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鋒
圣誕節(jié)又到了。有的商家砍了松樹、亮了燈,當做打折促銷的良機;有的幼兒園家長忙著買襪子、偷偷裝禮物,就是想逗逗小朋友高興。當然,也有商家尚未從“雙11”“雙12”的大賣中回過神兒來;或者還有的商家,已經在忙著沖春節(jié)的商機了。用一句網絡流行語,都“9012”年了,圣誕節(jié)想過就過,不想就不過,這就不算個事兒。商家有商業(yè)經營的自由,公民有個體生活的自主,該過什么節(jié),怎樣過節(jié),中國人早就過了需要“教師爺”的階段。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從70年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被封鎖、被孤立,到改革開放的滾滾大潮;從“外事無小事”,到每天都有無數內事、外事以至于成為平常事;從多年前的盲目排外,不久前還曾經彌漫的崇洋媚外,再到今天的氣定神閑,無所謂“內外”,改革開放40年,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的變化,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發(fā)生的。以至于“日用而不知,習焉而不察”。但這實際上并不容易。
中國以十數億人進行的現代化轉型,是這個地球上頂頂重要,也頂頂困難的事情。唯成功者才能淡定。很多事兒不再是事兒,是由于中國的“成功”。以十數億人口的規(guī)模,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對內維持社會穩(wěn)定,對外和平包容。這在人類三百年近代化歷史中,是所有大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孤例。斑斑青史,與在現代化進程中雙手沾滿鮮血的西方大國相比,中國崛起不僅是史無前例的經濟奇跡,更是絕無僅有的道德奇跡。揆諸歷史,任何一個講究實事求是的人都難以否認,雖然遠不完美,但中國仍然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具有道德優(yōu)越性的大國崛起。
更值得關注的是,如果說經濟是中國奇跡最靚麗的名片,社會穩(wěn)定則是中國奇跡最厚重的基石。政治學家曾言,“現代性孕育著穩(wěn)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如果一個國家出現動亂,那并非因為他們貧窮,而是因為他們想致富。”這就是著名的“亨廷頓悖論”。
以十數億之眾進行現代化轉型卻又能走出“亨廷頓悖論”,中國同樣實現了奇跡。一個人口大國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社會急劇轉型、矛盾易發(fā)多發(fā)的劇烈變革之世,竟然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2016年,我國每10萬人中發(fā)生命案0.62起。相比較而言,2015年,美國每10萬人中發(fā)生命案4.88,法國是1.58,瑞士是0.69,德國是0.85。許多人津津樂道的北歐國家中,丹麥是0.99,芬蘭是0.91,瑞典是1.15。中國排名世界第17位,可以說是世界上命案發(fā)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2018年,美國民意調查公司蓋洛普在142個國家和地區(qū)采訪14.8萬名15歲以上公民,基于居民自身的安全感,發(fā)布《全球法律與秩序報告》,中國獲得88分,居民安全感排名第10。不管是外國旅客,還是本國居民,在中國都能放心地半夜“擼串”,女性也不用擔心單身出行。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安全已經習以為常、理所當然。
在中國文化語境下,“耶誕節(jié)”被譯為“圣誕節(jié)”,典型地體現了這個民族的善意。而在大歷史背景下,過不過圣誕節(jié),在中國真的不是一個事兒,本來也不該是個事兒。過了沒人羨慕,不過也不會遺憾。這是歷史的進步,也是中國人的幸運。我們應該保持這樣的淡定與從容。如果有一天,過不過圣誕節(jié)在哪里成了個“事兒”,那兒恐怕是“真有事兒”了。▲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