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
摘要:先秦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詩歌言志是較為普遍的創(chuàng)作理念,并對后世的文學世界發(fā)展產生較大影響。言志在中國古典文化中表示詩的本質特征的認知理解,《尚書》中認為“詩言志,歌永言?!保颈硎驹娙说闹鞠?、抱負和胸懷等。關于詩歌言志、言情的說法在中國古典文學理論界一直有爭議,直到魏晉才有明確的關于詩言情說的文字綱領。本文對秦漢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史料分析,論證在秦漢文學中詩言情說的形成和發(fā)展。
關鍵詞:秦漢文學;詩言情;詩經
在秦漢文學中,詩言志的本質特征中也包含詩言情,著名學者朱自清就認為詩歌所表達的志向、抱負、胸懷等往往也在傳達著詩人的情緒、情感。
一、詩歌言志、言情的分合關系探究
《毛詩序》中提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與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這段話里提到了“志”和“情”二字,也是開啟了中國古典文化中詩歌本質特征的理論研究一大議題。在關于詩歌的創(chuàng)作本質中有兩種流派,一種認為詩歌言志,志表示志向、抱負,情表示情緒、情感,志和情是不同的兩種概念,聞一多先生就認為詩歌中詩為言志敘事,歌為抒情。
另一種觀點認為志和情是統(tǒng)一的,《毛詩序》的解讀中就認為情發(fā)自內心,以語言為表達途徑,當語言不足以表達時,就會形成嗟嘆,雖然《毛詩序》中對志、情的統(tǒng)一并沒有做出明確解釋,但是從發(fā)自于心可見兩者的本質關聯(lián)。
關于志和情的分合研究由來已久,后來衍生出另一種說法,認為志和情有各自獨立部分,也有重合部分,重合部分則為志情。
而通過對先秦詩進行文本解讀和分析,發(fā)現(xiàn)先秦詩中關于言志、言情或者志情的部分同時存在,以《詩經》和《離騷》為例,《詩經》中“雅”,大雅有會朝之樂的說法,主要表達西周王畿地區(qū)的樂歌,作品主要出自貴族,表示懲戒、天人奧義,記錄周民族的農業(yè)生產、政治現(xiàn)象,以周民族史詩、政治諷喻詩為主。
小雅詩從內容上而言,更多表達宴饗之樂,表達贈答、感懷情感,多出自平民之手,也有部分為貴族之手。在《左傳》所引《詩經》著作中,共有大雅15首,小雅37首,國風34首,將其統(tǒng)一歸為詩言志[1]。但是如果只分析引用詩在的語境和文本釋義,不難看出《左傳》所引詩中雖大多為言志,但也有言情和言志、言情相結合的例作,因此《左傳》統(tǒng)一將所引詩解釋為言志,似有不妥。
總體而言,《詩經》中的言情詩也為秦漢文學中的詩言情觀提供了文本支持,分析以《詩經》為代表的言情詩歌,可以更加具體的體現(xiàn)出秦漢詩歌中的言情特征。
二、先秦時期的詩言情說
以《呂氏春秋·季夏紀·音初》為例,這首先秦詩記錄了涂山女所唱的一首歌曲,是涂山女因見大禹治水有功,自己想見而未見,特抒發(fā)了特意候人的誠摯之情。這首詩雖然記載的是涂山女歌這一事件,但是其內容主語表達涂山女期待和大禹想見的情感,并有一種濃濃的失落情懷。從此案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先秦詩中已有不少言情詩或者言志情詩,也為秦漢文學世界中的詩言情觀提供了發(fā)展線索。
三、秦漢文學世界中的詩言情觀
由于先秦時期詩言情的載體的出現(xiàn),秦漢經學世界中也對詩言情進行了相關的延伸和反射,而在秦漢的文學世界中詩言情說同樣存在。漢代的部分士大夫同時是經學家和文學家,既有文學作品也有經學著作,因而他們的經學思維也在某個層面影響著他們的文學著作,通過研讀和分析漢代文學作品,也能探尋其中詩言情說的蹤跡。
(一)漢賦中的詩言情說
秦漢文學的代表為漢賦,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認為一代有一代文學,楚之騷,六代駢文,唐詩宋詞元曲都可以稱作為一代文學,而秦漢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漢賦。
引用《詩經》在漢代文學著作中比較常見,甚至《詩經》的風格特點也對漢代文學著作產生了較大影響,文人或將《詩經》引入著作中為文章提供論據,或對《詩經》中詩進行解讀,闡發(fā)文學觀念,因此漢代文學著作中積累了相當多的材料為詩言情提供文本證據[2]。
漢賦受到詩經的影響,和詩較為相似,創(chuàng)作中多用韻,不少漢賦作家直接或間接引用詩經中的句義或詞句。漢代司馬相如在《美人賦》中寫道:
途出鄭衛(wèi),道由桑中。朝發(fā)溱洧,暮宿上宮。上宮閑館,寂寞云虛,門閣晝掩,曖若神居。臣排其戶而造其室,芳香芬烈,黼帳高張。有女獨處,婉然在床。奇葩逸麗,淑質艷光。
《美人賦》是司馬相如見卓文君之后,為其美貌所迷而創(chuàng)作,初衷為描寫男女感情,賦中雖沒有直接引用《詩經》中的內容,但是文中“鄭衛(wèi)、桑中、溱洧”是詩經中《鄭風·溱洧》等的代指,原詩中有男歡女愛的感情描寫,所以這些詞都表示容易引發(fā)男女歡愛的場所,結合這篇賦創(chuàng)作的動機,可以得知,司馬相如見卓文君后被其美貌所打動,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鄭風·溱洧》中對男女間偷情的描寫,因而觸動內心。這顯然也從側面表明了司馬相如將《鄭風·溱洧》視作抒發(fā)情感的詩作,也側面印證了詩言情說。
蔡邕創(chuàng)作的《青衣賦》,青衣指代的是漢代婢女,因漢代婢女地位低下,大多著青綠衣服。這篇賦主要寫的作者對一個婢女產生了感情,借用賦表達對婢女的深深眷戀之情,尤其是別離后難舍難分的刻骨相思之情。賦中女主人公的美貌:“盼倩淑麗,皓齒蛾眉。玄發(fā)光潤,領如螬蠐??v橫接發(fā),葉如低葵?!钡?,描寫外貌的文字很明顯是借用了《詩經》中《衛(wèi)風·碩人》中的詩句:“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蓖瑫r為表達對該婢女道德的尊重和歌頌,蔡邕還在賦中特意提到《關雎》中的淑女,認為該婢女比淑女的貞德還要美好,“《關雎》之潔,不陷邪非。察其所履,世之鮮希。宜作夫人,為眾女師?!痹谶@篇幅中,蔡邕借《關雎》贊該婢女美好品德,借《衛(wèi)風·碩人》贊該婢女之面貌,而該賦的創(chuàng)作源自蔡邕對婢女深切真摯的感情,可見在蔡邕觀念中,《衛(wèi)風·碩人》和《關雎》都是詩人表情達意的作品。
(二)漢散文中的詩言情說
漢散文的文學成就和地位雖不如漢賦,但仍舊是秦漢文學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研讀漢散文,也能從部分作品中窺探到漢散文創(chuàng)作范疇中對《詩經》抒情表意特征的肯定。
漢散文中的政論文作者主要是儒家士大夫,他們借用散文這種文體向當政者表達對于政務的意見和看法,散文創(chuàng)作中會大量應用典籍表達自己觀點,其中《詩經》的引用也比較常見。
賈誼是漢初頗負盛名的政論家,他的政論散文中也有大量對詩經的引用,賈誼《新書·卷七·君道》中引用了《詩經·大雅·靈臺》中的詩句“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辈ζ溥M行闡述和解釋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愛敬之至也?!?/p>
他認為《詩經》中人民追隨周文王建筑靈臺、靈囿和靈沼的根源在于“愛敬之至”,即人民出自對周文王極致的愛戴、尊敬情感自愿追隨他并建造靈臺。以賈誼的解釋,《大雅·靈臺》表達的是民眾對周文王的尊敬、愛戴的深厚感情,傳達的是民眾的澎湃激昂的敬仰之情,明顯屬于詩言情文本。
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家劉躍進先生在《秦漢文學論叢》中認為賈誼所傳的《詩》是先秦古詩學的反射和遺存,也從側面驗證了秦漢文學世界中詩言情觀的存在[3]。
東漢乃至漢末由于政局混亂,由此出現(xiàn)了較為優(yōu)秀的政論散文,其中建安時期的徐斡在《中論》一書中引用《詩經》以表達觀點,也是對“詩言情”觀的驗證。
如,《中論·藝紀第七》中引用了《詩經·小雅》中的“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蔽恼轮袥]有沿用其他人對這首詩的解釋,而是完全按照這首詩的文本內容進行理解,表達了作者對當政者培養(yǎng)人才的肯定和贊美之情,也可以作為側面驗證“詩言情”說的文本支持。
總之,本文通過引用史料,分析了秦漢文學中存在的“詩言情”文本,由此得出雖然魏晉時期出現(xiàn)較為明確的“詩言情”說,但是在魏晉之前的秦漢文學中也有詩言情說的理念和認知,但是通過研讀史料也可以看出秦漢文學世界中并沒有關于詩言情的具體闡述和解釋,士大夫們更多的是通過對詩歌的詮釋和引用,側面印證《詩經》中詩句的抒情傾向。
參考文獻:
[1]王笑飛.“詩言情”在先秦兩漢文學理論的發(fā)生[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37(3):29-37.
[2]任樹民.先秦兩漢抒情文學的詩性特質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