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部完整而又奇特的西藏風(fēng)俗畫卷
      ——論林喬蔭的散曲集《西藏聞見錄》

      2019-12-17 19:28:41
      西藏研究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散曲西藏

      尹 蓉

      (南昌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林喬蔭,字育萬、樾亭,號瓶城居士,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據(jù)王漢民先生考證,林喬蔭生于乾隆九年(1744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卒于嘉慶十年(1805年)下半年,也就是西藏任滿將歸之時,享年62歲[1]。有關(guān)林喬蔭的生平事跡,《閩侯縣志》卷70《儒林》記載詳細(xì),其云:

      林喬蔭,字育萬,又字樾亭,其茂子,乾隆乙酉舉人。少與弟澍蕃及龔景瀚、鄭存敦、鄭光策諸人,均以府試為大興朱珪所賞,命聯(lián)為文會,名讀書社。嗣諸人又各招其親知及有聲于庠者,社日以大,共二十八人,皆里中豪雋博學(xué)健文。里中人聞社名之夸也,或相與竊笑之。諸人不以為意。聚則各出所讀。往復(fù)質(zhì)正,辨論叢起。喬蔭以博洽多聞,通曉吏事,屢佐大寮幕府,傾動一時。晚宰江津,檄赴西藏,管糧務(wù)。受代歸,遽卒于官。喬蔭姿稟穎異,讀書能觀其會通,嘗著《三禮陳數(shù)求義》三十卷,自謂生平精力盡于是。書以多掊擊注疏,為時流所不喜。然貫通經(jīng)傳,綱舉目張,能使讀之者渙然冰釋,怡然理順。視陳用之禮書有過之無不及也。此外雜著尚有《汲古綆》、《藏征錄》、《瓶城居士詩集》各若干卷,畢未付梓。*參見歐陽英,陳衍:《閩侯縣志》,民國十九年修,民國二十二年刊本。

      從記載中可知,林喬蔭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中的舉人,曾任四川江津知縣,為官時恪盡職守,“敦士習(xí)”“重農(nóng)?!?。除此之外《江津縣志》卷3和卷6也有關(guān)于林喬蔭的記載,如卷3《職官》云:

      林喬蔭,福建侯官舉人,嘉慶五年任。敦士習(xí),重農(nóng)桑。值歲歉艱食,設(shè)廠城中,捐廉煮粥,就食者日千余人。又于四鄉(xiāng)勸士民散賑,全活甚多。[注]參見袁方城等:《江津縣志》,光緒元年修刊本。

      《江津縣志》卷6《食貨志·荒政》中亦載有林喬蔭在嘉慶辛酉年“于城外東岳廟設(shè)立粥廠”“就賑者日以千計”“全活無算”的記錄,以至于“以勞卒官,四民為之醵金,護(hù)其眷屬以歸?!睋?jù)王漢民先生考證,嘉慶六年(1801年)近60歲的林喬蔭從江津進(jìn)藏,第二年才到達(dá),后卒于西藏任上。所以,“四民為之醵,護(hù)其眷屬以歸”,可能是家眷在林喬蔭入藏后,還留在江津,后由江津百姓聚錢護(hù)送他們回的福建[1]。

      林喬蔭平生博洽多聞,通曉吏事,擅長寫詩文詞,著有《三禮陳數(shù)求義》《摘句圖》《瓶城居士集》等?!段鞑芈勔婁洝窞槠渖⑶?,共有南北兩套曲,是林喬蔭入藏期間創(chuàng)作的。據(jù)《閩侯縣志》載,林喬蔭是“檄赴西藏”“管糧物”,任期三年,其《西藏聞見錄》序亦云“瓜代期以三年?!薄段鞑芈勔婁洝番F(xiàn)存嘉慶十八年(1813年)抄本,藏于山東省圖書館(善1436)。曲集題目據(jù)卷端,下附嘉慶癸酉年抄字樣,右下端寫有侯官林喬蔭。卷內(nèi)黃綿紙本,有朱筆圈點(diǎn)。行字不一,有“金輿樵夫”朱文方印和“山東省圖書館珍藏”朱文長方印。謝伯陽先生的《全清散曲》中收錄的《西藏聞見錄》即據(jù)此本而來。

      清代朝廷加強(qiáng)了對西藏的管理,派大臣入藏,西藏和中原內(nèi)地交流頻繁,隨之文人入藏的機(jī)會也增加了不少,因此記錄西藏山川地理、歷史事跡、風(fēng)俗民情的作品也就多了起來,如果親王允禮的《西藏記》(《西藏志》)、江西峽江人蕭敬騰的《西藏見聞錄》、蒙古族人和寧的《西藏賦》等。其中和寧的《西藏賦》以漢大賦的形式,鋪陳描述了西藏的地理、歷史、宗教、文化、氣候、物產(chǎn)等。而林喬蔭的散曲集《西藏聞見錄》,顧名思義,敘述的是作者入藏時期的所見所聞,但是散曲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獨(dú)具一格,顯示出奇異的色彩,可謂是中國散曲文學(xué)史上的一朵奇葩。

      《西藏聞見錄》收有的北曲、南曲兩套中,第一套散曲作于嘉慶八年(1803年),當(dāng)時作者剛?cè)氩?年,散曲描寫了西藏的衣食住行、反映出作者入藏時的新奇感受,南套曲則是林喬蔭在西藏生活了18個月所寫,雖然比北曲晚半年左右,但是在內(nèi)容上,不僅反映出作者對西藏生活風(fēng)俗的進(jìn)一步了解,同時也流露出一種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

      《西藏聞見錄》一共有19支曲子,其中北曲8支,南曲11支,每一支曲子后都有數(shù)量遠(yuǎn)遠(yuǎn)超過曲詞字?jǐn)?shù)的解釋和說明,擴(kuò)大了散曲的容量,豐富了散曲的內(nèi)容,其涉及到西藏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娛樂活動、宗教信仰、管理制度以及風(fēng)俗習(xí)慣等方面的,將之與成書于乾隆年間的《西藏記(志)》進(jìn)行比較,二者在紀(jì)年、風(fēng)俗、衣冠、飲食、婚嫁、夫婦、生育、喪葬、占卜、禮儀、房舍、刑法等方面,內(nèi)容高度吻合,可互相參照。如《西藏志·房舍》云:

      自爐前后,藏各處房皆平頂砌石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層至六七層者。[注]參見清允禮纂修的《乾隆西藏志》,1792年刻本。

      《西藏聞見錄》北曲第三只曲子說道:

      【油葫蘆】住的是平頂重樓千萬家,盡圍墻,將木架。一層層都靠著木梯爬,是大家都將日月當(dāng)門畫。[2]1240

      曲子后林喬蔭解釋說:“藏中所居皆平頂樓房。先砌墻四圍,架橫木于墻為梁,以柱承梁,平鋪短木,覆以砂泥,筑而平之。無片瓦,以木槽貫墻孔中滔水于外。如此者重疊而上,有兩三層,及四五層者?!盵2]1241可知關(guān)于西藏的“房舍”,林喬蔭的介紹比《西藏志》中所述更為詳細(xì)生動。總體而言,林喬蔭《西藏聞見錄》中反映的西藏生活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奇異的風(fēng)俗習(xí)慣

      1.衣食住行。由于西藏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不一樣,因此,在衣食住行方面,與其他地方明顯不一樣,呈現(xiàn)出奇異的色彩。民以食為天,散曲開篇即云:“食貨先茶”,茶在西藏最貴,“不可一日缺,猶內(nèi)地之米谷也。故商賈以販茶者為最大。人家亦以藏茶多者為富戶?!辈杩梢杂脕頁Q任何東西,如食物、衣服、珠寶及牲畜,等等。所以“待客及饋遺一切諸事,皆以茶為敬”,在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動中,也少不了茶的身影。然而西藏喝茶的方法與漢地也不同,一般是“食的是青稞糍粑,合著酥茶”,作者在散曲曲詞和注說中,對茶的介紹和說明,可稱得上是西藏的一部“茶經(jīng)”。

      2.婚喪嫁娶。藏地女子在家中的地位很高,還留有母系氏族的色彩。如婚姻家庭方面,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tǒng)不同,藏族女子在婚姻中占有主動權(quán),北曲【天下樂】云:

      只見的一個丫頭有多少漢子家,傻也么傻。試問他,共生的兒女可也鬮分罷?這個丫頭人贊夸,那個丫頭人笑話,笑的是冷伶仃漢子寡。[2]1241

      曲后,林喬蔭解釋說藏地“男女多野合,悅則相從,不喜即離棄。然大多皆女棄男,無男棄女者,蓋女強(qiáng)男弱。”因?yàn)樵诓氐?,重活累活,如“背水?fù)薪”“任重遠(yuǎn)行”都是女子來完成,所以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上的地位比較高,為了省下一份差役,有的家庭中“兄弟三四人而共娶一婦者”,為的是“多一婦即須多出一烏拉(差役)”。

      在喪儀方面,和漢族地區(qū)注重“入土為安”的觀念不同,藏地葬儀分為三種,一種是地葬,另外兩種是天葬、水葬,無論是哪一種,在漢族人眼中都比較難接受,所以林喬蔭在散曲中說“死了三搬弄,難逃慘毒加”。

      3.社會倫理道德。藏地最重結(jié)拜,無論男女,對父母則顯得頗為“不孝”:

      “不拘男女互相結(jié)拜”,“遇親生爹媽,且由咱理他。遇結(jié)拜要情深意加,送哈達(dá),幫章卡,怕的罰了咱,怎敢忘他。”[2]1242

      雖然“桃園三結(jié)義”的劉備、關(guān)羽、張飛之英雄事跡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但還是要納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里,在封建社會中,父母人倫之情是維系一個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但是在藏地某些地區(qū)重“結(jié)拜”輕“父母”,“番民子女長大,即不認(rèn)父母,各自過日,遇之如途人。若父母老而無能,求食于其子女,即詈辱毆打,均所不免。”這就與傳統(tǒng)的漢族地區(qū)明顯不同,也顯示出奇異的色彩。

      (二)唐公主(文成公主)在藏地的影響

      散曲中多次提及唐代文成公主對藏地的影響。文成公主入藏,對漢藏交流以及藏族文化方面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因此藏地中無論是風(fēng)俗民情還是宗教信仰,都能看到文成公主的影子。散曲中對此也有大量的描寫。如第一套曲【混江龍】曲子中提到的“點(diǎn)鞋燈,棉布條燃作細(xì)心”,其中的“點(diǎn)鞋燈”,據(jù)作者說明云:

      夜上點(diǎn)油燈,其燈盞鐵鑄似女人弓鞋樣,云唐公主當(dāng)時鞋樣。公主常思東遷,做燈點(diǎn)火燒其足,痛不得歸也。[2]1238

      北曲【煞尾】中說:“丫頭們臉抹兒茶”,在曲子后面,林喬蔭解釋說:“婦女們多以孩兒茶抹臉上以為飾,云唐公主當(dāng)時裝飾如此,流傳至今。蓋當(dāng)時唐公主嫁吐蕃,心不能堪,故毀其容,而彼不知,以為美飾也?!盵3]1244此段作者所言并非實(shí)情,在臉上抹茶,是因?yàn)椴氐貙儆诟咴?,紫外線比較強(qiáng),所以抹茶可以保護(hù)皮膚不受傷害。

      文成公主在藏地百姓當(dāng)中,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宗教信仰,代代相傳,深入人心。如第二套曲子第一支曲子【南仙侶入雙調(diào)步步嬌】“故事都稱唐公主,容貌猶裝塑,生辰共拜趨。指遺跡流傳,唐碑唐樹。歲駕四輪車,繞招回收得哈達(dá)富”。[2]1245唐公主指的是文成公主,拉薩的大昭寺中塑有文成公主的遺像,小昭寺則有公主的肉身像,每年到了公主的生日,藏地百姓依然“相率禮拜”。大昭寺外的“唐碑”是指當(dāng)時唐王朝和吐蕃“會盟”時而立,“唐樹”則相傳是文成公主親手所種,“今每年必先此樹先發(fā)萌芽,它樹始青”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唐代文成公主在藏地百姓心目當(dāng)中的地位。

      (三)清朝政府對西藏的管理及漢藏人民的和諧相處

      從林喬蔭的《西藏聞見錄》中可知,藏地信仰佛教,寺廟很多,其中達(dá)賴、班禪及呼圖克圖等是西藏地區(qū)的管理者,清廷只是派駐藏大臣,“幫問辦事”,當(dāng)時林喬蔭入藏,就是充當(dāng)“管糧務(wù)”的官員。本來西藏是有封王的,但是在乾隆十五年,珠爾墨特那木扎爾造反,當(dāng)時的“駐藏大臣傳、拉二公死之”,所以在藏區(qū)建“雙忠祠”。由于在尋訪達(dá)賴、班禪、呼圖克圖轉(zhuǎn)世靈童的過程,“賄弊百出”,因此,乾隆五十八年,“欽頒金瓶一具,牙籌六枚,供大昭佛前,凡呈報有虎畢勒罕者(靈童),駐藏大臣會同達(dá)賴?yán)铩⒑鷪D克圖等,將小兒數(shù)名生辰書于牙籌,入瓶中,掣出何人,即以其為達(dá)賴、班禪及胡圖克圖,然后賄弊始絕,咸頌公允?!盵2]1248這都顯示了清王朝對西藏地區(qū)的管理。

      不少漢族人,在藏地生活有一二十年,如南曲【川撥棹】云:“論生聚,漢人家亦不孤。不為著色上貪戀身拘,也為著財上貪戀身拘,問幾個心閑意疏。工部塘看釣魚,雙忠祠聽讀書?!盵2]1249在藏地的漢兵或者在藏做買賣的漢族人,有的娶了藏族女子為妻,生有子女“扯戒哇”,“謂其漢母蠻,各得一半”,漢族人重視教育,于是在“雙忠祠”后設(shè)有“開蒙館”,“漢兵民在藏所生之子,從之讀書,其聲則此地絕無僅有”。

      如果說林喬蔭剛進(jìn)藏時,對所見所聞感到“可笑”,可是居藏“十有八月”后,隨著對西藏地區(qū)民風(fēng)民情了解的深入,作者描寫的對象從表面的衣食住行、民間風(fēng)俗轉(zhuǎn)向了西藏地區(qū)的宗教、藝術(shù)等精神領(lǐng)域,其情感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其散曲最后說:

      【尾聲】參軍可也諳蠻語,且看取梵天歌舞,但萬里外萬種鄉(xiāng)愁得慰無![2]1242

      “梵天歌舞”是指:“藏街首尾兩頭,各立木牌坊,大書漢字曰‘梵天歌舞’,其地最為熱鬧之處”,即便處在西藏最為繁華熱鬧的地區(qū),也掩飾不了作者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林喬蔭的第二組套曲作于甲子年(嘉慶九年,1804年),此時據(jù)作者居藏“已十有八月”之時,林喬蔭在藏任期是3年,因此,在寫第二套曲子的時候,林喬蔭還有漫長的一年半的任期,“但萬里外萬種鄉(xiāng)愁得慰無”。據(jù)資料所載,林喬蔭任期將滿的嘉慶十年(1805年),客死西藏,再也回不去故鄉(xiāng)福建了。

      林喬蔭的《西藏聞見錄》散曲,包括南北兩套曲,第一組套曲是北曲,作者用了【點(diǎn)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那吒令】【鵲踏枝】【寄生草】【煞尾】8支曲子,第二組套曲則包括【步步嬌】【沉醉東風(fēng)】【園林好】【忒忒令】【尹令】【品令】【豆葉黃】【玉交枝】【江兒水】【川撥掉】【尾聲】11支曲子。林喬蔭的南北兩組套曲,除了描述西藏奇異的風(fēng)俗民情,在形式上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首先,大量“蠻語”的運(yùn)用。散曲中的“蠻語”“番語”即為藏語。林喬蔭說散曲“語言雜汗番,篋無宮譜,正不必其葉管弦也?!?《西藏聞見錄·序》)這些“蠻語”都是以漢語文字記錄的藏語讀音的形式出現(xiàn)?!段鞑芈勔婁洝分惺褂貌卣Z數(shù)量之多,涉及面之廣,在散曲中實(shí)屬罕見,在藏語研究等方面應(yīng)該具有重要的價值。

      《西藏聞見錄》中“蠻語”的使用,一方面是因?yàn)椴氐氐奈锂a(chǎn)、宗教、風(fēng)俗等與中原內(nèi)地不同,都有專門用語,如氆氌、布達(dá)拉、喇嘛、達(dá)賴、班禪額爾得尼、哈達(dá)等,我們至今仍在用,成為了普及性的、眾所周知的“蠻語”。散曲中大量藏語的運(yùn)用,如差役是“烏拉”,宰相是“噶布倫(噶倫)”,世家子弟是“東科爾”,公署是“噶廈”,等等,化漢語熟語為生新,使得散曲具有一種濃郁的異域色彩。

      另一方面在散曲或者戲曲中使用“番語”,也能達(dá)到一種活潑幽默、詼諧風(fēng)趣的效果?!妒勒f新語·排調(diào)》載有一則“蠻語作詩”的典故,云:

      郝隆為桓公南蠻參軍,三月三日會作詩,不能者罰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罰,既飲,攬筆便作一句云:“娵隅躍清池?!被竼枺骸皧塾缡呛挝??”答曰:“蠻名魚為娵隅?!被腹唬骸白髟姾我宰餍U語?”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蠻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也。”[3]

      “排調(diào)”,即戲弄調(diào)笑的意思。在有的戲曲散曲中,有時候也會用一些“蠻語”來達(dá)到戲弄調(diào)笑的意思。湯顯祖的“臨川思夢”中涉及到的蒙古語就很多,如《邯鄲記·西諜》中記有“打番兒”的舞蹈:

      【混江龍】(旦舞介)打番兒漢,俺是打番兒漢……祖籍南番,到這無爺娘田地干涼畔,順風(fēng)兒拜別了悶?zāi)ι健》瑑嚎谏嚓@番。小番兒曾到羊同黨項,小番兒也到那昆侖白蘭。小番兒會吐魯渾般骨都古魯,小番兒會別失巴的畢力斑斕。小番兒會咖喇的講著鐵里,小番兒也會到剔溜禿律打得山丹。但教俺穿營入寨無危難,白茫茫沙氣寒。將一領(lǐng)答思叭兒頭毛上按,將一個哨弼力兒唇綽上安。[4]

      劇中打番兒漢是由旦角扮演,“旦扮小軍插旗上”,頭上戴著“荅思叭兒”(頭巾),還貼了一個“哨弼力兒”(胡須),且邊唱邊舞,嘴里還嘰里咕嚕念著,煞是好看,整個場面也幽默風(fēng)趣,因此,明清時期《邯鄲記·西諜》成為了舞臺上常演不衰的折子戲之一。

      林喬蔭在《西藏聞見錄》的開頭說:“居藏年余矣,所見所聞,可還可笑,率填北曲一套記之?!痹谀┪苍?,“參軍也可識蠻語”,即用了《世說新語》的典故,也揭示出作者大量運(yùn)用“蠻語”的用意。

      第二,散曲中夾雜有大量注說性的文字。本來散曲中出現(xiàn)作者的自注,很常見,如明代的梁辰魚的散曲創(chuàng)作就喜歡自注自序[5]。但是《西藏聞見錄》中注說性的文字?jǐn)?shù)量,遠(yuǎn)遠(yuǎn)超過散曲本身的曲詞,這也是林喬蔭《西藏聞見錄》的獨(dú)特處之一。這種注說性的文字在清初和寧的《西藏賦》等的文學(xué)作品中也大量出現(xiàn)。趙逵夫先生《論〈西藏賦〉在賦史上的地位——〈西藏賦〉校注序》中說:

      而和寧為《西藏賦》作注,則一是因?yàn)閮?nèi)地到過西藏的人少,賦限于體制與及語言特征不能詳述。二是因?yàn)槠渲杏行┥矫?、水名等出于藏語的音譯,不加注不明其本意,會顯得干枯無味??梢哉f,和寧在這篇賦的體制選擇和藝術(shù)構(gòu)思上是很動了腦筋的[6]。

      同樣,林喬蔭在《西藏聞見錄》中散曲體制選擇和藝術(shù)構(gòu)思上,也是很動了腦筋的?!段鞑芈勔婁洝分写罅康淖⒄f性的文字,一方面是對藏地特有的日常用語、山川名、宗教術(shù)語等,用漢語進(jìn)行音譯和解釋。如第一支【點(diǎn)絳唇】中的“人牛馬,總叫烏拉?!薄盀趵奔礉h語中的差徭夫馬,第二支【混江龍】:

      ……身上穿氆氌,五色的有素有花。從不解洗臉?biāo)⒀?,又誰知年庚日甲……幾堆的跳鍋莊笑語嘩,鎮(zhèn)日個轉(zhuǎn)經(jīng)筒,圓圈滑,說兇吉,談禍福,憑著那噶嗎廈。垂仲將神都害怕,頂金銀,捧珠寶,討得了布達(dá)拉……只蒙頭扯上褚巴……一群群轉(zhuǎn)個各拉。[2]1238

      其中“氆氌”“跳鍋莊”“噶嗎夏”“垂仲”“褚巴”“各拉”等,都是藏語的漢語音譯,雖然都是藏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但是如果沒有作者注說性的文字,不了解藏語,要看懂這只曲子還真是有一定的困難。

      另一方面,是對散曲曲詞的補(bǔ)充。相對于詩詞,散曲的體式稍顯自由,但是還是會受到音律、押韻、字?jǐn)?shù)等的限制,因此曲詞不可能對一些風(fēng)俗習(xí)慣、宗教信仰的來龍去脈,進(jìn)行詳細(xì)說明,作者也把他們放在散曲注說性的文字當(dāng)中。如在“食的是青稞糌粑,和著酥茶”,散曲中作者對這句話的解釋為:

      番民所食,無貴賤貧富,皆以青稞搗成粉,謂之糌粑。青稞與內(nèi)地大麥相似,或云即大麥。熬茶之法,水于鍋,將成塊之茶葉搗碎,投鍋中,熬至極熟,成紅黑色,用鐵瓢撈起,倒于木桶,承以小笊籬,茶渣在笊籬者,再投入水熬之,至無茶味而止。茶即倒于桶,乃取酥油并鹽投入,用木圓板一小塊,中貫?zāi)颈?,放桶中,抽曳無數(shù),令油鹽融化,是為酥茶。食無數(shù)頓,遇饑即食。將食先飲酥茶數(shù)碗,再將糌粑投碗中,以手挼捏成團(tuán)食之,食畢復(fù)引酥茶數(shù)碗。大抵飲多而食少,故待客及。[2]1239

      不僅解釋什么是“青稞糌粑”和“酥茶”,而且將他們復(fù)雜的制作工藝以及飲食的方式等也進(jìn)行了說明,這樣讀者對“青稞糌粑”與“酥茶”這種藏區(qū)食品以及飲食風(fēng)俗便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

      《西藏聞見錄》雖然與《西藏記》記載大略相同,是對西藏地區(qū)生活、民俗、信仰等方面的記載,但是林喬蔭的《西藏聞見錄》更有生活氣息,記載得更為細(xì)致,且富有詼諧幽默的色彩,包含有豐富的情感,既有對漢藏和諧相處及其友情的歌頌,也有遠(yuǎn)離家鄉(xiāng),對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之情。因此《西藏聞見錄》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呈現(xiàn)出一種奇異的色彩,是一部完整而又奇特的西藏風(fēng)俗畫卷。

      猜你喜歡
      散曲西藏
      都是西藏的“錯”
      學(xué)與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散曲諷刺藝術(shù)手法
      中華詩詞(2022年11期)2022-07-31 05:31:06
      學(xué)習(xí)民歌 拓展散曲創(chuàng)作之路
      中華詩詞(2021年8期)2021-12-31 08:40:06
      當(dāng)代詩詞史稿(十五)一一散曲的沉寂與崛起
      中華詩詞(2021年6期)2021-12-31 08:31:32
      我們一起去西藏
      民族音樂(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新時代呼喚新散曲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8
      散曲創(chuàng)作芻議
      中華詩詞(2019年9期)2019-05-21 03:05:14
      讀散曲說散曲——《中華詩詞》散曲欄目《曲苑新枝》瑣議
      中華詩詞(2018年10期)2018-02-16 07:36:18
      神奇瑰麗的西藏
      一個人的西藏
      海峽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太和县| 行唐县| 武平县| 东乡族自治县| 康保县| 上杭县| 许昌市| 汨罗市| 文安县| 将乐县| 砀山县| 霍林郭勒市| 云霄县| 郯城县| 册亨县| 武平县| 汉沽区| 阿瓦提县| 沙田区| 无极县| 临城县| 崇礼县| 横山县| 上林县| 九寨沟县| 高青县| 洮南市| 富川| 会理县| 建宁县| 上蔡县| 远安县| 微山县| 额尔古纳市| 桂平市| 饶平县| 樟树市| 兰州市| 扶余县| 晋江市| 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