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希強
明初,宮智達攜家開基泰州。從七世宮繼蘭開始,伴隨著科舉考試的成功,泰州宮氏家族發(fā)展壯大,中進士、舉人者相繼不絕。宮繼蘭明崇禎十年進士,八世宮偉崇禎十六年進士,九世宮夢仁康熙十二年進士、宮夢熊康熙四十二年武進士、宮鴻歷康熙四十五年進士、宮夢元康熙四十八年武進士,十世宮懋言康熙四十二年進士,十一世宮雍康熙五十四年進士、宮煥文雍正十一年進士。在明清兩朝五代中有多個進士,在當?shù)赜小皟沙擦?,五世七進士”的美譽。泰州宮氏祠堂掛有“三世兩營臺,五代七進士”的楹聯(lián)??梢哉f宮氏家族的發(fā)展壯大是清代家族發(fā)展壯大通例中的典范。明清兩代的政治、文化、地方事務(wù)等領(lǐng)域都留下了泰州宮氏族人的蹤跡。
2017年,泰州市博物館舉辦了“宮逢其盛”宮氏文物展。全國各地的宮氏后人紛紛前來觀瞻。其中有兩件文物引起了大家的格外關(guān)注:《宮氏族譜》和《泰州宮氏續(xù)修抄譜》。這兩件族譜是研究泰州宮氏一族的重要史料,對于研究泰州地方歷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宮力行先生發(fā)表在《尋根》2003年第4期的《宮氏源流與宮氏家族》一文談及泰州宮氏族譜相關(guān)內(nèi)容,但是不夠全面和深入?,F(xiàn)根據(jù)《宮氏族譜》《泰州宮氏續(xù)修抄譜》和館藏宮氏文物等資料從泰州宮氏溯源、族譜版本等方面對泰州宮氏族譜進行探析。
泰州宮氏祖貫宗籍
關(guān)于泰州宮氏見于史料的最早記載是崇禎《泰州志》,“宮智達由孝廉任本府判署本州”。洪武三年(1370年)設(shè)科取士,六年以所取多后生,有文無實,遂罷科舉,別令有司察舉賢才以德行為本,文藝次之。分列八目,五曰孝廉,皆禮送京師不次擢用。十三年始南北更調(diào)用人,十五年復(fù)行科舉,而薦舉人才參用居多。據(jù)此則宮氏始祖之孝廉非由科第實與十三年前應(yīng)本州辟薦。所以在崇禎《泰州志》中稱由孝廉任本府判署本州。雍正《泰州志》記載的宮氏人數(shù)增多。在《巡撫福建都御史定山墓志銘》中第一次記載泰州宮氏祖籍靜海。七世宮繼蘭族譜稿稱上世河間人或其他地方。十二世宮益基和十三世宮玉華對于泰州宮氏宗籍在《宮氏續(xù)考紀略》和《宮氏族譜考正祖貫宗籍錄》分別做了討論,現(xiàn)摘錄如下:
宮氏續(xù)考紀略
考宮氏出太原,太原今之山西,古之晉國,與虞比鄰。或之奇宮即遠祖也。至于南宮,周初已有,則在陜西,北宮在衛(wèi),又在河南,與之奇宮不甚先后,未必一支分為兩姓,則南宮、北宮皆未必確。
考宮氏由陜西遷河南,由河南遷北直隸河間府,今由靜海支分到泰??检o海在明隸河間,大清析河間為二府。靜海直隸天津。道光二十二年歷任泰州捕廳張公伯琛者,外家宮氏,其母已作古。其外祖明思贊,行十。張公幼閱母訓(xùn),予先祖樸庵公奉旨巡視天津漕務(wù),事竣會族人敘行輩。張公外祖與先祖同輩,故予與張公為中表親眷,記此一條。后來子孫官游到此,行輩尤可挨敘。謹志。
宮氏族譜考正祖貫宗籍錄
本州又三世祖義官公墓志銘:舊存原摹時刻內(nèi)載其先河南人,元末避兵揚州之泰州,世居焉。又家傳春雨草堂文集,大伯曾祖中丞公重訂,編有南宮舊德錄兩卷。本高祖太史公輯,所述志傳兩存其說,而誤河南為河間。于志銘中或稍事增同,而上世之由來雖有明證而實未可傳信。
以上關(guān)于宗籍的討論分別提到了宮繼蘭和宮夢仁,二人對于泰州宮氏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宮繼蘭崇禎十年進士,是泰州宮氏的第一位進士。宮夢仁是泰州宮氏入清的第一位進士,官至福建巡撫。
宮繼蘭(1579-1658),原名宮大壯,字貞吉,號鶩鄰。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應(yīng)天舉人,移入北直隸靜海縣改名宮繼蘭。崇禎十年(1637年)二甲六名進士,授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歷官至山東兗州府知府。告養(yǎng)歸里后起用廣東羅定兵備道、按察使司副使兼布政司參議,未就。
宮夢仁(1632-1713),字宗兗,號定山,宮偉長子。江蘇泰州人??滴醢四辏?669年)順天府舉人??滴跏辏?673年)二甲第五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康熙三十六年六月任福建巡撫。繼宮夢仁之后,宮懋言、宮鴻歷、宮夢熊、宮雍都以靜海籍中進士,見載《靜??h志》。宮夢仁是泰州宮氏一族官職最高的,歷宦幾十年,留存下來的記載和實物也最多。他認為泰州宮氏宗籍應(yīng)為河間?!段脑酚⑷A選》《湖廣通志》《巴東縣志》《琴譜》等的序中具落款“瀛州宮夢仁定山氏”。泰州博物館藏兩幅宮夢仁行書作品,落款“瀛州宮夢仁”,鈐印“瀛州宮夢仁字宗兗號定山圖書信印”??滴醵昕瘫尽栋蜄|縣志》為齊望祖纂修。齊望祖是河間人,宮夢仁題序中稱“與余同榜,河間吾宗族地”。從歷史建置沿革來看,靜海大多數(shù)時間里是隸屬于河間的,瀛州是今河北省河間市的所在地?,F(xiàn)河間市的政府所在地為瀛州鎮(zhèn)。由于口傳歷史的久遠,加之南北方口音有差異和歷朝行政區(qū)劃的變動等諸多因素,導(dǎo)致對于泰州宮氏一族的宗籍出現(xiàn)不同的認識,但是綜合現(xiàn)有的資料記載來看,泰州宮氏宗籍為河間較為可靠一些。
泰州宮氏族譜版本考述
泰州宮氏族譜的修纂和體例
泰州宮氏族譜始修于七世宮繼蘭,繼修于宮偉,因族人較少未成書。八世宮偉生十一子,到十二世宮增祜時,泰州宮氏已蔚然為邑中甲族,修族譜成為大家的共識。于是宮增祜與宮為坊、宮益基等修《宮氏族譜》,成書于乾隆五十四年。宮增祜在《宮氏重修族譜序》中對于修譜的體例等情況進行了說明:
欽踵各房考核謄寫,弟式九、為坊、專若復(fù)左右之。越十日而譜稿竣。春仲,攜至海安書院。講貫之暇手自編排,亦不及放永州、老泉、石林諸前人譜式。唯一周易明辨析之義為職志。故分五世祖兩房、曾祖輩十一房,大書與上,而以各房子姓遞承于下。其旁行先之,以世數(shù)將由一至一百,可免顛越遺漏之患矣。前八世用四層者以五世祖始立兩房也。九世祖后用五層者以曾祖輩乃十一房分立,及予兄弟輩人數(shù)日多,難于稱謂。父輩中間有一二公序者,余或以同祖序或以同父序,緣譜外別有齒錄也。只紀其名號、官階、生卒、嫁娶,不診縷其行義著述者,恐倉促間失檢校也。況世表專為序次、世數(shù)而設(shè)。區(qū)區(qū)用心唯冀后人了然于世數(shù)之相承其始也。由親漸疏,其后必由疏復(fù)親,以敦木本水源之誼。
泰州宮氏族譜版本考述
現(xiàn)存泰州宮氏族譜有四個版本,十二世宮增祜等編修《宮氏族譜》(藏泰州市博物館)、十三世宮雯華編修《泰州宮氏續(xù)修抄譜》(藏泰州市博物館)、十五世宮百頤藏《宮氏族譜》、十五世宮本昂藏《宮氏族譜》。宮增祜等編修《泰州宮氏族譜》一本,木刻,封面書十六世宮士校訂。雖然書寫十六世宮士校訂,但并無增補內(nèi)容。族譜記載宮永建、宮永安兩支十四世,譜系記載時間在乾隆五十四年之前。所以此本應(yīng)為泰州宮氏現(xiàn)存最早的刊刻族譜,以后諸譜都是在此譜基礎(chǔ)上的續(xù)修。四世宮盛有兩子,長子宮永建,次子宮永安,族譜始設(shè)兩房。宮永建支子孫繁茂,多以文試科舉為主,八世宮偉有子十一,再設(shè)十一房。宮永安支以武試科舉為主。宮永安支可能由于人口少或者徙居他處多不可考,族譜僅記載到十三世,共十六人。《宮氏族譜》修成于乾隆五十四年,宮增祜編修,宮為坊、宮正域、宮益基等校。宮增祜,大房十二世,字篤周,號節(jié)溪。乾隆癸酉(1753年)順天副榜,候選治理州州判,改授東流縣教諭,例授修職郎。著《節(jié)溪小集》并手輯族譜付梓。
《泰州宮氏續(xù)修抄譜》為十三世宮雯華續(xù)修,十四世宮佩芳編錄。此族譜是《宮氏族譜》的第一次重修。據(jù)宮佩芳在續(xù)修序中記載,此次修譜距乾隆本族譜約七十余年,為手抄本,共兩本,一本記錄一至十三世,一本記錄十四至十八世。在宮增祜等修《宮氏族譜》基礎(chǔ)上進行了大量的續(xù)增。體例簡明、內(nèi)容豐盈,是現(xiàn)存四本族譜中記錄內(nèi)容最翔實的一本。從記載族譜世系和多處修改、補充的字跡來看,后人在成書之后不斷增補記錄和改正之前的錯訛之處?!短┲輰m氏續(xù)修抄本》是宮百頤收藏本和宮本昂收藏本的藍本,是研究宮氏家族最有價值的版本。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對仕宦在外的宮氏族人記載詳略不一。值得注意的是族譜對于宮永安支的記錄完全是照搬乾隆本的,說明此時的宮永安支已經(jīng)和泰州宮氏失去了聯(lián)系。
宮百頤藏《宮氏族譜》為宮百頤謄錄。在《泰州宮氏續(xù)修抄本》基礎(chǔ)上增加了部分本支族人的記錄。宮百頤,十房十五世,字養(yǎng)之,號小楠,國學(xué)生。生道光丙申(1836年)十二月,卒光緒丁丑(1877年)九月。宮百頤謄錄《宮氏族譜》記載:“本族譜自乾隆己酉刊成后,八十年來子姓日繁,百頤畢生采訪隨時筆記以有重修張本有功于譜系甚大。新譜告成,族人謹識?!蓖瑫r宮百頤謄錄《宮氏族譜》記宮佩芳條其已經(jīng)去世。據(jù)此來看,宮百頤謄錄《宮氏族譜》要晚于《泰州宮氏續(xù)修抄譜》。兩本族譜記載譜系和族人的記載基本相同,只是對于本支族人的記載有增加和補充。
宮本昂等修《宮氏族譜》,由宮本昂、宮昱等于光緒五年續(xù)修。宮本昂,八房十五世,字子行,號千里。助賑議敘知縣軍功加同知銜,后歷任山東日照、泗水、范縣、即墨等縣知縣。宮昱,八房十五世,宮本昂弟,原名本昆,字玉甫,號懷叔。宮本昂等續(xù)修《宮氏族譜》在體例內(nèi)容等方面基本都是參照宮百頤謄錄本,主要是對本支族人進行了增補,其他基本沒有變。變化最大的地方就是此版本無宮永安支記錄。
作者單位:泰州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