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長了,人就會麻木?!?/p>
2019年11月,網(wǎng)絡紅人宇芽控訴前男友家暴的視頻在網(wǎng)絡流傳,家暴話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正在遭受家暴的人、曾經(jīng)遭受家暴的人、目睹過家中暴力行為的人,痛感和記憶被那段驚悚的電梯監(jiān)控視頻喚醒。
在家暴行為中,人們更多關(guān)注到直接受害者——大多數(shù)是女性和兒童。與直接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相比,作為家暴目擊者的兒童遭受的傷害更隱蔽。但隱蔽的傷害也會留下疤痕,目睹過家暴的孩子,有人會延續(xù)父母的暴力行為,有人成年后難以建立起親密關(guān)系,有人重復著母親的命運。他們遭受的心理傷害是隱蔽的,也是深遠的。
2019年11月,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案公開征求意見,有專業(yè)人士建議:將目睹家暴兒童納入困境兒童范圍。
“再聽到家暴,
我拿不出一點憤怒或同情”
目睹過家暴的孩子長大了
按每個家庭平均一個孩子計算,中國約有9000萬孩子生活在存在暴力的家庭中。
白絲帶終止性別暴力男性熱線成立十年,團隊成員接過六千多次咨詢電話,其中約有15%來自家庭暴力的施暴者。
林秋芬認識一個女孩,從小目睹父親施暴,后來又嫁給了對她施暴的丈夫。
南方周末記者 譚暢
發(fā)自北京
南方周末實習生 李佩云 宋思靜
隱蔽的傷害
也會留下疤痕
看見父親從煤爐邊舀起一茶缸熱水,潑在母親身上,4歲的周露嚇壞了。那是她第一次目睹家庭暴力。
周露的母親是鄉(xiāng)村小學代課老師,父親無業(yè)且嗜賭。從妻子手上要不到賭本是這個男人使用暴力的主要原因,此外,他還嫌棄妻子沒生出兒子。
最慘烈的一次家暴發(fā)生在周露上初三的時候。正月十一,父親打牌輸了錢,回到家咒罵母親。周露沖進廚房時,看見父親用U型鎖套住母親的脖子,手里握著殺豬刀。趁父親分神,周露扯著母親往外跑,跑到派出所,被告知沒有傷口不能立案。
“時間長了,人就會麻木。我向生活里所有人都求助過一遍,但結(jié)果還是這樣,我覺得他們倆真的沒得救。”初中畢業(yè)以后,周露離開湖南老家,一個人在外打工。她不再直接目睹父親打母親,也“懶得管”家里的事:“再聽到家暴,我拿不出一點憤怒或同情。不關(guān)我的事,我也不想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
2019年11月,網(wǎng)絡紅人宇芽控訴前男友家暴的視頻在網(wǎng)絡上流傳,喚醒了周露的童年記憶。她今年20歲,在廈門經(jīng)營民宿,鮮少聯(lián)系家人,有一個女朋友。
“我會有一點排斥異性。如果(和男人)結(jié)婚了,他婚后像我爸那樣又喪又家暴怎么辦?或者有了小孩,把自己制造的麻煩又帶給下一代,小孩沉浸在家暴的氛圍里,不會開心。”曾經(jīng)目睹家暴的經(jīng)歷掐滅了周露對婚姻的期待。
周露還有一個大她七歲的姐姐,小時候會按著周露的頭往墻上撞。家里曾有幾個補課的留守兒童留宿,其中一個愛偷吃零食,周露看見姐姐用火鉗燙他屁股。姐姐長大后當了幼兒園老師,因為虐待學生被開除?!拔乙庾R到暴力不好,但姐姐沒有,她從小就會模仿父親,向比她更弱小的人施暴?!?/p>
像周露姐妹這樣見證過家庭暴力的孩子,還有很多。
與直接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相比,作為家暴目擊者的兒童遭受的傷害更隱蔽,因此長期受到忽視。
但隱蔽的傷害也會留下疤痕。自199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人員已呼吁將兒童置身于家庭暴力當中,視同對他們的一種虐待。21世紀初,西方一些國家對法律作出的修訂也開始反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如2002年英國對于《兒童法》中“傷害”的定義開始涵蓋“因耳聞或目睹他人受到暴力對待而遭受的心理傷害”。
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2013暴力侵害兒童全球調(diào)查報告》表明,全球每年約有1.33億至2.75億的兒童,目睹發(fā)生在其父母之間的某些形式的暴力行為。
而在中國,根據(jù)全國婦聯(lián)2015年的調(diào)查,2.7億個家庭中約有30%存在家庭暴力。按每個家庭平均一個孩子計算,中國約有9000萬孩子生活在存在暴力的家庭中。
“如果我和你結(jié)婚,
你會打人嗎?”
我害怕將來恨嫁的自己不得不面對相親
不得不面對那個陌生的面目模糊的愛人
害怕會在第一次見面就不由自主地問出——
如果我和你結(jié)婚,你會打人嗎?
哦,不打人就好。
真簡單,這就好。
大學生孟倩的父母都是醫(yī)生,高知家庭同樣存在暴力。掀翻的鐵桌子、長柄雨傘、玻璃花瓶、深底瓷碗、握緊的拳頭……“在我爸手里,什么東西都能用來打人。”
打得多了,父母開始常年分居,卻一直拖著不離婚?!八麄冋f,單親家庭的孩子以后結(jié)婚肯定會受歧視?!?/p>
“我后來被人說成小心翼翼,說成無法交心,說成冷淡無情。我知道這些特質(zhì)來源于哪里,可我沒法改掉它們。皺眉不就代表著厭惡和挨打嗎?”孟倩剖析,父母用暴力和忍讓維系的婚姻灌輸給她太多的恨,教會她用疏離維持安全。
孟倩也渴望,可以不必討好地去維持一段關(guān)系,不論是友情還是愛情??伤稚罡袩o能為力。孟倩甚至會幻想,如果能回到小時候,她要遞給那個只會躲在床上默默流淚的小女孩一把刀,看著女孩走向那個充滿謾罵呻吟的房間……孟倩在這些自認“畸形”的念頭中找不到出路。
“很多孩子在目睹家暴的過程中感覺很孤獨,好像在黑暗中行走?!北本┦袞|城區(qū)源眾家庭與社區(qū)發(fā)展服務中心連續(xù)三年對童年時曾目睹家暴的成年女性開展團體輔導,該中心主任、公益律師李瑩發(fā)現(xiàn),有的參與者在活動中無法忍受他人的肢體接觸,“一碰就緊張”。
“她不能擁抱別人,也不能接受別人的擁抱??梢韵胂笏嵌嗝垂陋毜鼗钤谶@個世界上?!崩瞵撜f,目睹家暴的孩子長大后比一般人更難建立親密關(guān)系,對于他們而言,融入日常生活已經(jīng)難能可貴,如同一種奢侈。
臺灣地區(qū)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guān)懷協(xié)會心理咨詢師林秋芬發(fā)現(xiàn),對于目睹家暴的男孩而言,發(fā)展親密關(guān)系難在他無法理解自己的伴侶。“因為從小目睹媽媽的苦,保護和照顧媽媽成為男孩心中重要的職責,他容易和母親過度聯(lián)結(jié)。日后當他的另一半向他抱怨時,他潛意識會覺得這算什么,這比不上媽媽當年受的苦?!?/p>
“我的感情觀曾經(jīng)出現(xiàn)很嚴重的問題,不相信愛情,沒有安全感?!比缃窆钠鹩職庾呷牖橐龅谋R楠,或許稱得上是目睹家暴兒童中的“幸存者”。她讀書時早戀,會借機玩弄愛慕者的感情,“看見他們難過我就開心,覺得報復了男性?!?/p>
隨著離開家的時間越來越長,見過人的越來越多,盧楠開始反思原生家庭帶給她的消極影響,并閱讀心理學書籍自我治療。真心實意想談戀愛以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有“雷達”,能感應到對方和父親是不是一類人。她選擇的伴侶控制欲不強,尊重女性,和父親相反:“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過上我媽那樣的生活。”
也有女孩重復母親的命運。
林秋芬認識一個女孩,從小目睹父親施暴,后來又嫁給了對她施暴的丈夫。“男生結(jié)婚前就會在生氣時摔東西,我們以為她會更敏感地避開??伤龔男】吹桨职诌@樣,她覺得這是一個男性憤怒時應有的表現(xiàn),她(把暴力)合理化了?!?/p>
“暴力的傳承性”
白絲帶終止性別暴力男性熱線(4000110391)成立十年,團隊成員接過六千多次咨詢電話,其中約有15%來自家庭暴力的施暴者。
這些對妻子施暴的男人,“他們?nèi)慷际窃彝サ募冶┠繐粽呋蚴芎φ摺!睙峋€發(fā)起人、北京林業(yè)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方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許多研究已揭示家庭暴力會導致目睹兒童出現(xiàn)暴力的代際傳遞。美國學者Miriam K. Ehrensaft等研究者在一項長達20年的實證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兒童階段曾看到或聽到父母家暴發(fā)生的個體,其成年后實施暴力行為的比率是對照組的3倍。
美國刑事司法專家Briggs在談論家庭暴力問題時表示,長期暴露在家暴環(huán)境中的兒童會產(chǎn)生“暴力是解決家庭問題的合理方式”的錯誤認知,因為他們并未從家庭中學習到解決沖突的其他方法。
朱葛從小看著母親打父親,最嚴重的一次,母親用高跟鞋在父親頭頂劃開一道口子,父親失血過多被送進醫(yī)院。談戀愛以后,朱葛發(fā)現(xiàn)自己會不自覺地模仿母親的溝通方式,認為發(fā)脾氣、吵架可以解決問題,靠強勢爭奪親密關(guān)系中的話語權(quán)。
“你變得和你媽差不多了?!备赣H的一句話讓朱葛感到后怕,她強迫自己,不能再用母親的思考模式去對待身邊的人,不能成為施暴者。
“有的人施暴后非常痛苦,他和我們說他想改,但是沒有人教他。他從小看到父親對母親使用暴力,他不知道正常的家庭溝通是怎樣的?!崩瞵摳嬖V南方周末記者,在對施暴者的干預和矯治方面,臺灣地區(qū)有較成熟的經(jīng)驗。
李瑩介紹,臺灣將施加暴力一方稱為“相對人”:“這個概念比較中性,不會標簽化這一群體,也讓他們有改變自己的動力。”
根據(jù)我國臺灣地區(qū)家庭暴力防治法規(guī),法院會在簽發(fā)的保護令中要求相對人完成處遇計劃。“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到專業(yè)機構(gòu)去接受心理輔導或治療,去學習相關(guān)課程,否則就構(gòu)成違反保護令罪,可能面臨罰款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崩瞵撜f。
中國大陸近幾年開始學習臺灣經(jīng)驗,一些民間機構(gòu)嘗試向施暴者提供心理輔導。但由于沒有法律強制規(guī)定,完全是自愿性,因此愿意參加矯治輔導的施暴者很少。
“施暴者通常不愿意求助。”這些年,方剛接下的施暴者個人心理輔導不到二十例,目前他還在進行一個十人的團體輔導。在對施暴者進行心理輔導時,方剛會請他們畫出三代以內(nèi)的家庭圖譜,標注出家族中使用暴力的人——往往有施暴者的父親,有時有祖父、外祖父。
方剛相信,讓施暴者明了暴力的傳承性,有助于檢討和控制暴力的使用:“要鼓勵他定下目標,讓暴力在自己這一代終止?!?/p>
“目睹兒童
就是受害人”
反家暴法于2016年3月1日開始施行,至今僅三年多。李瑩希望反家暴法出臺實施細則,能增加兩點內(nèi)容:強制規(guī)定施暴人必須接受矯治,將目睹家暴兒童列入保護范圍。
臺灣地區(qū)于2015年修訂家庭暴力防治法規(guī),將目睹家庭暴力兒童或少年納入保護令核發(fā)范圍。林秋芬解釋,法律修改后最顯著的變化是,保護令申請單上增加了一條選項:是否有目睹家暴的兒童或少年。當家暴第一現(xiàn)場的處理人(通常是警察)填寫申請單時,他必須辨別這個家庭中是否存在目睹家暴兒童,并進行勾選?!耙郧皼]有這個選項,就不會提醒人們?nèi)プ⒁膺@些孩子,他們就直接被忽略了。”
一旦處理人表明現(xiàn)場存在目睹家暴兒童,后續(xù)處理就會陸續(xù)展開。比如政府必須將這名兒童目睹家暴的信息通知學校,學校要評估現(xiàn)有資源能否為其提供心理干預等服務,如果不能則轉(zhuǎn)介當?shù)貙iT機構(gòu)。同時,地方政府必須編列經(jīng)費支持專門機構(gòu)為目睹家暴兒童提供服務。
“(大陸)法律還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這個群體是不可忽視的。我認為應該有這個共識:目睹家暴兒童就是家暴受害人,他們在精神上受到了傷害?!崩瞵摫硎?。
個別地方已在立法層面有所突破。2019年11月,《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辦法(草案)》提請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規(guī)定“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是家庭暴力受害人”。
同一時間,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案公開征求意見,李瑩提了一條建議:將目睹家暴兒童納入困境兒童范圍。
目前,根據(jù)《國務院關(guān)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困境兒童包括因家庭貧困導致生活、就醫(yī)、就學等困難的兒童,因自身殘疾導致康復、照料、護理和社會融入等困難的兒童,以及因家庭監(jiān)護缺失或監(jiān)護不當遭受虐待、遺棄、意外傷害、不法侵害等導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侵害的兒童。
“國家對困境兒童非常重視,制定了很多救助保護措施,嚴重家庭暴力下的目睹兒童同樣需要及時有效的幫助。同時反家暴法規(guī)定的強制報告制度,我認為也應該適用于目睹兒童,如果外界都不能發(fā)現(xiàn)家暴目睹兒童的存在,后續(xù)援助更無從談起?!?/p>
還有一件事讓李瑩深感遺恨:很多進入司法程序的離婚案件中,目睹家暴兒童只被司法機關(guān)當作一般的未成年子女看待,沒有受到特別關(guān)注。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11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民事部分)紀要》中規(guī)定,涉家暴離婚案中未成年子女撫養(yǎng)權(quán)一般不判給施暴一方。
“但很多基層法院對這個議題缺乏敏感度?!崩瞵撜f,家庭暴力在離婚官司中首先存在認定難的問題,即便認定有家庭暴力,基層法官還會提出:“男方只是打老婆,并沒有打孩子。”
“他們還是按照慣性,覺得把孩子判給經(jīng)濟條件好的一方就是對孩子好,或者如果有兩個孩子那就一邊一個?!崩瞵撜f,很多基層法官意識不到,目睹家庭暴力本身就是對兒童的傷害:“孩子跟著施暴那一方,將來會不會模仿?以前挨打的人離開了,暴力會不會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這些都應該成為判決撫養(yǎng)權(quán)歸屬的考量因素?!?/p>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周露、孟倩、盧楠、朱葛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