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中考真題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 遺腹生公,其祖愛之。幼時,祖父脫帽,使公執(zhí)之,會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與之,使挾以自泛。公一手挾竿,一手執(zhí)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適②河陽錢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為母匿私財以適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劍斫之,傷腦。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數(shù)升,僅而得免。乃詣河陽,歸其母。繼父不之容,往來孟、洛間,貧甚,傭書④以自資。嘗至濟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資用稍給。舉進士,殿試第四。及貴,其長兄猶存,待遇甚有恩禮。二兄及錢氏、姑氏子孫,受公蔭補官者數(shù)人,仍皆為之婚嫁。
(選自司馬光《涑水記聞》)
【注釋】
①杜祁公衍:杜衍,別稱杜祁公,北宋名臣。②適:女子出嫁。③重橑:房屋重疊處的夾層。④傭書:受雇抄寫書札。
【思考練習】
1.結(jié)合你的感受,寫一則批注,評價杜衍。
2.能否認為本文是杜衍的傳記?請運用傳記的知識闡釋。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先驅(qū)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眮喎蚰藗餮蚤_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背啥Y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選自《周亞夫軍細柳》)
【乙】李牧者,趙之良將也。常居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shù)牛饗士,習射騎,厚遇戰(zhàn)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起,輒入收保,不敢戰(zhàn)。如是數(shù)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
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歲余,匈奴每來,出戰(zhàn),數(shù)不利,失亡多。復請李牧。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shù)歲無所得。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愿一戰(zhàn)。于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zhàn)。李牧多為奇陣,大破殺匈奴十余騎。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節(jié)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刪改)
【注釋】
便宜:依照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莫府:即幕府。饗:用酒食招待。入盜:入侵。收保:收攏人馬物資退入營堡。“?!蓖ā氨ぁW專贺焸?。百金之士:能沖鋒陷陣的勇士。
【思考練習】
1.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shù)歲無所得
B.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shù)歲無所得
C.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shù)歲無所得
D.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shù)歲/無所得
2.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 ? ?)。
A.軍細柳 ? ? ? ? ? ?上自勞軍
B.居無何 ? ? ? ? ? ?常居雁門
C.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 ?使他人代將
D.已而之細柳軍 ? ? ?趙之良將也
3.對【甲】【乙】兩文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甲】文中有許多詞語和古代禮儀相關,如“持節(jié)”“揖”“拜”“改容式車”等,其中“改容式車”是表現(xiàn)文帝為周將軍的威嚴整肅而動容,于是以身作則,恪守軍禮,以示君威。
B.【甲】文中漢文帝在細柳軍不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處處都要服從軍令,他卻對周亞夫大加稱贊,體現(xiàn)了漢文帝的開明、識大體。
C.【甲】文中寫細柳軍吏全副武裝,寫軍門都尉、壁門軍士傳達將軍的指示,寫文帝及群臣的反應,都是從側(cè)面襯托周亞夫“真將軍”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來,出戰(zhàn),數(shù)不利,失亡多”,從反面說明李牧之前對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確的。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
(2)如是數(shù)歲,亦不亡失。
5.從以上兩文中看,李牧在治軍方面與周亞夫有什么共同點?李牧又有什么獨特之處?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踐迎擊,敗吳于姑蘇,傷闔廬指,軍卻。闔廬病創(chuàng)將死,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勾踐殺爾父乎?”夫差對曰:“不敢忘。”是夕,闔廬死。夫差既立為王,以伯嚭①為太宰,習戰(zhàn)射。二年后伐越,敗越于夫湫。越王勾踐乃以余兵五千人棲于會稽之上,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后必悔之?!眳峭醪宦?,用太宰嚭計,與越平。
其后五年,而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伍子胥諫曰:“勾踐食不重味,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吳之有越,猶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伐齊,大敗齊師于艾陵,遂威鄒魯之君以歸。益疏子胥之謀。
(節(jié)選自《史記·伍子胥列傳》)
【注釋】
①伯嚭:人名,吳國大臣。②種:文種,越王勾踐的謀臣。③吊死問疾: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
【思考練習】
1.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敗吳于姑蘇 ? ?皆以美于徐公
B.闔廬病創(chuàng)將死 ?寡人反取病焉
C.吳王將許之 ? ?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D.乃興師北伐齊 ?伐竹取道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勾踐殺爾父乎?”
(2)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
3.伍子胥認為“勾踐不死,必為吳患”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秋夜曲
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
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
征衣未寄莫飛霜。
【思考練習】
1.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龍點睛之筆,透過它可以推知詩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個什么人?有怎樣的思想感情?請作簡要回答。
2.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處?