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鄧演達對孫中山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2019-12-25 21:45:38
      關鍵詞:鄧演達平民孫中山

      陶 季 邑

      (暨南大學 社會科學部,廣東 廣州 510632)

      多年來,國內(nèi)外學術界有關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論著比較豐富①, 但關于中國國民黨左派著名領袖人物、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創(chuàng)始人鄧演達教育思想的探討則相當薄弱②,至于鄧演達對孫中山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方面更鮮有考察。本文擬就鄧演達對孫中山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進行分析,并期冀通過這些探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術界進一步研究孫中山與鄧演達的教育思想。

      一、鄧演達對孫中山封建教育批判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孫中山以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和世界近代重要政治家的犀利眼光,對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教育進行無情批判,以為清末民初中國教育變革掃除阻力。孫中山封建教育批判思想被其革命事業(yè)追隨者鄧演達在一定程度上所繼承和發(fā)展。

      (一)鄧演達對孫中山封建教育原則批判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孫中山尖銳指出中國封建教育原則嚴重不公平:“圓顱方趾,同為社會之人,生于富貴之家即能受教育,生于貧賤之家即不能受教育。”[1]174千百年來,百分之七八十的中國民眾無法和無緣接受教育,導致國家人才匱乏和日益衰弱。孫中山認為教育嚴重不公問題民初依然存在,1912年12月9日在杭州發(fā)表演講,指出斯時中國廣大民眾仍未能接受教育:“吾國雖自號文物之邦,男子教育,不及十分之六,女子教育,不及十分之三,其中有志無力者,頗不乏人。其故何在?國家教育不能普及也。”[1]199

      作為農(nóng)村出身的知識分子,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封建教育原則批判思想。1930年9月20日鄧演達撰文指出: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極少數(shù)的貴族才可享受教育,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眾卻不能接受文化教育[2]186;換言之,教育被社會極少數(shù)人亦即士大夫階級所專有。即使至近代,特殊的士大夫階級仍然壟斷教育,平民群眾依然無法和無緣識字知書,更談不上享受教育。所以他提出,理應“掃除”此不公平現(xiàn)象[2]298。

      (二)鄧演達對孫中山封建教育內(nèi)容及其本質(zhì)批判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孫中山認為封建教育內(nèi)容背離科學,使人盲從或迷信,不思進取,從而便于加強封建統(tǒng)治。他說:中國封建制度下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四書五經(jīng)及其箋注之文字”,“其中有不合于奉令承教、一味服從之義者,則且任意刪節(jié),或曲為解說,以養(yǎng)成其盲從之性”[3]217。中國封建制度下的這些教學內(nèi)容并非“科學的知識”,因為“科學的知識,不服從迷信,對于一件事,須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過細去研究,研究屢次不錯,始認定為知識”[1]467。在此基礎上,孫中山進一步認為,封建教育本質(zhì)是“輔助君主”,亦即維護和加強封建統(tǒng)治。1912年8月30日他在北京湖廣會館學界歡迎會演說中說:“專制時代,皇帝為全國之大主人翁,以壓制平民,學生在學校學成之后,輔助君主,欺辱平民?!盵1]103

      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封建教育內(nèi)容及其本質(zhì)批判思想。國民大革命失敗后,鄧演達多次指出:“數(shù)千年的禮教”不僅束縛古代中國民眾,而且使得近代中國“許多人還醉在中世紀的思想中”[4]486??捉滩粌H“直接去防抑青年思想的發(fā)揚”,而且“間接地打擊民眾要求解放的生氣”;尤其是“在今日的中國”,孔教“使垂尾的南京統(tǒng)治因此能在動搖中容易措手”[2]227。

      (三)鄧演達對孫中山封建科舉制度批判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孫中山認為封建科舉制度存在種種弊端。他指出:封建科舉制度“以能文為萬能”,或“惟文是務”,造成“多數(shù)才俊之士,廢棄百藝”,阻礙古代中國自然科學技術發(fā)展,“此國勢所以弱,而民事所以不進也”[5]32。此外,封建科舉“所試科目”“不合時用”,等等[6]121。但孫中山并未全盤否定封建科舉制度,認為其中的“考選制”在封建時代選拔人才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說:“考選制和糾察制本是我中國固有的兩大優(yōu)良制度”,只是“考選制被惡劣政府所濫用”,“這是極可痛惜的”。所以,他期望民國時期“復活這些優(yōu)良制度”[6]103。

      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封建科舉制度批判思想。在國民大革命時期及其后,鄧演達對中國封建科舉制度持批判態(tài)度,主張既要發(fā)展社會科學,亦應注意發(fā)展自然科學,并強調(diào)教育要具有應用性,要與實際工作相聯(lián)系[2]114。當然,鄧演達并未否定封建科舉制度中的考試方法在選拔人才中的積極作用。他在國民大革命失敗后還主張運用此方法來選拔人才包括來確立是否授予畢業(yè)文憑。當時中國學校實行學生修業(yè)期滿即可獲得文憑的制度,但此制度并不能保證教育質(zhì)量。所以,鄧演達1930年9月1日撰文主張平民革命取得成功后“確立國家會考制,打破學校修業(yè)期滿獲得文憑制”[2]370。

      總之,國民大革命時期及其后,鄧演達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封建教育批判思想。鄧演達對中國封建教育的批判基本上合情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當時中國民主革命的發(fā)展,亦為他追求平民教育和教育近代化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礎。

      二、鄧演達對孫中山教育具有多種作用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孫中山早期先在廣東中山翠亨村私塾接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后在檀香山意奧拉尼學校、廣州博濟學堂和香港中央書院、香港西醫(yī)書院接受近代西式教育;走上革命道路后,還親自創(chuàng)辦青山軍事學校、黃埔軍校和國立廣東大學等數(shù)所學校。所以,他較了解教育的作用,并對此作過精辟的論述。其關于教育具有多種作用的思想被鄧演達在一定程度上所繼承和發(fā)展。

      (一)鄧演達對孫中山教育培養(yǎng)人才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孫中山認為教育可以給人帶來知識:“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學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學,必待教而后學,故作之君,作之師,所以教養(yǎng)之也?!盵3]9正因如此,人們通過接受學校教育可以成為人才或“全才”。他指出:“質(zhì)有愚智,非學無以別其才,才有全偏,非學無以成其用,有學校以陶冶之,則智者進焉,愚者止焉,偏才者專焉,全才者普焉。蓋賢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見一,或千萬人而有一,若非隨地隨人而施教之,則賢才亦以無學而自廢,以至于湮沒而不彰。泰西人才之眾多者,有此教養(yǎng)之道也?!盵3]9孫中山承認人的智商存在差異,但知識的獲得主要取決于后天的努力學習。他說:“甲乙二人,甲聰明而不好學,乙聰明雖不如甲,而好學過之,其結(jié)果乙之所得,必多于甲。此則由于力學也?!盵3]181

      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教育可以給人帶來知識、能夠培養(yǎng)人才的思想。1930年9月1日鄧演達撰文指出:中國廣大平民群眾由于無法和無緣接受教育,所以未能掌握知識包括“專門知識”[2]369。正因為鄧演達認為教育可以給人帶來知識、能夠培養(yǎng)人才,所以他高度重視教育包括學校教師,1930年9月1日他撰文主張平民革命取得成功后要確定教育經(jīng)費,改善學校教師待遇,提高其社會地位[2]370,以促進教育的發(fā)展。

      (二)鄧演達對孫中山教育有助于國家建設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在孫中山那里,教育直接影響國家能否由弱變強,教育發(fā)展得好將有助于國家建設[1]405。孫中山認為,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他們實現(xiàn)前輩們的未竟之業(yè),是國家教育中的迫切任務。1922年1月22日他在桂林學界歡迎會演說中說:“要教育青少年。那班少年受了教育,十多年之后,便成有用的人才,可以繼續(xù)你們前輩去辦事。如果他們失了教育,你們以后的人才,便新舊不相接,以后的事業(yè)便沒有人辦?!盵1]405

      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教育有助于國家建設的思想。鄧演達認為,“落后殘存的意識形態(tài)”包括落后殘存的教育“阻礙歷史的前進”;與此相反,進步的意識形態(tài)包括進步的教育可以成為“推進歷史的動力”,“向著理想前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產(chǎn)生新的社會”[2]221。具體而言,思想文化教育的發(fā)展使社會民眾要求“強烈生活”,從而“擴大并加深社會的斗爭”[2]187,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在鄧演達那里,教育既有助于國家建設,更有助于歷史前進和社會進步,因此主張平民革命取得成功后讓社會來辦教育,而不是由國家包辦教育,1930年9月1日他撰文指出:平民群眾取得政權后“認教育為社會事業(yè)”,“只由國家監(jiān)督”“不由國家包辦”[2]370。

      值得一提的是,孫中山之所以認為教育重要且具有多種作用,是因為其哲學思想含有唯物主義因素。孫中山利用進化論、星云說和細胞學說來說明物質(zhì)與精神的關系,認為物質(zhì)文明和心性文明相輔相成,一方面,物質(zhì)文明決定“心性文明”亦即精神文明,因為“‘衣食足而知禮節(jié),倉廩實而知榮辱’,實業(yè)發(fā)達,民生暢遂,此時普及教育乃可實行矣”[7]197。只有中國在國際上業(yè)已取得平等地位,社會生產(chǎn)力和國民經(jīng)濟獲得充分發(fā)展,“文化及教育等問題,至此方不落于空談”[7]197。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具有反作用,包括教育對國家建設頗為重要,具有多種作用。這些認識自然難能可貴,但孫中山的社會歷史觀實質(zhì)上是唯心的。他說:“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滿清之顛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國之建設者,此心敗之也?!盵5]15在他看來,清朝之所以被推翻,是因為民心起作用。他未能看到民心背后隱藏的物質(zhì)因素起決定性作用。孫中山1921年12月10日在桂林提出“精神與物質(zhì)合一”的觀點,甚至竟然說:“精神能力實居其九,物質(zhì)能力僅得其一?!盵3]177因而其在論述教育作用時時有片面夸大教育作用。

      同孫中山一樣,鄧演達之所以認為教育對歷史進步和社會發(fā)展頗為重要且具有多種作用,亦是因為其哲學思想含有唯物主義因素。鄧演達在國民大革命失敗后多次聲稱其哲學觀是歷史唯物主義,如1930年8月9日說:“我們的哲學觀點是歷史的唯物主義?!盵8]41同孫中山一樣,鄧演達亦相信進化論,說:“吾人必須承認社會是進化的;且進化之條件必須以事實為證明,始可言今日之學之事,舍此而空想瞎談,始足以自暴其陋而無當而已,此科學原理所以不可不明,而社會進化史更宜一讀也。”[2]2他亦利用進化論來說明物質(zhì)或社會存在和精神或社會意識的關系,認為兩者相輔相成:一方面,“社會意識也由社會存在的反映所派生”,但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2]221。所以他認識到教育對社會發(fā)展具有反作用,但畢竟受社會條件制約。而不同于孫中山的是,鄧演達并未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

      總之,國民大革命時期及其后,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教育具有多種作用的思想。鄧演達關于教育作用的認識及其哲學觀雖然十分簡單,但無疑基本合理可貴,為其重視教育和追求平民教育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礎。

      三、鄧演達對孫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孫中山從事革命伊始便將建立民主共和國作為奮斗目標,認為在民主共和國里,人人是國家的主人,都應通過教育掌握建設國家的能力;同時,普及教育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所以始終主張“普及平民教育”[7]101,或“勵行教育普及”[5]325。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曾指令教育部制訂《普及教育暫行辦法》, 并付諸實行,其普及教育的思想亦被鄧演達在一定程度上所繼承和發(fā)展。

      (一)鄧演達對孫中山義務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孫中山鑒于義務教育有助于掃除全國文盲、提升國民文化素質(zhì)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所以主張多辦義務學校,實行義務教育。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即強調(diào)并推行免費義務教育。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明確規(guī)定:“初小、師范、高等師范免收學費?!焙髞砹x務教育的范圍有所擴大,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如1922年1月22日孫中山在桂林學界歡迎會演說中說:“(你們桂林要)多辦義務學校,讓一般沒有錢底人都可以去讀書。首先從桂林起,再推廣到各縣各鄉(xiāng)。先辦幼兒園,次辦小學,再辦中學,然后才可以辦大學?!盵1]405值得注意的是,在義務教育方面,孫中山極為關注貧困家庭孩子的入學問題,主張“國家有了多錢,便移作教育經(jīng)費”,興辦教育,“要那些窮家小孩子都能夠讀書,不但是學校內(nèi)不收學費,有書籍給他們讀,還要那些讀書的小孩子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1]476。同時關注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問題,一方面要求小學、中學和師范學校必須開設“修身”課程,另一方面要求青年學生研究德智體并在此三方面都能發(fā)展[1]476。

      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義務教育的思想。1931年9月1日鄧演達撰文指出:平民革命成功后將“限期推行無償?shù)牧x務教育制”[2]369。他尤其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普及掃盲的思想。鄧演達1925年2月至11月赴歐考察,歐洲文字給他以啟發(fā)。當時在致其妻鄭立真的家書中說:“歐洲文字比中國大大不同。我們中國文字,在全世界上算是頂難的,往往讀書一二十年還不認識字,還不會寫信。所以,中國人認識字的不過百分之二三。反過來看歐洲各國的文字都是十二分簡單,一共不過二十六個字母,通識了字母就一切的字都識了?!薄八裕瑢碇袊奈淖址歉牧疾豢?。改良的法子,第一步就是用注音字母”[9]324。受歐洲文字因素影響,他主張平民革命取得成功后在全國實行“文字普及政策”,內(nèi)容有三:(1)“限制文言(文),流通白話(文)”;(2)“限期普及注音符號及簡字并統(tǒng)一讀音”;(3)“普及文盲救濟運動”[2]369。這些主張豐富和發(fā)展孫中山的普及掃盲思想,順應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要求,有益于國民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

      (二)鄧演達對孫中山師范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鑒于中國普及教育和實施義務教育將需大量教師,所以孫中山十分重視師范教育,主張多辦師范學校。1912年3月19日孫中山在《令教育部通告各省優(yōu)初級師范開學文》中明確指出:“作人之道,尤重童蒙,中小學校之急應開辦,當視高等專門為尤要。顧欲興辦中小學校,非養(yǎng)成多數(shù)教員不可;欲養(yǎng)成多數(shù)中小學教員,非多設初級優(yōu)級師范學校不可。雖一時權宜與永久經(jīng)制自殊,而統(tǒng)籌全局,亦不可顧此失彼。此時注重師范,既能消納中學以上之學生,復可隱植將來教育之根本,是真當務之急者?!盵10]1271912年5月6日他在廣東女子師范第二校演說中又說:“中國人數(shù)四萬萬人,此四萬萬之人皆應受教育。然欲四萬萬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師范,此師范學校所宜急辦也?!盵1]75孫中山特別強調(diào)教師在普及教育中的責任:“惟必有學識,方可擔任教育。蓋學生之學識,恒視教師以為進退,故教師之責任甚大?!盵1]75

      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師范教育的思想,主張改良教師待遇并提高其地位。1930年9月1日鄧演達撰文指出:平民革命成功后將“確定教育經(jīng)費,改良各級教師之待遇,保障教師職業(yè)之安全,規(guī)定養(yǎng)老金制”[2]370。此充分體現(xiàn)其重視教師,在當時條件下難能可貴。

      (三)鄧演達對孫中山職業(yè)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孫中山鑒于職業(yè)教育可培養(yǎng)高技能和專業(yè)化的勞動大軍從而有助于推進中國近代化并解決社會失業(yè)問題,所以注意發(fā)展職業(yè)教育。1912年10月14至16日孫中山在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說中說:“社會之人”如“資質(zhì)不能受高等教育”,“亦按其性之所近,授以農(nóng)、工、商技藝,使有獨立謀生之材。卒業(yè)以后,分送各處服務,以盡所能”[1]174。

      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職業(yè)教育的思想。1930年9月1日鄧演達撰文指出:平民革命成功后將“舉辦普通的農(nóng)業(yè)教育、勞動教育及其他職業(yè)教育,其目標在使農(nóng)民子弟及各職業(yè)團體的職工能直接接受必需的教育,使學得其用,用本于學”[2]370。此主張適應當時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有助于培養(yǎng)較高素質(zhì)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

      此外,鄧演達對孫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一些特點進行繼承和發(fā)展。(1)孫中山普及教育思想貫穿教育面前人人(包括男女)平等理念。如前所述,孫中山對“社會主義學者主張教育平等”極為欣賞,說:“圓顱方趾,同為社會之人,生于富貴之家即能受教育,生于貧賤之家即不能受教育,此不平之甚也?!盵1]1741924年1月30日國民黨一大宣言里明確主張教育上實行男女平等原則。鄧演達的普及教育思想亦有此特點。1931年6月25日鄧撰文指出:要掃除士大夫階級“專有”文化這一不平等現(xiàn)象,實現(xiàn)人人享有文化教育的平等權利[2]298。(2)孫中山普及教育思想重視法政教育。1913年4月孫中山說:“法政教育”為“今日所亟宜振興”,“以使國民多得政法常識”[7]43。事實上,投身革命后,孫中山主張運用三民主義政治理論教育四萬萬國民,以喚起民眾,讓他們都能投入改造中國的革命洪流中。孫中山還希望中國教育家們在這方面發(fā)揮引導作用,使四萬萬國民同心協(xié)力改良政治。鄧演達的普及教育思想亦有此特點。國民大革命時期,鄧演達先后擔任黃埔軍校訓練部副主任和教育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其非常注重對國民革命軍、學生和工人尤其是農(nóng)民進行政治教育亦即革命宣傳工作。1930年9月1日鄧撰文指出:平民革命取得成功后將“普及政治教育”[2]369。

      總之,國民大革命時期及其后,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普及教育的思想,并提出自己的一套主張。這些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順應近代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體現(xiàn)其亟欲振興民族教育和提高國民文化素質(zhì)的良好愿望。

      四、鄧演達對孫中山教育方法的繼承和發(fā)展

      孫中山接受中西教育多年,先后多次辦學,民國成立后還曾實行《普及教育暫行辦法》,在此漫長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方法,其教育方法同樣被鄧演達在一定程度上所繼承和發(fā)展。

      (一)鄧演達對孫中山實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教育方法的繼承和發(fā)展

      童年時代在中山翠亨村私塾念書時,孫中山就不滿于一味背誦儒家經(jīng)籍的傳統(tǒng)封建教育方法。其時孫中山及其伙伴沒有星期天和寒暑假,只有農(nóng)歷新年、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幾天假,鎮(zhèn)日坐在村塾里,機械地背誦一些書本,諸如《三字經(jīng)》《千字文》《古文評注》《幼學瓊林》以及四書五經(jīng)等。孫中山漸漸對此產(chǎn)生懷疑和不滿,曾對塾師說:“老師,讀這些書,一點也不懂,有什么意思?”[11]13

      1887年至1892年,在香港西醫(yī)書院讀書期間,孫中山所修的基本是自然科學課程,其中許多課程需要經(jīng)過實習才能完成。這種以自然科學為基礎、注重理論或知識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教育培養(yǎng)了孫中山注重實踐的精神[12]。他逐漸主張,獲得知識和接受教育不能靠讀死書,讀死書沒有用處,要講求實用,將理論或知識與實際相結(jié)合。

      1919年11月,孫中山在上海接見赴法中國留學生時就中國海外留學生的問題批評說:“許多留學好的,只知道讀死書、求知識;其次的只學了外國學術的一些皮毛;再次的只學得些外國人的生活享受和惡習;最奇怪的是大多數(shù)都不知道過問政治。”[6]392-393孫中山對赴法留學生提出要求:“我希望你們到外國去不要以能讀死書求得一點知識為滿足。你們應該除了專門科目而外,隨時隨地留心考察研究各國的人情、風俗習慣、社會狀況,以及政治實情等等。這些活的知識于你們學成歸國之后,對國家、社會會有很大貢獻的?!盵6]392-393

      1920年3月1日孫中山在其親自制訂的《地方自治實行法》中指出:“學校之目的,于讀書、識字、學問、智識之外,當注重于雙手萬能,力求實用。”[3]1651922年春他在《建國方略》一書中又指出:“先求知而后從事于行。”[5]69換言之,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要把理論或知識付諸于實際,因為這樣既可用理論或知識分析實際,又可用實際驗證理論或知識。

      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實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育方法。1927年6月19日鄧演達在中央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畢業(yè)典禮上對學員們說:“各位在這個時候,試回想在這幾個月的光陰里面所學的東西,將來在實際工作的時候,更反省那時候所做的工作,把理論和實際比較起來,可以得到一個相互的證明,得到一部真的學問?!盵2]114“現(xiàn)在各位的學習時間形式上已經(jīng)完畢,此后要開始去做實際工作,以實際工作的時間來和革命理論相印證,必定可以增長我們的學問”[2]114。1930年鄧演達回國組黨,仍然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育方法。如在對新參加組織者進行革命教育時,鄧演達既向他們講授民主革命思想,同時問起他們所在地情況和開展革命工作的動態(tài)[13]327,希望他們將所學的革命理論與實際工作相聯(lián)系。

      (二)鄧演達對孫中山實地考察和實驗教育方法的繼承和發(fā)展

      在孫中山看來,要使所學的理論或知識聯(lián)系實際,就必須注重實地考察和做實驗,因為科學的知識,不服從迷信,對于一件事須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他反對天賦觀念的“生而知之”,主張先有“行”,后有“知”,一切“知”均來源于“行”;主張通過實地考察和做實驗以獲取科學的知識,在實踐中接受教育。這一主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國外尤其是西方人士影響。他說:“世界上考究萬事萬物,在中國是專靠讀書,在外國人卻不是專靠讀書。外國人在小學、中學之內(nèi)是專靠讀書的,進了大學便不??孔x書,要靠實地去考察。不??磿镜臍v史,要去看石頭、看禽獸和各地方野蠻人的情狀,便可推知我們祖宗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比方觀察非洲和南洋群島的野蠻人,便可知道從前沒有開化的人是一個什么情形。所以近來大科學家考察萬事萬物,不是??繒?。他們所出的書,不過是由考察的心得貢獻到人類的記錄罷了。他們考察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觀察,即科學;一種是用判斷,即哲學。人類進化的道理,都是由此兩學得來的?!盵5]391所以,孫中山認為,理應通過實地考察或觀察來獲取知識和接受教育,即使是有關學者的言論也不要輕易相信。他說:“我們要研究宇宙間的道理,須先要靠事實,不可??繉W者的言論?!盵5]398只有“行”才能獲得“知”。基于此哲學觀點,孫中山認為,學生的學習和接受教育必須通過其自身的觀察和實驗。

      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實地考察和實驗教育方法。如鄧演達主張,平民革命軍親自參加生產(chǎn),經(jīng)常接受科學的實驗的生產(chǎn)教育,1931年6月25日其撰文指出:“在革命后的建設時期更須輪流叫直接生產(chǎn)的農(nóng)工平民入伍,使入伍后的官兵重新進到生產(chǎn)的行程里去。而在營時期,也時常須接受科學的實驗的生產(chǎn)教育?!盵2]312此外鄧還主張,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中要大力重視“實證的應用的研究”,努力防止學術脫離社會,陷入空談[2]370。

      (三)鄧演達對孫中山啟發(fā)式教育方法的繼承和發(fā)展

      孫中山提出,學校教師應采用西方的啟發(fā)式教育,認為只有這樣,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他多次說:“(泰西諸邦學校)設有專師,津津啟導,雖理至幽微,事至奧妙,皆能有法以曉喻之,有器以窺測之。其所學由淺而深,自簡及繁,故人之靈明日廓,智慧日積也?!盵3]9孫中山要求學生在接受教育時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和融會貫通?!霸炀透呱顚W問的方法,不但是每日在講堂之內(nèi),要學先生所教的學問,還要舉一隅而三隅反,自己去推廣。在講堂之外,更須注重自修的工夫,把關于軍事學和革命道理的各種書籍及一切雜志報章,都要參考研究。研究有了心得之后,一旦融會貫通,自然可以發(fā)揚革命的精神,繼續(xù)先烈的志愿,舍身流血,造成中華民國的基礎,使三民主義完全實現(xiàn)”[1]628。

      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的啟發(fā)式教育方法。1924年黃埔軍校任職期間,鄧演達在教育學生時善于有步驟地進行引導,并注意以身作則,言教、身教兼而有之,使學生們倍感親切,頗受教益。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李奇中回憶道:時任黃埔軍校教練部副主任的鄧演達,在對黃埔軍校學生進行講話時“總是提出如何做一個新軍人、革命軍人的要求,以愛國家、愛百姓、不要錢、不怕死、負責任、守紀律、親愛精誠、團結(jié)友愛等等口號作為講話的題目”,“態(tài)度既嚴肅又親切,循循善誘”?!安⑶宜约涸敢陨碜鲃t,身體力行,同學生共勉,使學生大受感動,影響深遠”[13]117。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鄭洞國回憶道:“鄧演達同志對我們學生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但嚴而不苛,威而不猛。他對我們諄諄教導,態(tài)度誠摯,而且以身作則。他采取言教、身教兼而有之的方法,使同學們覺得他可敬、可親?!盵13]120國民大革命失敗后,鄧演達仍然“不采取教條或訓令方法強加于人”,而“總是以事實和闡發(fā)理論來使人心悅誠服”[14]103;其講話“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語言鏗鏘有力”“句句扣人心弦”[13]333。

      總之,國民大革命時期及其后,鄧演達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的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這些教育方法基本符合近代教育原則,有助于學生們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jié) 語

      國民大革命時期尤其是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國民黨著名左派領袖鄧演達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封建教育批判思想、教育具有多種作用思想和普及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等均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同時還結(jié)合當時中國社會教育不公、教育落后、文盲充斥、國民文化素質(zhì)低下、教育脫離實際、教學死板等狀況,借鑒國外尤其是歐洲教育的經(jīng)驗,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fā)展了孫中山的教育思想,并且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如在普及教育方面主張,平民革命成功后,“限期推行無償?shù)牧x務教育制”,實行“文字普及政策”,“確定教育經(jīng)費,改良各級教師之待遇,保障教師職業(yè)之安全,規(guī)定養(yǎng)老金制”,“舉辦普通的農(nóng)業(yè)教育、勞動教育及其他職業(yè)教育”,“使學得其用,用本于學”,實現(xiàn)人人享有教育平等權利,“普及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方面主張,理論和實際“相印證”,重視實地考察和實驗方法,尤其是親自參加生產(chǎn),經(jīng)常接受科學的實驗的生產(chǎn)教育,教育學生時善于有步驟地引導,以身作則,言教、身教兼而有之。鄧演達教育思想亦即平民教育思想既緊跟當時世界近代化教育潮流,亦順應其時近代中國教育發(fā)展必然,更體現(xiàn)此位民主革命家亟欲改造近代中國不合理與落后教育制度、推動中國教育走向近代化、振興中華民族教育的偉大抱負。

      鄧演達的平民教育思想是鄧演達平民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其性質(zhì)而言基本上屬于新民主主義性質(zhì),或者說,基本上屬于新民主主義文化范疇。因為:(1)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亦即新三民主義“按其基本性質(zhì)說來”“是一個和在此以前的舊三民主義相區(qū)別的新民主主義的綱領”[15]1061。而鄧演達的平民革命理論倡導在中國建立以工農(nóng)為基礎的平民政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尤其是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主張在中國建立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國家政權的新民權主義思想,所以按其基本性質(zhì)說來理所當然地屬于新民主主義性質(zhì)。同理,鄧演達的平民教育思想自然亦基本上屬于新民主主義性質(zhì)。(2)鄧演達追求的平民教育基本上屬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如主張,中國境內(nèi)一切教會學?!皯芍袊栈刈赞k”,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理論和實踐“相印證”,使兩者一致,“接受科學的實驗的生產(chǎn)教育”;廣大平民群眾應享受教育,建設平民文化教育。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16]708-709。所以,鄧演達的平民教育思想基本上屬于新民主主義文化范疇。它十分接近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其中許多主張對日后中國共產(chǎn)黨人新民主主義教育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建設過程中亦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此既從一個側(cè)面說明鄧演達不愧為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忠實繼承者,亦說明鄧演達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當然,鄧演達畢竟并非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職業(yè)教育家,對教育內(nèi)在規(guī)律尚缺乏專門探究,所以在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教育思想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其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鄧演達未能較全面繼承孫中山教育思想中積極因素與正確方面。如孫中山雖然無情抨擊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種種消極因素,但對“孔教”采取寬容或兼容并包立場,或者說并未完全否定與排斥“孔教”。而鄧演達在抨擊中國傳統(tǒng)教育種種弊端及其惡果過程中全盤否定“孔教”,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臆說”[2]186。 這些看法自然不可取,因為“孔教”內(nèi)容并非全部“落后”和“消極”,正確態(tài)度就是孫中山的上述立場亦即不能全盤否定。此外,孫中山認為,教育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校、家庭和國家責任感[1]597, 關心女子教育,主張“應以提倡女子教育為最要之事”[1]75,重視發(fā)展老年人教育,開設“公共學堂、書庫、夜?!保鳛槔夏耆私邮苄轮R教育場所[3]165,重視少數(shù)民族的教育問題,在擔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期間指令教育部專門設立蒙藏教育司,主管蒙藏回疆等少數(shù)民族的教育,促進民族教育發(fā)展,等等。孫中山這些積極教育主張因各種主客觀原因并未能被鄧演達所繼承和發(fā)展。

      其二,鄧演達教育思想包含一些不合理因素。如在教育方法方面盲目推崇實證研究和應用研究,甚至提出:平民革命成功后,社會科學研究和自然科學研究均“以實證的應用的研究為著眼點”,“使其普遍的深入于全國各地方學?!盵2]370。此論自然有過頭之處。這里僅以實證研究為例。實證研究雖然能夠在廣闊范圍內(nèi)對眾多研究對象進行調(diào)查,成為各種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存在本質(zhì)局限,如忽視人類社會復雜性,難以實現(xiàn)價值中立。但鄧演達竟主張全國學校在一切研究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都要以實證研究和應用研究為“著眼點”,亦即著重考慮和注意運用實證研究和應用研究,則顯然有些過頭和絕對化。

      其三,鄧演達教育思想沒有亦不可能主張由無產(chǎn)階級文化教育思想即共產(chǎn)主義思想去領導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所以,鄧演達教育思想并不完全屬于新民主主義性質(zhì),因為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這種文化只能由無產(chǎn)階級文化思想即共產(chǎn)主義思想去領導,任何別的階級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領導了的。而鄧演達的平民革命理論反對無產(chǎn)階級領導革命政權,他雖然希望通過建立各革命階級聯(lián)合政權亦即平民政權,但否定無產(chǎn)階級在聯(lián)合政權中的領導權,認為平民政權是以農(nóng)工為中心的爭斗同盟,其教育思想同樣反對由無產(chǎn)階級文化思想即共產(chǎn)主義思想去領導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所以,鄧演達教育思想只是基本上屬于新民主主義性質(zhì)。

      盡管鄧演達在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教育思想過程中存在著種種不足之處,但不容置疑其積極方面是占主導地位的。鄧演達教育思想畢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fā)展孫中山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對封建專制教育的不滿,對實現(xiàn)教育普及和教育走向近代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十分接近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其中許多主張對日后中國共產(chǎn)黨人新民主主義教育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建設過程中亦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綜上可見,鄧演達教育思想的形成與其對孫中山教育思想之繼承具有密切聯(lián)系,孫中山教育思想對鄧演達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國民大革命時期及其后,鄧演達對孫中山教育思想做到繼承和發(fā)展的統(tǒng)一,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fā)展了孫中山教育思想。

      猜你喜歡
      鄧演達平民孫中山
      別開生面先行者——孫中山的哲學創(chuàng)意
      聽聞他已被害,宋慶齡怒掀蔣介石的茶幾
      新傳奇(2020年10期)2020-05-28 13:48:13
      非富即貴?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內(nèi)AV放大器簡析
      平民領袖
      盯緊!這些將是5年內(nèi)最賺錢的平民職業(yè)
      鄧演達的領袖魅力
      鐘山風雨(2014年2期)2014-08-20 03:03:49
      民國時期孫中山郵票賞析
      團結(jié)(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現(xiàn)代啟示
      電影《鐵血丹心
      ——鄧演達》公映
      劇影月報(2010年4期)2010-03-27 05:09:52
      平民社會
      散文詩(2005年10期)2005-04-29 00:44:03
      彭阳县| 萝北县| 新沂市| 彭阳县| 灵丘县| 望江县| 德昌县| 夏河县| 金门县| 陇西县| 济南市| 稻城县| 丰台区| 石城县| 沙坪坝区| 湟中县| 梨树县| 新乡县| 合江县| 绿春县| 通化市| 湖南省| 即墨市| 资兴市| 东至县| 灵宝市| 宁南县| 武宣县| 教育| 长白| 灵川县| 布尔津县| 新竹市| 宜宾县| 广灵县| 通化县| 富顺县| 光泽县| 泸州市| 佛学|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