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柳宗元詩文創(chuàng)作與佛教關系

      2019-12-27 09:36:39
      武夷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漁翁柳宗元佛教

      白 倩

      (延安大學 文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佛教于漢代傳入我國后,經(jīng)過魏晉六朝時期的發(fā)展,到唐代已極為盛行,能夠與儒、道并肩。柳宗元生活在佛教文化盛行的時代,受家庭教育與社會環(huán)境影響,他從小信佛。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柳宗元稱:“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盵1]此文作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當時他已經(jīng)39歲了。如果此文記載不虛,說明柳宗元在八、九歲時就已經(jīng)受到佛教文化影響了。被貶到永州后,柳宗元無處可住,只能寄居在龍興寺的西軒。由于長期受佛教文化的熏陶,使得柳宗元從政治痛苦中解脫出來,獲得了安寧灑脫,并“甘終為永州民”。[1]這一時期,柳宗元深受佛學影響,創(chuàng)作的詩文也多帶有佛教色彩,具有更為深刻的思想意義,值得人們細細研讀。

      一、柳宗元與佛教的接觸

      通過考究柳宗元的生平事跡,發(fā)現(xiàn)他與佛教接觸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社會風氣與家庭影響。唐朝儒、道、佛思想比肩而立,柳宗元深受時代潮流影響,在長安做官時結交了很多僧人。柳宗元的家人也多信佛,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好佛。二是個人獨特的境遇。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只能借住在龍興寺,與佛教有著深入接觸,更為一些僧人撰寫了碑文、墓志銘等。

      (一)由于社會風氣與家庭影響而接觸佛教

      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以來,與中國本土文化不斷融合,到唐朝已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統(tǒng)治者出于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大力支持和倡導佛教的發(fā)展,佛教逐漸成為能與儒、道并肩存在的教派。貞觀時期,唐太宗曾說:“朕今所好者,唯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盵2]明確表達對儒家學說的推崇。除此之外,唐太宗還尊崇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把他們李氏一族當成老子(李耳)的后裔,同時把佛教經(jīng)書看作是“國之常經(jīng)”。在武后當政期間,為了進一步加強統(tǒng)治,她大力倡導佛教的發(fā)展,以致出現(xiàn)了“逃丁避罪,并集法門,無名之僧,凡有幾萬,都下檢括,已得數(shù)千”[3]的現(xiàn)象,嚴重影響社會的發(fā)展。到玄宗時期,玄宗更是親自注《金剛般若經(jīng)》頒布天下,讓僧人們宣講。因此李唐時期,好佛成為一種時代風尚,文人士大夫相邀尋訪名寺,交游僧人。在這樣的時代風氣下,柳宗元好佛崇佛是不可避免的。他在長安做官時,便結交了很多佛教人士,與文暢、靈澈等僧人來往密切。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文暢將行東南,柳宗元還作《送文暢上人登五臺遂游河朔序》相贈。

      柳宗元的家人也多信佛,如他的母親盧氏、岳父楊憑等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柳宗元在《先太夫人河東縣太君歸袱誌》中說:“某始四歲,居京城西田廬中,先君在吳家無書,太夫人教古賦十四首,皆諷傳之。”[1]可見柳宗元自幼受母親的教導,早早就接觸了佛教教義,潛移默化下會受到佛教文化的浸染。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宗元跟隨父親柳鎮(zhèn)去洪州作官時,禪宗的馬祖道一正在那里傳法,稱“洪州禪”。再如他的岳父楊憑,就曾跟如海禪師學習過佛法 (《龍安海禪師碑》),也堪稱一個佛教徒。

      (二)由于個人際遇而接觸佛教思想

      “永貞革命”失敗后,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從天子近臣變?yōu)檫吇闹氐囊唤樾」?,職務雖為“司馬員外置同正員”,卻是沒有編制的閑散官員。滿腔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xiàn),親人們又相繼離世,種種惡劣的生活條件,沉重地打擊了柳宗元的經(jīng)世致用之心。心灰意冷之下,他便寄情佛理,渴望從佛理中尋得精神上的自在。加之到永州后,柳宗元沒有官守,居無定所,只能寄居在龍興寺里,這使他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佛教,分散他的精力與痛苦。長久居住在佛寺,使得柳宗元結交了很多的僧人。如在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就有一位法號元暠的和尚經(jīng)劉禹錫的介紹專程來拜訪柳宗元。他離去時,柳宗元寫了《送元暠師序》贈予。

      柳宗元與諸禪師廣事交游,佛教造詣日益深厚。受人所托,他曾為不少的僧人撰寫了碑文、墓志銘等。現(xiàn)《柳河東集》共收錄柳宗元的碑、碑銘20篇,其中九篇就是柳宗元為僧人撰寫的墓志銘或碑文。這九篇文章,《南岳彌陀和尚碑》作于元和二年至元和五年之間(公元806—810年),《南岳般周和尚第二碑》作于元和三年(公元805年),《龍安海禪師碑》作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南岳云峰寺和尚碑》與《南岳云峰寺和尚塔銘》二者同作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前,《岳州圣安寺無姓和尚碑》作于元和六年至七年十月(公元811—812年)前,[4]《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作于元和九年 (公元814年),《衡山中院大律師塔銘》(作于元和三年到元和九年(公元808—814年)之間),《曹溪第六祖賜謚大鑒禪師碑》作于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蘇軾曾在《書柳子厚大鑒禪師碑后》一文中說:“柳子厚南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諸碑,妙絕古今。”[5]

      二、佛教對柳宗元詩文的影響

      如前所述,柳宗元研習佛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了解佛教知識,更是為了尋求心靈上的寄托和安寧,而這又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如他的詩歌中有對佛教語言的運用,發(fā)展了僧侶們借詩寫禪的方法,表現(xiàn)寧靜安適的意境與清空寂靜的禪意。他的寓言文學習了佛經(jīng)中的想象,譬喻的手法,有些寓言文的素材直接源自佛經(jīng)故事等。下面結合作品,對此試作分析。

      (一)以佛語入詩文

      在龍興寺常伴青燈古佛,柳宗元有了更多時間和機會去研習佛經(jīng),也經(jīng)常參加寺廟的讀經(jīng)活動。如其《晨詣超師院讀禪經(jīng)》一詩,就描寫了早晨去寺廟誦讀禪經(jīng)的情景。柳宗元對佛經(jīng)的研習,使得他詩文中自覺地運用了一些佛經(jīng)中的詞語,如《凈土堂》詩云:“結習自無始,淪溺窮苦源。流形及茲世,始悟三空門。”[1]“結習”意為煩惱和習氣,出自《維摩詰經(jīng)》:“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盵6]經(jīng)書中這句話是在天女散花后,花落在菩薩們身上后紛紛墜地,落在弟子們身上就都粘附不去。弟子們不解,問天女何故。天女回答眾弟子們說,菩薩們已斷塵緣,修得圓滿,沒有煩惱的習氣,所以花不著身;而眾弟子們還執(zhí)著于世俗,所以花落在身上沒有墜地。柳宗元這首詩的首句便引用“結習”二字,用佛教因緣論的觀點解釋了人生為什么窮苦:煩惱和苦從無開始,常人淪落沉溺無法超脫。而如何脫離這無邊的苦海呢?需要經(jīng)歷輪回,不斷修行,領會了三空的佛理后,才能滅除各種煩惱,最后就能到達彼岸。

      其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云:“猶同甘露飯,佛事薰毗耶?!盵1]此詩是柳宗元感謝重巽親贈他茶葉而寫的,詩歌贊美茶葉的香氣像甘露飯一樣,熏染了毗耶城?!案事讹垺焙汀把倍~均源自《維摩詰經(jīng)》:“時化菩薩以滿缽飯與維摩詰,飯香普薰毗耶離城……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盵1]這段經(jīng)文說如來甘露飯的香氣熏染了毗耶城,及至大千世界,其實在說佛法的廣大精深,感化世人,普度眾生。柳宗元在詩中化用這兩個佛語不只是酬謝重巽的贈茶情,更是通過茶葉的清香與甘露飯香的對應,表明他深受佛法感觸,因遷謫帶來的焦灼之心得到緩解,擁有一種平和自然的心態(tài)。

      柳宗元詩文中所使用的佛教用語雖然不是很多,但是佛語在他的詩文中卻起到了很好的銜接作用,自然流暢,恰恰體現(xiàn)了柳宗元對佛經(jīng)的研讀之深,對佛教義理有著深入的理解。

      (二)詩文中的佛教空觀思想

      《壇經(jīng)》說“本性自凈自定”,“自性皆不染著”。[7]柳宗元解釋南宗頓教宗旨為:“其道以無為有,以空洞為實,以廣大不蕩為歸?!盵1]與佛教高僧參禪說佛使柳宗元體會到所謂“空”是萬物雖有形象,卻相皆空寂的。柳宗元善于在詩中表現(xiàn)一種“空”“寂”的境界,例如他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盵1]這首詩是作者被貶永州后所作,透過對寒江獨釣的描寫,展示了一幅清空寂寥的畫面,表現(xiàn)了作者恬淡、寧靜的心境。詩的前兩句,詩人用“千山”和“萬徑”兩個詞勾勒了一個遼闊的背景圖:山脈連綿起伏卻沒有一只飛鳥,路上更是一個人都沒有,詩中極力渲染自然的靜謐無聲。詩的后兩句雖出現(xiàn)了人,但這個頭戴斗笠、身穿蓑衣乘著一葉孤舟獨釣的人,與詩中所展示的寧靜的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終整個詩境還是寂靜的,畫面是空曠的,而“空”和“寂”這種超脫塵世的佛教思想正是作者在壓抑的政治紛爭中所追求的。

      再如《漁翁》一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乜刺祀H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1]夜晚四處無人,只有漁翁一人居住在巖石的旁邊,次日清晨,漁翁早起打來清澈的水,又燃起火。本來日常的生活風情,詩人卻說漁翁打的水是湘水,燒的柴是楚竹,這樣一寫,詩境馬上就變得清新脫俗。再看后面兩句,日出之后,煙霧散盡卻不見漁翁的蹤跡,這不由得讓人想道漁翁去哪了。緊接著后一句詩人給出了答復,原來漁翁已經(jīng)乘著小舟在江面上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了。末尾兩句寫小舟順流而下,漁翁高唱漁歌,回望巖邊飄來的云自由地舒展。詩中漁翁悠閑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煙消日出、山水俱綠的美好風光,以及漁船離去、白云相逐的景象,構成了一幅清幽明凈的畫面,也滲透著寧靜安適的意境與佛教靜空清寂的禪意。

      柳宗元的這兩首詩都是寫漁翁的,不同的是《江雪》中漁翁的生存環(huán)境是惡劣的,被千山萬徑包圍卻沒有人煙,漁翁一人獨釣,也寄托了作者所處政治環(huán)境的險惡以及自己獨身的寂寞感。而《漁翁》雖然也是在寫漁翁一人的生活,但這里描寫的山水是安適的,漁翁雖然隱居在江畔,但通過他駕著漁船與呦呵的漁歌,便能知道漁翁對自己這樣的生活是滿意的。兩首詩雖無一字直接寫佛理禪趣,但所包含的對人生的理解自然流露出一種禪意。

      (三)詩文中的佛經(jīng)表現(xiàn)手法

      柳宗元所創(chuàng)作的寓言故事,常常運用譬喻、想象、夸誕等的手法,其中滲透著佛教破除愚妄、追求真智的思想。佛教的《本生經(jīng)》中有許多寓言故事,借動物喻人。如《九色鹿》中說一個被九色鹿所救的人,見國王尋求鹿角,在利益的驅動下,為國王指示鹿的去處。諷刺了人們的見利忘義、貪婪成性。柳宗元的寓言文,如《三戒》中的《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士之鼠》這幾個故事,明顯模仿佛教《本生經(jīng)》中的譬喻與想象體例,借動物來諷喻那些缺乏自知之明的人。

      柳宗元還有些寓言文的素材直接源自佛經(jīng)故事?!洞笾嵌日摗肪硎酸尦跗分邪闳粝嗔x中提到:“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之,咸苦傷口?!盵8]這個故事講一人見菜中有鹽好吃,便把鹽倒入口中,希望能獲得更好的味道,卻導致惡果,說明了適度的重要性。卷二十八釋初品中布施隨喜心過上中:“譬如工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執(zhí)斤斧者??嘀腥?,計功受賞,匠者三倍?!盵8]工匠用自己的智慧指令工人做工,最后所得的報酬多于執(zhí)斤斧者,體現(xiàn)了用智慧治人的優(yōu)勝處。柳宗元《梓人傳》的題材構思就來源于這兩個佛經(jīng)故事:梓人善于計算,測量木材,沒有一點誤差,他運用他的智慧,把握住全局要領,出謀劃策,得到的金錢比別的匠人人多三倍,而后發(fā)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感嘆。柳宗元在借鑒這些佛典中的譬喻故事時,融入自己對當時政治的見解,表現(xiàn)出更為深刻的思想意義。

      三、佛教對柳宗元人生態(tài)度的啟示

      柳宗元被貶之后,起初是消極沉默的。但他在佛教思想的影響下,也渴望寄情山水尋找一處詩意的棲息地,或是積極地去關注下層民眾的生活,帶著悲憫的眼光去看待普通民眾的生活。這種或從喧囂中尋得寧靜,或在逆境中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都值得我們認真地探析,深入地思考。

      (一)喧囂中尋得寧靜

      一朝被貶,柳宗元變成了一個偏遠之地的小官。政治上的失意,親人的相繼離世,都給了他沉重的打擊。那時柳宗元雖居住在寺廟清靜之地,但他內心卻是不平靜的,還曾希望自己能夠起復。在《與李翰林建書》中,他表示自己“唯欲為量移官,差輕罪累,即便耕田藝麻”。[1]可惜,他的愿望破滅了。心灰意冷之下,柳宗元將目光轉向了佛教,佛教典籍中的義理讓他的心境平靜了下來。后柳宗元遷居愚溪,雖身處喧囂的鬧市,但心卻逐漸安寧了。他尋訪名山大川,渴望尋得一處詩意的棲息地,在《送僧浩初序》中,柳宗元寫道:“凡為其道者,不愛官,不爭能,樂山水而嗜閑安。”[1]“其道”指佛教的教義思想。柳宗元接觸佛教思想后,認為擁有一種平和自然的心態(tài),遠超世俗中的爾虞我詐,才是真正地得“道”。受此影響,柳宗元筆下的一草一木都擁有佛教徒般清新自然的禪意。

      他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寫道:“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全石底以出……往來翕乎,似與游者相樂?!盵1]柳宗元沉迷于小潭的美景,精神處于放松狀態(tài),貶謫之苦也被拋開,這種悠閑愜意正是他想要尋求的。再看《秋曉行南谷經(jīng)荒村》:“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xù)。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盵1]詩人寫在暮秋的早上,經(jīng)過南谷所看到的景象:枯黃的樹葉覆蓋著小橋,荒村僅有一棵古樹,花疏疏落落地開著,泉水細小時斷時續(xù)地流著。此時的柳宗元安居在愚溪,無所束縛,灑脫自在,清新的自然環(huán)境與柳宗元所追求的清靜達到了天然的和諧,正是佛教禪定的修行方法作用于他的結果。因此,他能夠暫時遠離政治上的失意帶來的痛苦,遁山水而觀魚鳥。

      (二)逆境中積極進取

      大乘佛教主張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業(yè),把“世俗事與出世事融合起來”,[9]即大乘的佛法認為人不應該只是一味地避世生活,雖經(jīng)歷痛苦,但也要保有一顆濟世的心。柳宗元經(jīng)歷了痛苦的政治生活后,依然信奉著大乘佛教這種濟世的佛法。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柳宗元接到朝廷召他回京的消息,懷著滿腔熱血踏上了回京之路。卻不想,二月到了京城,三月就被外放為柳州刺史。再度被貶,柳宗元經(jīng)過短暫的痛苦后,就振作起來,立志要盡竭駑蹇,治好柳州。柳宗元在柳州的五年中,興利除弊,有效地恢復和發(fā)展了當?shù)氐纳鐣a力,改善了當?shù)厝嗣竦纳顥l件。柳宗元見當?shù)匕傩沼盟植环奖?,于是就為百姓在柳州邊城打了一口水井,解決了百姓的用水問題?!毒憽繁闶菍@一事件的敘述:“元和十一年三月朔,命為井城北隍上?!盵1]佛教主張普度眾生,柳宗元在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中仍能心系百姓,他的仁者情懷與佛教的主張得到了較為完美地契合。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經(jīng)歷了由“達”到“窮”的轉變。十年的生活經(jīng)歷給了柳宗元廣泛的題材去創(chuàng)作,長期生活在佛寺研讀佛經(jīng),與僧人來往密切,使柳宗元永州時期的一些詩文在不同程度上都帶有著佛學色彩。他的寓言文或以辛辣的筆法諷刺現(xiàn)實,或謳歌贊揚某種品質,詩歌、山水游記則蘊含著一種明凈清空、超脫物外的境界,這些成就都與佛教思想的影響密不可分。此外,柳宗元在佛教影響下能夠從喧囂中尋得寧靜,以及在逆境中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也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猜你喜歡
      漁翁柳宗元佛教
      漁翁釣雪
      柳宗元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藝術
      江雪
      兒童繪本(2019年22期)2019-12-06 07:38:18
      早梅(節(jié)選)
      神秘的“漁翁”
      旅途探險記之“漁翁”
      漁翁收藏:李群
      中華奇石(2015年11期)2015-07-09 18:34:16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高陵县| 绿春县| 穆棱市| 晋江市| 柳州市| 海宁市| 育儿| 麻江县| 大悟县| 滦平县| 双桥区| 汉沽区| 揭西县| 读书| 连山| 开江县| 成都市| 许昌市| 中阳县| 揭西县| 武山县| 鲁甸县| 甘孜| 新巴尔虎左旗| 平泉县| 屏边| 梁平县| 娱乐| 汽车| 梧州市| 绥棱县| 平舆县| 巍山| 萍乡市| 台前县| 长武县| 鄂伦春自治旗| 景东| 波密县| 秦皇岛市|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