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主 毛道生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diào),“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2015 年10 月11 日,教育部就印發(fā)《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2019 年1 月18 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diào):2019 年始,家長也要接受教育!同時,教育部啟動組織編寫《家庭教育指導手冊》,推進家庭教育走進家庭。
在推進家庭教育問題上,無疑政府應當起主導作用,社區(qū)、群團組織、教育科研單位、學校等相關組織和單位要傾力參與其中。當然,學校作為與家庭聯(lián)系最緊密、關系最親密的教育專門組織,理應在指導家庭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思考和研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上,現(xiàn)有研究把更多的視野放在學校如何通過家委會、家長學校、家長會等形式去指導和引領家庭教育,而對這兩者之間的合作契合點和矛盾沖突點缺乏本源性思考,導致誤會頻發(fā)、指導不力、相互抱怨等問題。對此,需要從雙方的邊界、責任和功能三個方面來理清和重塑關系,從而實現(xiàn)良性互動和有效合作。
有個頗流行的觀點,“學校負責教書,家庭負責育人”,貌似正確,實則謬誤。教書和育人是融合在一起,怎么可能把它單獨分開?學校教育側重于“育分”而忽略“育人”,以“知識”為核心展開教育,就必然走向反復訓練、機械記憶、延時教學、標準考試、排名考核等工具主義教育的路子,也必然激化家長的教育焦慮感。家庭教育側重于“育人”而忽略“育腦”,以“習慣”為核心展開教育,孩子容易出現(xiàn)行為習慣良好,但思維單一、行為拘束、想象乏力等問題,這等缺乏個性、創(chuàng)造力、實踐能力和獨立能力的“乖乖娃”也不是好教育所期待的。由此可見,“教書”與“育人”都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使命。
這個觀點為什么會得到某種程度上的認可?那是因為它能指明重要的一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有各的職責和重點。我們不是經(jīng)常對那些不文明行為批評道:“這個人缺乏家教!”鮮有人會說:“這個人沒讀過書!”家庭教育在早期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生活方式、文明禮儀和思維模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一旦沒有打好這個基礎,后期學校教育很難糾正和彌補?!安灰斣谄鹋芫€上”,不是指知識層面,而是指品格層面。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在于比別的孩子提前習得和積累某些知識,而在于形成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究意識,形成對美好生活和人性的期待和關心。
教育,既是一件嚴肅的事,更是一個專業(yè)的活。教師是一項專門的職業(yè),家長也是一個專門的身份,要想孩子成長好,家長也需要像教師那樣持有“上崗證”和“資格證”。家長們有一個認識誤區(qū),“我把孩子送到學校,你就應該把我的孩子教好,誰讓你是專業(yè)做教育的呢?”這里有兩層潛臺詞,一是部分家長忽視教育的基礎和前提,以為學校教育能改變一切,其實孩子進學校之時已不是“一張白紙”,學校和老師不能“任意涂抹”。二是在教育問題上,學校是專業(yè)的,家長是業(yè)余的,這說明家長需要接受家庭教育的培訓,就如同“婚檢”“孕檢”一樣應該成為年輕父母們的“必修課”,當父母也需要接受專門“教育”。
不知從何時開始,學校成為“背鍋俠”,但凡社會上一出現(xiàn)問題行為,或是官員的貪污腐敗行為,輿論都眾口一詞地說:“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又例如,孩子上下學的路上出現(xiàn)交通事故,放學后溺亡,體育課受傷等問題,家長通常不問青紅皂白,一股腦怪罪并要求學校索賠,說是“安全教育不到位!”“我把孩子好端端送到學校,出了問題你就應該負責!”教育是系統(tǒng)工程,是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三位一體”,共同拱衛(wèi)和促進自我教育。讓學校教育來承擔教育的全部,成為“無限責任公司”和“服務性企業(yè)”,既不現(xiàn)實,也不合理,反而會讓學校教育不堪重負而遲滯發(fā)展。面對“教育不能承受之重”,需要界定學校和家庭各自的教育責任,以及責任的邊界,各自擔負起應負的責任,才能分工合作。
給學校松綁,讓學校教育獲得自由,才能讓學?;貧w教育的應有之義,走向“育人”的正確軌道。學校在“重壓”之下,不得不“自?!?,于是出臺了很多有悖教育本質(zhì)的規(guī)定,如“靜默課間10 分鐘”“男女生不得同行”“上課期間不得上廁所”“取消游泳課”“運動會取消3000 米長跑”,等等。家長對學校的求全責備,導致學校不自由,學校的不自由傳遞和轉嫁為學生的不自由,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家長要注意不要超越學校教育應有的職責去過度要求學校,也還要注意自擔自己應當承擔的職責?,F(xiàn)在的很多家庭嚴重缺乏家庭教育,家長甚至缺席。有的家長的教育責任意識極其淡漠,口口聲聲說要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但一味把責任推給學校而不檢視自己。暑假將至,家長們“如臨大敵”,把本應進行親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孩子個性發(fā)展的大好時機視作“麻煩”和“負擔”,期盼學校早日開學。這些現(xiàn)象值得我們反思,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就是孩子的“活教材”,家長不能只管“生”,不管“育”。
學校很重要,是人高效而集中接受規(guī)范和系統(tǒng)教育的場所。學校教育很重要,但并不等于學校教育是萬能的。把學校教育視為“萬能”的,既違背教育規(guī)律,也容易誘導家長放棄家庭教育,必然造成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沖突。“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樣的“教育萬能論”口號就極其情緒化,負面影響極大,任何一位教育專業(yè)人士都不贊同。教育影響和改變一個人的成長,但人是社會人中的人,學校只是社會組織的一個部分,是人成長的一個重要力量,但是它不是決定性的力量。人的成長也是復雜多變的,絕非自然科學試驗,控制變量就容易得到預期的結果。
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一所好的學校,哪怕是一所最好的學校,學生的成才也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并不能保證每個個體的絕對成才,無法保證每個孩子都能達到他預期的狀態(tài)。不是人人都能上北大清華,上了北大清華也不是絕對成才。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和成才觀。家長要認清學校教育功能是有限的、有條件的。學校不但是“有限責任公司”,也是“有限能力公司”,當家長認識到這些之后,才會“倒逼”自己勇?lián)彝ソ逃熑?,主動自覺地去改進和提升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和互動才有認識基礎和理性行為。
學校教育也要看到,鑒于我國目前教育的輿論氛圍和家庭教育水平,學校要發(fā)揮其專業(yè)影響力和實踐操作力,主動介入到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中,增強家長們的家庭教育意識和責任感,以及家庭教育的實踐能力,這是學校的社會責任所在。同時,學校對家庭教育的不當和乏力之處,也要包容和理解,而不是一味指責,甚至放棄“問題家庭”孩子的教育,特別是不能將家長所犯之錯轉嫁到孩子身上,這是學校教育的良知所在。
總之,要想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締結“教育共同體”,必須正本清源,深挖和匡正問題的思想根源,重塑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性關系,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而創(chuàng)造“美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