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碧
每年的公歷12月22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冬至。冬至這一天,民間稱之為“冬節(jié)”或“冬至節(jié)”,與春節(jié)、端午(夏節(jié))、中秋(秋節(jié))統(tǒng)稱為“四大節(jié)”?!妒酚洝ぢ蓵谌吩疲骸皻馐加诙?,周而復(fù)生?!惫湃酥匾暥?,有“冬至大如年”的習(xí)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guī)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邑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據(jù)史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jīng)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年開始的日子。而人們最初過冬至,正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重視冬至,也與喜陽厭陰有關(guān)?!岸痢钡摹爸痢保皇恰暗健钡囊馑?,而是“至極”之意。古人認為,冬至之日六陰盛極。一陽來復(fù),是陰陽交會之時。陽生則長,則迎;陰生則損,則避。蔡邕《獨斷》云:“冬至,陽氣升,君道長。故賀”。意思是說,冬至一到,陽氣便開始釀動,至立春陽氣才騰起?!瓣枴贝砭?,代表尊嚴?!瓣柹眲t政治通暢,國家昌盛。對“陽升”行賀禮,源于西漢,從上到下通行。由于冬至節(jié)的禮儀類似過年,家人團聚、備辦佳肴、祭祀祖先、歡慶暢飲,所以又稱“亞歲”。
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冬至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飲食文化,但因地域不同,風(fēng)俗各異。吃餛飩是較為普遍的食俗,故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相傳漢朝時,每到冬天會受到北方匈奴渾氏和屯氏部族的侵擾,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做成帶餡的面食,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以求和平。吃“捏凍耳朵”則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會挨凍。另外,中醫(yī)認為“寒冬宜進補”,所以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冬至有吃狗肉、羊肉的習(xí)俗。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又叫“冬至團”,象征著團圓、吉祥、如意。
冬至文化在歷代詩詞中多有吟詠:“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慶說著遠行人?!碧拼笤娙税拙右椎倪@首《邯鄲冬至夜》,讓人在漫漫寒冬里感受到了一股人文的溫暖。“至節(jié)家家購物儀,迎來送去費心機。腳錢盡處渾閑事,原物多時卻再歸。”這首佚名詩,描寫了古人在冬至親朋間相互饋贈的遺風(fēng)。
有關(guān)冬至的氣象諺語也有不少。以冬至天氣決定來年晴雨的諺語有:“冬至晴天,來年收成好”“冬至有風(fēng)無雨,來年五谷豐登”“冬至下雨又刮風(fēng),來年夏季有失誤(對農(nóng)作物生長不利)”等;以冬至天氣看后期冷暖的諺語有:“冬至有雨明春暖”“冬至冷,明年暖得早”“冬至出日頭,年前年后冷死?!钡?;以冬至有霜無霜看后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無霜,石舀無糠”“冬至打了霜,清明防爛秧”等;以冬至風(fēng)向預(yù)測后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江南風(fēng)短,夏至天氣旱”“冬至南風(fēng)百日陰”等。雖然有些諺語并不一定準確,但也是古人經(jīng)年勞作的經(jīng)驗總結(jié)。
“冬至節(jié)來到,喜鵲喳喳叫?!辈挥勺屓讼氲窖┤R的一句話: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