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佳星
今年10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揭曉,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格雷格·塞門扎由于發(fā)現了氧氣感知通路(生命體對缺氧和富氧做出不同反應的分子機制)而獲獎。
基礎研究往往是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畏的,這次的新科諾獎將向大眾普及3個需要人吐血記憶的專業(yè)詞匯:缺氧誘導因 子(HIF)、希 佩 爾 -林 道(VHL,vonHippel-Lindau)基因、促紅細胞生成素(EPO)。
當機體感受到氧氣供應不足時,HIF就好像一杯醒腦咖啡,激活體內基因的轉錄,使得機體打起“十二萬分精神”應對低氧環(huán)境,比如召喚來EPO,要求紅細胞前來增援。
正是研究缺氧如何引起EPO產生,把拉特克利夫和塞門扎引向了HIF的發(fā)現,以及整個氧氣感知通路的完善。
正常情況下,HIF一方面不斷產生,另一方面不斷降解。這其實是非常浪費資源的,與生命系統(tǒng)中集約的精神不太一致,一般情況下,蛋白質生命活動的大分子是需要時才出現。這說明HIF在機體里非常重要,不容有一刻供應不上。
HIF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的迅疾富集速度上。一旦機體意識到缺氧,比如腦梗、心臟缺血等,HIF會迅速在細胞里積累,只需要4分鐘~5分鐘就能夠達到很高的濃度。這說明在正常狀態(tài)下,它的產生和降解速度都非???。
在HIF不被需要的時候,它的一個亞基(HIF-1α)會被泛素化降解,使它無法成形。也就是說,泛素連接酶會過來給它打上一個“處理”的標簽,隨即便被拉到細胞中一個名為“蛋白酶體”的細胞器中降解。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上調HIF的水平,幫助心肌梗死或者腦缺血患者在缺血時渡過難關。上調HIF的手段是從事醫(yī)學研究學者孜孜以求的。
例如,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唐熠達此前在《肝臟病學》上發(fā)表的相關論文顯示,研究團隊發(fā)現了一種因子可以將降解時HIF頭上的“處理”標簽去掉,使得HIF由于得不到降解而富集,進而保護肝臟缺血再灌注的損傷。團隊確定了MCPIP1-HIF-1α軸作為一個重要的途徑,并認為可能是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干預的良好靶點。
由于腫瘤的生成離不開新生血管,如果促進降解HIF-1α或相關蛋白(如HIF-2α),就有望對抗惡性腫瘤。目前,已有類似的療法進入了早期臨床試驗階段。
人類很多疾病的產生都是由于氧氣的利用效率不高造成的。發(fā)現人體內的氧氣感知通路,不僅意味著發(fā)現了一個機體自帶的保護機制,還意味著獲得了調控氧氣利用率的鑰匙。
氧氣利用率決定著生命的質量,在體內氧氣的利用是很長的一條上下游通路。因此氧氣的缺乏將帶動機體內部一個很大網絡的變化,而有效的應對、避免缺氧狀態(tài)的損傷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