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東
技術演進是推動社會發(fā)展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新的媒介技術的興起與普及,往往意味著一種新的傳播規(guī)則在社會中的嵌入,在這種新規(guī)則的作用下,社會諸多方面將面臨重組改造?;ヂ摼W崛起以后,從門戶網站到社交媒體,從PC時代到移動傳播時代,整個社會的傳播邏輯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場景、關系成為新規(guī)則中的關鍵詞,公共傳播實踐場也隨之開始轉型,圍繞公共事務,不同主體間公開的對話與溝通變得更具有可行性。然而,技術的演變并不僅止于此,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正在改寫著現有的傳播規(guī)則,萬物皆媒的泛媒體化時代即將到來,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傳感器、定位系統(tǒng)、機器人寫作等技術為支撐,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方式都在發(fā)生轉變,這樣的改變也在悄然影響著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重塑公共傳播圖景。
在智能媒介的推動下,公共傳播呈現出泛在化、多主體化、精準化的特征。萬眾皆媒意味著公眾參與的門檻大幅下降,公共傳播的參與主體日趨多元,而萬物皆媒意味著信息傳輸渠道以及信息來源的多樣化,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智能化設備隨時接收和發(fā)布信息,這將有助于促進公眾對公共事務的即時參與,這也要求相關的機構需要有更快的響應能力和更加有效的溝通能力?;谥悄芑瘮祿治黾夹g的內容生成與傳播,使得那些具有潛在話題熱度的公共議題更加快速地被挖掘出來,精準推送給相關用戶,促進人們對與自身有關的公共議題的關注與參與。人機協作的信息生產方式能夠對信息進行高效率的整合與傳播,與議題有關的新聞、歷史報道、關鍵性的碎片化信息快速形成結構化組合,圖像智能識別技術的應用則為新聞現場人物、環(huán)境特征等關鍵要素的判斷提供依據,為用戶呈現出一個公共事件全面、精細的信息圖譜,這有助于個體對事件的全面認知,加深多元主體間的溝通深度,延展溝通廣度。而基于物聯網傳感器的信息采集與應用,則提供了新的信息傳播維度與要素,未來網絡公共參與除了基于語言與行動的考察之外,生理層面的數據將提供更具有預測性的參考。此外,面對虛假信息泛濫的情況,智能化事實核查技術可以核查假新聞或新聞失實內容,從而減少因為虛假信息造成的認知錯誤以及基于錯誤認知而展開的非理性討論。
技術具有兩面性。智能媒體給公共傳播造成的影響也不例外,在探討其積極作用的時候,我們還需要關注的是其中潛在的風險和問題。最突出的也是目前最受關注的一點是現有的算法存在的負面影響。算法過度依賴用戶個人興趣,以個人興趣為標準的推薦,窄化了用戶的視野,形成了“過濾氣泡”,限制了用戶對公共事務的參與范圍。此外,從理性公共交往的角度來說,單純迎合用戶的觀點而回避對立觀點的推送,或者僅傳播強勢觀點,對弱勢觀點選擇性忽視,將無疑給異質群體的對話設置一個技術屏障,不同的群體限制在既有的觀點和立場里,當需要進行公共對話時,缺乏共同的“視角”,這顯然不利于共識的形成。與此同時,算法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核心規(guī)則之一,這意味著傳播的權力正在從公共機構向技術公司轉移。當以資本為驅動的技術公司掌握更多的公共權力時,傳播的公共性是否有足夠的保障?這也引發(fā)了學者們的擔憂。此外,人工智能在加強事實核查的同時,也被用來制造虛假信息,比如基于AI技術的“視頻換臉”,讓視頻也可以以假亂真,提升了虛假信息的甄別難度,公共交往的事實基礎面臨考驗。
在媒介走向全面智能化的拐點上,我們需要充分評估智能媒介對公共傳播的影響,尤其對潛在的風險有足夠清醒的認識,理清主流媒體、公眾、政府機構、技術公司等不同參與主體的責任,在智能媒體環(huán)境下構建平等、公開、包容的公共傳播實踐場,增進多元主體間的對話,促進認同與共識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