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忠 楊燕迪
孫國忠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楊燕迪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通常講的音樂家傳記(musical biography)主要指作曲家傳記,因為西方音樂史構成的基礎是作曲家的音樂創(chuàng)作,尤其是那些音樂大師的創(chuàng)作貢獻直接影響了音樂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從這一特定意義上講,西方音樂的歷史就是偉大作曲家的“音樂創(chuàng)作史”。觀照作曲家的藝術人生,探尋其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內在關系,解讀源自創(chuàng)作者內心的“音樂之聲”(作品)及其藝術意義,正是音樂家傳記的寫作主旨和文體要義。
作曲家傳記是歷史音樂學(historical musicology)領域最重要的學術文體之一。這種傳記既不是“音樂史人物”的通俗性介紹,更不是用文學筆法描述音樂大師的“虛構性寫作”,而是由專業(yè)領域的音樂學家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以學術的姿態(tài)、思路、筆觸對作曲家的藝術生涯(生活與創(chuàng)作)進行的深入論說,滲透其中的是顯現(xiàn)音樂學品格和學問意涵的審思。
學術性的作曲家傳記都可以稱作“評傳”,因為這類學術文體在敘述傳主人生經(jīng)歷和“藝術故事”的同時,都在闡釋、評價其音樂人生與創(chuàng)作貢獻的“獨特性”和藝術價值。無論這種“評論”是否具備當代音樂學理路所倡導的那種超越實證主義研究傳統(tǒng)的“批評”(criticism)意識或訴求,嚴肅的傳記作者在寫作中都會展現(xiàn)出他(她)個人的視界和論域,其表達獨立思考并呈現(xiàn)個人觀點的“評”與“論”則承載了傳記書寫人的心境、思緒和立場。以評論為底蘊和顯示學術洞見的作曲家傳記都是作者(學者)的研究選擇和學術態(tài)度的反映。因此,歷史音樂學領域的學術性傳記如同該領域的其他學術性文體,是一種具有作者個人審美取向和研究態(tài)度的學術展示,它所具備的學術文體特有的“主觀性”成為其評論之價值體現(xiàn)的“基調”??梢赃@樣說,越是有學術價值的作曲家傳記,其評論的“主觀性”就越明顯。當然,這種“主觀性”應該有充足的史料支撐,有扎實的文獻研讀為依托,只有這樣基于客觀性史實解讀之上的“主觀性”獨立評論,傳記作者力圖建構(或重構)的作曲家藝術人生才能顯現(xiàn)學術性文體及文本應有的詮釋效力與傳記話語的“可信度”。
在西方學界,作曲家傳記的寫作與出版具有豐厚的傳統(tǒng),18世紀奠定了這一學術樣式的基礎,19世紀則迎來了大作曲家傳記寫作的興旺局面:??藸柕摹栋秃铡罚?802)①、溫特費爾德的《加布里埃利》(1834)②、奧托·揚的《莫扎特》(1856—1859)③與泰耶的《貝多芬》(1866—1879)④是這一專門著述領域最早的經(jīng)典之作。19世紀之所以形成作曲家傳記寫作的蓬勃發(fā)展,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時代的“音樂經(jīng)典”(canon)意識不斷強化,具體表現(xiàn)為對音樂藝術“偉大性”的敬慕和推崇——對巴赫、亨德爾、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為代表的偉大作曲家及其偉大作品表達高度的認同感與敬仰之意。這種對音樂藝術“偉大性”之強烈渴望的社會-文化基礎正是“作曲家中心論”(composer-centredness)的確立。因此,19世紀西方學界對作曲家音樂人生的高度關注和對“音樂經(jīng)典”之傳統(tǒng)建構的努力踐行,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音樂學術走向:一方面強力推進歷史音樂學傳統(tǒng)中“偉大作曲家”群像的塑造,另一方面則通過多種研究探索提升了音樂家傳記的學術品質并鞏固其在學術場域中的地位。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以作曲家傳記文本為典型體現(xiàn)的音樂家傳記寫作受到了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來自多方的“質疑”和對這一著述傳統(tǒng)的不同認知。圭多·阿德勒在他那篇著名論文《音樂學的范圍、方法及目的》中的確提到了傳記寫作與音樂史研究的關聯(lián),但他只是把作曲家傳記看作歷史音樂學領域的一個“輔助學科”,并未強調其參與歷史音樂學“大學科”構建的重要性和獨特意義。⑤阿德勒對傳記寫作的這一界定與學科歸類無疑影響到之后的相關研究與寫作進展。20世紀上半葉對音樂家傳記沖擊更大的是主導現(xiàn)代主義音樂思潮及學術探究的“反叛意識”,形式主義音樂分析和實證主義音樂史論從不同的角度強調音樂作品本體的“獨立性”,這種有意淡化作曲家個人生活與創(chuàng)作之內在關系的認知和力圖遮蔽“音樂大師”為表征的“經(jīng)典”光耀的動向,實際上是自律論音樂美學觀念在音樂史研究中的一種滲透,它在批判浪漫時代“藝術天才”論的同時,也在新的維度重識作曲家身份、作曲藝術建構、音樂風格樣態(tài)和音樂歷史書寫的意義。
值得指出的是,即便是在這樣的嚴峻氛圍中,20世紀上半葉的作曲家傳記寫作依然在質疑聲與反思中前行,并在文本內涵與書寫形式上進行了新的探索。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引人注目的“文獻實錄性傳記”(documentary biography),可見實證主義思潮對作曲家其人其樂探究的深刻影響。這種“實錄性”傳記寫作特別強調作曲家生平探尋和傳主“形象”建構的“客觀史實”,探掘、辨析、梳理、審視、呈現(xiàn)與傳主(及相關人物)發(fā)生關聯(lián)的一切文獻資料(日記、書信、評論、音樂會節(jié)目單、公文檔案等各種與傳主生活與創(chuàng)作有關的文字記錄),不僅成為傳記作者的探究訴求與寫作基礎,而且作為傳記本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構了作曲家藝術人生展示的話語方式和文本樣態(tài)。奧托·埃里?!ざ嘁疗媸沁@類傳記寫作的最早實踐者,其代表作《舒伯特生平與創(chuàng)作實錄》(1913—1914)可謂文獻實錄性傳記的奠基之作,對以后的作曲家傳記寫作影響很大。⑥例如,庫爾特·布勞科普夫的重要著述《馬勒:生平與創(chuàng)作研究》(1976)就是多伊奇?zhèn)饔泴懽髀废虻难永m(xù)。⑦
耐人尋味的是,20世紀上半至中葉出現(xiàn)了多部卷帙浩繁的作曲家傳記,這一現(xiàn)象表明:歷史音樂學領域學術性傳記研究與書寫的傳統(tǒng)之力依然強勁,反映了偉大作曲家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再思和重識在整體性音樂史探究、論說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這一豐厚傳統(tǒng)的學術延續(xù),歐內斯特·紐曼的四卷本大著《理夏德·瓦格納的人生》(1933—1947)⑧、雅克·巴爾贊具有深闊文化視野的《柏遼茲與浪漫時代》(1950)⑨、舒伯特研究的著名學者莫里斯·布朗的權威之作《舒伯特評傳》(1958)⑩與音樂學大家保羅·亨利·朗獨具洞見的《亨德爾傳》(1966)?已被公認為這四位音樂大師藝術人生探尋的經(jīng)典文本,并強有力地促進了20世紀后半葉音樂家傳記寫作的發(fā)展。H.C.羅賓斯·蘭登的五卷本大作《海頓年譜與作品》是迄今為止關于海頓生平與創(chuàng)作最為全面且具史論可信度的“編年體敘事”?;一生奉獻給馬勒研究的亨利-路易斯·德·拉·格蘭奇的宏篇巨著同樣為世人貢獻了對馬勒生平與創(chuàng)作最為詳盡的“檔案式關注”——他幾乎將馬勒從出生到去世的人生歷程按年月(日)的順序全部呈現(xiàn)出來。?毫無疑問,蘭登與格蘭奇這兩部豐實的傳記杰作承載了西方學界探尋、言說作曲家藝術人生的實證主義傳統(tǒng),這種以作曲家個人生活與音樂創(chuàng)作為學術聚焦點的宏大敘事,讓我們體悟到音樂家傳記書寫的厚重感和獨特的音樂史學品格。
1970年代以來,音樂家傳記的寫作、出版形成了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繁榮局面,這不僅體現(xiàn)在傳記文本問世的數(shù)量與寫作質量上,而且展示出當代學術思潮推動下對音樂家傳記性質、樣態(tài)的反思和呈現(xiàn)新思路、新視界、新格局的寫作實踐。心理學分析、社會-文化(史)考量、批評性詮釋和意識形態(tài)關注等具有當代“理論”意涵的學術滲透,為作曲家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探究提供了多維度透視和論說的可能性。在深度解讀與合理運用涉及傳主及其“文化圈”的檔案資料、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學理性建構作曲家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并對兩者間互動產(chǎn)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musical creativity)進行深層且有效的闡釋,成為當代學術性音樂家傳記書寫的基本共識和理想目標。
三部在學界受到高度評價的貝多芬傳記值得在此一提,因為從中不僅可以清楚地看到同為貝多芬專家的三位學者如何以不同的視角和理路來論說貝多芬其人其樂,還能通過三種個性化傳記文本的比較,感知、理解當代音樂家傳記寫作的不同路向與發(fā)展態(tài)勢。
梅納德·所羅門的《貝多芬》(1977,1998)堪稱貝多芬研究的里程碑之作,已成貝多芬傳記的“經(jīng)典”。?所羅門是一位有著深厚人文學養(yǎng)和寬闊視野的音樂學家,他對貝多芬生平的探索開創(chuàng)性地運用了心理學分析和融入審美態(tài)度的史學論辯,這種在豐富的史料、文獻基礎上形成的獨辟蹊徑的批評性詮釋,為讀者展示了祛魅之后作為凡人的“貝多芬形象”。正是所羅門對貝多芬身世、經(jīng)歷、性格、心理、情感、趣味、思想和創(chuàng)作力的深度體察與富于想象力并體現(xiàn)學術質感的“形象”重構,促使我們重讀貝多芬和再思其凡人品格與“人性”造就音樂偉大性的獨特意義。
與所羅門將探究重心置于貝多芬生平考察與人生建構的評傳路數(shù)不同,列維斯·洛克伍德的《貝多芬:音樂與人生》(2003)是一部以作品探析為主體并以此貫穿、帶動整個“藝術人生敘事”的作曲家評傳。?這種對音樂本身的重視既有傳記作者本人“在描繪作曲家肖像時的個人偏好”,也隱含著對所羅門《貝多芬》一書中音樂本體論說之薄弱的不滿。洛克伍德這部貝多芬傳記涉及到作曲家絕大部分的創(chuàng)作,對許多有藝術影響和音樂史意義的代表作更是重點分析、深入探討。例如,關于《第九交響曲》的討論就是一種顯現(xiàn)歷史音樂學之“學問力道”的整體性探究:政治背景的呈現(xiàn)、觀念變遷的思考、創(chuàng)作史實的解讀、作品本體的分析和音樂內涵的釋義,這種全方位、多向度的音樂審思在深化作品認知的同時,也以音樂史論的能量加強了“創(chuàng)作承載人生”之言說的話語效力。應該特別提到的是,從洛克伍德在其晚年貢獻的這部影響深遠的貝多芬研究力作中可以看到,作者對貝多芬音樂所蘊含的藝術意義和人文內涵的闡釋是一種既有音樂學傳統(tǒng)底蘊又具當代學術氣息的研究范式,滲透其中的是彰顯開放心態(tài)的學術睿智。
嚴格地講,威廉·金德曼的專著《貝多芬》(1995,2009)并不是一部傳記,至少不是典型的“傳記”文本,因為此書的內容明確地展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訴求和研究主旨:以貝多芬一生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為主要線索,探析作品的藝術特征及涵義,思考作曲家音樂風格的演變及成因,用融音樂分析和審美體驗為一體的“音樂學敘事”探究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的藝術深意和人文價值。?在此,關聯(lián)傳記文本構架和論說品格的作曲家人生軌跡只是一種便于作者敘事和討論的“文脈”,而讓這一“文脈”得以貫通并形成“敘事生命力”動感的是體現(xiàn)音樂審美姿態(tài)和藝術詮釋本意的批評理想及探索實踐。金德曼的《貝多芬》是學術個性相當突出的音樂學寫作,其洞見迭出的作品論說和對作曲家性格、情感、思想的深度審視展現(xiàn)出一位杰出學者獨具的藝術判斷力和美學修養(yǎng)。作者讓人耳目一新的音樂釋義全都基于詳細且明暢的樂譜分析,這就使得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思維及“絕對音樂”蘊意的解讀有了學術的可信度。作為一位身兼鋼琴家的優(yōu)秀學者,金德曼可以將只有親身投入到表演實踐中才能感知的音樂細部特征融入其個性化的分析話語并形成審美觀照,這無疑進一步激發(fā)了蘊含審美旨趣的詮釋活力。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金德曼對貝多芬多部經(jīng)典作品的考察注重“作曲過程”(compositional process)的探討,這種基于創(chuàng)作手稿辨析、作曲思維體悟和音樂邏輯認知的藝術詮釋展現(xiàn)了歷史音樂學傳統(tǒng)依舊亮眼的學術魅力。當然,我們從這部貝多芬研究專著中也能感受到“新音樂學”(new musicology)研究路向對偉大作曲家“形象”重構的一些影響。力圖在更為宏闊的學術場域中探尋作曲家音樂創(chuàng)作的智識品質和精神內涵,可以視作這部特殊的貝多芬“評傳”致意當代音樂學景觀的“回音”。
鑒于音樂家傳記在歷史音樂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加深對音樂家傳記書寫之豐厚傳統(tǒng)的認識,策劃與編輯一套《音樂大師傳記譯叢》實屬必要。這套叢書旨在譯介西方學界有影響的音樂大師傳記,為中國讀者深入理解西方音樂發(fā)展進程中“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與歷史建構的關系提供有價值的優(yōu)秀讀本。由于每位大作曲家的藝術生涯和音樂創(chuàng)作各不相同,傳記作者的寫作路數(shù)也不一樣(不少作曲家都已有多種傳記問世),這就需要譯叢主編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優(yōu)選合適的傳記文本納入譯叢,并邀約合適的譯者進行翻譯。設想中《音樂大師傳記譯叢》的讀者群體是多層面的,主要包括專業(yè)的音樂工作者、高等音樂院校與師范類音樂學院(系)的師生、對西方作曲家和音樂藝術感興趣的人文學者和音樂欣賞水平日漸提升的廣大樂迷。
對本譯叢名稱中所用的“音樂大師”(Master Musicians)一詞需作說明。如上文所述,西方音樂的歷史從特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偉大作曲家的“音樂創(chuàng)作史”,因此,這里的“音樂大師”主要指對音樂藝術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并在西方音樂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偉大作曲家。然而,音樂也是一門需通過表演實踐的“二度創(chuàng)作”來展示自身形態(tài)和樣貌的藝術門類,從事音樂表演的大師對“音樂”及其歷史構成的獨特作用——對這門以“聽賞”為本的藝術形成“音響化”與“演繹性”的貢獻——理應得到一定的學術關注。鑒于此,這套以呈現(xiàn)偉大作曲家藝術人生為主要目的的《音樂大師傳記譯叢》也會適當考慮對一些音樂表演藝術大師的譯介。
非常感謝上海音樂出版社對《音樂大師傳記譯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希望這套以“音樂史人物”為學術聚焦點的叢書不僅可以促進我國學界對相關作曲家及其音樂創(chuàng)作的深入研究,也能對日益繁榮的當代音樂生活的品質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① Johann Nikolaus Forkel,über Johann Sebastian Bachs Leben,Kunst und Kunstwerke.Leipzig,1802;facsimile reprint,Frankfurt am Main:H.L.Grahl,1950;English trans.by Charles S.Terry,New York,1920;reprint edition,Charleston:Biblolife,2009.
②Carl Winterfeld,Johannes Gabrieli und sein Zeitalter,3 vols.Berlin,1834;reprint edition,Nabu Press,2010.
③ Otto Jahn,W.A.Mozart.Leipzig,1856-1859;English trans.by Pauline D.Townsend,London,1882;reprint edition,Nabu Press,2010.
④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Ludwig van Beethovens Leben,ed.Hermann Deiters,3 vols.Berlin,1866-1879;2ndedition by Hugo Riemann.Berlin:Breitkopf and H?rtel,1907-1915;English version,ed.and rev.by H.E.Krehbiel from Thayer’s notes,3 vols.New York:Beethoven Association,1921;rev.by Elliot Forbes asThayer’s Life of Beethove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4,reprint edition1992.
⑤ Guido Adler, “Umfang,Methode und Ziel der Musikwissenschaft”,Vierteljahrsschrift für Musikwissenschaft1,pp.5-20. 這篇經(jīng)典論文已有中譯文,參見“《音樂學的范圍、方法及目的》(1885):英譯本暨歷史分析性之評論”,秦思譯自艾利卡·馬格爾斯通(Erica Mugglestone)的英文本,《大音》第十二卷,蕭梅主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年版,第290—313頁。
⑥Otto Erich Deutsch,ed.,Franz Schubert:die Dokumente seines Lebens und Schaffens.Munich,1914;English trans.by Eric Bloom as Schubert:A Documentary Biography,London:J.M.Dent,1946;reprint edition,Da Capo,1977.
⑦Kurt Blaukopf,ed.,Mahler:A Documentary Stud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⑧Ernest Newman,The Life of Richard Wagner,4 vols.London:Cassell,1933-1947,reprint,1976.
⑨Jacques Barzun,Berlioz and the Romantic Century.Boston:Little Brown,1950,3rded.,1969.
⑩Maurice Brown,Schubert:A Critical Biography.London:Macmillan,1958;reprint,Da Capo,1977.
?Paul Henry Lang,George Frideric Handel.New York:Norton,1966.
?H.C.Robbins Landon,Haydn:Chronicle and Work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6-1980.
?格蘭奇的四卷本馬勒傳記從1974年(法文版)開始相繼問世,重新修訂的英文版目前已出版了后三卷(第一卷待出版):Gustav Mahler.Vol.2.Vienna:The Years of Challenge(1897-1904).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Gustav Mahler.Vol.3.Vienna:Triumph and Disillusion(1904-190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Gustav Mahler.Vol.4.A New Life Cut Short(1907-191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Maynard Solomon,Beethoven.New York:Schirmer Books,1977,2nded.,1998.這部專著已有中文譯本問世:《貝多芬傳》,田圓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年版。但可惜的是此中譯本并不是譯自英文版原著,而是從德文版譯著轉譯而成。更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放棄了英文版原著中極為重要的大量注釋,這一中譯本的出版規(guī)格和學術含量顯然打了折扣。
?Lewis Lockwood,Beethoven:The Music and the Life.New York:Norton,2003.參見中文版譯著《貝多芬:音樂與人生》,劉小龍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年版。
?William Kinderman,Beethoven(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2nded.,2009.參見中文版譯著《貝多芬》,劉小龍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