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急呈
申請人錢某系某單位財會人員,雙方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了服務期。若錢某在服務期內辭職,則要向單位支付5萬元違約金。2019年7月,錢某向單位提出辭職,單位表示同意,但要求錢某按合同規(guī)定支付5萬元違約金。錢某對此金額產生了異議,遂向當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請求裁決其應當支付的合理的違約金金額。
申訴人
我的確與單位簽署了帶有違約金協議的合同,簽署的前提是單位為我支付了入職前的培訓費用。據我了解,實際費用總計不到3萬元,所以我認為單位合同上規(guī)定的5萬元違約金并不合理。
被訴人
合同是當初經錢某本人認可并自愿簽署的,違約金的金額也是提前告知并跟他確認清楚的。錢某違約后,想不按合約約定支付違約金,按照單位規(guī)定肯定是不允許的。
仲裁庭
最終仲裁委員會裁決錢某向單位支付違約金3萬元。
違約金是指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或者法律直接規(guī)定,違約的一方當事人應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錢。違約金具有擔保債務履行的功效,又具有懲罰違約人和補償無過錯一方當事人所受損失的效果。
雙方在勞動合同中約定,若錢某在服務期內辭職,要向單位支付5萬元違約金。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 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yè)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薄皠趧诱哌`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p>
可見,雙方在合同中的約定與法律規(guī)定相違背,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