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南唐宰相制度考論

      2019-12-27 22:45:59濮思喆
      皖西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guān)鍵詞:省事名號中書

      濮思喆

      (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南唐自天福二年(937)至開寶八年(975),共存續(xù)39年。南唐統(tǒng)治區(qū)域主要包括:江淮平原(今安徽省及江蘇省的江、淮之間的土地)、江南平原(今蘇南西部)、江南丘陵(今皖南地區(qū)及江西全部)。元宗時,由于閩、楚內(nèi)亂,領(lǐng)土有所擴張;顯德五年(958)之后,由于周世宗南征,喪失長江以北土地①。南唐以唐朝正統(tǒng)自居,典章制度較為完備。史稱“五代之亂也,禮崩樂壞,文獻俱亡,而儒衣書服,盛于南唐”[1](P100)。但由于資料偏少,相對零散等原因,對南唐的中樞政治制度,尤其是宰相制度,研究成果有限。溫運娟在《十國典制考》第五章《十國宰相制度考》中橫向比較了十國的宰相制度[2](P208-275),雖然多有涉及南唐,但由于其關(guān)注點在于十國宰相制度共同的發(fā)展趨勢,因而對南唐宰相制度的考證仍顯零散。鄒勁風《南唐國史》以敘述南唐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史為主[3],對南唐的典章制度涉及較少。杜文玉《南唐史略》在第五章中著重分析了樞密院與近侍機構(gòu)對南唐相權(quán)的分割[4](P178-202),但對南唐宰相制度自身的演變與特征涉及不多。此外有些研究對如宋齊丘、馮延巳等南唐宰臣生平進行了個案分析,茲不贅述?;谝陨显?,筆者希望通過對南唐宰相制度的系統(tǒng)考述,推進南唐典章制度的研究。

      一、南唐宰相名號

      南唐宰相名號在繼承中晚唐以來制度的同時又有所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一)三省長官

      三省長官主要有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左右仆射。自隋以來,三公不開府,不置屬,遂為榮譽稱號?!短屏洹贩Q:“(隋)文帝廢三公府僚,令中書令與侍中知政事,遂為宰相之職?!盵5](P273)尚書令自隋朝已不輕授,唐初由于太宗曾任此職,便不再除授,左右仆射成為尚書省的實際長官。就唐初而言,仆射與侍中、中書令雖同為相職,但仆射地位在侍中、中書令之上?!短茣罚骸吧袝笥移蜕?,自武德至長安四年已前,并是正宰相?!盵6](P990)然此后左右仆射逐漸退出宰相行列。代宗大歷二年(767),升中書令、侍中為正二品,這兩個名號也逐漸退出宰相行列,成為藩帥的榮銜[7](P7)。

      三省長官在南唐基本沿襲唐代的發(fā)展軌跡,仍作為榮銜或宰相所帶官,一般不作為真宰相。據(jù)統(tǒng)計②,南唐共有4人除授尚書令,均為宗室成員。南唐共10人除授仆射,其中8人作為本官加同平章事入相,韓熙載、常夢錫二人作為贈官。共20人除授中書令,其中使相6人,贈官4人,其中宗室4人,另有楊珙、楊璉二人為楊吳宗室。共11人除授侍中,使相3人,贈官2人,其中宗室4人。可以看出,作為榮銜,尚書令在南唐仍然品秩最高,非宗室不授。徐玠在昇元六年(942)五月,召拜司徒、侍中;保大元年(943)三月,周宗召拜侍中,宋齊丘召拜太保兼中書令;他們?nèi)说靡匀¢L官入相,是因為時處元宗即位前后,從穩(wěn)定政權(quán)出發(fā),召入元老重臣為相,保證權(quán)力順利交接。保大末年,周世宗南征,南唐岌岌可危,元宗先自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召宋齊丘為太師,宋齊丘堅持不受,遂“仍為太傅”,共“與謀難”[8](P245),宋齊丘即以太傅兼中書令為相。因此,以三省長官為相,可記為4例,占12.1%。

      (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這一名號起始于永淳元年(682),“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史稱“‘平章事’入銜自待舉等始”[9](P1182)。自代宗大歷二年(767)之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可簡稱“同平章事”,下文根據(jù)需要使用)逐漸成為實權(quán)宰相的固定名號。南唐紹繼唐制,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入相的人次(同一人按拜相次數(shù)統(tǒng)計多次)為最多,據(jù)統(tǒng)計共15次,占拜相總?cè)舜蔚?5.5%。南唐得加“同平章事”銜共16人,宰相10人,使相4人,樞相1人,贈官1人。使相4人皆以節(jié)度使加“同平章事”。樞相1人為周宗,以樞密使加“同平章事”。在五代政權(quán)中,宰相往往加樞密使方有實權(quán),但從南唐的情況來看,得為樞相者,只有周宗一人,因此在南唐宰相不需加樞密使,即可柄有實權(quán)。贈官一人為韓熙載。

      (三)三省差遣

      寧志新《唐朝宰相稱謂考》曾舉出“知中書(西臺)事”“知門下省事”“勾當中書事”三種可視為宰相的三省差遣[10],因此有關(guān)三省的差遣作為宰相源于唐制。此外在萬斯同《南唐將相大臣年表》中也將三省差遣視作宰相官稱③。在南唐,首先是“知(或判)尚書省事”(簡稱“知(或判)省事”)④⑤?!爸迸c“判”依唐制,皆非正授官,所謂“至于檢校、兼、守、判、知之類,皆非本制?!盵9](P1182)陳仲安先生認為,此類帶有臨時差遣性質(zhì)字樣入銜,體現(xiàn)了唐代使職差遣制度的發(fā)展[11]。徐鉉《宋齊丘知尚書省制》:“夫真宰之重,大政咸歸,出納王言,固當綜錄?!盵12](P114)因此可以認為“知(或判)尚書省事”在南唐視為真宰相之任?!锻ㄨb》載:“(貞觀二十三年(649)六月)癸未,以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無忌固辭知尚書省事……”[13](P6268),南唐“知(或判)尚書省事”或由此而來。據(jù)統(tǒng)計,以此類名號入相者共8人次。

      之所以“知(或判)尚書省事”可以在南唐視為宰相,體現(xiàn)的是南唐宰相決策權(quán)的削弱,宰相逐漸向行政首腦過渡的發(fā)展趨勢。《長編》卷十四曰:“江南政事,多在尚書省?!盵14](P309)昇元六年(943)二月,宋齊丘再度入相,便以左丞相、太保知尚書省事,因為宋齊丘認為“兩省事多委給事、舍人,劇務(wù)多在尚書省,又求知省事。”[15](P199)在權(quán)欲熏心的宋齊丘看來,想要重掌朝政,只有首先控制尚書省,因此尚書省自然居于南唐政權(quán)的核心地位。與之相似,顯德末年,鐘謨多次奉使入周,憑借自己往來周唐的特殊身份,得以“驕橫于其國”[13](P9604),而他知尚書省的身份也對其獨秉朝政起了重要作用,史稱鐘謨“知尚書省事,而三省之事靡不預(yù)聞”[15](P373)。五代前期中原政權(quán),宰相權(quán)力也有行政化的傾向,與南唐恰形成呼應(yīng),史稱“梁太祖以來,軍國大政,天子多與崇政、樞密使議,宰相受成命,行制敕,講典故,治文事而已?!盵13](P9201)此外,“知(或判)尚書省”的名號低于“同平章事”,例如游簡言,乾德元年(963)七月,以吏(或為兵)部尚書知尚書省,開寶二年(968)三月,則遷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而嚴續(xù)“數(shù)年,仍入知尚書省,遂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15](P323-324)。除此以外,三省差遣還有昇元六年李景遂“領(lǐng)中書、門下省”[15](P199);元宗時,游簡言以禮部侍郎“判中書省,兼吏、兵二部選事”[15](P307)。以上合計共10人次,占比30.3%。

      (四)以臨時性的名號參與朝政

      無論“同平章事”,還是“知尚書省”,都是以他官入相所憑借的臨時性名號。不過多次授予,遂逐漸固定。但還有一類名號隨制詔而定,顯示出更大的隨意性,而在南唐此類名號多授予皇族。這一類名號起于隋代,例如柳述以兵部尚書“參掌機密”[16](P1273),虞世基以內(nèi)史侍郎“參掌朝政”[16](P1572),至唐初貞觀年間,仍見除授,如“參豫朝政”“專典機密”等[9](P1630-1637)。至高宗朝,此類名號便逐漸絕跡[7](P4)。

      南唐昇元六年(942)二月,“三省事并取齊王璟(即李璟)參決”[15](P199);中興元年(958)三月,“立燕王弘冀為皇太子,參治朝政”[15](P229);顯德六年(959)九月,李煜“文獻太子薨,徙吳王,以尚書令知政事,居東宮”[15](P239)。從時間來看,此類名號都出現(xiàn)于皇位授受的關(guān)鍵時間;從人員來看,獲得此類名號的都是有可能即位的皇子;因此,此類名號的權(quán)力遠超一般宰相,目的在于為儲君即位鋪平道路。此類名號,僅見此三例,占宰相總?cè)舜蔚?%。

      除以上四類之外,還有一個特例。開寶五年(972)二月,后主下令“貶損儀制”,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內(nèi)史府”,因而開寶六年(973)五月,殷崇義入相的名號便為“知左右內(nèi)史事”[15](P247)。

      二、南唐宰相的任職特點

      南唐宰相沿用唐朝制度,但對宰相的任用也有自己特點。

      (一)以差遣為主

      南唐沿用三省制度,同樣三省長官并非制度上的宰相,而是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主。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五十九談唐朝宰相之制時,云“宰相之職,所云平章事者,亦無品秩。自一、二品至三、四、五品官,皆得與聞國政,故有同居政地而品秩懸殊者;罷政則復(fù)其本班。蓋平章事亦職而非官也?!盵17](P849)擔任平章事的官員,其本身品級各不相同。

      由于南唐紹繼唐制,且無專書記載其官職品級,因此其品級以《舊唐書·職官志》所載為準。南唐宰相所帶本官主要為三師三公(正一品)、左右仆射(從二品)、侍中與中書令(正三品)、中書侍郎與門下侍郎(正三品)、六部尚書(正三品)、六部侍郎(正四品下)。統(tǒng)計時,以其拜相時所帶本官為準,對其宰相任上的本官升遷則不作統(tǒng)計,此外對兼官不作統(tǒng)計。在以“同平章事”拜相的15人次中,本官為兩省侍郎(中書侍郎與門下侍郎)的有6人次,本官為左右仆射的有7人次。此外還有昇元二年(938)宋齊丘以左丞相同平章事,建隆二年(961)嚴續(xù)以司空同平章事。在以三省差遣入相的10人次中,4人次為六部尚書,2人次為六部侍郎,2人次為侍中,1人次為左丞相(宋齊丘),1人次為兩省侍郎(嚴續(xù))。其中六部侍郎的2人次分別為游簡言與鐘謨,也是南唐宰相中所帶本官品級最低者。以臨時性名號入相的3人,因為皇族所加名號繁復(fù),且多為極品,這里不作討論。此外徐玠與周宗分別以侍中為相,宋齊丘一次以太保兼中書令為相,一次以太傅兼中書令為相,殷崇義以司空“知左右內(nèi)史事”。可以發(fā)現(xiàn),南唐宰相所帶官主要以兩省侍郎、左右仆射,這一點也與晚唐和五代,乃至宋初保持一致。從品級而言,主要集中在正三品與從二品。而在三種主要的為相稱號中,因為臨時性名號所加者為皇族,所以總體上其本官與品級為最高,次為加“同平章事”名號者,再次加三省差遣者。

      此外,盡管南唐宰相所帶本官品級固然有差別,但并無明顯的位次差別。唐代參與政事堂(中書門下)會議的宰相中,有一位“秉筆宰相”可視為首席宰相。唐制,“宰相四人,首相為太清宮使,次三相皆帶館職,洪(弘)文館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以此為次序”[18](P265);宋初,“首相帶昭文館大學士,亞相監(jiān)修國史,末相帶集賢殿大學士”[19](P196)。南唐雖設(shè)勤政殿(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等館職,但就目前的史料來看,并不以此區(qū)別宰相位次。

      (二)任職時間較長

      從任職時間來看⑥,烈祖朝,共任用宰相7人,10人次,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人次為張居詠,65個月;最短者為宋齊丘,第1個任期為1個月。平均每次為25.6個月,平均每人為36.6個月。元宗朝,共任用宰相13人,16人次,任職時間最長為李建勛,在元宗朝的第2個任期,為76個月,這也是南唐史上最長的一任宰相,最短者有徐玠、李建勛、徐景運,均為1個月。平均每次20個月,平均每人為24.7個月。后主朝,共任用宰相3人,5人次,任職時間最長者為游簡言,第1個任期,68個月,最短者為出現(xiàn)在游簡言的第2個任期,為2個月。平均每次為32個月,平均每人為53.3個月??傮w而言,共有17人曾任宰相,平均每次為27.3個月,平均每人為43.4個月。而五代宰相平均每次約為12.4個月,平均每人約為14.65個月[20]。

      南唐宰相無論單次,還是單人的時限,均在五代宰相的兩倍以上,可見南唐偏安江南,政權(quán)穩(wěn)固性超過五代。此外,之所以后主時期宰相單人與單次任職時間超過平均值與前兩朝,并非說明后主時期相權(quán)穩(wěn)固,而是在后主時期,尤其在后期,多以近臣文士參掌機密,“中書、密院乃同散地”[8](P240),相權(quán)極度衰落,自然宰相的任用也無所可否。

      (三)參用南北士人

      南唐宰相生平有明確記載的為16人,除去皇族4人,其余12人以淮河為界劃分南北,則北方人6人,南方人6人。這一方面說明南唐政權(quán)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說明五代時期南方相對安定,大量北方人進入南方政權(quán)任職。這其中曾居廣陵(揚州,今揚州市)者最多,有5人。這是因為唐代中后期揚州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且楊吳政權(quán)定都揚州,南唐以揚州為東都。其中士人有10人,文吏2人。徐玠與周宗,皆是烈祖親吏,所以位至宰相。士人數(shù)量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說明南唐政權(quán)確實崇儒重士,對士人的任用超過五代十國時期其他政權(quán)。此外曾出仕于北方政權(quán)的有3人,曾舉進士1人(孫晟)。但孫晟并非南唐進士,其所參與的是北方科舉。雖然南唐多次開科取士,至亡國前仍有放榜,但其取士總?cè)藬?shù)有限,入仕之后的升遷能達到的品級也受限。從曾任官職來看,曾為翰林學士有6人,曾為樞密使有2人,這說明在南唐,翰林學士與樞密使雖然分割了相權(quán),但這兩項職務(wù)也同時是入相的重要途徑。從是否進入幕府來看,共有9人進入幕府,其中入烈祖幕府共7人,入元宗幕府2人。這說明在南唐前中期,成為藩邸幕僚是入相的重要途徑。最后,在文獻可考的15次罷相中,罷為節(jié)度使的有7人次,罷相居朝的有8人次,二者大致相當。

      三、南唐相權(quán)的衰落

      《新唐書·百官志》稱,“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盵9](P1182)楊吳時期,宰相大權(quán)在握,徐溫、徐知訓、徐知誥父子把持朝政。徐知誥(李昪)建立南唐后,宰相雖依然是百官之長,擁有決策、行政、人事之權(quán),但和前代相比,呈衰落趨勢。在南唐三十九年的歷史中,決策重心大致實現(xiàn)了由御前會議到樞密院,再到近侍機構(gòu)的轉(zhuǎn)移,南唐相權(quán)也隨之逐漸趨于衰落。

      (一)宰相職權(quán)

      張國剛在《唐代官制》中認為,唐代宰相最重要的權(quán)力有決策權(quán)和人事權(quán)。其中人事權(quán)主要指對一定品級的官員的任免之權(quán),決策權(quán)則表現(xiàn)為與皇帝議政以及政事堂(中書門下)會議[7](P13)?!吨袊沃贫韧ㄊ贰返谖寰怼端逄莆宕穭t將唐代的決策活動分為三個層次:御前決策會議、政事堂(中書門下)會議、中書與門下兩省對詔令的發(fā)布與封駁等[21](P94)。其中御前會議中涉及宰相的主要有常參會議、朔望朝參(入閤)、仗下后會議與延英殿會議。[21](P102)唐代中期以后及五代又以延英殿會議為最高決策會議。南唐史料中關(guān)于宰相行使職權(quán)的記載,總量頗為稀少,現(xiàn)試舉幾例。

      1.決策權(quán)

      昇元二年(944),烈祖受禪后,宋齊丘雖為左丞相而不得預(yù)政,屢求預(yù)政,“復(fù)自陳為人所間,烈祖大怒”,后烈祖怒解,“命元宗持手詔召見,遂以丞相同平章事,浸復(fù)委任兼知尚書省事,與張居詠、李建勛更日入閤議政?!盵15](P294)

      元宗時,“聽朝之暇,多開延英殿,召公卿議當世事,人皆欣然望治?!盵8](P286)

      關(guān)于政事堂(中書門下或簡稱中書)的記載:仍是昇元初年,宋齊丘屢求預(yù)政,“烈祖許其入中書視事”[1](P142);開寶八年(985),陳喬自縊前“乃掣手而去,至政事堂,召二親吏”[8](P324)。但關(guān)于御前會議和政事堂會議的運行方式,史料皆付之闕如。

      2.人事權(quán)

      昇元時,“時未設(shè)貢舉,士有獻書論事者,第其優(yōu)劣選用,烈祖悉以委(張)延翰,號為精核稱職。兼知選事,務(wù)進孤寒,不附權(quán)勢,吏畏之如神明,不敢為奸利”[15](P309)。

      顯德六年(959),“文獻太子總庶政,(鐘)謨求兼東宮官不得,乃薦其所善閻式為司議郎,掌百司關(guān)啟”[13](P9604)。

      (二)南唐相權(quán)轉(zhuǎn)衰的表現(xiàn)

      1.君主干預(yù)具體事務(wù)

      建隆二年(961),張泌上書曰:“國家今日之急務(wù),一曰舉簡大以行君道,二曰略繁小以責臣職?!盵15](P356)明確向后主指出,君主過于干預(yù)具體事務(wù),已經(jīng)破壞了南唐政事的正常運行。元宗“政無大小,咸必躬親”[22](P5083),保大十年(952),馮延巳對元宗說:“陛下躬親庶務(wù),故宰相不得盡其才,此治道所以未成也!”于是“唐主乃悉以政事委之,奏可而已?!钡恰凹榷铀炔荒芮谑?,文書皆仰成胥吏,軍旅則委之邊將,頃之,事益不治”,元宗則“復(fù)自決之”[13](P9476)。開寶二年(969)冬,后主“親錄囚,原貸甚眾”,韓熙載奏:“獄訟有司之事,囹圄之中非車駕所至,請捐內(nèi)帑錢三百萬充軍資庫用?!盵15](P245)這則材料一般用于說明后主虛懷納諫,或者韓熙載直言敢諫,但也可看出南唐君主行使權(quán)力的隨意性。

      2.宗室特別是嗣君參與政務(wù)

      前已論及,南唐特別創(chuàng)設(shè)臨時性的宰相名號用于皇族入相。如果從仔細分析諸如昇元六年(942)二月,“三省事并取齊王璟(即李璟)參決”[15](P199),實際上含有以李璟總覽朝政的意味;而李弘冀的名號雖為“參治朝政”[15](P229),但實際上《通鑒》記載為“文獻太子(李弘冀)總朝政”[13](P9604)。元宗“登位之初,太弟景遂、江王景逷、齊王景達,出處游宴,未嘗相舍,軍國之政,同為參決”[22](P5085)。馬令認為:“南唐宗室,委任尤重,豈沿唐之舊歟,抑亦董之得其道歟?蓋天下分裂,君無世臣,臣無定主,委任宗室,猶逾于他人故也?!盵1](P61)除了馬令指出的原因,對宰相的防范可能是重用宗室的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

      3.樞密院與近侍機構(gòu)參與大政裁決

      關(guān)于這一表現(xiàn),學者多有論及⑦,這里想要說明的是,南唐相權(quán)的衰落伴隨著決策中心的轉(zhuǎn)移。烈祖朝,主要宰臣張延翰、李建勛、宋齊丘、徐玠都曾為藩府幕僚;元宗朝,只有馮延巳與常夢錫為藩府幕僚;至后主朝,沒有藩府幕僚入相。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可以發(fā)現(xiàn)以自己的親信幕僚入相人數(shù)逐漸衰減,也就說明宰相逐漸脫離核心決策圈。烈祖之時,以親信為宰相,決策重心仍在有宰相參與的御前會議;元宗時,特別是保大軍興以后,出于快速應(yīng)對軍事形勢變化的需要,樞密院逐漸成為決策的中心;至后主時,開寶二年(969)三月至開寶六年(973)四月間不設(shè)宰相,多以文人參掌機密,“國主以軍旅事委皇甫繼勛,機事委陳喬、張洎,又以徐元楀、刁衎為內(nèi)殿傳詔”[15](P249),特別是重視澄心堂的作用,“密畫中旨,多自澄心堂出”,“中書、密院,乃同散地”[14](P310),所以才會出現(xiàn)“遽書警奏,日夜狎至,元楀等輒屏不以聞。宋師屯城南十里,閉門守陴,內(nèi)庭猶不知”[15](P249),這正是宰相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的結(jié)果。

      (三)南唐相權(quán)轉(zhuǎn)衰原因分析

      南唐相權(quán)衰落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藩鎮(zhèn)體制的影響

      保大末年,陳覺曾對元宗說:“宋齊丘常贊烈祖變家為國……”[15](P389)王氏自穆宗長慶元年(821)世據(jù)成德,從王廷湊至王元逵至王紹鼎,再到王紹懿,已傳三世四任。王紹懿臨終前對其侄王景崇說:“汝雖少年,勉自負荷,下禮藩鄰,上奉朝旨,俾吾兄家業(yè)不墜,惟汝之才也?!盵23](P3890)可見晚唐五代習稱割據(jù)型藩鎮(zhèn)為“家”,所以陳覺所說的“變家為國”,實際上就是由藩鎮(zhèn)而稱帝建號。五代十國的政權(quán),多是由藩帥而稱帝,而原來的藩府幕僚也隨之而成為新朝的將相大臣,對這一現(xiàn)象日野開三郎稱之為“幕府組織擴大化的中央政府”[24](P300-304)。文武幕僚之于藩帥,雖時有抗命之人,但就辟署制所賦予的身份而言,更多的是藩帥的“私人”,這也是“家”的一重意涵所在。就藩帥的決策方式而言,則因此帶有更強的“秘密政治”的色彩,例如宋齊丘在烈祖幕府,二人議事,“中置火爐,以鐵箸畫灰為字,隨滅去,故密謀人莫得知也”[15](P292);而孫晟在烈祖幕府,“每入見,移時乃出,尤務(wù)謹密,人莫窺其際”[15](P382)。而一旦幕僚成為正式的宰相,就會被習慣于秘密決策的君主所防范,而同時君主也會重新構(gòu)建由親信所組成的秘密決策圈。就藩帥行使權(quán)力的方式而言,則是事必躬親,干預(yù)具體事務(wù)。因此在“變家為國”的過程中,雖然用天子儀制,易百官名號,但就君主的決策和行政方式而言,并沒有因此成功地演化為王朝體制,而是頑強地保留著藩鎮(zhèn)體制的制度慣性。這也是五代乃至宋初君權(quán)膨脹所不可忽視的一個制度因素。常夢錫則較早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象,“朝廷因楊氏霸國之舊,尚法律,任俗吏,人主親決細事,煩碎失大體,宜修復(fù)舊典,以示后代”[15](P325)。

      2.南唐君主對宰相的固有防范

      徐溫、徐知誥父子,先后居楊吳相位,把持國家大政,終至天祚三年十月(937),逼迫吳睿帝禪位。烈祖自宰相而為帝王,“鑒吳之亡,由權(quán)在大臣,意頗忌之,而(李)建勛無隱退意”[15](P301),于是借口李建勛擅造制書,將其罷黜。保大末年,元宗感嘆國境日削,宋黨的陳覺、李徵古乘機勸元宗傳國于宋齊丘,頓時激怒元宗,以“人臣窺國,理不可容”[25](P5138)為名,將宋齊丘一黨先后貶斥,宋齊丘也于次年卒于九華山。除此以外,還有諸如軍事斗爭的需要等原因,在此不展開討論。

      注釋:

      ① 參見鄒勁風:《南唐國史》,第156-157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② 本文的統(tǒng)計范圍為萬斯同《南唐將相大臣年表》、兩種《南唐書》《十國春秋》《資治通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五種基本史料。

      ③ 《南唐將相大臣年表》收入萬斯同著《歷代史表》,該書版本繁多,本文用四部備要本。萬斯同撰,《歷代史表》卷五十五《南唐將相大臣年表》,四部備要史部,第49冊,第375-378頁,上海:中華書局,1936。

      ④ 在南唐的史料中,二者并不進行嚴格的區(qū)分,一般而言,“知”用于品級低者,“判”用于品級高者,但在南唐史料中二者又經(jīng)常混用。

      ⑤ 此官稱多見于南唐,北宋在元豐改制之前有“權(quán)判尚書都省”作為差遣名,由于宋代前期尚書省名存實亡,所以此名號在北宋的權(quán)力與南唐不可同日而語,龔延明認為“(掌)中書門下批狀送印,領(lǐng)都省事,及集議定謚、掌百官受誓戒”(《宋代官制辭典》,第178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⑥ 本次統(tǒng)計,只統(tǒng)計年月準確可考的,對于有任相記載,但無準確起止年月的,不納入統(tǒng)計范圍。

      ⑦ 參見杜文玉《南唐史略》第五章,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四章與第五章,田玉英《南唐樞密使考論》(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猜你喜歡
      省事名號中書
      連連看
      阿基與烏龜之全部都一樣
      我是無名之輩! 你是誰?
      王言撰制與魏、齊文運承變
      圖省事
      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書門下——從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選擇題說起
      微哲理
      省事國
      意林注音版(2013年5期)2013-04-29 00:44:03
      北宋前期的宰相府
      尋根(2012年4期)2012-04-29 00:44:03
      琼海市| 张北县| 图们市| 韩城市| 双城市| 灌南县| 枣阳市| 蕉岭县| 盐边县| 庐江县| 囊谦县| 安顺市| 锦州市| 浦县| 苏尼特左旗| 和龙市| 阆中市| 从江县| 永昌县| 正安县| 清镇市| 台东市| 介休市| 桓台县| 德钦县| 临武县| 彰化县| 东阿县| 广宗县| 舒城县| 大荔县| 沛县| 会宁县| 孟州市| 来凤县| 鱼台县| 文山县| 明溪县| 湘乡市| 荥经县|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