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股東代表訴訟概念的分析,著重論述股東代表訴代位性和代表性的特點,進而論證公司注銷后股東代表訴訟的合理性。
關鍵詞:股東代表訴訟? ?公司注銷? ?代位性? ?代表性
一、股東代表訴訟概述
(一)股東代表訴訟的定義
對于股東代表訴訟,我國法律并未給出定義,一些學者根據(jù)《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作出了相對定義?!爸府敼镜暮戏嘁嬖馐芮趾?,而公司怠于訴訟時,符合法定要件的股東為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對侵害人提起訴訟,追究法律責任的訴訟制度?!笔莿P湘①教授的定義,趙萬一②教授將股東代表訴訟定義為“指當公司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公司卻怠于起訴時,公司的股東以自己的名義起訴,但因此所獲賠償歸于公司的一種訴訟形態(tài)?!?,筆者認為,去繁就簡,抓住事物的本質,股東代表訴訟是指在公司不行使訴權,股東從公司利益出發(fā)以自己名義提起的訴訟。
(二)股東代表訴訟的特性
1.代位性。代位性的特點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一,股東以自己的名義發(fā)出,二,股東為公司利益,三,訴權歸屬于公司,公司不作為,股東代位行使訴權。同債權人代位權相比,第一,股東代表訴訟為公司利益,債權人代位之訴的提出是為了保障債權人之債權,為債權人謀利益。第二,二者的權利基礎不同,訴權是一種派生權利,股東代位權形式的基礎是股權,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基礎是債權。二者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不同,債權人主要關注在于個人債權的實現(xiàn),而股東不僅關注個人股權利益的實現(xiàn),亦關注公司利益的實現(xiàn)。
2.代表性。對于代表性,筆者認為不宜認為股東代表的為純粹公司利益,劉俊海教授持在股東代表訴訟中的原告股東被視為公司的代表機構的論述③,從其說法,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代表性與代位性在性質上出現(xiàn)了混同,所以,筆者認為在對于代表性的理解上采取周劍龍教授的觀點更為適宜,原告股東代表的是與其具有相同處境的其他股東④。如此一來,作為本文所討論制度的兩個特點,彰顯了各自的獨立性價值。
二、公司注銷后的股東代表訴訟
公司是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法人單位,注銷登記之后,即宣告公司的獨立法律人格消滅。從股東代表訴訟的特點上來看,當公司法律人格消滅,股東就無法作為公司的一個機關代表公司行使公司相關的權利。公司的法律人格消失,為公司謀利益的目的也就消失了,因為此時,已經(jīng)失去了利益承受的主體。其二,在本文討論的制度之中,股東的訴權來自于公司,法律人格消滅,其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消滅,訴權成為無本之源,訴的基礎也就消滅了,第三,股東以自己名義發(fā)出訴訟請求,在公司法律人格消滅的前提下,是純粹為股東謀利益,其代表性和代位性消滅,冠之以股東代表訴訟,有所不妥。
但筆者仍認為支持公司注銷后的股東代表之訴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公司與股東之間存在著投資關系,公司的財產來源于股東的投資?;诖?,股東獲得股權,喪失財產所有權,公司獲得財產成立。公司和股東相互獨立,在法律上為獨立的主體,但由于投資關系的存在,公司與股東之間存在著財產繼受關系,當公司注銷,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概括承受權益與義務。對于公司注銷登記之后遺漏的債權,雖然公司的法人人格已經(jīng)消失,股東無法為公司代表,但是,債權仍然存在,具有相同地位的股東們仍然存在,股東仍可以代表與其具有相同地位的股東提起訴訟,股東代表訴訟的代表性和代位性特點并沒有喪失。股東仍可以以債權人的身份代表其他具有一般債權人地位的股東提起訴訟,就案件的集中審理,充分發(fā)揮效率原則,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二)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企業(yè)下落不明、歇業(yè)、撤銷、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注銷后訴訟主體及民事責任承擔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試行)》第24條的規(guī)定“企業(yè)被注銷登記時,清算主體或第三人在工商管理部門承諾企業(yè)注銷登記后遺留的債權債務由其負責的,債權人可以作出承諾的清算主體或第三人為被告,要求其承擔清算責任?!北緱l意味著,就企業(yè)注銷清算之后,遺漏的債務的債權人或者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有權向作為企業(yè)清算主體的股東提起訴訟,訴權是對等的,作為清算主體的股東也應當有權在公司注銷后存在未處理債權的情況下對于債務人發(fā)起股東代表之訴。當然,若考慮清算主體作為受益主體,具有掩蓋債務的天然傾向,債務人與清算主體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權利義務不甚對等,但權利義務對等原則本就不要求平等,絕對的平等是做不到的。
(三)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企業(yè)下落不明、歇業(yè)、撤銷、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注銷后訴訟主體及民事責任承擔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試行)》第26條的規(guī)定“被注銷登記的企業(yè)為債權人的,如有權利義務承受人,可應其申請直接變更其為訴訟主體;無權利義務承受人或權利義務承受人表示不參加訴訟的,終結訴訟?!惫蓶|可作為被注銷登記企業(yè)的權利義務承受人,作為訴訟主體。
(四)從代位性來說,公司注銷后,其法人人格消滅,陷入不能履行的境地,股東作為唯一適格原告,應當代位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股東代表的是與其具有同一一般債權人地位的股東,具有代表性。因此,筆者認為,公司注銷不影響股東代表訴訟的代位性與代表性。
三、公司注銷后遺漏債權債務處置
(一)處置原則
1.誠實信用原則
公司以盈利為目的設立,若是對于遺漏的債權不加以處置,勢必損害股東利益,使得債務人謀得不當?shù)美@違背了公司設立的初衷;同理,公司若在債務遺漏的情況下注銷而不償還,會使得股東獲得不當?shù)美?,長此以往,股東惡意隱瞞債務,進行公司注銷,將會引發(fā)道德風險和誠信危機,公司注銷將成為股東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工具。因此,對于公司注銷后遺漏債權債務的處置原則,應最大化發(fā)揮誠實信用原則,具體而言,對于股東就遺漏債權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應予支持,另一方面,注銷公司存在遺漏債務時,也應當支持債權人的訴訟請求,將注銷公司原股東作為適格被告,充分發(fā)揮誠實信用原則。
2.利益平衡原則
公司的消亡需要清算完結和注銷登記兩個要件,前者為實體要件,后者為形式要件。人非圣賢,及時合法嚴格清算,遺漏債權債務的存在仍不可避免,理想狀態(tài)下,公司債權債務應該在清算期內清算,但是清算期不是一個無限的期間,將遺漏債權債務視為清算未完成,將遺漏債權債務的處置工作歸為清算工作,必然導致效率低下。公司財產來源于股東,股東與公司之間存在著投資關系,股東對于公司債權以其出資比例為據(jù)盈利,并依據(jù)出資承擔債務。公司清算對于公司法律人格的消滅不代表債權債務關系的消滅,法律的最大價值正是對于社會資源的最合理分配,對于公司注銷后遺漏的債權債務不能視而不見,而應該充分發(fā)揮法律利益平衡的作用,充分保護債權人利益,敦促債務人履行給付義務。如若不然,勢必會損害股東或者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對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秩序產生不利影響。
3.社會公平原則
支持公司注銷后以公司為當事人的訴訟本質上是對于公司法人人格獨立地位的突破,與“否認公司法人人格獨立地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之所以對法人人格獨立地位進行否定,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社會公平原則,否認公司法人人格獨立地位,滿足社會公共利益。要求注銷公司股東承擔債務,要求注銷公司債務人履行債務,正是對于社會公平的踐行。依據(jù)公平原則和權利義務對等原則,既然我國的司法實踐允許注銷公司債權人對注銷公司股東提起訴訟,那么,也應當允許注銷公司股東提起股東代表之訴,如此,公平方得實現(xiàn),利益方得平衡。
(二)公司注銷后遺漏債權債務適格訴訟主體的確立
1.公司法人終止明確
公司的消亡需要清算完結和注銷登記兩個要件,清算完結是實體要件,注銷登記是形式要件。人非圣賢,及時合法嚴格清算,遺漏債權債務的存在仍不可避免,理想狀態(tài)下,公司債權債務應該在清算期內清算,但是清算期不是一個無限的期間,將遺漏債權債務視為清算未完成,將遺漏債權債務的處置工作歸為清算工作,必然導致效率低下。況且,在我國領域內公司注銷登記為公司法人人格消亡的標志,從清算到核準注銷之前,公司的法人人格是存續(xù)的,將遺漏債權債務作為清算工作處置,而公司已經(jīng)注銷登記,這就帶來公司不死不活的悖論。因此,應當進一步明確公司法人終止的標準,并且將公司注銷后遺漏債權債務的處置方式上升到法律層次,實現(xiàn)公司法人外觀與實質的同一,兼顧效率原則,實現(xiàn)社會資源向有效配置,對于公司清算財產及時出清,對于遺漏債權債務設計補漏機制,這是滿足公司法立法精神的。
2.設置遺漏債權債務處置機制
公司以盈利為目的設立,若是對于遺漏的債權不加以處置,勢必損害股東利益,使得債務人謀得不當?shù)美?,這違背了公司設立的初衷;同理,公司若在債務遺漏的情況下注銷而不償還,會使得股東獲得不當?shù)美?,長此以往,股東惡意隱瞞債務,進行公司注銷,將會引發(fā)道德風險和誠信危機。我國現(xiàn)有立法對于公司注銷前法律糾紛的適格訴訟主體的確定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但對于公司注銷后的適格訴訟主體卻沒有一個明確的規(guī)定。由于公司注銷登記之后失去了法人資格,公司不可能在公司注銷后以公司名義應對訴訟,又由于核準注銷登記之后清算組即告解散,因此,清算組并不是適格當事人。公司與股東之間存在股權認購關系,公司的財產來源于股東的投資。股東獲得股權,喪失財產所有權,公司獲得財產成立。公司和股東相互獨立,在法律上為獨立的主體,但由于投資關系的存在,公司與股東之間存在著財產繼受關系,當公司注銷,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概括承受權益與義務。對于公司注銷登記之后遺漏的債權,雖然公司的法人人格已經(jīng)消失,股東無法為公司代表,但是,債權仍然存在,具有相同地位的股東們仍然存在,股東仍可以代表與其具有相同地位的股東提起訴訟,其代表性和代位性特點并沒有喪失。從代位性來說,公司注銷后,其法人人格消滅,陷入不能履行的境地,應當代位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從代表性上來說,股東代表的是與其具有同一一般債權人地位的股東,具有代表性。因此,筆者認為,公司注銷不影響股東代表訴訟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注銷前公司是全體股東以其財產設立的,注銷后,全體股東對于公仔的權利義務概括繼承受領,因此,就公司注銷后遺漏債權債務適格訴訟主體的確立問題,其適格主體應為全體股東,股東代表代表全體股東作為適格主體,不應當以公司名義提起訴訟,不接受個別股東單獨行使權利。
注釋:
①劉凱湘:《股東代表訴訟的司法適用與立法完善——以《公司法》第152條的解釋為中心》,《中國法學》,2008年,第4期,第157-166頁。
②趙萬一、趙信會:《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建立的法理基礎和基本思路》,《現(xiàn)代法學》,2007年,第3期,第139-147頁。
③劉俊海:《股東諸權利如何形勢與保護》,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第134頁。
④周劍龍:《日本公司法制現(xiàn)代化中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第43-48+144頁。
參考文獻:
[1]趙萬一,趙信會.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建立的法理基礎和基本思路[J].現(xiàn)代法學,2007,(03):139-147.
[2]劉凱湘.股東代表訴訟的司法適用與立法完善——以《公司法》第152條的解釋為中心[J].中國法學,2008,(04):157-166.
[3]朱蕓陽.法律移植: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改革的經(jīng)驗和啟示[J].清華法治論衡,2011,(01):312-354.
[4]周劍龍.日本公司法制現(xiàn)代化中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03):43-48+144.
[5]趙萬一,趙信會.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建立的法理基礎和基本思路[J].現(xiàn)代法學,2007,(03):139-147.
[6]張靜,陳乃新,賀志新.代理與代表的法律行為性質之定位[J].前沿,2007,(04):120-124.
(作者簡介:李明軒,研究生在讀,石河子大學,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