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經(jīng)緯
老早以前張家莊有一條木魚——木頭雕的魚,全村就這么一條,梧桐木的。據(jù)說是道光年間全村集資請城里當時有名的木匠“孫一刀”雕成的。
張家莊自古以來就有個風俗,叫“無魚不成席”,無論誰家待客,其他的菜都可以缺,但絕不能少了一條整魚??蛇@張家莊離著海十萬八千里,即便是村里活得最長的張老太爺也說不明白這個村為啥非跟魚過不去。一會兒說是因為老張家先祖是從海邊避禍遷來的,吃魚是想家;一會兒又說老張家就是此地的人,自打盤古開天就沒挪過窩,吃魚是老理兒。老人都說不明白,年輕人就更是糊里糊涂了??婶~是金貴東西,那時候糊口都算勉強,更別說置辦魚了。
于是,便有了木魚。
無論誰家待客,將木魚拿來,蔥絲熗鍋,醬油提味,淀粉勾芡,均勻地澆在木魚上,擺到桌子正中。不光樣子好看,味道也很誘人,在座諸位也是心照不宣,只去夾來蔥絲,壓壓口中地瓜干燒酒的辛辣。一百多年的時光,木魚在全村已不知輪轉(zhuǎn)了多少回,熗蔥絲的味道早就浸染在了木魚的骨子里。那味道,叫歲月。
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木魚丟了。至于在誰家丟的,怎么丟的大家都說不明白。雖然有幾戶人家理論了一番后一口咬定是在張老蔫家丟的,最后一次見木魚是張老蔫為大兒子當兵請帶兵的人和村支書在家里吃飯??蓮埨夏杷阑畈徽J賬,況且也沒什么證據(jù),也就不了了之了。
從此張家莊便無魚可用。
張老蔫家四個半大小子,加上一個病懨懨的老婆,日子過得在全村墊了底。每年年底別說分紅了,還得往生產(chǎn)隊倒貼才能換回口糧。張老蔫整天愁得像家里的破房子似的——隨時都會坍了架。他常常抱怨自己命不好,左右不趕趟,跑得快了攆上窮,跑得慢了被窮攆上,原地不動正好坐在窮上。
現(xiàn)如今,張老蔫家終于把窮甩開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三小子在城里做生意,成立了公司,發(fā)了財,建起了食品加工廠。廠子就建在了張家莊的邊上,村里的閨女后生都到廠里上了班,鄉(xiāng)親們種的地瓜土豆花生玉米統(tǒng)統(tǒng)去廠里溜達一圈便身價倍增。張老蔫的三小子搖身一變成了張總。
可是張總打年輕時就有個怪癖——不吃魚。無論是多么高級的酒店,多么有名的廚師,無論是糖醋鯉魚,還是松鼠鱖魚,只要沾魚的菜,哪怕是魚丸他也不動筷。每每朋友詢問,張老板都含糊其詞,說是小時候吃魚吃傷了,現(xiàn)在一吃魚胃里就不舒服。大家調(diào)笑說張老板小時候家里很富裕啊,吃魚還能吃傷了,我們小時候可是連魚腥味都很難聞到。大家又問他小時候吃的什么魚,張總苦笑道:“木魚?!?/p>
眾人一頭霧水,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