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開美
(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qū)三渡鎮(zhèn)三渡小學,貴州 遵義 563126)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驗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動手實驗,可為學生學習科學基本理念和科學基礎理論提供感性認識材料,并促使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科學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發(fā)展。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帶領學生做好動手實驗并保證動手實驗的有效性,是學生認識理解科學知識的關鍵,小學科學教師需要不斷對此做出更加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一)明確科學地位,重視科學動手實驗。小學科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時代背景下,科學事業(yè)發(fā)展和科學人才培養(yǎng)都必須從娃娃抓起。因此,在小學階段,科學課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教師只有認識科學課的重要性,并重視學生科學動手實驗,才能真正為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保障。然而,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像小學科學課這種與升學無掛鉤聯(lián)系的課程往往是得不到重視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并沒有帶領學生親自進行實驗動手操作,這樣的教學觀念與方式顯然都是大錯特錯的,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無從談起。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明確小學科學課的重要地位,并要認識到實驗既是學生參與探究自然事物的過程,也是思維外顯的過程。
(二)在科學課學習中,實驗動手操作過程比死記硬背科學結論更重要,教師只有真正重視學生的動手實驗,才能真正為實現(xiàn)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的有效性提供保障。深入鉆研教材,周密設計動手實驗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大體流程為:發(fā)現(xiàn)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討論交流→總結反思。這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需要教師全程參與,但前期的教學設計一定要細致,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并結合學生的認識特征分解實驗教學難點,夯實實驗教學重點,有側重、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如在教學“浮沉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筆者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讀,為學生設計三組實驗,實驗一,準備木塊、石頭、橡皮泥、胡蘿卜、塑料泡沫等材料,猜想物體的浮沉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二:準備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的鐵塊、塑料塊、蘿卜塊,探究物體的浮沉是否與重量有關。通過明確的實驗設計,帶領學生關注實驗現(xiàn)象并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從而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可促進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三)構建教學常規(guī),規(guī)范實驗動手行為在新課程標準推行過程中明確提出“要強化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探究性”,故而這樣的小學科學課堂一定是“熱鬧”的,容易出現(xiàn)秩序混亂,將實驗當作游戲來玩。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若是給予嚴厲批評,很可能會對探究氣氛造成影響。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這是困擾很多小學科學教師的問題,并對動手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造成影響。對此,筆者提出的建議就是構建科學課教學常規(guī),規(guī)范學生實驗動手行為。如在開課伊始,先教學生規(guī)矩,告知學生實驗不是游戲,實驗是有目的性的,觀察與思考是實驗過程中的重要任務;若是實驗出現(xiàn)問題或者疑問,可以退出,但是要舉手示意,切記不可借實驗動手操作機會而借故“開小差”。經(jīng)實踐教學發(fā)展,在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前,筆者將這樣的常規(guī)先向學生宣讀一遍,一段時間后,大多數(shù)學生都可以初步遵守,并習慣這樣的科學課堂動手實驗學習;而在一個學期后,班級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有了明顯變化,實驗活動聲音靜下來,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專心致志地展開實驗,這為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的有效性提供了極大保障。
(四)把握童心特點,展開趣味動手實驗與文化課程相比,學生對于可以動手的實驗課的熱情是很高漲的,但是由于小學生身心發(fā)育并不成熟,注意力無法長期集中,很多時候課程剛開始時興致勃勃,但是一段時間后,新鮮勁兒過了,學習熱情就難以保持。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童心特點,帶領學生開展趣味動手實驗,從而更好地保障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的有效性。如在教學“什么樣的土容易被侵蝕”時,為了能夠促使實驗教學更具趣味性,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大家來找碴兒”的實驗操作活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找出最容易被侵蝕的土。這樣的實驗動手操作教學更具趣味性,因此可更好地保障教學的有效性。又如在“光與熱”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動手實驗教學開展前增添一個“錦囊妙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思考可以把火柴點燃的各種方法。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而言也是十分新奇有趣的,學生在動手實驗前熱情高漲,進而為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五)改進科學實驗,培養(yǎng)實驗創(chuàng)新精神在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教學開展過程中,很多教師習慣于采用照搬照抄的方式,即一切按照教材實驗設計方案而行,帶領學生進行實驗,這樣的教學不僅毫無新意,也遏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同時,教材中的很多實驗在課堂上難以展開,容易出現(xiàn)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延誤課堂教學時間的問題,因此并不是最佳的實驗方案選擇,會對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的有效性造成一定的影響。為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對實驗做出進一步的改進是十分必要的。如在教學“不一樣的線路連接”時,教材中提出的很多實驗器材,學校的實驗室都沒有;同時對于四根接線柱的接線盒電路連接,學生也很難理解,容易出現(xiàn)掌握不好的問題,從而對動手實驗的有效性造成影響。教育界前輩朱正元先生曾經(jīng)說過:“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中并不一定非得用那些高端的儀器材料,讓學生利用身邊的一些廢舊物品也可以實現(xiàn)同樣的教學效果。
科學人才的培養(yǎng)要從娃娃抓起,因此,科學課在小學階段有著極其重要的教學地位。動手實驗是小學科學課堂中的一種基礎教學手段,對于學生而言,動手實驗可幫助他們深化對所學知識點的認識,提高科學素養(yǎng)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做出經(jīng)驗總結,探索出更多可行的提高小學科學課堂動手實驗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