帶領學生讀帖,觀察字帖,交流發(fā)現(xiàn),其次教師范寫,邊寫邊強調關鍵(紅粉筆),再次生描一個,仿寫一個,最后評價改進。
說到這,我真覺得這些賽課的老師不簡單。她們的一招一式都做到“爐火純青”,細細琢磨,19節(jié)課真是異彩紛呈,精益求精。她們一氣呵成的教學讓第一課時的目標扎扎實實的落實,她們真的很美:一張口,字正腔圓;一行走,不著不急;一提筆,悅目賞心;一點評,字字珠璣。
這次培訓,我懂得了要從容,不著急(胸中有丘壑,葉納百萬兵)。第一課時有著另一種別樣的美:朗讀美、識字美、寫字美、評價美、傾聽美……這些美都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像極了這次獲一等獎的女教師追求的“務實而不失靈動,大氣而不失嚴謹”的語文教學課堂風格。我也不再糾結了,什么課時就上什么課時的味道。泰戈爾說到:“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方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我想語文中語言文字便是這汪清亮的水,沒有它,再深邃的思想、再凝練的語言、再敏感的“觸摸”也會被“擱淺”。
還是紀伯倫的話:我們走得太遠了,以致我們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遠嗎?不是……
字,是語文的根。沒有“字”我們的語文就是在“飄走”。而今,鍵盤代替了筆墨,若說筆順不必強求,造型,運筆不必苛責,是否褻瀆了祖宗造字的苦心?我們的漢字的確有非凡魅力,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這樣盛贊我們的漢字:世界上有一個古老的國家,它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優(yōu)美的詩。是的,一場挽救漢字危機的“革命”勢在必行!最近CCTV10《中國漢字聽寫大賽》正在電視媒體上如火如荼的進行,這也是為曾經輝煌的漢字在快節(jié)奏生活的今天漸漸被“束之高閣”而做著力挽狂瀾的努力。作為學校,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得不警醒:漢字是尊嚴,書法是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