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巴圖
【摘 要】通過對中美謳歌英雄主義的現(xiàn)象級科幻影視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得出英雄主義這一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在中美兩國的對立性解讀。這種對立性解讀結合電影這一媒介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不難看出,近些年來美國影視巨頭憑借經(jīng)濟優(yōu)勢和科技支撐,以科幻影視作品的形式對我國文化領域強勢輸出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飽含著壓制我國文化主權,進而占領我國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意味。
【關鍵詞】電影;英雄主義;意識形態(tài)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4-0076-02
當今全球社會正處于視覺文化的時代,影視傳媒不僅成為全球人民日益依賴的媒介形式,更成為最迅速、最直接作用于文化形式和文化內容的媒介之一。因此,賦予意識形態(tài)以影視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將意識形態(tài)的輸出隱藏在審美的掩體之下,已經(jīng)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輸出的有力手段。
一、電影在文化傳播媒介中的特殊性
電影是20世紀以來人類在科技和文化領域下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興產物。影視作品通過科技手段,將生活、藝術、歷史和文化等多種元素進行融合,為人們帶來豐富多彩的感官享受。在觀賞影視作品的過程中,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動態(tài)的畫面,環(huán)繞在人們耳邊的是流動的聲音,影視作品以特殊的敘事方式反映了客觀世界、表達出人生態(tài)度。在當今社會視覺文化的潮流之下,與文學、繪畫、攝影等靜態(tài)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相比,影視作品具備更強烈的直觀性和感官性;①與書籍、報刊、廣播等傳統(tǒng)大眾傳媒相比,影視作品擁有更廣范的發(fā)展空間、更輕松的認知方式和更龐大的受眾群體。
電影作為一種表現(xiàn)客觀世界的方式和敘述人生態(tài)度的手段,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因此,影視作品自然無法擺脫其背后的國家機器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在大眾傳媒領域,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如同市場經(jīng)濟中“看不見的手”一樣,為一切媒介指定方向、規(guī)劃路徑。②一部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通過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震撼的鏡頭場面,不僅能夠給觀眾帶來深刻難忘的感官享受,更能夠體現(xiàn)出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觀念、法律制度和思想道德狀況,從而使觀眾潛移默化地了解認識不同階層、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社會的歷史特點和現(xiàn)實狀況。
二、英雄主義文化在中美影視作品的差異性表征
(一)《流浪地球》所彰顯的“犧牲式”集體英雄主義。2019年初,《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流浪地球》之所以引起巨大熱議,一方面由于它代表中國科幻電影在技術美學方面實現(xiàn)了巨大突破;另一方面,通過對極端條件下“地球末日”情景的設置,《流浪地球》展示了中國力量在全球化語境下對于事關生死存亡的人類危機的回應態(tài)度和處置能力,成為首部在情節(jié)題材、敘事方式和技術美學方面都能夠與美國漫威超級英雄系列影片直接對話的國產科幻影視作品。
影片從幸存的35億人在地下城中的共產主義生活開篇,以主人公韓朵朵與劉啟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為牽引,引導觀眾進入零下80度的地球表面。在地球表面,各支中國救援隊展現(xiàn)了在災難面前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氣和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隨著危機程度進一步加劇,拯救地球的希望愈發(fā)渺茫。在全球各國救援隊紛紛放棄希望“繳械投降”之際,只有主人公韓朵朵、劉啟、劉培強和中國救援隊依舊在為全人類的生死存亡進行最后的努力。最終,這場全人類在絕境之中展開的聲勢浩大的自救行動,以影片主人公劉培強駕駛空間站沖向木星,助推地球脫離木星引力而告一段落。
《流浪地球》與漫威超級英雄系列影片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影片的主人公從個人或者某個團隊變成了地球上的全人類,因此無需刻意強調主人公“超級”英雄的身份。雖然最終是以劉培強犧牲自己拯救了地球,但是在影片中也不難看出,所有幸存下來的人類都在為整個地球的“流浪”進行著努力,面對每時每刻都在加劇的木星引力危機,各國各地區(qū)的救援隊伍都沒有停下腳步,毅然在危險中向目標艱難前進??梢哉f在《流浪地球》中,所有的人類都是英雄。因此,《流浪地球》所展現(xiàn)的英雄主義,既是一種犧牲“小我”以成全“大我”的精神展示,也是中國集體主義精神的隱喻。這種“犧牲式”的集體英雄主義有別于美國影片所倡導的個人英雄主義,它并非通過刻畫某個人或者某一階層的行為來體現(xiàn)個人對于歷史事件的重要作用,而是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刻畫出植根于中國人民靈魂深處的家國情懷。
(二)《復仇者聯(lián)盟》系列所彰顯的“拯救式”個人英雄主義。近五年來,美國漫威影視公司的超級英雄系列作品風靡全球?;ㄙM高昂成本打造出的壯觀的特效場面、鋪墊長達十年之久的發(fā)展主線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為銀幕前的觀眾呈現(xiàn)出一場又一場華麗的視覺盛宴,使得漫威超級英雄系列電影吸引了世界各地數(shù)量龐大的年輕受眾。在遙遙領先的票房、持續(xù)不斷的熱議,以及全球對于漫威下一系列作品翹首期待的背后,可以見得美國超級英雄系列電影已經(jīng)為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烙印。這也說明,美國所倡導美國至上、個人英雄主義等價值觀念正在以一種隱而不彰的形式融入其意識形態(tài)輸出的文本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各地人們的思想觀念。
《復仇者聯(lián)盟》系列影片共計四部,圍繞漫威在過去十年的獨立影片中所鋪墊塑造的超級英雄聚集在一起面對地球危機、宇宙危機而展開敘事,講述了由超級英雄們組成的復仇者聯(lián)盟不斷阻止危機,保護地球進而拯救全人類、拯救全宇宙的故事。在《復仇者聯(lián)盟》系列整體的主線情節(jié)和衍生線索中,無不蘊含著“拯救”的意味,這些超級英雄們聯(lián)合在一起,阻止了能夠毀滅地球的危機,進而拯救了全部人類。
可以見得,美國的英雄主義觀念是通過敘述美國的個人或者團體在全球危機中的英勇抗爭和在拯救世界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來展現(xiàn)的。影片所塑造的美國隊長、鋼鐵俠、雷神、綠巨人等角色,之所以被稱為超級英雄,不僅因為其具有非凡的個人能力,更多則是性格的純樸與善良、行為的勇猛與正義、意志的堅定與正義,都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具備絕對的不可替代性,因而只有他們的存在,才能挽救地球于危難之際,拯救人類于滅亡邊緣。這樣的情節(jié)框架配合震撼的視覺效果,使得美國至上、普世價值等意識形態(tài)深入人心。值得一提的是,在漫威超級英雄系列影片中,除去扮演者合作到期退出的角色之外,其塑造的絕大多數(shù)超級英雄的結局都是完美的。這樣的劇情設置,更加完美地展現(xiàn)了美國社會所崇尚的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文化。
三、美國超級英雄形象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輸出
通過對中美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主義類影視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兩種英雄主義文化存在表征層面的差異。在漫威系列電影中,英雄形象不僅具有強烈個人主義色彩,而且飽含“美國是救世主”等價值意味,而中國的銀幕英雄則更多體現(xiàn)著集體主義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情懷。盡管存在差異,但都是對兩個不同民族的道德觀念和精神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從道德情操和民族文化層面而言,對于《復仇者聯(lián)盟》等超級英雄題材的系列電影作品和《流浪地球》所展現(xiàn)的英雄主義文化,沒有所謂正確或者錯誤等原則層面的界定區(qū)分。
但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是,美國文化產業(yè)在全球范圍內的“壓倒性擴張”,正在不斷蠶食著每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主權。在視覺文化潮流盛行的當今時代,在以和平和發(fā)展為主題的全球發(fā)展新時期,以戰(zhàn)爭和侵略為手段的資本主義殖民方式已經(jīng)逐漸偃旗息鼓,取而代之的則是以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為代表的文化殖民和意識形態(tài)輸出。這種文化殖民和意識形態(tài)輸出隱藏在漫威等影視公司的銀幕巨作之中,在全球范圍內大肆流行,試圖以美國文化、美國價值觀念、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全球化,引導世界文明的同質化,削弱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影視作品中的延續(xù)性,壓制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在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話語權。
英雄主義文化屬于社會意識層面,來源于特定的社會存在,中美英雄主義文化在表征上的不同,反映的是中美兩個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對立和差異。漫威超級英雄系列作品在我國獲得持續(xù)熱議和超高票房,一方面肯定了技術美學對于現(xiàn)代科幻題材電影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人民正在逐漸接受并認同美國的一些價值和文化。在文化領域乃至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爭奪上,敵我力量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我們對于資本主義價值和文化的接受及認同,恰恰說明我們對于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質疑和反駁。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法理性統(tǒng)治根據(jù)的喪失以及對其合法性論證的喪失,必然導致國家政治制度的顛覆。
四、結語
“世界將不再是只受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世界政治未來的魔方將被擁有信息強權的人掌控?!雹郾M管《流浪地球》在中國市場的票房壓制了《復仇者聯(lián)盟4:終局之戰(zhàn)》,但是它作為中國國產科幻電影中少之又少的成功個案,其話語權在當前仍然無法與美國科幻電影成熟的、龐大的產業(yè)體系相提并論。面對如此強勁的文化傳播勢頭和意識形態(tài)的輸出,我們在警惕文化霸權主義,保持清醒不被個人英雄主義等資本主義價值觀念侵蝕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影視傳媒對于鞏固意識形態(tài)陣地安全的重要作用,立足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制作立意高遠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提升中華民族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話語權,不斷把我們的影視作品推向全球各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面貌和大國情懷。
注釋:
①霍梟涵.美國電影對中國的文化殖民現(xiàn)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5.
②潘知常.新意識形態(tài)與中國傳媒[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4):28.
③[美]托夫勒.權力的轉移[M].吳迎春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5.
參考文獻:
[1]張少航.馬克思國家觀視域下的電影意識形態(tài)[J].電影文學,2009,(07): 81-85.
[2]吳麗娜.試析好萊塢電影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異[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2(12):28-30.
[3]強麗.電影文化中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4,(07):116-118.
[4]周兵.好萊塢的電影意識形態(tài)輸出及應對[J].中華魂,2017,(01):18-22.
[5]楊帆.從好萊塢電影看美國的形象傳播[J].文學教育,2016,(04):52-53.
[6]趙昆鵬.作為一種文化新形態(tài)的影視[J].大眾文藝,2010,(20):158-159.
[7]周月亮.電影現(xiàn)象學論綱[J].現(xiàn)代傳播,2002,(04):60-64.
[8]凌樂祥,張靜,王玲.當代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文化帝國主義剖析[J].科技信息,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