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勤
(上海大學音樂學院,上海 200444)
歌劇《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1910)作為歌劇舞臺上最受歡迎的德國歌劇之一,該劇融合了喜歌劇、輕歌劇、正歌劇、樂劇等多種歌劇體裁的特征,是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最著名的歌劇作品之一,也標志著其歌劇創(chuàng)作風格的轉變的開端。從《玫瑰騎士》開始,施特勞斯的歌劇作品不論在題材選擇,思想內(nèi)涵,還是音樂風格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變化。
提起理查?施特勞斯和霍夫曼斯塔爾,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起莫扎特和達?蓬特,或者是威爾第和博伊托,作為歌劇創(chuàng)作的“黃金搭檔”,這些作曲家和腳本作家的珠聯(lián)璧合的合作為歌劇舞臺帶來了許多歌劇中的珍品。他們將歌劇發(fā)展史中一直爭論不休的命題——關于歌劇中“音樂與戲劇孰重孰輕”的問題,以他們聯(lián)袂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作品做了最好的詮釋,即在歌劇中,音樂與戲劇相輔相成,只有將音樂與戲劇的關系處理得當?shù)淖髌罚趴赡艹蔀閭魇赖慕?jīng)典佳作。霍夫曼斯塔爾與施特勞斯,是兩位性格迥異的藝術家,彼此脾氣秉性不同,見面也不多,多靠書信交流,卻因彼此敬重對方的才華一合作就是二十年?;舴蚵顾柺菉W地利著名詩人與劇作家,他和施特勞斯的合作從1906年開始,二人聯(lián)袂創(chuàng)作了包括《玫瑰騎士》在內(nèi)的六部歌劇,這六部作品風格各異,特征明確,個性十足,都是打著施特勞斯烙印的佳作。
在完成了《莎樂美》和《埃勒克特拉》這兩部充斥著暴力和不和諧音的悲劇之后,理查?施特勞斯決定創(chuàng)作一部“莫扎特式”的充滿“幻想和浪漫”的喜歌劇。他與腳本作家霍夫曼斯塔爾商討的結果是,將故事放置在十八世紀中葉的維也納,關于瑪利亞?特蕾西婭女皇時代維也納貴族的社會生活和曲折故事。由追求情欲刺激和虛偽社交的、自我放縱的貴族階層和急于取得社會地位的暴發(fā)戶們組成的頹廢世界。
與莫扎特相比,施特勞斯有意識地尋求以喜劇的形式表達嚴肅的人性問題,像《玫瑰騎士》這樣具有哲學性的喜劇,可以說是歌劇劇目中最感人的喜劇作品。歌劇涉及兩大主題:衰老和年輕的愛。劇中塑造的歌劇形象讓人印象深刻,既有令人捧腹的搞笑角色,同時劇中人物的情感和選擇也引發(fā)聽眾無限的感慨和思考。
元帥夫人瑪莎琳是一位品味高雅、充滿成熟魅力的貴族夫人。因元帥長期的忽視,她與年輕的堂弟奧克塔維安有了私情。但當她得知奧克塔維安與索菲心生情愫之后,毅然退出了這場三角戀情,成全了年輕人的愛。劇中具有成熟風韻的瑪莎琳,敏感于年華老去,特別在第一幕的結束部分,作曲家構思了一個近25分鐘的場景,表現(xiàn)了瑪莎琳與奧克塔維安的告別,看似日常的告別,實則是對這段情感的告別。這一場景以瑪莎琳的一段悠長動人的獨唱開始,表達了她對時間流逝、年華衰老的迷惑,對世間萬物如曇花一現(xiàn)的焦慮,最后高度克己的抗拒了絕望和自憐的心態(tài)。瑪莎琳這一大段的沉思,成為了歌劇的思想和情感的核心。音樂精確地表現(xiàn)出瑪莎琳對內(nèi)心恐懼的自我控制。這一場景中瑪莎琳和奧克塔維安的重唱,年輕男性的熱情、盲目和膚淺反襯出成熟女性的穩(wěn)重、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成熟。另一個音樂上的重頭戲是歌劇結尾處的三重唱,瑪莎琳一眼看穿奧克塔維安與索菲之間的情感,決心成全這對年輕人的戀情,三位主要演員共同完成的三重唱以莊嚴、優(yōu)美的方式歌頌愛的無私和慷慨。代表瑪莎琳的動機通常由弦樂和木管奏出,展現(xiàn)成熟女性所特有的風韻和柔情。
由男低音扮演的奧克斯一角是歌劇傳統(tǒng)中典型的喜劇性人物。奧克斯一開始就明確地表現(xiàn)出是一個粗魯輕率、心理貧瘠、感情上麻木遲鈍的人,他行為的動機永遠出于享樂主義,只對感官滿足和金錢利益感興趣。索菲對他而言,首先是索菲帶給他的大筆嫁妝,之后是她的年輕美貌。也正是奧克斯的粗鄙促使瑪莎琳在第一幕結束的時候對時間和年齡做出的深層的思考。他的愚蠢自私反襯出瑪莎琳的慷慨明智。伴隨奧克斯出現(xiàn)的是華爾茲構成的音樂,成為他標志性的音調(diào)。這一華爾茲音調(diào)貫穿全劇,給整部歌劇增添了輕松詼諧的喜劇氛圍。
同樣作為喜劇性人物,奧克塔維安這個角色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中的凱魯比諾,這是施特勞斯對他熱愛的莫扎特的致禮。施特勞斯偏愛女聲,所以他將奧克塔維安這一年輕的男性角色設置為女中音角色?!八蹦晟佥p狂,英姿勃發(fā),其音樂展現(xiàn)出年輕人的熱情沖動,情感熱烈,卻又膚淺盲目,代表奧克塔維安的動機通常由圓號等銅管樂奏出。
富商的女兒索菲年輕、漂亮、單純,是頭腦簡單的女孩,她與擁有成熟的風韻和心理深度的瑪莎琳相比顯得蒼白而無趣。為索菲創(chuàng)作的女高音的音樂悅耳動聽,與瑪莎琳優(yōu)雅的旋律線和復雜的和聲相比也略顯單薄。
歌劇《玫瑰騎士》兼具十八世紀古典歌劇風格,維也納式的輕歌劇風格及瓦格納的“樂劇”風格的歌劇,基于十八世紀維也納貴族社會生活,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一系列歌劇人物形象。和多數(shù)二十世紀歌劇一樣,該劇注重對人物內(nèi)心的微妙變化地刻畫。同時,反映了當時歐洲文明不可挽回的衰落和對于愛與犧牲等命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