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是明朝時期中央為了防范北方蒙古族南擾所建,后成為南北經濟文化交通的紐帶……”
歷史書的某個折頁中,兩個月前記錄下的筆記仍是靜默著攤在書頁上。當時,我還在“擴建”書中的長城實景圖,還特地拍了張照片,沾沾自喜地掛上了朋友圈。放下手機,才感慨——這長城,也許是我窮極一生,也無法描繪出的神跡。
雁門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臨近晌午的雁門關,人煙稀少,也只剩下我所在的團隊以及稀稀拉拉的旅客還在這優(yōu)哉游哉地游蕩著。天氣算不上特別熱,但這里的紫外線總給人一種笑里藏刀的危機感。
雁門關歷為中國北境重鎮(zhèn)要隘和重要的戍邊軍政治所?!皾h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徽欽二帝北擄”“楊家將鎮(zhèn)守三關”等重大歷史事件均與此關聯(lián)……我們聆聽著導游如數(shù)家珍般地講述雁門關傳奇。
是??!從歷史典籍到武俠小說,從歷代文人詩詞樂賦到民間傳說,一篇篇、一本本、一首首。一個個震撼而又慷慨悲歌的美好記憶負載了雁門關厚重的人文內涵。
巍巍恒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于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lián)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lián)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門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門山脊上。
拉低帽檐,放眼群山。戰(zhàn)爭的硝煙染紅了城墻一時,卻不及四季輪回、歲月悠悠的綠水青山依傍千年;斑駁的城墻乍一看老態(tài)龍鐘,輕撫而過才覺寶刀未老;遙望而去,說是群龍依山而眠,也不為過。
回首,我遇見了一路走來所遇的第一座烽火臺——信步而入,臺內分為兩層,抬頭,不料風過衣袖,一身酥麻。視線與城墻上相比,算不上明亮,獨自一人爬著窄小的樓梯,木梯的哀怨聲不絕于耳,不自覺地就會去聯(lián)想那數(shù)百年前的一派光景……
午夜,殘月,蕭瑟秋風在孤城中幽吟,冒著點滴燭火的油燈將熄未熄,烽火臺外忽地躥升起火光。夜半三更,鑼鼓驚鴻,士兵的嘶吼與金戈鐵馬的協(xié)奏,才是這個不眠之夜的真容。
從烽火臺上的瞭望口向東而望,我似乎望不著城墻的盡頭,我望見了青山,卻望不見綠水;望見了的烽火瞭望臺,卻望不見烽煙起四方;我望見了先人的遺跡,卻望不見未來的足跡……
站上雁門關樓,極目遠眺,莽莽蒼蒼,中原與塞外被一線分割,斷斷續(xù)續(xù)的長城與雁門渾然一體。你可以遙望烽火臺上熊熊燃燒的狼煙,可以傾聽冷兵器時代短兵相接的吶喊,也可以假想自己就是一名將軍,正威風凜凜地指揮著士兵格斗廝殺,但這一切都歸于寧靜,正如關樓前的李牧祠,如今只剩下一間空空的祠堂、兩根石制的旗桿以及幾通殘缺的石碑了。
不論烽火還是烽煙,將士還是游子,該去的,也早隨那云卷云舒,四季輪回,化作余燼,或多或少地留在了人們的心里;而那些不該去的,便仍是矗立在原處,映入旅人過客的眼底。
離開雁門關,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一直在耳邊回響: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指導老師:余宗寶)
雄奇蒼涼說雁門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從戰(zhàn)國到明代,幾千年間,雁門關長期作為邊塞重地,守護著關內的平安。不必說“代山高峻,鳥飛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門,鴻雁往來”的名字由來,也不必說李牧、楊家將的戰(zhàn)功赫赫,當你登上雁門關俯瞰這邊塞重地,自有一番險峻奇絕、肅殺蒼茫的意境,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戰(zhàn)爭,從這里可以一窺究竟。這篇文章,寫出了濃濃的歷史感,將景色與歷史融為一體,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感性的體驗,可以說是人文性景點游記的優(yōu)秀范本。(寒云)
堅持的力量
余宇宏是我的兒子,也是我的學生,他從一年級開始跟我學作文,直至今天,每周一節(jié)的作文課從未落下。這么多年來,他堅持寫作,確實寫了不少好的作文。很多家長問我寫好作文的秘訣是什么。要我說,文無定法,作文有法。我就說堅持,堅持閱讀,堅持練筆。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其實學習任何的技藝都是相通的。武術諺語里面有句“拳打千遍,其理自現(xiàn)”。還有一句大家熟知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你只要堅持閱讀,閱讀量多了,語感就有,就能言由心生;你練筆練多了,就能文思泉涌,就能下筆如有神了。一定要相信堅持的力量。(余宗寶)
心底的那份眷念
對雁門關的印象,最初始于童年,連環(huán)畫《楊家將》曾翻看無數(shù)遍,小說更是耳熟能詳。雁門關作為大宋邊關重地,三關主帥楊延昭曾長期在此駐守,屢次擊敗遼軍,立下赫赫戰(zhàn)功。長大后知道,這里是古代中國的邊關重鎮(zhèn),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zhàn)役和重大事件發(fā)生在這里。悠悠數(shù)千載,風云多變幻,江山留勝跡,青史盡成詩。
今年暑假,我與雁門關來了一次親密接觸。當我踏上雁門關的那一刻,歷史如風沙般刮進我的思緒。
踏在數(shù)百年前明朝將士們日夜駐守的雁門關的一磚一瓦上,迎面聽風咿呀細語,仰面望云悠哉去留時,心中所感受到的,是一種獨特的情緒,以及一種奇異的感知。那是一種忘我的狀態(tài),似乎眼前的山關群云、城墻樓宇,早已與自己融為一體,放眼望去,便是一片蒼茫之景不由得感慨自己的渺小,渺小到在這雁門關中,在那千年的歲月中,幾乎同塵埃一般,被這壯闊綿延的群山淹沒。一時間,百感交集,我便開始想象,開始構思,開始描摹那千百年前的一磚一瓦,搭建那段塵封歷史中的曇花一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