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榮
1
昨天和兒子一起讀《世說新語·德行》中一篇: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遠道而來看望生病友人的荀巨伯身處危城,拒絕脫身獨逃,義不獨生,重情重義,以其德行感動天下,連胡賊都感佩不已,撤軍而還,整個郡城因此保全。如此仁義,當為大丈夫表率。之所以讀這則故事,私心里也希望自家孩子能成為頂天立地、浩然正氣的偉男子。
想了想,身為老師的職業(yè)病又犯了,又拓展讀了《后漢書·朱暉傳》中的一小段:
朱暉字文季,南陽宛人也。暉早孤,年十三,王莽敗,天下亂,與外氏家屬從田間奔入宛城。朱暉字文季,南陽宛人。遭遇群賊,白刃劫諸婦女,略(略:通“掠”)奪衣物。昆弟賓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動。暉拔劍前曰:“財物皆可取耳,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暉死日也!”賊見其小,壯其志,笑曰:“童子內刀?!彼焐嶂?。
身為孤兒的朱暉才十三歲,在門客兄弟都伏地不敢動的情況下,拔劍、挺身而出站到了群賊利刃前,慷慨陳詞,誓以性命捍衛(wèi)家中女性的尊嚴。而群賊佩服他小小年紀如此剛勇,就放他們離開了。當仁不讓,少年人當有血性。兒子也正年方十三。
2
故事講完,兒子笑了:“這應該是寓言故事吧。”我一時瞠目,莫名所以,明明是歷史人物故事啊,怎么變成寓言了?
兒子解說一句:“太不真實了,只可能在寓言故事中才會發(fā)生的。”
我一時無語。
孩子們如何會相信,這世間的確有舍身取義的德行,讓聞者高山仰止?又如何會相信正直美好的力量可以感動天地,讓惡人俯首?
兒子說:“如果真有,那么,這兩個故事中的賊人未免太好了。這世上有這樣好的賊人嗎?”
應該有的。我提醒他說:“你讀過了雨果的《悲慘世界》,神父對冉阿讓的寬容與慈悲不是喚醒了冉阿讓嗎?他從此變成了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朋友家的小姑娘雨桐也說:“《悲慘世界》里最后沙威放棄抓捕冉阿讓,寧可自己自殺。也是受到冉阿讓的影響,被他感動了?!?/p>
多好,活學活用,這才是少年人應有的態(tài)度。
“可是,這是小說。”兒子惋惜地說,“而且你和我說過,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浪漫主義表達的往往是理想中的事物。理想等于現(xiàn)實嗎?”
我再度無語。我應該肯定他的質疑精神,可我還是不開心。
3
我這個母親也時常被他懷疑著的。停足賞一棵樹在燈下斑駁的影子,他會說:“沒有燈光哪來這一切?!甭眯袝r想告訴他一朵花的名字,他漫不經心地說:“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會有損失嗎?”暑期里,我和學生一起讀書寫作,催稿改稿發(fā)公眾號,他看在眼里冷不丁地說一句:“你以為你的學生很樂意?他們不會厭煩你?你做這些有意義嗎?”
這一年,人們流行說:愿你歸來仍是少年。一路風塵,少年情懷不改,這是極致的浪漫??晌业暮⒆?,少年人的心田里還留存多少浪漫?
如果我的孩子不再相信現(xiàn)實的美好,日子要怎么過?
如果我的孩子過早地用理性甚至懷疑的目光看待這個世界,他還會有熱情去熱愛生活,去創(chuàng)造理想嗎?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現(xiàn)實與浪漫從來不應真正分離。
孩子,我真的希望你能始終留存一份浪漫,在懷疑的同時依然相信美好,去熱愛生活,擁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