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嘉錫先生(1915~2001), 物理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1915年10月26日生于福建廈門, 1934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化學系,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7年獲倫敦城市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同年獲比利時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稱號。曾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特邀顧問,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盧嘉錫先生早年設計的等傾斜魏森堡照相的Lp因子倒數圖,載入國際X射線晶體學手冊,稱為“盧氏圖”。1973年在國際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網兜模型,之后又提出過渡金屬原子簇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組裝”設想,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還系統地提出一些[Mo3S4]4+簇合物的“類芳香性”本質問題,因而使中國化學模擬生物固氮及有關原子簇合物的合成和結構化學研究躋身世界前列,該項目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盧先生是一位較早應用結構化學理論于新技術晶體材料探索的科學家,他應用了A.M.布特列洛夫結構理論的思想于非線性光學材料中構效關系的研究,對陰離子基團理論的建立也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見解和建議,促進了一系列新型晶體的發(fā)現。由盧先生于上世紀60年代創(chuàng)建的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經過50余年的發(fā)展,逐步成為一所具有明顯特色的結構化學綜合研究機構,特別是在原子簇化學和新技術晶體材料科學方面成績斐然,在國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盧嘉錫先生不僅在科研領域成果斐然,而且十分關心和重視我國科技期刊的發(fā)展工作。在上世紀90年代,盧先生發(fā)表了題目為《既是“龍頭”也是“龍尾”——要重視并做好科技期刊工作》的專論,文中指出:“科技期刊工作非常重要,它既是我們科技工作者收集信息的重要來源, 又是我們交流學術思想、 展示科研成果的寶貴場所……科技期刊工作從一個角度看, 由于它反映和積累了科研成果, 是研究工作結束的一個階段, 所以可以說它是科研工作的‘龍尾’。但從另一個角度看, 由于它及時提供了有關信息, 交流了新的思想, 所以它又是科研工作的先行。如果打個比喻, 可以說它既是‘龍尾’也是‘龍頭’……”(《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