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韻
(四川省樂山第一中學校,四川 樂山 614000)
關(guān)于荊軻刺秦王,哪怕不了解這個故事前因后果的人們,也肯定聽說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一千古名句,也會被那份“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壯情懷所觸動。
在教學備課過程中,我又一次被荊軻身上所透露出來的那種一往無前、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所觸動。同時,我也想讓學生嘗試著走近荊軻,走進他的精神世界,去體會他的胸襟。為了認識荊軻刺秦這一舉動,在授課過程中,我和同學們分享了他人對荊軻刺秦王這一舉動的評價,贊同的,比如陶淵明“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陸游“悲歌易水寒,千古見精爽”;司馬遷:“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等等。同時,也有另一個角度,比如蘇洵的“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等。
我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列舉給學生,試圖讓同學們能夠獨立思考,得出他們對荊軻的看法,便提出問題:“對荊軻刺秦王這一舉動,你如何看?”我以為,在經(jīng)過了前面的教學鋪墊后,學生們一定會和我“英雄所見略同”,為荊軻的精神所感動。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學生甲回答:“我認為荊軻刺秦王這一舉動一點都不值得。他的這場刺殺,不僅沒有成功,反而搭上了另外三個人的性命,田光、樊於期和倒霉蛋秦武陽。最終還是如蘇洵所說的,加快了燕國滅亡的速度。因此,還搭上了一個國家。太不值得了!”(其余同學紛紛附和,表示同意。)
學生乙回答:“不應該去刺秦。因為燕太子丹、荊軻以及同意刺秦的賓客都是在妄圖阻撓歷史的車輪,即阻止國家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是一種狹隘的愛國情感在作祟。”
學生丙回答:“我不知道為什么要把荊軻推向這么高的高度。我覺得這就是一次恐怖活動,一場謀殺,而且還沒有成功。而且,這個行動策劃就很幼稚,兩個人怎么可能突破守衛(wèi)森嚴的秦國王宮并刺殺成功嘛?”
學生丁回答:“我認為荊軻刺秦王就是一次報復行動,是燕太子丹在自己“見陵之恥”之后,面對秦國大兵壓境的絕境時的最后一根稻草。事實證明,這根“稻草”沒有挽救燕國被滅的命運。”
經(jīng)過這幾位同學的發(fā)言,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并沒有和我一樣,沉浸在這種悲壯的氛圍中。我趕緊詢問全班同學,是否同意這四位同學的觀點。結(jié)果,全班同學都大聲回答“同意”!面對輿論風向一邊倒的情況,我有些傻眼,涌上心頭的感觸就是:“這些小孩兒怎么那么現(xiàn)實?他們也太識時務了!”我一邊腹誹著,一邊趕緊組織我的語言表達我的看法。
首先,我對這些能夠提出自己獨立見解的同學進行了表揚。然后,我針對同學們的認識,試圖從荊軻的精神層面去啟迪學生。確實,現(xiàn)代社會中,以成敗論英雄為人生準則的人不在少數(shù)。我們在做一些決定之前,評判它是否可為,都以值得或不值得為標準?;蛘哒f,會很實際地計算這件事的“成本效益”。而且,我們總是會被周圍人反復勸說,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然而,我們忘了三思而后行還有下文,孔子說:“再,斯可矣”。即想兩次的樣子就可以了,反復思考,最終可能會猶豫乃至放棄當初的決定。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或許可以讓這位先賢來激勵自己,那便是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孔子。周游列國,游說諸王侯,就為實現(xiàn)自己的“仁政”理想,恢復周禮等等,然而在“春秋無義戰(zhàn)”的時代,王侯們都很實際,就是想獲得土地與百姓。這里的“不可”,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做敗德之事。它意味著面對他人,甚至所有人的反對,面對著看似不可能完成任務,卻仍然本著一種對自己、對外在的挑戰(zhàn)行事,這是一份格外珍貴的無畏與孤勇!李澤厚認為,“‘知其不可’是認識,‘而為之’則是偏偏不計較成敗、因果而去做,正顯示倫理‘本體’高于現(xiàn)象界的認識,顯示了人的尊嚴,不屈從于因果的自由?!盵1](P;426)而荊軻所為,以一種悲壯的方式展示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尊嚴!
與此同時,荊軻身上,還體現(xiàn)著中國俠義精神的內(nèi)涵,因此,我們還可以從這個方面去引導學生?!皣坑鑫?,我必國士報之!”燕太子丹在最后關(guān)頭,將最重要的任務交付荊軻,就是這一份交付,這一份重托,讓重然諾的荊軻毅然“提一利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學者劉若愚總結(jié)了“俠”的內(nèi)涵和特征:一是助人為樂,二是公正,三是自由,四是忠于知己,五是勇敢,六是誠信、足以信賴,七是愛惜名譽,八是慷慨、輕財、重義。這些品質(zhì),都能在戰(zhàn)國時期的游俠身上得到體現(xiàn),他們會用生命去捍衛(wèi)一份承諾,一份賞識,比如專諸、豫讓……更有后世文學對俠義精神的延伸,如作家金庸借郭靖之口道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他鎮(zhèn)守襄陽十年,正是對俠者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xiàn)。這些品質(zhì),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也許會顯得有些傻氣,有些不知變通,但越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越是呼喚扶危濟困、舍生忘死、重信然諾、家國天下的俠義精神!
荊軻身上毅然決然、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而不滅的精神內(nèi)核嗎?為了更好地讓同學們了解,我列舉了從古至今諸多典故和事例,如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同學們熟悉的魯迅不也是如此嗎?欲拯救一國之靈魂,明知任務艱巨,依然奮斗終生!而且,這種精神可以說是人類所共有的。我還列舉一些讓學生們感興趣的,與他們的生活距離較近的例子,如影視作品。比如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中,守衛(wèi)溫泉關(guān)的勇士們,為了捍衛(wèi)國土,面對強敵,毫不退卻,全部戰(zhàn)死沙場。又如,托爾金在《指環(huán)王·雙塔奇兵》中,極力刻畫了人類為了生存,在圣盔谷蕩氣回腸的戰(zhàn)斗!那是一種即使面對失敗也要戰(zhàn)斗下去的勇氣,一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這些事例不勝枚舉,我們不會去思考他們的堅守、他們的犧牲是否值得,只會為他們的英勇無畏所震撼。
因此,荊軻,已然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一種全人類精神的象征。在他身上,我們無法用值或不值來評判他刺秦的舉動。更多的,是一種“明知山有虎”卻仍然“偏向虎山行”的執(zhí)著;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一往無前!而聯(lián)系到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就好像是被成人社會催熟的果子,外表看起來好像已經(jīng)成熟了,其實內(nèi)在還很單純、幼稚,很容易走向偏執(zhí)。我們語文教師,就更加任重而道遠。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們運用我們的語言文字,做題、考試、得分,更多的是一種大語文的概念,它還應該要培養(yǎng)學生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yǎng)。在信仰缺失的當代社會,想要重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或許我們可以從經(jīng)典中去尋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