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偉 朱燕萍
摘 要:《刑法修正案(九)》對擾亂法庭秩序罪的修訂完善,對于懲戒擾亂法庭秩序的非法行為,維護保障司法權威有著積極的價值。但因本罪在立法層面的規(guī)定仍有不盡完善之處,也影響了司法適用的具體展開,不利于更好地發(fā)揮出本罪設置的作用?;诖耍瑧撏ㄟ^立法的完善,明確本罪適用的時間地點,并通過司法解釋來進一步闡釋何為“威脅”“聚眾”等,對“訴訟文書”的范圍作出限定,進而實現(xiàn)配套程序法的完善。通過擾亂法庭秩序罪的科學界定與合理適用,更好地保障各方主體權益,維護司法權威,推進法治持續(xù)展開。
關鍵詞:擾亂法庭秩序罪;司法權威;威脅;聚眾;訴訟文書
一、引言
法治時代,維護保障司法之威信,是推行法治、促使公眾形成對法之支持與信仰的必然要求。法院審判作為司法活動中的關鍵一環(huán),代表著法律之權威,同樣也體現(xiàn)出了司法機關的威嚴,理應做到莊嚴、肅穆,理應體現(xiàn)出對法官這一中立審判主體的充分尊重。因此,刑法中設置了擾亂法庭秩序罪,旨在對隨意侵擾法庭秩序、無視法律權威、甚至侵害法官權益的行為進行懲戒。立法設立本罪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本罪的設置,同樣也引發(fā)了質疑與不滿,且這種質疑主要是由律師一方提出的,主要是基于擔心法官濫用權力,隨意適用本罪而導致影響律師有效辯護,不利于司法公平公正。考慮到本罪的立法初衷以及司法適用中的質疑,對本罪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分析,旨在完善罪名,通過本罪的合理適用,實現(xiàn)庭審中各方主體利益的平衡,有效維護法庭秩序,保障司法權威,實現(xiàn)司法領域的法治化。
二、擾亂法庭秩序罪適用中的爭議及理解
為了規(guī)制法庭審判中當事人肆意擾亂法庭秩序,以及限制律師“死磕式”辯論方式,更好地實現(xiàn)庭審高水平高質量的展開,2015年最新出臺的《刑法修正案(九)》進一步修訂了擾亂法庭秩序罪,進一步擴充了本罪的內容,增加了犯罪行為的類型及適用的主體范圍,并明確了本罪定罪的相關細節(jié),實現(xiàn)了對本罪的有力懲戒,為司法實踐的展開提供了指引。但本罪在具體適用展開時,仍然存在一些困惑與爭議,具體體現(xiàn)在如下4個方面。
(一)適用時間及地點的爭議及解讀分析
擾亂法庭罪是發(fā)生在特定時空的犯罪行為,這也是本罪與其他罪名比較突出的區(qū)別要素。但對于本罪適用的時間是否一定要發(fā)生在庭審進行中,以及適用的地點是否一定要在法庭上,也存在一定的爭議。依據立法者的闡釋,本罪的規(guī)定更多的還是為了懲戒庭審過程中擾亂司法秩序的行為。但也有學者認為,對于一些在庭審開始之前,眾人聚集在法庭入口,伺機擾亂法庭正常庭審活動,使庭審難以展開的行為,也是對法院審判秩序的擾亂,也應該適用本罪,以更好地維護司法之權威。刑法對本罪的規(guī)定中,關于適用的時間與地點,并沒有進一步詳盡地界定,由此也導致實務中容易出現(xiàn)糾紛爭議,可能導致出現(xiàn)適用的擴張,影響法之公平實現(xiàn)。
筆者認為,本罪出臺的立法原意,更多的還是為了規(guī)制在法庭中出現(xiàn)的破壞正常庭審活動展開的行為,因此在適用的時間上應該是在庭審過程中,這里的庭審過程包括了法庭準備階段,也包括了庭審結束后將被告離開法院護送拘留的這一階段。整個法庭審判流程的各個階段,所出現(xiàn)的導致各項活動無法展開的行為,都可能被歸入本罪以適用。
適用的地點認定上,則主要是依據犯罪對象來進行判斷,作出不同的界定。如果是破壞法院設施的犯罪行為,應該是在法院及法院附近都可以;如果是毆打、侮辱、誹謗等行為,針對的是當事人及司法工作人員,應該限定在法院內部。
(二)“侮辱、誹謗、威脅”的司法適用爭議
《刑法修正案(九)》將言語方面的暴力犯罪行為歸入本罪的犯罪行為之中,對法官而言,是肯定支持的,但對于進行辯護活動的律師而言,則帶來了抵觸與反對。律師一般認為,律師在法庭上原本就是通過語言的形式來進行辯護,如果對其語言表達的形式作出過多的限制,會導致律師辯護權難以真正落實。這就意味著要更好地平衡各方主體利益,有效地保障律師辯護權,需要準確地對何為“侮辱、誹謗及威脅”作出明確規(guī)定,以使合理辯護的律師權益得到保障,而無視法庭權威,肆意侵害法庭秩序的犯罪行為得到刑法之嚴厲懲戒。
對于侮辱、誹謗行為的認定,可以在已有的法律體系中,與侮辱罪、誹謗罪的界定統(tǒng)一起來,以形成統(tǒng)一的刑事立法體系。延續(xù)已有的立法解釋對侮辱、誹謗行為的認定,也能降低司法解釋的成本,更利于司法操作的高效率展開。但對于“威脅”行為,我國并無單獨的罪名規(guī)定,難以在已有的法律體系內找到正確的認定方式,理解起來自然也有現(xiàn)實困難。因此,司法解釋方面,理應對本罪中的“威脅”加以進一步闡釋,以便于司法適用的有效展開。具體而言,威脅應該是針對司法工作人員或訴訟參與人本人及其親屬的,方式應該是對相關人員的人格尊嚴、人身安全等即將施加惡害,并告知相關人員以進行脅迫的行為。此外,司法解釋中還應該以列舉的方式,明確常見的法庭上的“威脅”行為,且應該將訴訟參與人“威脅上訪”以及律師“威脅退庭”等行為排除在本罪所指的“威脅”犯罪行為之列。
(三)“聚眾”的人數(shù)及責任困惑與認定
擾亂法庭秩序的犯罪類型中,“聚眾哄鬧、沖擊”型的行為,帶來的社會影響更突出,對法庭審判秩序的破壞也是最直接、最為嚴重的。此類犯罪行為在認定時,困難的點主要在于“聚眾”的人數(shù)認定,以及“眾人”中不同主體的刑事責任認定。對于“聚眾”的認定,是應該在刑法整體的框架下,與其他聚眾型犯罪保持統(tǒng)一,還是應該從本罪特定的情境出發(fā)作出單獨的解讀,仍存爭議。
筆者認為,考慮到法庭這一場所的特殊性,在聚眾的認定上,不宜與其他聚眾型的犯罪一同認定,而應作出單獨的界定。在“聚眾”的人數(shù)上,不宜簡單地將其定位為三人,而應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僅有兩人相互配合,彼此加強對方的犯罪心理,共同進行了擾亂法庭的行為,造成嚴重的破壞,同樣也可認定為“聚眾”。在“眾”的人員構成上,首先聚集者應該毫無疑問地在這一范疇之內,而被匯集在一起的其他人員,則主要判定其是否存在“哄鬧、沖擊”法庭的行為。如果僅僅是圍觀,并未直接進行不法的行為,則不宜被定性為參與者。
在聚眾擾亂法庭秩序犯罪的責任認定上,考慮到參與主體是二人及以上的,就涉及到了刑責的具體界定問題。如果是聚集者,或是積極參與分子,則應該承擔較重的刑事責任,其他參與者,則可以承擔較輕的刑責,以體現(xiàn)出刑罰處罰的針對性。
(四)對“訴訟文書”的范圍認定爭議與把握
“毀壞、搶奪、損毀”型的擾亂法庭秩序犯罪行為中,對“訴訟文書”的不法處置,是認定的關鍵點。本罪所指的“訴訟文書”包括哪些類型,并沒有詳盡的規(guī)定,也導致本罪在認定犯罪行為上出現(xiàn)了困惑與爭議。對訴訟文書的毀壞,表明了行為人藐視法庭的態(tài)度,亦對正常的法庭審判活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對于何為“訴訟文書”,應該在司法解釋的角度作出進一步的闡釋,以指引本罪在實務中的適用。對“訴訟文書”,一般認為應該包括兩類。一是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者所撰寫的訴訟文書,其中包括了撰寫者的訴求、觀點等,是推動庭審展開的重要內容。盡管損壞此類文件并不直接有損法庭權威,但卻的確影響法庭審判的正常展開,也屬于本罪所指的訴訟文書范疇。二是司法機關所撰寫的法律文書。這些法律文書直接代表著司法的權威,損毀此類文書,是對法律赤裸裸的挑釁,因此也應該屬于擾亂法庭罪的范圍。
三、擾亂法庭罪適用的程序法完善
盡管我國刑法進一步擴大了擾亂法庭罪適用的范圍,明確了構成本罪的犯罪行為,加大了對本罪的懲戒力度,但與此同時,配套的程序法卻沒有相應的更新與完善。如果依照普通的訴訟程序,要懲治擾亂法庭的犯罪行為,需要經過較長的訴訟周期,訴訟的效率偏低,對犯罪行為人的懲戒力度也受到影響?;诖耍玫匕l(fā)揮出本罪的積極作用,需要在程序法方面進一步完善。
首先,刑事訴訟方面。如果在刑事案件審判中出現(xiàn)了擾亂法庭秩序的犯罪行為,庭審的法官對于案情可以說是極為了解的。因此,此類案件中,負責審判原案件的審判組織,可以直接對擾亂法庭秩序罪進行審判判決,以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權威,確保原案件的高效率審判活動展開??紤]到保障犯罪者合法權益的需要,在必要時,可以考慮將案件移交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依照普通刑事訴訟的程序來展開。
其次,民事訴訟方面。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的處置流程不同,在民事訴訟案件中出現(xiàn)的擾亂法庭秩序犯罪行為,可以移交公安機關立案偵查,進入到刑事訴訟的司法程序中。原民事訴訟的案件,則可以進行缺席審判,或是依照撤訴來處理。
最后,行政訴訟方面。因行政訴訟同樣與刑事訴訟的路徑存在差異,因此在處理行政訴訟中的擾亂法庭秩序犯罪行為時,可以與民事案件的處置保持一致,通過移交公安機關立案的另行展開的刑事訴訟程序,來實現(xiàn)對犯罪者的懲戒,維護司法的權威。
整體上看,程序法對擾亂法庭秩序罪的回應,也是為了更好地便于實務操作的展開,切實提高司法效率,實現(xiàn)懲治與預防犯罪的目標。
四、結語
審判中心主義的推行,對于更好地實現(xiàn)司法的公平公正有著積極意義。要確保庭審的高質量展開,使控辯雙方的利益得以平衡,需要準確地理解擾亂法庭秩序罪,合理地適用本罪。這既能實現(xiàn)對擾亂法庭秩序行為的有效規(guī)制,又能留足律師辯論的空間,避免法官權力的濫用。通過對本罪適用中常見爭議的分析解讀,提出正確理解與適用的路徑,對本罪適用的時間地點形成正確認知,并通過司法解釋來進一步明確何為“威脅”“聚眾”等,對“訴訟文書”的范圍作出限定,進而實現(xiàn)配套程序法的完善。通過擾亂法庭秩序罪的科學界定與合理適用,更好地保障各方主體權益,維護司法權威,推進法治持續(xù)展開。
參考文獻:
[1]陳興良.擾亂法庭秩序罪的修訂:以律師為視角的評判[J].中國檢察官,2016(11).
[2]蔣華林,劉志強.“死磕派律師”是否走向黃昏?——以《刑法修正案(九)》第37條的理解與適用為中心[J].法治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