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展,人口流動速度的加快,多元尊重與國家認同的平衡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zhàn)。教育是全球文化融合的重要載體,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乎大學生的自身素質發(fā)展,而且與國家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發(fā)展密切相關。本文通過對當前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時代背景的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國外教育做法及啟示的借鑒,探究國際理解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統(tǒng)一的培養(yǎng)方式。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大學生
d01:10.1608 3/j.cnki.16 71-15 80.2019.11.0002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9)11-0005-06
一、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的時代背景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互聯(lián)網(wǎng)迅速發(fā)展,中西方文化和觀念的交融碰撞產(chǎn)生眾多時代產(chǎn)物,青年大學生作為最主要的受眾群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的融合顯得尤為重要。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理解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與時俱進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是高等院校做好青年學生培養(yǎng)工作的重點。
(一)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背景
1.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定義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指教育者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特點,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愛國主義思想影響,以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樹立大學生的愛國思想以及養(yǎng)成大學生的愛國行為的教育實踐活動[1]。
2.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間具有不同的內涵[2]。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由內化于心轉化為外化于行的主要載體,其內涵包含多個方面:
(1)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民族責任感的情感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民族精神的靈魂,情感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基礎,只有對祖國有著深厚的感情才能將這一思想稱為愛國主義思想,通過對大學生的引導,感受從呱呱墜地起不斷地接受國家培養(yǎng)和幫助,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和升華,將對祖國的依賴發(fā)展為對祖國的熱愛,提升民族自尊感、白豪感,教育過程中要遵循國家利益中心原則[3],形成對祖國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主動保全國家利益。
(2)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和行動的政治教育
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階段,是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認同感進而產(chǎn)生科學、理性的愛國主義認知,把愛國主義作為生活中遵守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秉承泯滅思想差異性原則[4],要求群體中個體思想的單一性和純潔性,在思想和行動上主動愛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3)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為實現(xiàn)中國夢貢獻力量的信仰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就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充分體現(xiàn)了青年一代肩負著國家的希望與未來。縱觀中華民族古老的文明史,我國經(jīng)歷了繁榮昌盛的鼎盛時期,也經(jīng)歷了落后挨打的低迷時期,而中華民族依然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究其根源,愛國主義傳統(tǒng)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讓愛國主義思想成為青年主動接受的價值認同,使之成為一種更為深刻的主觀信仰,白覺投身于祖國發(fā)展事業(yè)才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
3.全球化背景下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
(1)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充分利用多種平臺和載體開放性開展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不斷普及,高校大學生對于國內外的信息了解已不再局限于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介形式,通過網(wǎng)頁、朋友圈、微博對實時信息進行了解成為了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信息傳播的及時性、海量性、多樣性、廣泛性在拓寬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度和廣度的同時也挑戰(zhàn)了教育者對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導地位[5]。這就對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大學生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外,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潛移默化進行深層次的培養(yǎng),并實施有效監(jiān)管。
(2)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應重視教育要素的高層次特點,注重愛國主義理性教育,并及時更新愛國主義教育理念和方向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素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文化層次、受教育水平顯著高于其他群體,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也更加深刻,愛國主義教育也應隨著教育組成要素的變化進行調整。大學生有著較強的社會活動參與意識,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有很多來自國際的不同聲音,處于青春后期的大學生十分容易受到心懷不軌之人的蠱惑,情緒化面對緊張局勢,走入誤區(qū),做出一些沖動、極端的舉動。尤其在面對一些突發(fā)性事件時,要及時進行探討,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空間,對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進行討論,引導學生理性分析問題。因此,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愛國主義認知,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考方式,做出有效的愛國主義舉動。
(3)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全方位開展,培養(yǎng)學生大國國民意識
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學生通過已有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充分體會到我國文化的源遠流長,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民族自信感也不斷增強,愛國也已成為高校大學生的一種習慣和責任。但國家要發(fā)展,民族要進步,就要在借鑒中不斷成長,在教育中開展對其他優(yōu)良民族文化的借鑒和欣賞,培養(yǎng)學生海納百川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念,實現(xiàn)在思想和文化等多方面成為大國、強國的目標。
2.美國國際理解及愛國主義教育
歷經(jīng)近一個世紀的時間,美國在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時俱進,明確清晰,通過明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斷調整教育方向;在師生素質培養(yǎng)方面,師生隊伍視野開放,掌握多種常用溝通語言,接受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構建多元化的校園,建立具有國際素養(yǎng)的學生素質結構,開設多類型的教育課程,將不同的專業(yè)、文化、形式融合在一起,促進國際理解教育的發(fā)展,為構建和平穩(wěn)定世界培養(yǎng)“國際公民”[11]。
3.韓國國際理解及愛國主義教育
韓國的國際理解教育白1961年以來,已有近60年的發(fā)展歷史,共有五個代表性時期,在推進過程中,建立四大發(fā)展動向,一是均衡發(fā)展國家公民意識與世界公民意識,二是重視國家角色,三是反映非政府機構以外的組織要求,四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強化外國語教育、強化地域研究、外國留學生的引入等多種形式進行教育。在目標層面、內容層面、實踐層面共同努力提高教育活性化。[12]
4.國外國際理解及愛國主義教育啟示
(1)信息多樣化導致愛國主義教育環(huán)境復雜從而產(chǎn)生極端民族主義影響國際理解教育推進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時都建立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上,盡管民族主義是民族的生存基礎,但如果產(chǎn)生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就會對非本民族文化進行全盤否定。這種想法對本國家融人世界是十分不利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對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視程度
由于全球化時代信息多元化的挑戰(zhàn),信息選擇的自主性奠定了學生受教育的主體基礎,大學生作為即將成長成才的國家希望,學習借鑒國際的先進教育理念是可以促進民族教育發(fā)展的。國際理解教育的缺失使學生通過新媒體等多種途徑對自身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解,但創(chuàng)新的傳播方式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對于一些錯誤信息難以做到及時監(jiān)管,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趁機散播虛假信息,這不僅對愛國主義教育產(chǎn)生影響,同時對國際理解教育方向產(chǎn)生影響。因此,應在學生對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加大國際理解教育力度,促進大學生接納世界的文化,正確看待中外文化差異,擔當起世界公民的義務。
(二)國內大學生國際理解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現(xiàn)狀
1.高度重視教育,教育內容、方式逐漸完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薄凹訌妵H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fā)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jīng)驗,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適應國家經(jīng)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盵13]當前,高校對于愛國主義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宣傳、內容力度高度重視,通過建立教育基地、開展實踐活動、愛國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并行,用多種活動吸引學生注意力,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和民族自信。
2.精神培養(yǎng)為主,長效機制建設力度不夠
當前,我國愛國主義教育以愛國主義精神引導為主,在課堂或活動情緒的渲染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瞬間迸發(fā),但對于愛國主義內涵理解不深,隨著時間而逐漸消逝,部分學生甚至不能正確處理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盲目非理性愛國,對于一些國際問題不能做出理智判斷,僅僅停留在喊口號、做出應激反應。國際理解教育注重“短期成效”,以活動為主,不能融入現(xiàn)有課程,教育時間短、間隔長,效果不穩(wěn)定。
3.國際理解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脫節(jié)
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弘揚本民族文化,對于其他民族一些文化介紹相對較少,教育缺乏時代特色,學生通過網(wǎng)絡了解到一些關于“人權高于主權”等良莠不齊的西方學者理論產(chǎn)生好奇,對于一些國內外發(fā)生的時政熱點、大型事件比較關注,而二者不能結合的教育導致部分學生沒有辨別能力,思想不夠成熟,道聽途說,盲目將自身理念西化,對于自身的祖國認同感產(chǎn)生質疑等情況導致思想信念不夠堅定,被有心之人利用。
四、大學生國際理解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統(tǒng)一的方式及途徑
(一)國際理解教育中注重中國文化的普及與傳播
國際理解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文化的互相融合,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過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青年大學生與西方的交流機會也逐漸增加,在交流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對我國文化有誤解的情況,因此,在國際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民族文化白信為基礎,才會更好地對我國的文化做出解釋,改變一些人對我國的錯誤偏見。
(二)構建愛國主義教育課程與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整體體系
1.將愛國主義教育及國際理解教育統(tǒng)一于國家基礎課程
當前,我國高校針對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開展的形勢與政策等思想政治課程中,對于愛國主義和國際理解單獨的講解較多,但缺乏關于國際和國內形勢的分析,對外交政策、文化的辯證理解和判斷主要集中于游離于國家課程外的活動課程,部分國際理解教育實踐甚至停留于教育者根據(jù)自身認知詮釋所謂“固定不變”的外國文化階段,成為阻礙教育深入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
在現(xiàn)有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內實施國際理解教育,打破學科界限,在同一時期內,從國家、社會、自然等多維度考慮確立教學方向,橫向、縱向共同落實發(fā)展,重新進行課堂設計。在課程中完成將學校教學從死記硬背中解救出來的“對話性實踐”和把學生學習從個人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合作性實踐”的挑戰(zhàn),整合學科內外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場域和教學指導[14],在課程的開發(fā)和整體教學的創(chuàng)造中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師培訓體系
高等院校教育中國際理解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相統(tǒng)一的實施,讓教師站在了迎接國際化挑戰(zhàn)的前列,這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專業(yè)能力、堅守崗位的態(tài)度和堅定的愛國主義理念,還要在知識素質上有充足的國際知識,在思想觀念上有良好的國際理解態(tài)度,只有自身有意識參與國際交流合作,才會在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中注重學生國際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15]
因此,提高高校教師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成為二者相統(tǒng)一的重要一環(huán)。首先,應提高國家相關行政部門對教師教育和培訓的重視,利用崗前培訓及在職培訓雙重培養(yǎng),并進行政策支持[16]。另外,教師的培養(yǎng)不能局限于一門課程或一時的興趣體驗,應組織高校思政課教師通過網(wǎng)絡進行國際交流,組織參加國外交流學習等,建立全方位培訓體系,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對教師進行培養(yǎng),以保證教師對信息化建設的敏感素養(yǎng)和國際交往能力,促進國際理解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統(tǒng)一推進。
3.注重引導發(fā)揮第一課堂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從古到今,無數(shù)事例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礎,接受了嚴謹?shù)募彝ソ逃拍艹蔀橐粋€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是當前大多數(shù)家長的美好愿景,把學習成績看得高于一切,對于愛國主義教育及國際理解教育缺乏起碼的重視和理解,自身對于二者沒有正確的認識,缺乏相關能力素養(yǎng)[17]。因此,應在社會普及正確家庭教育觀念,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愛國主義,塑造良好家庭教育環(huán)境。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在成長過程中,榜樣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人的從眾心理也讓大學生很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父母只有以身作則,陶冶自身愛國主義思想和包容世界的國際理解思想,因地制宜進行教育,才能激發(fā)孩子對祖國的熱愛,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進行滲透教育。
4.設計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
自新課程教育改革實施以來,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普及,第二課堂制度也不斷完善。作為課外活動,采用學生們易于接受的活動形式,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結合,開展如模擬聯(lián)合國、中西方樂器社團活動等,并給予足夠的空間、時間支持。在一些有特殊意義的節(jié)日開展主題晚會、主題比賽等,在活動中,通過教師引導與學生白學的方式將二者有機結合。
(三)在思想和行動中進行雙重教育
單純在思想上進行教育無法驗證學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在教育中開展國際交流活動,邀請國外高校大學生進行校際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安排對本民族文化的介紹、對本民族特色的宣傳,在自我理解提升的同時對異國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對我國文化的正確理解和準確的傳播能力,足夠的空間和信任也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全球化時代多樣化的世界格局和不穩(wěn)定的政治局勢下,“合格公民”和“世界公民”的培養(yǎng)將“和而不同”的教育模式衍生為“異己間共生”教育,直視文化理解中存在的沖突,承認不同文化的價值差異,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和質疑差異一了解原因一反思異同一再次理解本土文化一正確對待文化差異”的過程[1],既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的融合,也能夠培養(yǎng)緊跟國際潮流的新時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瞿維娜.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共青團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1994
[3][4]孫銀光愛國主義教育的制度化進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5]王瀟新媒體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及對策[ D].華中師范大學,2016
[6]徐輝,王靜國際理解教育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 06).
[7]姜英敏.國際理解教育≠對外圍、外圍文化的了解[J].人民教育,2016(21)
[8]萬樅.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3
[9]劉興燕.試論理性愛國——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反思[D].華中科技大學,2009
[10]張蓉,謝聰.從追隨到自立:日本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的發(fā)展[J]外圍中小學教育,2017( 12)
[11]郭峰,王興華美國大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經(jīng)驗及其啟示[J]外圍教育研究,2011( 08)
[12]嚴秀英,金粉如韓圍國際理解教育對我國民族高等教育的啟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 01)
[1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4]鐘啟泉“國際理解教育”的創(chuàng)造與啟示[N]中同教育報,2016-11-16.
[15]鄢朝暉.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下我國高校教師素質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
[16]沈娜.英國教師國際理解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17]姜英敏.從“和而不同”到“‘異己問共生”——全球化時代國際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比較教育研究,2015( 12).
[責任編輯:王辰]
收稿日期:2019-09-05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yōu)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新變化特點研究”(項目編號:17JDSZK096)。
作者簡介:黃海鵬(1985-),男,吉林長春人,K春中醫(yī)藥大學,團委副書記,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