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媽媽的焦慮
再過一個月誠誠就要一周歲了,家里人都在談論如何給孩子慶祝周歲的事兒,大家都高高興興的,只有媽媽林秀沉默不語。姐姐菲菲聽說有蛋糕吃,樂得又蹦又跳,一溜煙跑到媽媽跟前,搖著媽媽的手說:“爸爸說要給弟弟訂一個超級飛俠的蛋糕,很大很大的蛋糕!我小時候訂的是什么蛋糕???”
聽到女兒的話,林秀突然流下淚來,一把抱住女兒:“菲菲,媽媽對不起你,都是媽媽不好,媽媽不應該要弟弟的……”
其實,林秀的“反常”從懷上二胎就開始了。有一天,她突然驚醒,邊哭邊說自己夢到因為抱著老二,老大菲菲掉進河里淹死了,這種失去孩子的感受太過真實深刻,以至于林秀整個人都焦慮擔憂了很久。當時家人都覺得這可能是孕期的情緒反應,并沒有引起重視。
直到誠誠出生,林秀的癥狀不僅沒有減輕,反而越發(fā)嚴重起來。她有時候看到誠誠就會感到厭煩、焦慮。一次菲菲不小心碰到弟弟,爸爸順嘴批評了菲菲幾句,菲菲還沒覺得不高興,林秀卻受不了了,和爸爸大吵了一架:“你們都是叛徒,有了誠誠就不愛菲菲了!”
最終,誠誠被送去了外婆家,只有周末才接回來住兩天。林秀每次照顧誠誠的時候,就會覺得,這些待遇本該都是屬于菲菲的,這種分裂讓林秀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可惡的“背叛者”。
父母缺乏同胞經(jīng)驗
其實,有不少母親都經(jīng)歷過林秀這樣的情況,有的媽媽一想到老二的出生會分走老大擁有的愛,就會不自覺地感到對不起老大。每每照顧老二時,又感覺虧欠了老大。再加上,第二次做母親,經(jīng)驗更多一些,而且老二普遍患病幾率要低得多,成長要順利得多,這些也會讓媽媽們感到對不起老大。
其實,現(xiàn)在二胎媽媽以80后群體為主,這一代人的獨生子女經(jīng)歷,讓她們沒有機會學習與同胞相處的方法:比如同胞間發(fā)生沖突怎么辦?只有一個機會的時候,該給誰?一個帶壞了另一個時,怎么處理?很多80后自己幼年時,父母要給他們再生個小弟弟或小妹妹時,他們大多是不接受的。
這種對父母和家庭資源獨占的成長經(jīng)歷,也塑造了他們自身的排他性心理。當他們成為二胎父母時,不自覺就會陷入心理沖突。
愛是無限的:從共享到共建的心理轉變
雖然這種矛盾心理看上去有些不可理解,但其現(xiàn)實影響卻不可忽視,很多父母在處理兩個孩子的問題時,也會產(chǎn)生內(nèi)疚感,覺得自己對不起某一方。這其實是基于我們內(nèi)心的一個不合理假設:“愛是有限的,多一個人就分走一份”。因此,要解決林秀的困惑,需要從兩個方面調整心態(tài):
第一,愛是無限的,每個父母都會為新生子女單獨產(chǎn)生一份全新的愛。愛是不可重復和比較的,每個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份適合他的成長經(jīng)歷,而不是別人經(jīng)歷的重復。
第二,打破同胞威脅論,相信共建效應。曾經(jīng),有一個幼兒園老師采訪過班上家里有同胞的孩子,孩子們的反饋是:有了兄弟姐妹之后自己更幸福了,玩起來更有意思了,得到的也更多了。因此,同胞從來不是入侵者,而是具備豐富生活能力的共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