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佳琳,李宏強
(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漢中 723000)
在語言交際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遵循一些規(guī)則才能達到交際目的,禮貌語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化征象,引發(fā)學界很多關注,它有利于增進人際交往,構建協(xié)調(diào)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因此,對英漢禮貌用語的探討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1967)認為交際雙方為了實現(xiàn)相同的目的就會共同制定一些原則并遵守,并將其稱為 “合作原則”[1]。英國語言學家布朗和列文森(1978)提出了禮貌話語面子觀,他們認為不同的語言形式可以反映出社交關系的不同。[2]英國學者利奇(1983)將禮貌原則劃分這六大準則,即:慷慨準則、謙遜準則、贊譽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和得體準。[3]國內(nèi)的學者對禮貌語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對國外學者的理論闡述和評價上。劉潤清(1987)對利奇的禮貌原則和準則進行了闡述。[4]何自然(1988)介紹了禮貌原則的范疇,禮貌原則的特征以及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的關系。[1]徐盛恒(1992)認為禮貌語言的運用有可能涉及語言交際的三個方面的行為,即自身一方、對方、第三方的語言行為,這其中的任意一個方面都不應該被忽略。[5]顧曰國(1992)提出:貶己尊人、稱呼、文雅、求同、德、言、行這五個具有中國語言特色的五條禮貌原則。對于英漢禮貌用語的對比研究很少有文獻可鑒,本研究就著眼這個視角,對其進行深刻探討。[6]
本次研究對象主要選取筆者在赴美帶薪實習期間(作為一名游樂場操作員)所接觸到的來自中國的同胞和美國當?shù)氐挠慰?。研究對象包括在美生活居住的中國人,赴美旅游的中國人和美國當?shù)厝?。他們的年齡在8-80歲之間,此次調(diào)查為了更加科學客觀地收集資料,所研究的對象均為隨機抽取。
1.2.1 觀察法
本課題的第一種研究方法是觀察。主要是觀察和傾聽兩個美國當?shù)厝说慕徽?,他們怎樣打招呼,相互怎么稱呼和恭維。同時也觀察美國人和中國人的交談,以及他們在英美文化之間在稱謂、寒暄和互動上的差異。
1.2.2 會話法
本課題的第二種研究方法是會話。主要是通過對赴美旅游的中國人和美國當?shù)厝诉M行交談收集禮貌用語的材料。會話內(nèi)容包括打招呼、談天氣、聊旅行和運動等。研究的語料都是受試親口講出,具體而準確,保證了本研究數(shù)據(jù)的客觀性。
1.2.3 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
筆者在與游樂場游客會話的同時,利用手機錄音將我們的談話錄制下來,再將錄音內(nèi)容轉變?yōu)槲谋举Y料,通過對會話文本資料的意群進行探討與研究,進一步分析英漢禮貌用語的異同。
禮貌的價值體現(xiàn)在日常交際之中,沒有日常交際禮貌語也就缺失了其存在的價值。下面我們從稱謂語、寒暄語、稱贊語在英漢日常交際中運用差異來探討。
稱謂語又叫作稱呼語,顧曰國(1992)在“漢語禮貌五準則”中提到的稱謂準則認為:中國人認為見面打招呼是一種禮貌的表現(xiàn),而打招呼就要對對方有一個合適的稱呼。[6]
親屬類和非親屬類的稱謂語是漢語稱謂語的特別之處。漢文化下,親屬類的稱謂語可以用來稱呼親戚,也可以用來稱呼陌生人,例如:叔叔、阿姨。在中國有一種特殊的稱謂方式——“老/小+姓”。旅美華人在游樂場叫我“小佘”有的長者叫我 “小姑娘”。在這種方式中,“老”一般稱呼比自己資歷深或者是閱歷更加豐富的人,而“小”往往稱呼某一方面的新手或者是和自己親切的人。中國人重視儒家文化,受綱常倫理影響,一般稱呼別人時往往是“貶己尊人”的,而西方卻重視社會地位的平等,所以他們對所有人都是直呼其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下的人是不會稱呼陌生人為“uncle”“aunt”的。
馬林諾夫斯基對寒暄語進行了界定,即“自由的、無目的的社會交談”。寒暄語在日常交際中使用很頻繁且內(nèi)容簡單,但它的使用對于調(diào)節(jié)、緩解氣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寒暄形式,美國人常常給我打招呼說:“It’s a good day! ”,而在美國旅游的中國人常常會跟我說:“吃了沒,小佘?”。漢語中的寒暄語大多關照對方的生活,例如:“最近過得怎么樣?”“有男朋友了沒?”等等,我感覺蠻親切的。而英語中的寒暄語大多關于對天氣等無關緊要的話題的討論,例如:“Nice day,isn’t it?”一般不涉及個人生活方面的內(nèi)容和信息,因為他們特別注重自己的隱私。
根據(jù)沃爾夫森的分類原則將稱贊語分為對外表、所屬物、品質(zhì)和能力這四個方面的稱贊。英語稱贊語大多是對交際對方外表的稱贊,他們常會說:“You look so nice today!”而不會說 “You are a beautiful girl!”而漢語的稱贊語往往是對交際對方品質(zhì)的贊美,他們常常會說:“你真是天生麗質(zhì)??!”。英語國家文化的人對于他人的稱贊大部分更趨向肯定性回答,而中國人對于他人贊美的回答恰恰相反,中國人則是更趨向于否認、不正面回答。
經(jīng)過對本次研究的語料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發(fā)現(xiàn)英漢文化背景下的禮貌語差異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思維因素。
每個國家每個文化群體都有自己獨特且獨一無二的歷史,所以歷史的不同是產(chǎn)生社會禮貌原則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人很看重歷史,尊重祖先,比如中國人至今還保留著登高祭祖的傳統(tǒng),在交際過程中若是存在對方蔑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象,將會引起中方談話者的不滿甚至憤怒。19世紀20年代中期圣西門的追隨者將“個人主義”帶入到英語國家人民的思想觀念與生活的各個情景狀況中,個人主義至今都無時無刻對英語國家人民的思想觀念產(chǎn)生著重大的影響,所以在與英語國家文化下的人們交流時,必須要注意尊重他們平等自由的思想。
同時,信仰是也讓人們產(chǎn)生矛盾的最大原因之一,因為各國歷史不同,各地域歷史不同,各人的經(jīng)歷不同,所以每個人有不同的信仰,在每個人的心里他們的信仰就是至高無上、不容侵犯的。對于宗教主義者而言,交流的意義只有在和自己擁有同樣信仰的人交際中才會產(chǎn)生。例如,美國人信仰天主教、猶太教或者新教、中國人崇尚儒家文化,推崇儒釋道合流。那么,中國人和美國人交談時就要注意禮貌語涉及的內(nèi)容。
每個文化在交際時都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體系,各個文化交際體系的分歧之處就在于各個文化人之間的價值觀念的分歧,禮貌語的差異就在于價值觀念的差異。
中國人推崇集體主義,中國社會就是一種典型的“家”文化。中國人從小接受的思想就是: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受到侵犯時,要保護集體利益。中國社會最具有典型特色的“貶己尊人”的禮貌原則就是在這種集體主義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造就的。西方社會崇拜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強調(diào)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個人的獨立和個人的表達,個人的隱私。[7]這就造就了西方人崇尚成功,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個性,他們會不顧別人的感受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欲望和情緒。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就是對于個人隱私的保護。在中國中很正常的寒暄語——“你去哪???”、“有沒有女朋友了啊?”,在他們看來都是對他們隱私的侵犯,都是對他們自由平等思想的一種藐視。
思維決定著語言的表達方式,英漢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的差異主要就歸根于東西方思維的差異,思維的差異是英漢禮貌用語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不同的思維方式影響了各國人民對禮貌的認知,使各國人民對禮貌的判定產(chǎn)生了不同標準。中國人重倫理,美國人重認知。儒家文化作為中國人的主要思想依據(jù),對中國人的思維影響極大,儒家文化中的“三綱五?!本褪菍χ袊酥貍惱淼淖詈媒忉?。而英美人生長于海洋型的地理文化,地理因素對于英美人的思維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對天文地理的興趣,使他們形成了探索自然、追求自由的思維方式。這樣,中國人的禮貌語關注“人”,英美國家的禮貌語關注“天”,即人自身以外的內(nèi)容。
本文從英漢文化的日常禮貌語差異和產(chǎn)生禮貌語差異的原因為突破口,就禮貌語在英漢文化下的差異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英漢禮貌語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日常的交際中的稱謂語、寒暄語、稱贊語的使用上,并且英漢不同的歷史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思維因素對禮貌語的差異形成上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禮貌語,在一種文化下被看作合理使用的禮貌語,在另一種文化下卻有可能是一種禁忌,所以通過本文對英漢禮貌語的對比研究,加深了對英漢禮貌語的認識,從而提高了我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會話技巧,可以有效減少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誤解和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